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屆 研經會 第4講

第四講 - 埋怨的主題:當救贖遇上現實

經文: 出埃及記 17:1-7

引言

        看過阿凡達電影嗎?電影在2009年的12月上映,全球的票房冠軍,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3D立體技術。有基督徒評論員這麼說:「當我們感受到阿凡達的潘多拉世界之後,會對現實世界感到無奈,基本上我們不想回來。」但我們不是活在虛擬的世界生活,而是活在一個真實並且有瑕疵和問題的世界。這也是以色列人很快發現的一個事實,他們期盼已久,終於出了埃及,在曠野裡卻發現別的問題。

曠野的兩個階段

        我們來看「曠野」。在聖經裡,曠野是從出埃及到摩押平原那一帶,有兩個不同的描述,對比他們兩段曠野的路程。

        第一段很正面地描述他們美好的日子:「耶和華如此說:你年輕時的恩愛,新婚時的愛情,你怎樣在曠野,在未耕種之地跟隨我,我都記得。」(耶二2)這段曠野的路程有婚姻裡過蜜月的氣氛。但以西結書二十章描述的卻是另一個相反的語氣,講述這是黑暗和叛逆的時期:「以色列家卻在曠野中悖逆我,不順從我的律例,厭棄我的典章;……因此我說,我要在曠野把我的憤怒傾倒在他們身上,滅絕他們。」(結二十13)這段曠野的路程有婚姻裡離婚的氣氛。從蜜月期到離婚,這兩段是截然不同的描述。

        有學者指出這代表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一段代表出埃及到西奈山的第一年,這裡的高峰是他們跟上主立約,這對比耶利米書裡甜蜜和過蜜月的描述。第二個階段就是接下來的三十八年,從走出西奈曠野一直到米甸人征戰的時刻。當中包括不肯進迦南地,以致上主審判他們,讓二十歲以上的人不得進入應許之地。這不是原先的計劃,他們本來應該到迦南地,卻因為悖逆,就多了這個時間的出現,而這段時間很符合剛才負面的描述。這兩個階段並不是完全好和壞,他們在第一階段也有埋怨,在第二階段裡也有人對上主忠心。
你會不會覺得這些經驗類似基督徒的生命呢?一開始很興奮地接受主,感覺所存在的問題是短暫的,積極投入讀經、祈禱、參加祈禱會、在教會事奉等,靈命快速地增長。當這個蜜月期結束,來到現實的世界,發現好像跟信主前差不多,要面對甚至比以前更困難的問題,因為現在要按照基督徒的原則來面對這些問題。以色列人在所謂的蜜月期大約維持了一年,對基督徒來說,可能是幾年。之前我提過,曠野的日子不是最終的目標,在聖經裡,這是一個過渡性的時期,因為耶路撒冷最後代表西奈山,大衛王代表摩西。但曠野的階段代表我們基督徒面對的困難、痛苦、和無奈的時期,所以最容易埋怨。

兩種埋怨 - 帶來的兩種回應

        我們在第二部分看「埋怨」。「埋怨」的主題不是我想出來的,後來的學者研究以色列人在曠野的道路,發現有個「埋怨」的主題。當中有個翻譯為「埋怨」的希伯來字,而一會看的經文就會出現這個字。這個字在中文不一定只翻譯成「埋怨」,也可以翻譯成「投訴」,甚至在不同的經文會出現更激烈的字眼。

        「埋怨」的主題也分成兩部分,兩種的「埋怨」帶出上主有兩種不同的回應。第一種的「埋怨」比較合理,包括在出埃及記十四章十一節,他們前有蘆葦海,後有埃及追兵,導致他們懼怕而埋怨,之後摩西就禱告。他們很想逃跑,所以神就開路讓他們逃跑。在十六章第三節是嗎哪的記載,究竟一個人可以有多少天不吃東西呢?這視乎那個人的身材、健康、活動量、和環境因素,基本上可以三四星期不吃東西,因為有的人絕食抗爭四十五到六十一天,也差不多在這個時期會導致一個人餓死。所以基本上一個人不能絕食超過三個月。但那些絕食的人是坐著的,以色列人卻是帶著孩童和老人家走路,所以他們的時間是短過剛才的資料,以色列人沒有食物是有生命危險,所以這是一個合理的埋怨。

        在十七章第三節講到水,不只是沒有食物,水也沒了。他們自己帶的無酵餅吃完了,就靠著吃嗎哪來維生,但現在缺水。人不喝水可以活多久呢?這也包括剛才提到的因素:身材、健康狀況、環境等等。不過時間更短,差不多三天。這些以色列人知道嗎?一定知道的,在埃及長大的,埃及百分之九十六是沙漠,所以他們知道沒有水是可以很快死去。今天的經文裡看到以色列人反應很激烈,而神聽到後好像沒有斥責他們,因為沒水是很嚴重的問題。

        我們看民數記二十章第五節,這次也是沒水,且發生在他們被趕出迦南地之後。我們停一下想一想,他們說的內容其實沒錯。在埃及飲食無缺,也有安全保障。現在離開埃及卻面對糧食、水、和安全的問題。我們用投訴來代表這事情。不是所有的投訴都是錯的,如果不表達,別人怎樣會知道呢?但如何表達和對誰表達才重要,我晚點分析他們如何表達。先看他們對誰表達。當然是摩西,我覺得摩西很無奈,原來他就是投訴部門的部長,而亞倫是副部長,什麼事都找他們,一聽到敲門聲就知道沒好事。儘管如此,其實找摩西投訴是合理的,因摩西會向上主禱告,所以整件事對摩西來說很煩惱,但以色列人找的對象是正確的。這是合理的投訴,最低程度來說,投訴的對象和需要都合理的,一會會看見他們的方法和態度卻是錯的。

不合理的埋怨

        接下來看不合理的埋怨,這發生在離開西奈山之後的二月二十號,差不多是整個民數記十一章。他們厭倦了嗎哪,有位弟兄曾經問我:「一個人吃了嗎哪四十年,不會厭倦嗎?」古代中東是吃素的,包括大麥小麥和類似稀飯的食物,獻祭時吃肉是很奢侈的。古代人的飲食簡單很多,當然王者的飲食是不同的,一般人的食物倒很簡樸。但現在這群人要求什麼?「我們要吃肉。」凡是認識古代中東文化的人,都知道這個是一個非常奢侈的要求,就類似吃飯吃悶了,想吃魚翅龍蝦。這個要求不合理,難道他們在埃及做奴僕時吃得這麼好嗎?但他們回顧埃及的日子時,腦海浮出的是不存在的圖畫。

        第二,在民數記十四章申命記第一章二十七節也提到這件事,就是他們到了迦南邊界時懼怕,不敢進入迦南地,城牆高到天上,裡面都是巨人。因為他們在埃及長大,而埃及除了金字塔,是沒必要有城牆,因為沒有人敢攻打埃及,周圍是沙漠和海,只有一條路通往迦南地,埃及人在那條路駐軍就可以了。以色列人沒怎麼見過高大的城牆,但迦南地的小王國都有城牆,當時的耶路撒冷也有城牆。說城牆高到天,是誇張的說法,但他們經歷過十災,也走過蘆葦海,以及吃了嗎哪和看到上主的神蹟,他們竟然懼怕而不相信神。如果宰殺羊和把血塗抹在門框上是出埃及的最後一個試驗,那麼進入迦南地也有一個試驗,就是知道迦南人的情況之下繼續走入迦南地。

        他們說什麼呢?找另一個領袖帶他們回埃及。這次上主就發怒和審判他們,不讓他們進迦南地。有時候人就是這樣,叫他進去他不進,當摩西一說不讓進,他們就想進,當然他們在戰敗之下無可奈何地離開。

        第三個不合理的埋怨, 在民數記十六和十七章,他們很嚴重地抵擋摩西和亞倫的帶領,因此上主審判他們,打開了地,吞下了那些人,且讓瘟疫殺滅了一萬四千七百人。這個瘟疫的嚴重程度類似中世紀的黑死病,那些人就突然倒斃,亞倫站在活人和死人之間,這就是神的審判。

        最後一個在民數記二十一章,回到水和食物的問題,神也審判他們,這次就差派火蛇來咬他們,若要存活,就得仰望銅蛇。我之前提過,神在他們出埃及時還有一招,就是開蘆葦海。如果埃及人繼續追下去,不知道會否繼續有第十二,第十三災呢?原來是有的,地會打開吞滅人,會有瘟疫擊殺人,和有蛇咬他們。

        這些就是不合理的埋怨,除了民數記十七章那一次,他們每次都表達想要回埃及。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對摩西來說是何等煩惱的事情?用剛剛婚姻的比喻,每次有問題就說:「早知道不跟你結婚了。」這個關係會變成怎樣呢?並且他們當時吃著嗎哪,看到雲柱火柱,為什麼還會這樣呢?原來也是可以如此發生的! 我們可以一面感受神的恩典,一面同時也可以埋怨。

        我在八十年代時讀神學時去泰北短宣,去那裡的教會事奉,很記得一條村裡有間用木板釘成的教堂,很多窟窿,裡外的溫度是一致的,地上是泥土,坐在木頭板凳,沒有音響。還好我們還年輕,聲音響亮。當時我有很大的感覺,他們每星期在這樣的環境下照樣敬拜主,而我們城市人有建築物有冷氣,若太冷了就投訴冷,不夠冷就說熱,音響可能聲量不理想,帶領唱詩的歌聲不夠好......。對比之下,感到慚愧 ! 當然我回想時,也不一定要這樣對比,他們的缺乏不代表我們有什麼要慚愧,畢竟他們適應了那個環境,就如我們適應了我們的環境。不過我的重點是人很容易適應環境,不論是不好的環境或好的環境,而當適應了好的環境後,如果沒有達到或超越我們的期望,我們可能會埋怨,所以埋怨並不是有個問題存在,而是沒有達到或未能超越我們的期望。

何謂真實需求下的正當回應?

        以色列人開始的時候的埋怨,還都算合理,但在吃嗎哪的時候也可以埋怨嗎哪! 這個值得我們思考:兩種埋怨帶出神有兩種回應。在第一種模式的埋怨裡,摩西為他們禱告,神就供應他們的需要。第二種的埋怨裡,神憤怒和懲罰他們,摩西仍然禱告,但這次是祈求神讓責罰遠離以色列人。如果有人跟我埋怨,就算是合理的,我一定不開心,但最重要的是上主那一邊,我們要想的是:究竟上主是否接受我們的埋怨呢?

        講完了埋怨的部分。當我們看以色列人的經歷之後,我們要想,我們有沒有方法可以做得更好?首先,他們的需要是真實的,這些糧食和飲水的需求是關乎生死,當然我們可以問:「為什麼神要等到他們埋怨才提供呢?為什麼不早點供應給他們,這樣他們就不會埋怨了。」但聖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他磨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申八3)目的是看他們在困難中,是依靠神,還是埋怨神?他們沒有通過這個測驗,他們的需要雖然是真實,但是態度錯誤。儘管錯誤,神很多時候沒有懲罰他們。但埋怨不可以成為跟神溝通的一個預設的方式,這個這可以應用在跟人溝通上。以色列人有個壞習慣 -- 把埋怨變成跟神溝通的一個預設方式。每次開口就是埋怨,因為第一次和第二次埋怨後見到效果,現在埋怨就成了預設的溝通方式。這不是一個好的溝通模式,跟人和跟神的溝通都是如此。

        我剛剛也說了,不一定不可以投訴來表達不滿。有一節經文可幫助我們了解這點:「所以,無論何事,你們想要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七12)主耶穌不只是在教導關於埋怨,而是基督徒生命的普遍原則,當然可以應用在埋怨。

        埋怨一定有憤怒的成分,但在憤怒時有沒有想過對方?以色列人有沒有想到摩西和亞倫的看法?他們缺食缺糧,摩西亞倫也同樣缺食缺糧,大家都在一條船上。或者摩西已經盡力改變現狀,那麼鼓勵會否好過埋怨呢?如果換做我們,我們是否想別人鼓勵我們,多過埋怨我們呢?有時候那個人跟我們的問題無關,但這憤怒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摩西和亞倫說了好幾次都是對的,「為什麼向我們發脾氣呢?」你讀這段經文,我很感覺到摩西亞倫的想法。現在大家都在曠野,缺水缺糧有什麼奇怪的呢?你把這股晦氣向我發洩,跟我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我們也會說,跟他們有關係。儘管如此,是否發怒就可以解決問題呢?很多時候憤怒無法解決問題,冷靜的態度是最好的,這是對人。

面對現實處境的最佳出路

        對神呢?為什麼以色列人會埋怨呢?可能因為在沒有水和食物的嚴重情況,放眼看這個大沙漠而感到憂慮驚慌懼怕,然後就埋怨,或用強烈的字:投訴。保羅書信教導我們以另一個態度來面對憂慮:「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腓四6)這是另一個可能性。

        你知道亞馬遜在追踪我們呢?你在亞馬遜買的電子書上畫線做筆記,他們是知道的,亞馬遜在2014年發布一個書單,講畫線最多的書,例如哈利波特,另一本是聖經。我想,可能他們畫線最多的經文是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或詩篇二十三篇,或主禱文。原來不是,而是剛才的腓立比書的經文四章第六節。這說明很多基督徒有憂慮,讀到這節就畫下來,我認為這是好的,因為這顯示很多基督徒有讀經,且知道要在經文上面做標誌來提點自己。保羅教導我們不要憂慮,反而禱告。禱告我明白,但感謝和感恩?難道我說:「感謝主給我一個嚴重的病」? 這個感覺有點假。那麼感謝什麼呢?感謝神過去的拯救和供應,因為在某些情況下,當遇到一些事件導致我們懼怕和憂慮,要提醒自己,過去上主有供應和拯救。這些不是為了神,跟神道謝對祂有什麼用?反而對我們很有幫助,我們憂慮時想到上主過去如何帶領,這個會安慰我們,神可以繼續這樣再來一次。

        按照這節經文做,平安就會來到我們的心。接下來的經文說:「上帝所賜那超越人所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7)超越人所能了解的平安,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真的嗎?我給一個例子。有位姐妹因癌症接受化療,她因此掉頭髮。化療後清走了癌細胞,過程她很平靜,因為她把生命交託給上主,她沒有掛慮。六個月後,原來還有癌症,她有什麼反應呢?她繼續以安靜的心來面對。經文告訴我們是可以做到的,這是屬靈的操練。如果這發生在第一天信主的人身上,有可能是不行的。我們第一次面對這樣的問題可能會驚慌,到處請群組的人為你祈禱,儘管所有人為你禱告,你可能還是害怕。所以這是一個過程,讓我們慢慢學習依賴神,以致面對這樣的事情時,我們不是埋怨地問:「神啊,為什麼?!」而是交託給上主,心中也有平安。

另類選擇 -- 在真實的世界,把真實的憂慮交給神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投入虛擬世界?因為在裡面有超能力,譬如漫畫的世界。然而這個世界不是如此,這是一個墮落的世界,難道我們不知道嗎?神沒有給我們超能力來面對這個世界。但聖經也告訴我們了,如果我們信,還會覺得奇怪嗎?相反,一個真實的世界才會有真實的屬靈的人。危機是真實的,需要是真實的,痛苦是真的,眼淚是真的,死亡是真的。面對會影響我們的生存的真實世界,我們才能操練到真正的愛主和依靠主。我們沒有魔術棒,揮一揮就讓問題消失。

        申命記提到磨煉我們,讓我們真實地跟隨上主。舉個例子,你可以教一個人幾百次如何騎自行車,但他必須要親自騎上自行車,可能會跌倒好幾次才會學會騎自行車。我們的屬靈操練也是如此,面對那些情況,才會知道自己的信心是如何。我年輕時覺得自己很有信心,等我讀書沒錢時, 發現自己信心其實不像自己所想的那麼多。在這情況下,不是戰鬥,就死逃跑,所謂的fight or flight。戰鬥就是對神對人憤怒埋怨,以色列人就是這樣回應。逃跑呢?放棄我們的信心,放棄信仰,甚至放棄自己生命。

        但還有另一選擇,就是腓立比書教導我們,把憂慮交給神,神會賜給我們意外的平安。有人可能會想,這是否是害人不淺的阿Q精神?這個精神害了不少基督徒,因為它不面對現實,自欺欺人。但我們承認真實的情況,我們知道一個人病是可以死的,不是每次祈禱就一定復原。這不是阿Q精神,但知道情況是真的,並不代表我們的態度就因此負面。有的人錯誤地覺得,要抱著負面的態度面對現實,但我們可以用信心來面對真實的世界,不是信我們,而是信上主。有很多例子讓我們看到,上主最後有拯救。

祂能創造我所缺乏

        當我們面前有海,後面有追兵,上主是可以分開了海讓我們走過去。當我們缺水缺糧時,神會創造這個世界沒有的嗎哪來供應我們。這不是自欺欺人,這是另一種面對現實,我們不需要抱著放棄的態度面對現實,我們用信心依靠的態度來面對。

        我最後想講一個John的例子,他應該是美國人,在英國居住時,英國的房東就有個牌掛在門旁,上面寫著:「你既然可以擔心,為什麼還要禱告呢?」你怎麼看?John覺得這個牌挺幽默的,這明顯是反向心理學。他說,每次看這個牌的時候,他想:「你既然可以禱告,為什麼還要擔心呢?」

        是的,我們既然可以禱告,我們何必要擔心呢?如果我們不擔心,埋怨不會出現。巴不得每個人都學習正確的溝通方法,不論是對人或對神,阿們。


講員: 黃福光博士
傳譯: 郭星燁牧師
速記: 周以心傳道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