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屆 講道會 第1講

第一講 - 亞伯拉罕:面對生死,我作出了毫無選擇的選擇

經文: 創世記 22:1-14

        今日在不同的地方都可以聆聽神的話語,主要的原因是神的話語不單單停留在一個地點,我從澳洲過來,澳洲那邊有直播的時間,我知道在我們中間有來自不同地方的人都在學習、聆聽。

為何而生? 為何而死?

        今天在講道會裡,要來看聖經中九個人物,這九個人物都是在面對生與死中間作掙扎裡面,給我們有很多的提示, 所以不是說今天來到這裡,你就懂得甚麼叫生與死,要在聽完九堂課之後,你才知道你為何而生、為何死。希望今天只是一個開始。我用的題目很簡單,就是:鍥而不捨的生與死。主要的原因是:在我們生命中,要問這個問題:我為何要留在這個世界上﹖我在這世上面對死亡之時,我如何對神說我的生命是有價值的﹖很多時候我們看生命,往往以政治、社會、經濟等角度來思考,今天我們單單集中來看信仰,包含剛才提到的幾方面。

請看羅馬書八:38-39
“因爲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

        這就是我們的結論。現在要一個一個的來鋪陳經文所說的「無論是生、無論是死」是怎樣的一件事情。我們說生命有意義,那麼要問甚麼叫生命的意義呢﹖生存在世要安身立命要有的目的,那麼怎樣可以安身﹖怎樣可以立命的呢﹖接著要問的問題是:我們將來又如何呢﹖基督教清楚的講述我們有永恆的價值,所以今天要問的是:無論是生、是死,我們如何看自己的生命呢﹖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聖經人物所面對的掙扎,來一起分享。

        這裡面有九個人物,當然聖經不只有九個人物,但可以從九個人物的不同角度來理解生和死,今天打開經文來看的是亞伯拉罕的事跡,他的故事大家都很理解,但是我們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今天的題目很簡單,是關於亞伯拉罕所說的:我作出了毫無選擇的選擇,其實亞伯拉罕是作了選擇,問題是在其中有比較吊詭的是:他在毫無選擇的情況下作了選擇。在今天所讀的經文中,已清楚的解釋了亞伯拉罕心中信心的掙扎,我們來聽聽這段經文有怎樣的啟示,讓我們可以理解生命。

        在整個聖經研究的幾千年歷史當中,亞伯拉罕獻以撒的記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焦點。這段經文裡出現一個字,希伯來文是“Aqedah”,英文的意思是The Binding of Isaac, 捆住以撒 (עֲקֵידַת יִצְחַק‎ ʿAqēḏaṯ Yīṣḥaq),,捆住 "The Binding" (הָעֲקֵידָה‎ hāʿAqēḏā)的意思。很奇怪,這經文從開始的時候是亞伯拉罕獻以撒,原來重點是這個詞:這時候,以撒是被捆住了。這個用詞在猶太的歷史中有很長的時間,在研討為甚麼這時間以撒被捆住了,說明一個很重要的原理,亞伯拉罕在這段時間,是完全沒有跟神有任何對話的。

亞伯拉罕的沉默:沒有對話的對話

        聖經這裡只提到「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他就回答:我在這裡,等候。然後神就吩咐他這樣獻上。亞伯拉罕沒有跟神有任何的對話。為什麼他能夠這樣子呢﹖在他的生命中,為什麼沒有任何向神詢問的話的呢﹖在我們的生命中,一旦面臨了這樣一個非常難的抉擇的時候,我們就要問神啊﹗為什麼﹖對嗎﹖「為什麼」成為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當中最喜歡用的問號。從小我們就問為什麼我不能吃這個、為什麼不能動那個﹖那麼大了之後,為什麼要學這個、為什麼要不學那個﹖為什麼會產生痛苦﹖為什麼會失戀﹖為什麼考試不合格﹖為什麼、為什麼……如果有神的話,為什麼這事情會發生﹖這個本來就是我們最大的問號,但是為什麼這時,亞伯拉罕沒有問這個問題呢﹖明明要失掉兒子,這個兒子就要在他面前用自己的刀子砍下來。但是亞伯拉罕沒有向神說任何一句話,所以去理解詮釋這段經文的歷史,便非常非常複雜。

爭議性的解釋

        第一個我們問的問題,是爭論性的解釋不斷的出現,一個是正面的,一個是負面的。正面的當然就是看到了亞伯拉罕的信心,他的順服,在整個解釋經文的歷史中,有差不多幾千年的歷史,都是在解釋亞伯拉罕特別順服,甚至講以撒的虔誠,他願意獻上自己,而其他人都在懼怕,因為懼怕神,所以神要我做我就去做。但是亞伯拉罕、以撒,原來就是因為他們敬畏神便以生相許,甚至願意死去。這個本來就是我們教會常用來解釋這經文的方法,就是一個人有信心到一個地步,神要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去做。這個就是虔誠的舉動,對嗎﹖這樣就是等於說:我們不需要解釋任何東西,神要我做我就做。神要我殺兒子我也殺。是不是這樣的呢﹖

        這就是第一個問題焦點,正面的解釋就放在虔誠和順服之上,但心中我們又會疑問,是不是真的可以如此解釋這段經文呢?於是有很多解經家起來質疑這個解釋,也認為這些事不應該發生。

        涉及有點負面的解釋,就是這個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主我們的神怎麼能夠要我們去試驗自己的信仰到這個地步呢﹖要我們做的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外邦人可以獻人祭的,可以用這方法來表達自己的忠誠,但神是不是也要亞伯拉罕用這個異邦人或者外邦人所用的方法,來表達自己對神的虔誠的呢﹖亞伯拉罕在這事件被別人從負面的角度來評說,他為什麼沒有向神訴苦,神為什麼要用這方法呢﹖他反而在當中沉默起來,或者他就是害怕甚麼,或是有另外一個原因的呢﹖所以這段經文不是想像那麼容易解答的,對嗎﹖

經文的情節

        我們來聽一聽這經文所講的情節是什麼一回事,快快的給大家有一個記憶,首先一開始,神就聲明說:神要試驗亞伯拉罕,對嗎﹖所以這個是一個試驗的過程,不是神在吩咐的過程,不是他經常要用的方法,對嗎﹖我們先注意一下,這個很重要:試驗裡面所要發生的動作。這個不是神的常規,不是要大家每一次在神面前,要表達虔誠的時候,必須做一些非常絕對、令我們完全不理解的方法。接下來神吩咐亞伯拉罕獻上以撒為燔祭,亞伯拉罕就按照指示預備到摩利亞山的旅程。第三天,他抵達之後,就預備獻祭,獻上一切所需的。他回答以撒在當中所問的問題,他說神必自己預備做燔祭的羊羔,亞伯拉罕捆住以撒,伸手拿刀起來要殺他的兒子;這個時間,忽然天使在他們面前出現,阻止他們的行動。

        理解了這過程之後,我們來問一問他底背後要理解這段經文的意義是什麼,整個亞伯拉罕的敘事,就是到了這個最高點。這故事之後,他就漸漸老了,再沒有太多記載了。但是如果要理解這段故事,必須要從整卷創世記去理解這段經文。

創世記敘事的神學構架

        先從創世記的整個的敘事的神學構架來理解,一開頭就是神創造天地,然後漸漸的演繹成為亞伯拉罕的故事。所以從這角度來說,整個創世記表達的整個故事是這樣一個理念,就是從混亂到整合的一種神學過程。

        起初,天地混沌,然後這世界裡面,神把這宇宙整合起來,創造了今天我們所有的天地。從混沌到整合;但是創造之美,因為罪的緣故,整個世界就被癱瘓了。但是罪不是我們的終點,因為這世界裡面罪的混亂,要在亞伯拉罕的祝福和應許中得到解決,聖經就在這事件,將焦點擺在亞伯拉罕的家族中,我們稱為「列祖」,列祖的探索到上帝的祝福,可以看到整個本來混亂的局勢,到了亞伯拉罕,想要整合整個世界 ,之後出現了四個這樣的人物: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約瑟,但是聖經記載這四個人物,也是從一個從淩亂到整合的過程來看,而不是一段一段沒有關係的經文,因此列祖的故事也是從凌亂、探索中,最後漸漸的有祝福的歷程。

        亞伯拉罕一聽到神呼召他離開本家本族到另外地方去,似乎沒有聽說過他有什麼掙扎,但是我們漸漸在聖經的經文看到他其實有很多掙扎,走了一個相當長的一段信仰的道路。讀這段經文,就發覺有這樣的一個理念:上主要試驗亞伯拉罕,亞伯拉罕的沉默是怎麼解釋的呢?

上主的試驗與亞伯拉罕的沉默

        剛才都講過22章第1節,神在試驗亞伯拉罕,而不是試探他。神不會試探人,祂只能夠試驗人,使人的信仰成熟、成長,這是整個故事的大前提。然後繼續看亞伯拉罕故事的敘事方法。寫這亞伯拉罕故事的時候,是想把一頭一尾整合起來。從12章的呼召,到亞伯拉罕在22章獻以撒的故事,這是前後呼應的道理,聖經用一個字叫Lek-leka,就是「去」的意思,來寫出來當中的故事。祂在12章說:「你要去到我指示你的地方去」,然後在第22章,神也同樣的向亞伯拉罕說:「你要去到我指示的地方去。」

        這兩部分非常重要,因為他要表達的就是這個道理。祂要大家來聽一聽,前和後怎麼樣能夠整合成他的故事,中間出現了亞伯拉罕的猶豫。第12章第一節,神說「我要你去的地方,是我要祝福你的地方」,這是神給人的應許,而且說你的後裔會成為眾多,你要成為後人的祝福。所以亞伯拉罕進到了他所去的迦南地,第一個就問了一個問題,他問:神哪,祢說我要去的地方在哪裡呢?第15章第8節裡面說的,我憑什麼可以知道,那裏是你給我的地呢?他不知道神要帶他到哪裡去。

        但是15章之後,發覺到他知道了,因為這就是神要給他的地,就是迦南地。然後在第17章,他問另外一個問題:神哪,你要我在我的生命中,看到我的後裔要眾多,但是我連一個兒子都沒有。神說:你會有一個兒子。在第17章的時候說:這個哪可能呢?因為我已100歲了,怎麼能再有孩子的呢?所以地已經解決了,後裔還沒解決呢!但是他在掙扎的過程,地已經給了,但後裔還沒有得到。後來神真的是在他100歲的時候給他一個孩子,但不出幾年之後,神又說把這孩子殺掉,就好像告訴你,我給你的應許背後還有一個應許是不能夠兌現的。所以對我們來講,開始掙扎,聖經到底講甚麼呢?我們到這個時間還會問,亞伯拉罕為什麼沉默,沒有發問的呢?我們只能夠說這樣的一個道理,他的沉默只是給我們大家一個謎。這裡的經文說出的就這一種感覺,就是他是有一個毫無選擇的選擇,來表達他的心情。

        在創世紀12章說的第一次,他理解自己要去某個地方,是無法知道前面的目的地的應許,所以他只憑信心走這條路;在第二次,神要他獻上以撒,他無法理解為什麼神要切斷神自己的應許。對亞伯拉罕來講,心裡應該很掙扎了吧,我們可以用心理學的方法,或者用倫理學的方法來理解、去衡量,但這裡很明顯的不是用心理學或者倫理學來去理解,因為聖經沒有形容亞伯拉罕心中的掙扎,也沒有告訴我們涉及什麼倫理道德的關係,只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就是要將焦點擺在信心的考驗的當中,即便想要知道當時亞伯拉罕心中在想什麼,但聖經不讓我們知道,因為這個不是要講的道理;即便我們去問這個獻人祭的方法,是一個倫理道德的問題,聖經又在當中沉默了,不願意我們走這條路。我們只能把焦點擺在亞伯拉罕的信心考驗當中,我們不能夠加油添醬,因為聖經沒有提供資料,我們只好去問信心的考驗是什麼。

亞伯拉罕與僕人們的對答 :三個可能性

        我們可以從亞伯拉罕對他的僕人所說的話,來理解他心中的掙扎。他說:「我與孩子往那裡拜一拜,就回到你們這裡來」。這個就產生了很多背後的道理,就好像亞伯拉罕已經知道這孩子還不會被殺死的,他去拜一拜,他們就回來,不會一個人回來,他要帶著兒子回來的。所以大家在解釋這段經文的時候就有三個不同的解釋:

第一個,其實亞伯拉罕早已知道,或是相信上主不會要他殘忍地獻上以撒。這是「假的」,神說了一句「假假的話」,要看你要不要順服我。但我們知道這不是他的道理,背後很清楚的,這裏並不是這樣的意念,因為聖經裡面從來沒有含糊的說神假假的說一些話。

第二個,有人會這樣問:可能亞伯拉罕願順從神的吩咐,但他相信神不會要他採取這殘忍的舉動,這是以亞伯拉罕的角度來說的話 -- 我認識的上帝不會這樣做的,所以我不怕。

第三個解釋,亞伯拉罕要在最後關頭挑戰上主,求主免去了獻上以撒的舉動。

        以上都是大家在研究經文的時候的猜想而已。只是從經文看到,神是毫不含糊的要亞伯拉罕獻上以撒,亞伯拉罕也絕不含糊地把以撒捆綁擺在柴火次上,他也不含糊地拿起刀來要殺以撒的,所以接下來的故事情節,都不能解釋以上的三個思想。我們要從信仰的角度來解釋以上的經文。到底亞伯拉罕作了怎樣的選擇呢?

亞伯拉罕的選擇 -- 祂必會有另一個安排

        其實他選擇的不是沒有道理的,亞伯拉罕不是傻瓜,也不是一個盲從的人,在他生命中走上漸漸理解上帝的道路,從以前、現在,以至 將來,他漸漸的認識神,漸漸的理解到他所相信的神是怎樣的一位神,所以從這事件中的亞伯拉罕所理解的生、死是怎樣的一個情況,亞伯拉罕真的做出了毫無選擇的選擇,將先前、現在、將來的生與死,他完全放在所相信上主的手裏,我們從這角度來理解,亞伯拉罕不是沒有疑問,他只是抓住神的應許,這應許是他所理解上帝的位格所作出的。先前,這位他所認識的上主所賜的應許,如果上主要結束以撒的生命,祂必會有另一個安排,他不能限制上主的主權,當神要我接受這個舉動,我就相信神一定有祂解決的方法。

        這個可以說是亞伯拉罕學到的功課,他到了摩利亞山上,面臨一個很大的挑戰,他知道這是上主的命令,最後作出完全順服的選擇,這是信心的最高點,也是信心的要求,超越了人所謂的公義和倫理。人可以在這裡評價這事件,從倫理道德來看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亞伯拉罕就不是從道德倫理來思想,他是思想這位曾經在他生命中表達公義的神。

        大家記得在創世記第18章,亞伯拉罕為所多瑪、俄摩拉禱告的事件。他跟神說:如果城裡有50個義人,神就不會毀滅這個城市,神說我不會;他知道神是公義的,神不會城中有公義的人就毀滅這地方,所以亞伯拉罕學習去理解神是公義的,亞伯拉罕表達出他知道他所信的神是公義的,如果神是公義的、神不會不道德的,今日要獻上以撒,一定有另一個道理。

        最後來看他的將來如何,上主的應許最終還要具備的條件,就是順服。12章那裡是一個無條件的應許,當初神呼召亞伯拉罕離開本族本家是無條件的應許,上主沒有提出任何條件,現在就有一個轉化,轉化成為神的主權加上人的順服才能成事,整個故事教導我們領受神恩典的人不要以為不需要負上責任,不能說神有絕對的主權,我們就不需要順服。在這段時間,亞伯拉罕學到一個重要的功課,神有任何的應許的時候,人就要有順服的回應,這是在聖經裡出現一個非常清楚的劃一的神學,神的應許背後有一個條件的,只是人不願意提到,這個就是我們的順服。

我生命中必定要做的就是順服上帝

        摩西在西乃山把律法帶回來的時候,律法也是這樣寫下來:我要作你的上帝,你要作我的子民,還加上一個重要的條件,你必須遵從我的命令,這些事才會發生。結果怎樣﹖結果以色列人只聽上一部份,而不聽下一部份,就好像亞伯拉罕只聽前部份,而不聽獻以撒的部份。這段經文演繹整本聖經的道理,也是整本聖經的出發點;律法也是這樣寫的,到了耶穌的時期,也是一樣,我們透過耶穌的恩典得着拯救的人,不是以後就可以任意胡為了,我們還是要履行對神的順服。所以亞伯拉罕獻以撒就在說明順服的道理。他知道有應許,他知道他必須付上順服的配合。

        今天來理解我們的生命,同樣要面對這挑戰,挑戰我們已經在基督裡領受了恩典,我們應如何生活?我們或許說現在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反正無論是生是死都有神在照顧我們,是不是這樣的呢?很明顯的,這個故事是要提醒我們將應許和順服擺在一起,這故事明顯再三給我們一個挑戰,讓我們真誠的反省自己的信仰。

        應許與順服是一條線的,讓我們都成為順服神,並且可以承受應許的人。相信我們今天都面臨信仰的危機,有人說:只要相信上帝,上帝一定會照顧你。是,我們都相信這是真的,只是往往留下一條重要的尾巴,就好像亞伯拉罕要獻上以撒一樣,當你都要在生命中面臨非常非常難的選擇的時候,你選擇甚麼?你是不是說神不祝福我,我不信下去了。亞伯拉罕的回答說是:我生命中必定要做的就是順服上帝。

獻人祭的難題

        再回頭來看獻人為祭的問題。聖經嚴嚴的命令說你不能把兒女用火焚燒來獻給上帝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去理解亞伯拉罕獻以撒,是一個非常非常奇怪的矛盾現象。在摩西的律法寫得非常清楚,在利未記、申命記也是這樣寫,你不能將自己的兒女用火焚燒獻給你的神,這明明跟亞伯拉罕獻以撒有矛盾,神很清楚的說因為這是當時異教徒所用的方法,你們不能再用這個方法來表達你的虔誠,所以必須要去理解到底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背後是什麼意思,我們必須理解怎麼劃分獻以撒和獻兒女的方法。

        第一個,亞伯拉罕的事件是在摩西律法之前發生的事情,之後就再不能夠用焚燒兒女來表達自己對神的虔誠了,但是當時的人看到很多的宗教用獻上頭生的兒子的做法,來表達對所信的神的忠誠舉動,後來才被嚴禁。所以我們回頭來看亞伯拉罕獻以撒的舉動是怎麼解釋。我慢慢的一步一步跟大家講:

如何解釋亞伯拉罕的舉動?

        亞伯拉罕的信心旅程與趨向成熟的信仰。在獻以撒之前,亞伯拉罕沒有關於這個不可以獻人祭的嚴令,他以為這個是本來應該可以做的事情吧,因為對他來講,這個是當時的人用來表達對神虔誠的舉動的方法,他開始在信仰當中被轉移了,他經過了一連串的經歷,漸漸的理解他所信的上帝是誰,他最終要看到的要做的就是要把自己所信的上帝,和那一個迦南人所膜拜的神明要分開。在所多瑪、娥摩拉事件中他跟神的對話中,他知道神是一位公義的神,他從這個出發點來去理解上帝,如果神是公義的,是憐憫的話,這個動作明明是有觸犯公義和憐憫,但是他知道神如果是公義的神,祂一定會有另外一種方法來解釋這件事情,他不再懷疑上主的位格,現在他面臨的命題是自己是否能夠完全順服上帝的主權,即便從人的角度來說這個好像不合情理的方法,正因為他相信上主的公義和和仁慈,所以他雖然不可能預知以後這個事情怎樣結局,他仍然說神會自己預備。

        這個就是信心最後最後要挑戰我們的一個事實,你能夠站在一個非常矛盾的情況之下說:神會自己預備嗎?人活在這世上,要安身立命的時候,尋問生命是什麼道理的時候,亞伯拉罕給我們大家非常清楚的一個提示。信心的旅程是怎麼走下去的呢?

信仰的心路歷程

        亞伯拉罕與上主的對話,漸漸的成為沉默的等候上帝。神沒有說欣賞他,神說:你既然願意願意將你最好我獻給我,你既然願意把你最徹底的、不能夠沒有的東西,你都獻給我。我們不能用獻人祭的方法來去理解這個過程。上帝沒有提起要欣賞亞伯拉罕的忠誠,而是欣賞他毫無保留的行動。到頭來我們要問問自己,我們面臨選擇的時候,選擇什麼?這裡給了我們一個啟迪:從人的角度來說,毫無選擇,卻能夠選擇順服上主。

        在這背後,亞伯拉罕給我們一個很大的道理,漸漸在他的遭遇中,他理解怎樣堅信一位上帝,最後他需要做的是順服的過程。如果我們只能說:我堅信一位上帝,我們卻沒有順服的舉動,所堅信的東西只是哲理,都是理論而已;如果我們說願意順服上帝,但卻不懂得我們這位上帝是誰的話,那我們就是盲從的人了,我們不可能不把堅信和順服擺在一起。

        在歐洲各地都是基督教的國家,堅信一位上帝,但是他們漸漸的不再順服上帝,出現很多的理論,已經把基督教淡化了。但是我們東方的人卻轉過來用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講虔誠與順服,不問為什麼,只是盲從自己的信仰,這也不是好事。所以兩邊都不能好好的表達出基督教的信仰。我們一要堅信上帝,但是最後還要這樣說:我確定自己的生命,必須是個順服的生命。

        好了,我們至少能夠帶這個回家吧!在回去的時間裡面,不要把這兩個分割起來,不要把信仰成為一個理論,但也不要把我們的信仰,成為只是去拜拜神明而已。我們必須要理解我們的上帝是誰,也必須要有順服的心理。這個是亞伯拉罕給我們看到的觀點。

        至少今天我們開頭了,這是整個講道會的焦點的所在。在接下來的八個人物,都是在堅信和順服之間掙扎的人。大家來聽一聽,去理解生和死的時候,我們如何能夠再作出一個毫無選擇的選擇?


講員: 陳廷忠牧師
傳譯: 李慶宏傳道
速記: 湯鎮華先生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