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沒有試過生命沒方向,不知道神怎樣帶領我們?或覺得好像找到了,離開了我們的安舒區?
上主另外的計劃
以色列人也有同樣的經驗,很焦急地等待出埃及,當真的出埃及時,上主沒有直接帶去應許之地,而是帶他們漫無目的地漂流了幾天。去迦南最短的距離是要經過非利士人之地,當時的商人都走過這條沿岸的路去米索不達米亞或埃及,埃及人以他們的神明為這條路命名為:「荷魯斯之路」。以色列人一出埃及後,似乎就是朝著這條路走,但上主卻有另外的計劃,帶他們走曠野之路。這段經文很仔細地記載所走的路,第一是歌珊地,然後去了疏割,以倘,在接近巴力洗分的比哈希錄。雖然當時人知道這些地方,但我們卻不知道這些地方,甚至連當中的一些海的位置也不清楚。海的位置很重要,因為在十四和十五章有分紅海的事件,這個海直譯的名字是蘆葦海,這也可以指是紅海,但這也可以指埃及東北部的一些湖。我們如何決定呢?今天就不仔細分享這方面眾多的討論,反而簡單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
尋找紅海的位置
有學者指出,這個歌珊地到紅海有一百二十英里,路程一星期,太遠了。有人算過,當時的人一天可以走大約十七到二十三英里的路,若用平均二十英里,這路程也要六天,但當時的隊伍有小孩和老人,所以需時更長,而經文也不像描述他們漂流了一星期。我也想大家注意,當那海分開時,面前出現了類似山谷的地,這山谷的大小就取決於那海有多深,他們不是走平路。紅海究竟有多深?最深之處是9974尺,接近一萬尺。大家想像下,你面前的海分開了,呈現的是一萬尺的深淵,相信以色列人是不敢下去。按照我們所知道的以色列人,他們很容易懼怕,就算走下去,埃及人也不敢追下去。
所以紅海比較合理的位置是在較北部的蘇伊士灣,深度是一百八十到二百八十尺深,用今天香港的樓宇來衡量,大約是二十一到二十五層樓那麼深,這就跟剛才的九千多尺就相差很不同了。我認為紅海的位置是在埃及東北的湖,但這說法也有問題,現在沒有了這些湖,就連這些湖在古代也是很小的,大部分是沼澤。所以聖經記載的紅海開了,又合上吞沒了埃及追兵,不可能會發生在這麼小的沼澤地。所以有學者說,埃及追兵的馬車陷在泥地,然後以色列人就在對岸射箭打贏了埃及人,後來在加油添醋之下就變成我們讀到的出埃及記的版本。這個說法很明顯跟聖經記載有差別,很多信徒不接受。
不過有人在這五到十年開始研究那一帶的地方,發現巴拉湖又大又深,這個湖的盆地寬闊的原因是因為尼羅河支流的水流到這個湖。研究者測量這個湖一些地方的深度在十一到十八尺,也有別的地方是二十到二十六尺深,差不多等於現在的兩三層樓,仍然可以淹死人的。有一位三一神學院舊約和古代中東的榮休教授叫James K. Hoffmeier,他認為紅海是在巴拉湖。我覺得合理。
但還有一個問題,那個是湖,但聖經稱之為海,「湖」可否稱為「海」呢?可以的。加利利湖也可以成為加利利海,在舊約叫基尼烈海,和合本翻譯為「湖」,不過希伯來文卻是「海」。另外,死海是一個湖,但聖經稱呼它為鹽海。經文這樣記載:「還有亞拉巴和靠近約旦河之地,從基尼烈直到亞拉巴海,就是鹽海,」(申三17上)所以這些湖也是海的,水域大就會稱為海,這跟今天的定義有點不同。
從地理路線看上主奇妙帶領
按照剛剛的說法,可重組他們經過的地方:一開始從歌珊地出來,歌珊地包含了蘭塞城和比東城,學者都肯定這些地方位於北部,之後去了疏割,然後十三章二十節的以倘,位於北面,來到這裡,應該可以經過非利士人之地的沿海路線去迦南地,但上主卻有不同看法,帶他們轉頭向南部的巴拉湖,這巴拉湖就接近比哈希錄和巴力洗分。他們就在這裡過了蘆葦海,在十五章二十二節看到他們就進入書珥的曠野。十三章的十七到十八節是一個粗略的描述,二十節之後就仔細記載經過的地方。
說了這麼多,想要表達什麼呢?若單看行程,好像真的迷失了:「法老必說:「他們在此地迷了路,曠野把他們困住了。」」(出十四3)他們往上走後又往下走,結果面對了曠野。我暫停一下,這裡有一個重點。你會否認為,上主若帶領我們的每一步都是很清晰呢?既然是神帶領,一定很清晰的。但以色列人有上主帶領,但路線不清晰,這不是神不清晰,而是他們不清晰。今天上主帶領,我們可能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有時候我們有錯覺,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就認為上主好像沒有在帶領我們。這段經文很明顯證明,上主一直有帶領,他們只是一步步跟從,我們也同樣如此。上主帶領,但我們也是一步步地跟隨祂。
為什麼上主要這樣帶領呢?經文告訴我們:上主說:「恐怕百姓遇見戰爭就後悔,轉回埃及去。」(出十三17下)這戰爭可能是指跟埃及兵的戰爭,這條路是去迦南地最近的路,所以當時攻打埃及的人也一定經過這條路,這條路有很多軍事紮營,如果走這條路,就要一路苦戰才能進迦南地,雖然路程最短,但可能是最艱鉅。但也有的拉比提出另一解釋,指這是以色列人跟迦南人交戰,當時埃及人在經歷十災後就懼怕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可以很快地經過這條路到迦南,但迦南沒有經歷過十災,所以迦南人是不懼怕以色列人,若很快抵達迦南,將面對一波又一波的苦戰。民數記十三章記載他們實在懼怕這些戰爭,所以拉比就解釋這是指迦南人的戰爭。
那麼他們繞遠路就不會懼怕呢?也不一定,因為蘆葦海的那條路是遠路,但他們仍然懼怕,擔心自己會滅亡。但這裡有個分別,有位學者有一個有趣的觀察,他指出,這是一個心理問題,他們世世代代做奴僕,沒有所謂的決策、意志力,和責任感。這群奴僕面對大軍的反應是什麼?逃跑。所以上主分開海,讓他們逃跑。分海的策略是最適合他們想要逃跑的心理。但走這條長路有什麼改變呢?因為他們還沒準備好接下來的一連串的戰爭,包括埃及大軍和迦南人。有一場真正的戰爭,是在兩個月之後跟亞瑪力人戰爭。但那場戰爭很不同,因為亞瑪力人是游牧民族,不算人多的軍隊,這是一次性的戰爭,感覺像是上主給他們一場熱身。
還要問一個問題,上主為什麼要讓他們來回漂流呢?就算過蘆葦海,為什麼不馬上帶他們去疏割呢?或直接從疏割到蘆葦海呢?不少學者發現,以色列人是第三天抵達蘆葦海。粗略計算下:第一天是歌珊到疏割,第二天是疏割到以倘,第三天是從北部到蘆葦海。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呢?因摩西曾跟法老說,他們要去曠野敬拜耶和華三天,現在已第三天,而他們很明顯不會回埃及,所以法老就出軍隊來捉他們。
蘆葦海的第十一災
我不同意這個說法,因為法老說:「他們在此地迷了路,曠野把他們困住了。」(出十四3下)法老是不認為他們會回來的,所以才出軍隊。另外,當摩西跟法老談判時,為什麼法老發怒呢?在經文裡看到,法老允許他們離開埃及,但需要留下牲畜。摩西不認同,要求一個都不少地離開,他們既然帶著所有東西離開,很明顯是不會回來。我認為法老知道他們是不會回來,但若馬上去蘆葦海,可能會有不同的結局。十災對整個埃及是很震撼的事,所以不會馬上出兵,但現在過了幾天,他們恢復了狀態和戰鬥精神,加上以色列人的漂流讓埃及人錯以為以色列人迷失了,所以才夠膽出兵。
原來上主還有一招,還給他們恢復的機會。如果上主馬上帶人去曠野,按照我們所知,法老三天後還會後悔和出兵捉以色列人,從十災裡看到法老反悔好幾次,他連經歷第十災後也反悔,只是這次相隔了好幾天,遲早都會發兵追。他們帶著小孩和老人慢慢地走了三四天,訓練有素的追兵一定能追上,所以上主要做多一件事,我稱之為在蘆葦海的「第十一災」。上主帶領以色列人經過了蘆葦海,埃及追兵全軍覆沒,重創了他們的士氣,當埃及人用很長時間恢復後,再也追不上深入曠野的以色列人。就算去追,可能也擔心會否有第十二災呢?
所以整個路程這樣鋪排是有原因,有三個角度來看這個漂流。從上主的角度,祂一直帶領著他們。從法老的角度,以色列人走迷失了。對以色列人來說,他們被困在法老和蘆葦海之間。其實上主一直在帶領,並且有很好的原因如此帶領。上主對他們和對我們也如此。很多時候,在那一刻我們無法明白,但事後再回顧,我們可能就明白了。
如何正確地理解神的帶領?
思考下第三步,我們如何正確地回應上主的帶領?今天經文裡有一個奇怪的地方,十三章十九節無端記載他們帶著約瑟的骸骨去迦南地,不提這節經文也沒事吧?如果特別提及,有什麼意思?約瑟代表什麼呢?他代表帶以色列人去埃及的人,當年上主預備了約瑟,透過約瑟被賣到埃及來預備救恩。現在離開埃及也是一個救恩,當年因為飢荒所以去了埃及,上主就安排約瑟接待他們,但埃及不是應許之地,約瑟也知道上主跟他說,有天以色列人會離開,所以約瑟預言有天會離開埃及去迦南地,並且要求那群人答應會帶約瑟的骸骨離開。所以我稱這個為回顧過去是上主的恩典,到埃及是神的恩典,離開埃及也是神的恩典。
還有未來,他們跟著雲柱和火柱走,雖然還沒到應許之地,但面前有雲柱火柱和摩西帶領。以色列人之後很容易埋怨和懼怕,所以需要雲柱火柱。我們需要回顧過去上主的恩典,也要面對將來上主的帶領。在這裡,他們和我們有分別,因為他們有雲柱火柱和摩西,我們沒有這些,我們怎麼辦呢?但上主仍然用不同的方法帶領我們。
來看上主今天如何帶領我們。當年上主透過摩西來帶領,那在我們生命裡,誰是摩西呢?我們的屬靈導師?我們的牧者?我們的好朋友?神可以透過這些人來跟我們說話。不要小看把生命歷程跟他們分享,因為我們需要守望者。我認為屬靈導師是最好的,敵人說的內容和批評是真實卻很傷人,而我們的朋友們太客氣了,未必會指出你的錯誤。我們最好有屬靈導師,一方面關心我們,也會說不好聽的真話糾正我們。
除了屬靈導師,環境也是上主帶領的方法。以香港為例,現在很多教會很缺乏人手,上主有沒有透過環境來跟你說話呢?可能是全時間讀神學,可能是帶詩歌或主日學。大家有沒有看到上主透過這些需要來跟我們說話呢?但我們也要小心分辨環境,因為環境有時候會引導我們錯誤,譬如環境讓我們犯罪,不代表上主要我們犯罪。所以看環境時,也要思考這環境所帶來的決定是否符合上主的心意?並且也有我們的知識和智慧。我提這些,是不是變得越說越不屬靈了?當然不是,上主就是這樣創造我們這群人,我們的知識和智慧是上主給的。有時候決定不是對錯,可以是「好」、「更好」、「最好」。所以我們做決定時,不一定等於最好的決定,那麼如何分辨「好」和「最好」呢?很多時候靠我們的知識和智慧來辨識,也可以跟你的屬靈導師談話。
有的人認為,上主不會這樣帶領,就說是透過我們的慾望和愛好。這是否變得更不屬靈了?那麼是不是上主每一次要你做你最不喜歡的呢?我真的聽過一位神學生說,他不想讀神學,所以覺得正是神要他讀神學 ! 他的邏輯是:他不想讀,所以是神要他讀。我心想,這是什麼神學呢?這不是神愛你,這更像神審判你。上主造我們時,我們也有不同的喜好,上主會否這樣來帶領我們呢?有的人內向,喜歡讀書,他們就可以適合做學者。有的人外向,但不喜歡讀書,他們可以在其他方面發展。上主帶領我們,不一定會違反我們的性格和喜好,我們是按照上主設計的旨意來創造的。所以尋求上主帶領時,所思考的,也應該包括我們自己有何特別之處。
當然聖靈的引導很重要,今天的經文看到上主的帶領,我們需要小心,因為很多人就把自己的感受就等於聖靈的帶領,這可以是,但也可以不是。感受會起伏,今天開心,可能明天不開心,所以感受不可靠。聖靈的教導是非常可靠的,所以我們要分辨聖靈的帶領和我們自己的感覺。
上主最可靠的帶領
我認為神的話語是上主最可靠的帶領,上主帶他們去埃及後,賜給十誡去遵行。「我的上主啊,我樂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裏。」(詩四十8)你的旨意和你的律法是平衡的,我們不知道神的旨意,但首先要知道神的話語,如果我們知道神的話語,那麼就知道神的旨意的大部分了。神的旨意在聖經裡是指神的話語,跟從神的旨意就是跟從神的話語,「知道上主的旨意,從律法受了教導而能分辨是非;」(羅二18)所以神的旨意對比律法的教導。雖然保羅好像在斥責那群人,但背後的思想就是指出神的旨意就是神的教導,神的話語。
很多時候我們基督徒注重的不在神的話語,例如我們注重命中註定的另一半,但以弗所書第五章三十三節卻教導我們如何做一個好的配偶,而不是告訴我們怎樣找最好的配偶,而是成為一個好的配偶。還有,我們很想找一份好的工作,但根據彼得前書第二章十八節叫我們做一個好的工人,重點不是找一份最適合的工作,而是成為一個最好的工人。不是說我們不去思考適合的工作,但很多時候兩者都差不多。如何選IBM還是微軟呢?經文可以幫助我們,可能兩者都一樣,但我們選了之後就要成為最好的工人!
上主的話語可以這樣用,第一回合先來用神的話語來鑑察我們有的可能性,篩選不合乎上主話語的選擇,剩下的各個都是好的,差別在於「好」、「更好」、「最好」。
「埃及的原則」
最後我分享一則故事,有基督徒的歌手Rich Mullins,寫了Awesome God的詩歌,由於經常有發布會簽名會,有人會問些嚴肅的問題,想知道神的旨意,他多數會這樣回答:「神的旨意應該不是太難,你只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然後愛人如己。你先做好這些,如果上主要你做特別的事情,譬如去埃及……」,說到這裡,他會稍微停頓並露出微笑,接著說:「他會給你十一個討厭你的哥哥,把你賣到埃及。」他的意思是,現在最重要的就是你只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地愛神和愛人,如果有特別的事,上主可能透過人或環境來告訴我們。這個原則稱為「埃及的原則」。
總結
你有沒有覺得迷失,不知道上主的帶領?我們首要看上主的話語,讓祂的話語來進行第一輪的過濾和篩選,讓我們選剩下的。有人說不熟悉聖經,但最少會熟悉兩節經文:你只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然後愛人如己。先以這個開始,第一愛神,第二愛人。如果神要我們做特別的事,就把這些交給祂,我們不用懼怕。有時候我們怕自己不去做上主叫我們做的,如果我們說:「主啊,袮帶領我去哪裡,我都肯去,如果袮要我做什麼,我就去做。」我就不會怕。然後跟神說:「如果你要我這麼做,求袮清晰地給我看到。」但還沒看到之前做什麼呢?愛神和愛人!
講員: 黃福光博士
傳譯: 郭星燁牧師
速記: 周以心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