我每晚都有一個相同的請求──請大家帶上自己的聖經,當你看神的話語時,神會向你說話、神會祝福你。你也可以核對下我所講的是否與聖經一樣,如果你用的是中文版本的話,可以參照不同中文的版本,不同的翻譯會帶來新的亮光,不同譯本的用字,可以帶給我們新的視度。
今天我會講使徒行傳第八至十章,主題是「福音的橋樑」。我為何用「橋」這個字呢?因為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有「橋」的國度之稱,橋是連接四面八方的。中國有四大古橋,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州廣濟橋、福建泉州的洛陽橋。香港人最熟悉的是青馬大橋,至2019年,青馬大橋都是全球最長的吊索大橋,連接於大嶼山、機場和市區。
當我看到橋的時候,我想到《使徒行傳》。初期教會神用的僕人是作為福音的橋樑,是作為整個福音運動的突破,所以福音要去到耶路撒冷,猶大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今晚我會從第八至十章看三個人物作為福音橋樑:腓利、亞拿尼亞、彼得。這三個人都是神用的僕人。過程中,看到他們有掙扎、有困難、有取捨,也看到他們的順服和信靠。
一、腓利(第八章)
「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腓利下撒馬利亞城去,宣講基督。」(八4)另一個翻譯是:「那些分散的人隨走隨傳,腓利下撒馬利亞城去,宣講基督。」他們不是因為去了佈道會,所以很興奮地傳福音。這裡他們是在逃難時、受逼迫時、最不安全的時候,但我們很驚訝「他們隨走隨傳」(八1),在他們生命最艱難時,仍然能夠活出福音,在任何境況,他們的生命都帶著福音。
腓利的記載不是從第八章開始,而是從第六章開始記載的。當時教會有紛爭,講亞蘭語的希伯來人與說希臘話的猶太人之間有爭執,因為他們的寡婦被忽略。教會要處理這個紛爭,就揀選七人出來處理紛爭,管理飯食。這七個人中有一個人就名叫腓利,第六章記載他是在教會管理飯食的。而第八章腓利在做什麼呢?腓利是隨走隨傳,以生命來傳福音。腓利在不同處境有不同崗位,但他對神呼召的回應沒有改變。
留意昨晚講到「服侍」這個字,「管理」、「供給」與「祈禱」都是指「服侍」,是同一個字。所以,不論腓利是在管理飯食,還是被逼迫、傳道也是服侍。第八章,神使用這個普通的人物,隨走隨傳來到撒馬利亞。在未進入第八章豐富的內容之前,先暫停一下,我們看看當時腓力的處境如何,當時他所面對的處境可能與我們處境可以應用。
第一,教會面臨的第一個大環境:「教會大遭逼迫」(八1)
教會正面對非常嚴峻的考驗,是一個很嚴峻、有系統、廣泛的逼迫。「掃羅喜悅司提反被害」(七60或八1),本來受逼迫令大家擔心,但有人卻很開心,這人就是掃羅:「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裏」(八3)。所以,當時腓利所面對的處境是極之困難的處境去傳福音。昨晚也提到當時教會面對逼迫的反應是怎樣的,聖經提到司提反「有恩慈」。在教會歷史中,每當教會面對困難時,「有恩慈」可以叫反對的人安靜,驚訝神的工作。
1900年「庚子事變」,中國內地會三個月內有58個宣教士被殺,21位小朋友被殺害,二百多個其他差會的宣教士也被殺害。戴德生是內地會的總主任,他寫信給他的同工:「我不能夠思想,我不能夠閱讀,我甚至不能夠祈禱,我只能夠信靠。」當庚子事件稍微平息之後,清朝政府答應對損失進行賠償,當時中國內地會經過禱告之後,作出一個難以想像的決定──「內地會決定不索取任何賠款,甚至不接受任何的賠款,因為我們相信,神讓我們來,是要將福音傳給你們,包括我們的生命也傳給你們。」當時最受影響是在山西省,當時山西省的省長(巡撫) 聽了這個消息之後很驚訝。他寫了一封信,張貼在所有的政府部門讓人可以看到:「此內地會自資重建其教堂,遵從天下救主愛人若己之命,本官特此通令各方仕人官紳、軍民百姓,父勉其子、兄勉其弟,俱以何公(及內地會)為鑑,遵依耶穌所誨之忍讓寬恕。 山西省長親署。」這位省長他不是基督徒,但他看到這班人,根據耶穌基督所吩咐的「忍讓之道」作出的這樣的決定令他很驚訝。司提反同樣有這樣的回應:「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七60)初期教會面對很嚴峻的逼迫,他們以恩慈來回應;內地會面對義和團的逼迫,同樣以恩慈來回應。
第二,教會面對第二個大環境:「逼迫帶來廣泛的分散」
門徒都分散在各地。香港這幾年很多人離開,很多人分散到不同地方,就如同使徒留在耶路撒冷,我們留在香港,不知大家心情如何。路加寫使徒行傳,到第七章,是要預備我們心。司提反的講到,神不是住在人手建的聖殿中。(七47﹣49)當門徒分散時,我們可能會問:「神哪,祢在哪裡?」但我們看到徒七49寫道:「天是我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不論我們去到哪裡,分散了,神都與祂的子民同在,不論是留下的還是分散、離開的弟兄姊妹。百姓離開埃及,四十年飄流在曠野,神都沒有離開他們,他們沒有進入應許之地,神也沒有離開他們。使徒行傳這個大環境,教會面臨逼迫,逼迫帶來廣泛的分散。
第三,分散帶來福音的突破
當時分散的人隨走隨傳。(4節)這些人分散沒有躲藏,沒有保持緘默。他們分散在不同地方,仍然有基督的信息。教會歷史中,分散是很困難的境況,但分散往往會帶來我們想不到的契機,但神的智慧高過我們的智慧。
1949年是中國歷史很重要的一頁 , 再不允許任何宣教士留在中國,6300位宣教士必須要離開。當時中國內地會有六百位宣教士要在兩年之內撤離。在人看來,好像徹底地失敗了。沒有想到,神在危機中開了一道新的門,神開了我們的眼界。原來,福音的需要不是只有在中國的華人,還有海外的華僑、菲律賓、緬甸、老撾、柬埔寨、泰國的人都需要福音。回顧時我們才看到,因為這個轉變,中國教會真的能夠自治、自養、自傳,教會可以茁壯成長,沒有宣教士在他們中間,這是神的智慧、神的主權,耶和華坐著為王。當時初期教會面對逼迫,逼迫帶來廣泛分散,但分散帶來福音的突破。這是往往是教會歷史不斷重複的狀況,這是神主權的臨在。
第八章,腓利的事奉。當時腓利去到撒馬利亞的一個城市,我們稱為群體佈道。神大大使用他:醫治、趕鬼,眾人能夠信耶穌。「那城裏,有極大的喜樂。」(八8)因為腓利的服侍,使整個城市大大喜樂。但有一件事發生了,突然有一個轉變:「有主的一個使者對腓利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八26)去向一個人傳福音,一位太監。你可能會問:神有沒有弄錯?明明腓利在這裏向群眾傳福音,很多人因他信主,人得醫治,是個很有效的福音工作,但現在卻要南下只向一個人傳道,有沒有弄錯?
腓利不是做自己的事情,他在逃避逼迫當中,傳神給他的道。那種對神的順服,神大大使用他在群體的佈道。神所要求的不是你「能不能」,而是你「肯不肯」。有時在困難灰心當中,你會不肯做神要你做的事。
腓利去到撒馬利亞人中間,其實這是非同小可的事。因為猶太人是看不起撒馬利亞人。公元前十世紀之前,以色列民與撒馬利亞人是敵對關係。王國分裂十二個族,有十個族變節,重新在撒馬利亞建都。只有猶大和便雅憫留在南部。當以色列民被擄回歸時,他們不容許撒馬利亞人參與重建聖殿,甚至稱這些撒馬利亞人為雜種。當腓利去到撒馬利亞時,他的心情會是如何?當時被逼迫,離鄉別井並不一定自己的選擇,是被迫的。但是在最艱難的時候仍然傳福音,我相信這是腓利的選擇。因為福音改變了生命,這是他的選擇。
今天你面對很多困難,可能是工作的困難,可能是家庭的困難,這不一定是你的選擇。在宣教士工場的宣教士,他們的孩子出生時,發現嬰兒患有嚴重的殘障,這不是你能選擇的,但怎樣反應卻是你的選擇。腓利一樣,雖然知道對方是他的敵人,但卻願意向他們傳福音。在傳福音高峰成功時,很多人因他信主,神卻突然讓他南下,向一個人傳福音。在經文中我們知道這個人是埃塞俄比亞太監。「腓利就起身去了。」(八27)我真是很佩服腓力,如果我是腓利,我可能會反抗說:在撒馬利亞那麼多人信主,你讓我向一個人傳福音?但這裡說「腓力就起身去了」。所以,不但要心動,而且要行動。可能腓力不是一個我們現在所認為的「傳道人」,但他是一個「傳道的人」,我們在坐的,可能80-90%不是牧師傳道,但我們能否像腓利一樣成為忠心傳道的人呢?
二、亞拿尼亞(第九章)
亞拿尼亞住在大馬士革,他見到異象,神叫他去找一個人叫掃羅,讓他去按手在掃羅身上禱告。亞拿尼亞當時的反應:「主啊,我聽見許多人講到這個人,說他怎樣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待你的聖徒,並且他在這裏有從祭司長得來的權柄,要捆綁一切求告你名的人。」(13﹣14節)怎麼可能去找一個殺害、逼迫教會的人?但神兩次講同一句話:「你只管去」(15節),「亞拿尼亞就去了」(17節)。路加之前講腓利「他起身就去了」(八27),這裏又講:「亞拿尼亞就去了」(九17)。亞拿尼亞是教會中被遺忘的英雄,掃羅信主背後的英雄就是亞拿尼亞。當神向他顯現時,他講了一句話:「主啊,我在這裡。」(10節)留意亞拿尼亞和保羅說的第一句話:「掃羅弟兄」(17節),這是殘害教會的人,但當他看到他時,稱他為「掃羅弟兄」。如果我是掃羅的話,我一定會哭。亞拿尼亞願意順服神,成為福音的橋樑。這是第二個例子。
三、 彼得(第十章)
我先講一個例子來說明我在講什麼。在一個主日,有一個老婆婆到一個大教堂去崇拜,有一個年輕人坐在某一個座位,那位老太太就用拐杖拍他的肩膀說:「這個位置是我一直坐的,你坐旁邊吧。」年青人看著周圍還有很多位置,但也不便多說什麼。我想說的是,有時我們會有一些固定、舊有的思維成為福音的攔阻。我們不要成為福音的阻力,而要成為福音的助力,「阻力」和「助力」是天淵之別。
當時神也是要挑戰彼得改變舊有的思維:「在凱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意大利營的百夫長。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十1﹣2節)當時彼得不在凱撒利亞,他在三十公里以外的約帕,他禱告時見到異象,有一塊布從天上下來:「又有聲音對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13節)。彼得回應說:「主啊,這是不可的!」(14節),這句話是不是很諷刺?雖然他認定祂是主,但卻說「不可以」。有時,我們也是這樣。
在第十章,有三個很重要的動詞關於彼得的感受:「困惑」(17節)、「思想」(19節)、「疑惑」(20節)。這裡要強調的是,神叫他說不需要再猜疑、疑惑,今日我所差的人已在樓下,要接你去見哥尼流。於是,「彼得起身和他們同去」(23節),但當彼得來到哥尼流家裏時,看到神工作時,彼得開口說:「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28節),「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34節)「我是誰,能攔阻神呢?」(十一17)彼得的醒覺就是「我是神工作的阻力?還是助力?」
使徒行傳第十章,當時的彼得已是教會的領袖。在彼得第一次講道有三千人信主,到第四章有五千人信主,是一個已經出名有成就的領袖。但到第十章,神仍然需要改正他思維中不正確的地方。可能你來培靈研經會很多年了,但有些地方神仍然需要你更新改變,若你不改變,只會成為福音工作的阻力而不是助力。
神教導我一件事,在我成長時,我很怕皮膚黑的人,這是我成長背景的包袱。我去到巴基斯坦也有這樣的恐懼。神給我學習一個功課,學習改變這個思維。我們去巴基斯坦太太第一次懷孕,但不到十一個星期就小產,我心裏非常難過。當時有一個巴基斯坦的弟兄讓我去他家,我不明所以。他說:「我知道你很傷心,在我們的文化,丈夫是不能在太太面前哭。我知道你傷心,你今晚來我家,我陪你一起哭。」聽了這句話,我心裏非常感動。一位巴基斯坦弟兄,在我的背景本是我的包袱,自小怕黑皮膚的人,但神藉著他來改變我的固有思維。好像彼得說的:「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的。」(十34)。
今天我們看了三個人物:腓利、亞拿尼亞、彼得。神使用腓利,無論在群體佈道、個人佈道都重用他。聖經說:「他就起身去了」(八27);亞拿尼亞也有掙扎,因為要去幫那殘害教會的。神說:「你只管去」,「亞拿尼亞就去了」(九17);彼得說:「主啊,這是不可的」,但「他起身和他們同去」(十23)。我想三位僕人都有疑惑、都有思前想後的時候,但他們的順服、信靠,不單只是心動,而是有心動。他不是成為神工作的阻力,而是成為福音的助力。
今天可能神挑戰我們,神將你認識的人擺在你心裏。可能是你親人、可能你的同事、可能是你的學生、可能是你的老師、可能是你的老闆、可能是你不太喜歡的人,但今天神說,你要將神的福音和他們分享。你會否像彼得那樣說:「主啊,這是不行的」?我們要學習這三個人物「他們就起身去了」。我希望你離開會場時,不單是心動,也有行動。
我想請大家先安靜在神面前,你自己在神面前禱告,今晚我會向大家發出邀請,我邀請你今晚在神面前立志,告訴神:「今天,我願意成為福音的橋樑。」我願意向網上的弟兄姊妹有同樣的邀請:「你有沒有神的挑戰,你是否願意成為福音的橋樑」?今天神要感動你,神可能要你向一些你不願意傳福音的人,可能是你同事、可能是你某些的親人、可能是你的老闆,甚至是你不太喜歡的人,但今天神對我們說:「你只管去,向他們分享福音。」可能你與彼得一樣,你說:「主啊,這是不行的」,但主說:「你只管去」!今日神藉使徒行傳向你說話。正如這三個人物──腓力、亞拿尼亞、彼得一樣,他們就起身去了。
今日我奉耶穌基督的名,向大家發出邀請,如果今日神有感動你要成為福音的橋樑,不單在今天,也是在往後的日子。你願意在神面前立志,回應說:「神啊,我願意成為福音的橋樑,不論是向群眾,不論是向個人,甚至是向一些很難相處的人。主啊,拿走我舊有的思維,因為主你提醒我們,神真是不偏待人的」。今日,你說:「神哪,我願意立志。」如果有這樣立志的,請你站立,我為你禱告。今日你說,我不單心動,我要行動。即使是在家裏,在不同轉播站的教會的弟兄姊妹,有感動的請你站立,我為你禱告:
主啊,謝謝祢福音的大能,福音能夠改變人的生命。神哪,祢真是不偏待人。主啊,饒恕我們,在過往的日子裏,我們的思維有錯誤,對某些人有偏見。今天我們看到聖經的這三個人物,他們聽到神的吩咐,雖然當中有掙扎、有疑惑,但這三個人就起身去了。我為每一個站立的弟兄姊妹獻上感謝,他們在祢面前的立志,他們願意起身將祢的福音傳開,相信祢必將特別的人放在他們的心裏,可能是一些很難相處的人,但主的福音可以改變生命。
主啊,祢來使用站立的弟兄姊妹,成為福音的橋樑,滿有果子,願主祢來接納他們的立志,作一個傳道的人,隨走隨傳。神哪,求祢使用我們,祝福每一位站立的弟兄姊妹,讓我們成為福音的助力,而不是阻力,謝謝祢!福音是不偏待人的,感謝神的恩典,如此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講員: 馮浩鎏醫生
傳譯: 周志豪牧師
速記: 林海虹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