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屆 研經會 第3講

第三講 - 嗎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經文: 出埃及記 16:1-431-35

引言

        不知道你是否願意吃一些沒吃過的食物呢?這就是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驗,當然他們無從選擇,如果不吃這不知名的食物,就要挨餓。原來吃下這不知名的食物,背後有神要教導他們一個屬靈的教訓。

冒險的美食家? - 這究竟是何食物?

        我們先看看這是什麼食物,有自然界的解釋說這是一些植物的甜質,這白色小圓形的甜質是來自樹上,也會跌在地上,並且晚上出現,太陽一出就融化,味道也類似蜜糖。所以這植物產生的物質就是嗎哪。但它也有跟嗎哪不同之處,這種植物產生的物質是糖,在西奈半島只有在雨季後才有限量地生產。我認為以色列人不可能連續四十年吃糖而不會有健康問題,這植物所產生的糖是接近糖漿多過食物,所以這個說法不可取。

        聖經如何形容嗎哪呢?請打開你的聖經:「以色列人看見了,不知道是甚麼,就彼此說:「這是甚麼?」」(出十六15上)原來嗎哪就是「這是什麼」的意思?在申命記也這樣說:「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申八3上)聖經一直強調,這是他們不知道的食物。而剛才的解釋就說這是西奈阿拉伯遊牧民族所吃的食物,若是這樣,他們怎麼會不知道?就算一開始不知道,後來的人也應該知道的。詩篇如何形容嗎哪呢?「天上的糧食……大能者的食物,」(詩七十八24-25)我們先問「大能者」指誰?如果指的是人,那就是英雄偉人,但也可能是很有能力的一匹馬,也可能是天使。在這裡應該指天使,因為經文說「天上的糧食」,因為這裡的大能者是天上的,所以應該是天使。而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就翻譯成「天使」,所以詩篇以詩體的方式來表達這個信息,表明嗎哪不是我們日常的食物。如果你請朋友來吃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煮出來的菜是什麼,你就說「這是嗎哪」就可以了!

嗎哪與創造天地的記載

        回到今天的經文,看你手上的聖經,你就會明白它說的是什麼。在第六和第七節,有晚上和早晨,然後第八節又有個晚上和早晨,十二節也有晚上和早晨,十三節也有晚上和早晨。說了這麼多「晚上、早上」,你想到什麼?上主創造天地。二十一節就講到每天早上,希伯來文是「在早上,在早上」,類似中文的「天天」,代表每個早上。二十二節提到第六天,二十七節提到第七天。這樣數算之下,整個框架是第一天到第七天,有四次提到「晚上和早上」,有一次講「每日早上」,有一次講「第六天」,有一次講「第七天」。

        作者要表達什麼呢?我想他要讀者想到上主創造天地的七天。嗎哪好像一個新的創造,每天出現都是新的食物,嗎哪也是如此,是一個新的創造,這就很符合詩篇七十八篇和其他形容嗎哪的經文,嗎哪是一個每天可以吃的真正的食物,神創造一個新的食物讓他們每天可以吃。這是一個偉大的神蹟,對我來說這比過紅海和十災更偉大,因為你要連續四十年供應食物給這麼龐大的人群,是一個沒有人能做到的偉大神蹟,正因為沒有人能做到,所以神每天要創造新的食物。

新約的嗎哪 - 上主創造的供應

        後來的以色列人是記得的,在第二聖殿時期,他們渴望新的出埃及和新的曠野經驗,才能進入應許之地。而他們也提到新的嗎哪,就是彌賽亞回來的時候會給他們新的嗎哪,這個思想一直持續到主耶穌來到他們當中。他們判斷彌賽亞的一個條件是看他能否提供嗎哪,新約裡提到餵飽五千人,這有彌賽亞的意義。四福音的讀者會理解,作者要表達耶穌就是餵飽五千人的彌賽亞。

        不過這裡出現一個問題,整個事情就好像變成覓食的感覺。耶穌也說:「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而是因吃餅吃飽了。」(約六26下)耶穌的話一針見血,接著祂說:「不要為那會壞的食物操勞,而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操勞。」(約六27上)耶穌接下來指出他們的祖先在曠野是吃嗎哪,但今天祖先們已經死了。所以耶穌提醒他們,不要把重點放在食物,反而把重點放在永恆屬靈上。接著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必永遠活著。」(約六4851)這裡有肉體的食物和屬靈的糧食,耶穌叫他們不要注重肉體的糧食,要注重屬靈的糧食。

        這對我們有個教導:上主會供應我們。根據今天的經文,上主會創造我們沒見過的東西來供應我們,但我們不應該把重點放在供應的食物方面,而是放在屬靈方面。我講一個教書的例子,我們很老套地說,修一個課目不是為了分數,讀書不是為了分數。但這是真的,我們修讀課目是為了知識,如果把焦點放在分數,我們只會想考試考什麼,那麼會讀少一些東西。有的人為了考鋼琴,一整年只練考試才演奏的歌曲,拿到了卓越的成績,但不會彈其他的歌。上主賜給我們的祝福不也是如此嗎?重點不應該只放在祝福本身,而是我們要追求屬靈方面。追求分數是沒問題,但有比分數更重要的。上主祝福我們,供應我們肉體需要是沒問題的,但重點應該放在上主的教導和屬靈方面。

知足於上主的供給

        我們回到經文,十六到十八節又教導我們另一件事:「你們每個人要按自己的食量收集,各人要為帳棚裏的人收集,按照人口數每個人一俄梅珥。」(出十六16)那麼是「一俄梅珥」,還是「每人的飯量」?經文接下來說:「以色列人就照樣去做;有的收多,有的收少。」(出十六17)大家想清楚,什麼叫「多」?是什麼標準來衡量多少呢?在上文十六節,寫的是「一俄梅珥」,但同樣在上文也提到「按自己的食量收集」。我們繼續看經文:「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出十六18上)這裡有兩個可能性,一個是神蹟,不論拿了多少,最終都是一俄梅珥,這是神蹟的解釋。一個不是神蹟的解釋也可以,不論拿了多少,最後量的還是一俄梅珥。經文記載:「各人都按著自己的食量收集。」(出十六18下)究竟是一俄梅珥還是自己的食量?因為作者在三十六節解釋一俄梅珥有多少,所以讀者也應該不知道,我們也不曉得。一俄梅珥大概是二點二公升,最大的可樂瓶子是二公升。如果嗎哪是米,那麼大約是兩公斤。我們一般買五公斤的米,但他們一天吃兩公斤的米,是多還是少呢?

        我解釋下,「按自己的食量」是不能量化,並且今天和明天的胃口可能不同。我認為這是一般的描述,每個人拿的是自己吃多少,給個數字就是一俄梅珥。高大魁梧的會多拿,年老的可能會拿少點。經文怎麼說?用俄梅珥的量器來量,每個人得到一俄梅珥。上主不讓他們這樣收集,因為嗎哪過了一晚就壞了,這是供應給他們的每日糧食。

        這教導我們什麼呢?每天相信上主的供應,要知足和分享,因為你多拿了後,知道這食物不能過夜,所以你會分享給別人。以色列人在曠野過簡樸的生活,只不過是被逼過這樣的生活,但有人在當今的社會選擇過簡樸的生活,甚至成為一股潮流 -- 可能為了多點時間陪伴家人,享受生活,或純粹簡化物質生活。但純粹簡化的生活不是一個屬靈的生活,不然窮人就很屬靈了,難道有一部手機的人,比有兩部手機的人更屬靈嗎?簡樸的生活是一個屬靈的生活,一定是出於屬靈的原因。神要以色列人在曠野過一個簡樸的生活,都有屬靈的原因,如果我們出於屬靈追求而簡樸生活,也是出於屬靈原因,譬如事奉神,用那些錢來服侍別人,諸如此類。

在平常的日子過簡樸生活

        簡樸生活的定義是什麼呢?以色列人在曠野無法囤積物質,那對我們來說,什麼是簡樸呢?我在美國時讀過一篇《簡樸生活》的文章,作者寫道自己生活簡樸到只剩下五十雙鞋子,而當時我連三雙鞋也沒有。簡樸生活標準是什麼呢?我提倡比較務實的「更加簡樸的生活」,出於屬靈追求,把我們目前的生活水平再簡化,多出時間和物質來分享給別人和事奉神。

        我們很熟悉申命記第八章第三節的下半部分,但上半節很重要:「他磨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申八3)上半節指出上主刻意讓他們受苦和經歷磨練,今天出埃及記的經文看到,他們無法供應自己的食物,甚至自己會吃什麼也不知道,要跟從上主的指導,強調他們的無助和完全依靠神。

        試想,當我們面對困難時,我們會問「神有沒有聽禱告?」當一個人沒飯吃或經歷很大的痛苦,他怎麼會想這麼多?經文提點我們要思考,這個經驗是否是上主要我們學習的?並且不只是經歷那負面經歷的那一刻而已,甚至我們如何經歷上主的供應而脫離那個困境,這本身也是一個教導。那是不是苦難是一件好事,我們應該求更多苦難?嗎哪的經驗是一個曠野的經驗,不是一個平常的經驗,在曠野沒食物而吃嗎哪。當他們進入迦南地之後就不吃嗎哪了,約書亞記第五章十到十二節就說他們進入迦南地,守逾越節之後的第二天就吃當地的出產,嗎哪在第二天就停止降臨了。從嗎哪停止之後,他們要自己耕種收割,要為下一個季節做準備,而不是走出去禱告求神供應,他們要辛苦耕種才有糧食。

        究竟曠野是日常生活,還是進入迦南地是日常生活呢?他們去迦南之地,還是留在曠野呢?今天也是如此,我們邁向的是應許之地的生活,而不是曠野的經驗,曠野可能代表我們生命某個時刻需要每天依靠神。我讀神學時真的試過,當時我跟神說:「我寧願多點工作,吃多點。」當你工作多時,可能你就反而想做少點,賺少點但可以輕鬆點。嗎哪代表苦難的日子,我們不應該正常化這些日子。有的人說要憑信心而活,這是對的,但除非我們的事奉收入微少,我們不應該這樣過日子。真正的過日子就好像是在迦南地的日常生活。

        在困難的日子,我們必須要信靠上主,我們要知足,幫助別人。

追求成熟的知足

        還有一點,來到新約馬太福音一節很熟悉的經文:「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太六11)釋經書對這節經文有很多討論,我認為這個跟嗎哪的記載有關,這節經文是嗎哪記載的禱告版。我認為這也有末世的意思,猶太人認為彌賽亞會帶著嗎哪回來,所以「供應每日的食物」有彌賽亞的意義,但重點在每日知足。主禱文是不是教導我們不要為將來計劃呢?究竟這句禱文如何教導我們生活呢?我們需要有個平衡,一方面要知足,一方面要為未來計劃。

        首先,我們思考無法量化的「知足」,每個人需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但馬來西亞和香港的基本收入是不同的,可以看保羅書信:「只要有衣有食,我們就該知足。」(提前六8)如果你想要多一點就滿足,那就不是知足,而是現在就知足。因為當你認為你再多一點就知足,等你多了後會覺得再多點才知足,你永遠都不會知足的。你要停在有衣有食就知足,但這也有問題。那麼是不是要為將來計劃呢?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後要為生活計劃耕種。看他們的智慧文學:「懶惰人因冬寒不去耕種,到收割時,他去尋找,一無所得。」(箴二十4)這裡斥責懶惰人不耕種,還有很多類似的經文教導我們為將來計劃。

        「知足」是否跟「進步」相反呢?如果前人很「知足」,我們也不會有今天。如果一個學生滿足自己成績剛好合格,那麼為什麼他要追求優良的成績呢?這是知足嗎?貪婪會帶來腐敗,但某類的知足會讓這社會停頓。要如何拿捏呢?我們要多加一樣,就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是神的好管家,要好好管理神給我們才能和財富。所以知足不是一切,也要從「做好管家」來取得平衡,我們要知足和做神的好管家。管家的比喻告訴我們,不論得到多少,我們都要做好管家。要為我們的物質財富和能力本事做好管家。如果一個學生沒有讀書的能力,那麼剛好合格是對的,但如果一個可以拿到優等成績的學生,他卻拿了合格的分數,那麼他就不是一個好的管家。神給我們某些才幹,我們就要好好去使用。如果懶惰,我們就不能說知足。如果有人結婚生孩子,然後每天憑信心生活而不工作,並且很知足。我會指責這樣的人,因為他有妻子和孩子所帶來的責任,所以不只是知足,並且也是責任和做一個好管家。

嗎哪的原則: 每天聽從神的指導來生活

        還有一樣,如果我們透過犯罪才能提升自己,那就是貪婪,違反了剛才的嗎哪的原則,嗎哪就是每天聽從神的指導來生活,他們不能亂來,因為偷偷留到第二天的嗎哪會變壞,但我們今天可以,一個學生可以透過作弊拿到好成績,我們也可以想盡方法去拿我們得不到的東西,那就變成貪婪,而不是知足。一方面我們要做好管家,另一方面也要跟從神的話語。上次提到,一個人尋求神的旨意就是跟從祂的話語,祂的話語可以過濾我們很多選擇。我們很多時候自欺欺人,:「我不是貪,我是得到應得的。」我們因此需要守望者,需要一個愛我們和會提醒我們的屬靈的人,雖然忠言逆耳,但願意提點你的人。

        我用奧古斯丁來結束今天的信息,他這樣講禁食:「有時候我們需要禁止合法的喜樂,使我們操練,可以抵抗不正當的快樂。」他指的是吃。吃本身沒錯,不吃的原因就是操練自己的意志力,讓有天面對不合當的事,我有意志力去抵抗。這樣的禁食就是一種屬靈操練,當然禁食是自願的受苦,是為了屬靈操練,但神都可以給我們一些不自願的受苦。很少人會自討苦吃,但神可以帶我們經歷苦,就像禁食一樣,是一個屬靈操練,操練我們的信心。「現在沒錢了,下一餐都不知道吃什麼。」那就祈禱,上主聽我們的禱告,我們學習信靠神。學習愛心是最難的,一定有不可愛的人在我們身邊出現,讓我們也操練愛心。這些操練使我們成為一個更屬靈的人,所以我們經歷這些所謂的曠野路程,當我們需要吃嗎哪時,我們要學習依靠神、知足、幫助別人。


講員: 黃福光博士
傳譯: 郭星燁牧師
速記: 周以心傳道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