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屆 奮興會 第10講

第十講 - 懷抱希望勤勞作工:上行之歌

經文: 詩篇 126:1-6

引言

        我和妻子在香港有一段很開心的時間。在第一講時,我請大家猜猜我最喜歡香港的甚麼,我說我最喜歡的就是香港的人。而經過這次之後,我這信念更加強烈。大家把我們當作是皇室人員那樣款待,能在你們中間服事大家,讓我感到十分感恩。

        今晚要談論復興。復興的意思是指上帝作工,要把許多的人帶到祂自己面前,讓他們能完全歸於祂;而這許多的人在上帝裡能完全領會上帝的豐盛。我選取了詩篇126篇。這篇詩被稱為「上行之詩」。詩篇120篇至134篇被歸類為「上行之詩」。朝聖者正在朝向錫安山、又或是在往聖殿的路途上,他們便會唱頌這些「上行之詩」。這首詩反映了人心裡的渴望,分作兩部分。第1-3節是為著上帝過去的賜福來歡呼。他們從前被流放海外又或是被擄,如今上主使他們能重歸故土,所以感到歡喜快樂。而第4-6節則說事情好像不太順利。於是就懇求上帝再次臨到子民中間,讓他們經歷上主的同在。我們會用這篇的詩作為一個復興的例子。

記住往昔、回望歷史為要堅守盼望

        讓我們從第1節開始,要回想以往的賜福:「當耶和華將那些被擄的帶回錫安的時候,我們好像做夢的人。」當上帝把那些被擄的人帶回錫安,對於他們來說就好像是作夢似的,因此十分高興。於是第2節寫到:「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他們確實十分歡喜快樂。我們想到那篇著名的復興詩篇,就是詩篇85篇,當中提到復興所帶來的其中一個結果就是人們會感到歡喜快樂。「你不再將我們救活,使你的百姓靠你歡喜嗎?」(詩篇85:6)。所以這裡就是談及過去。當上帝拯救祂的百姓,百姓的喜樂甚至影響了其他國家。

        第2節的後半部:「外邦中就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外邦人終於意識到,原來上主真的在猶太人中間「行了大事」。不單單外邦人這樣說,就連百姓自己也在第3節如此說:「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這裡所談及的是過去發生的事。現在艱難的日子來臨了。我們不清楚這些日子百姓遇到甚麼艱難,有可能是那些被擄歸回的人發現百廢待舉,面對不少困難;那時的聖殿和耶路撒冷的城墻被破壞,需要復修。而那些沒有被擄一直留在耶路撒冷的子民,竟然放棄了他們的信仰,選擇不順服上帝,作出妥協,所以事情不是那麽順利,可說是烏雲滿佈。其實,同樣的事情也可以發生在我們教會內的。

        也許我們曾經有過一段光輝的歷史,當我們在教會裡感受到上帝的大能,看見有許多人得救而感到十分感動,但是現在教會看來像是死了一樣。面對這樣的光景,我們可能會感到非常灰心,然後我們就慢慢培養出一種埋怨的態度。然而,基督教是一個有盼望的宗教。我們所相信的上帝是一位大有能力的上帝,我們相信這些枯骨能夠再次復活、我們相信上帝能「行大事」,而祂亦正正在行大事 ! 因此,我們有這信念。我們應該如何維持「上帝必定復興我們」這一個盼望呢?第四節給了我們一個提示:歷史提醒我們上帝曾經怎樣「行了大事」,而這份提醒就在我們的心裡就帶來一個渴望。第一節說:「當耶和華將那些被擄的帶回」,第四節便重覆:「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被擄的人歸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復流」。所以他們回望過去時,不是帶著投訴、怪責、埋怨,而是帶著希望。

要不住提醒:上帝是誰並祂曾成就的大事 !

        上帝沒有改變,以前祂是這樣「行了大事」,如今祂亦能再這樣「行大事」。所以,最偉大的復興禱告就是:「上帝啊,求祢再做一次。上帝啊,求祢再做一次」。我們需要持守這個盼望,而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要記起我們過往的歷史。我們要研讀關於上帝的作為,然後說祂會行大事。我們研讀歷史、傳記、聖經,甚至關於這方面的電影,重新細看上帝的作為,然後我們就禱告說:「上帝啊,求祢再做一次。上帝啊,求祢再做一次」。

        歷史上很難有像歷史學家奧爾 ( J Edwin Orr)如此仔細地研讀教會復興的。當我在美國福樂神學院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讀書的時候,他是神學院的教授。有一天我上他的課。他已研讀了世界上不同地方的各種復興 :那些關於上帝怎樣掌權、然後祂的大能是怎樣遍滿全地帶來復興的故事。他跟我聊天,問我是否來自斯里蘭卡,而他告訴我 : 斯里蘭卡是世上少有的一處地方,這是還沒有一個全國復興的國家。他是在1970年告訴我的,大概是50多年前的事。而上帝把這件事放在我心裡,我必須為斯里蘭卡整個國家得著復興禱告。我已這樣恆常禱告49年了,但這復興還未臨到,於是我希望盡我所能地盡力地做,期望能讓這件事情儘快發生。

        不過我曾經忘記、我失去了祈求國家復興的那團火。於是我重新研讀歷史,再一次觀看上帝在過往做過的事情。今天你看著我們的教會、看著我們的世界;你或會變得很失望、變得憤世嫉俗、變得害怕、變得失去安全感。但當你回望歷史,你就會得到盼望。歷史鼓勵我們要繼續持守我們的信念和盼望,繼續在信仰裡忠於上帝。那些沒有歷史感的人,就是沒有安全感的人。任何嶄新的事物臨到都會使他們忘形;他們忘記了盼望,對一切事物都抱有懷疑。所以舊約很多處經文都跟我們說:要告訴你的子女關於上帝的大能。

        因此,我們需要不停提醒自己以及我們的子女:上帝是誰以及祂做過些甚麽事情。第4節就提到我們要有盼望,「好像南地的河水復流」。而第4節中的「南地」指的是Negev(內蓋夫),亦即是猶大地的南邊,那裡其實是一個沙漠,是沒有水的。雖然有時會偶然下起雨來,但大部分時候都是十分乾燥。但這裡說,連南地的沙漠都會出現河水復流。因此,奇妙的事情是會發生的,歷史帶給我們盼望,而我的盼望就是,上帝今天會賜給香港人新的盼望,香港的教會能得著復興。而上帝的大能一定不單單只限於香港這裡,而是全世界也一同得著復興。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所以,事情或者不是如他們所預期的那麼順利時,他們會怎麽做呢?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是流淚。第5-6節:「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所以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流淚。而往往能夠帶來復興的人,都是曾為自己的子民流淚和哀號的:尼希米和但以理都有為他們的子民流淚、以斯拉為他們的子民的罪流淚、耶利米為了他的子民要面對的懲罰流淚、耶穌也因為耶路撒冷拒絕祂和平的福音而流淚。所以流淚、哀號、痛哭,都是一個基督徒禱告生活裡幾個面向。

        有些人對教會充滿憤怒,他們怪責牧師和弟兄姊妹。我想若果我們可以把憤怒轉化成痛哭,那應該會好多了。那會讓你不致於變得苦毒,也不會放棄盼望。愛是向著悲哀而來的;而當你把你的悲哀透過流淚來表達的時候,你就能感受到盼望。所以不要為你自己的教會流淚而感到害怕。我們要禱告,讓上帝在我們心裡放下對教會的負擔。我們所要追求的不是一種冷漠、沒有感覺的狀態:「我不關心」、「不關我的事」;那些心靈充滿苦毒的人會指責他人是偽君子。然而,應該要打開我們的心靈來迎接這些痛苦;我們不會再說「這不關我們的事」。如果教會有問題,那亦就是我們的問題,因為我們就是教會,所以這就是我們的流淚。

        但是除了流淚之外,也要「撒種」。第5節說:「流淚撒種」,第6節說「那帶種流淚出去的」。所以要帶著盼望來作工、加入到這個尋求復興的團體之中。當遇上困難時,我們經常都說:「我不知道,你去問教會領袖吧」。不要這樣保持安全的距離。應該一起禱告祈求:「主啊,讓祢的榮耀在我們的教會裡彰顯。祢希望我做些甚麽呢?我能夠撒些甚麽種呢?」歷史告訴我們,復興不是由我們自己帶來的,而是上帝的工作。祂會按著自己的時間來賜下復興;但我們可以竭盡所能來成為復興的動力。 

        我希望和大家分享數項我們為著撒種而所能做的事情:

1.確保自己與上帝是一致、拍和的

        第一件事,是要確保你和上帝是一致、拍和的,盡你所能來順服上帝。提摩太前書4:16這樣說:「你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要謹慎自己,確定自己和上帝的關係是和好的。這是另一個很著名的復興的禱告。第一個復興的禱告就是:「主啊,請祢再做一次吧!」,而第二個復興的禱告就是:「主啊,求祢賜下復興,讓復興由我開始!」教會可能面對許多難題,我們不能解決所有難題。但是對我們來說,假若我們是組成困難的百分之5的話,那麼我們就處理那百分之5的困難。而當我們解決了那百分之5的困難後,就是把門打開,讓其他人能被上帝觸碰,一同進入復興裡;因此,全心盡力與上帝保持美好的關係罷 !

        慕迪 ( D L Moody)是偉大的傳福音使者。他說:「我跟慕迪的問題是遠多過我跟其他人的問題」。我們總是責罵這樣、責怪那樣。但是慕迪說:「最大的問題是我自己,我必須要把自己跟上帝連結起來」。亦有另一位很偉大的復興家托瑞 ( R A Torrey),當托瑞去到不同的地方傳福音時,他們會把「與上帝和好」這個信息以鋪天蓋地方式跟當地居民講述。「與上帝和好」正是對我們每一個人發出的,而現在就是我們要與上帝和好的時間。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確保自己與上帝是和好的。 

2.真誠悔改,結出悔改的果子

        為著撒種、為著收成作準備,我們需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悔改。換句話說,為著那些我們已經知道的罪作出悔改。歷代誌下7:14,「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以斯拉看到百姓的罪惡時,他哭泣。而當他開始哭泣時,百姓也跟著哭泣起來,而領袖往往就能起著帶頭的作用。

        大約是在20世紀初開始的數年間,在南韓出現了一些影響深遠的復興運動,讓許多人歸向基督。那時候,他們有名為「新年查經」的聚會。那是在新年期間進行的。而早在八月左右,教會的領袖們會聚在一起,學習他們將在新年查經裡準備教授的經文。當領袖一起研讀聖經時,上帝就開始感動他們,並顯明他們與上主的關係並非和好,於是領袖就在上帝面前認罪悔改,上帝就觸摸他們。而這些已經認罪悔改和被上帝觸摸過後的領袖,就前往帶領查經聚會。聚會上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人們在哭泣。他們哭得慘烈,領袖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弟兄姊妹懇切地禱告;於是他們又得著復興。這些弟兄姊妹回到自己的村莊,而在他們的村莊裡復興同樣爆發起來。

        悔改。我們在說悔改的第二點,就是你承認自己的罪,接著你必須顯現出悔改的果子。當上帝向我們說話時,我們就需要採取一些行動。在南韓那次大復興期間,有一位女士站起來坦白承認她與教會其中一位領袖有不正當的關係。她得到上帝的寬恕,重新做人。但那位教會領袖拒絕承認做錯了。而他的處境每況愈下,最後甚至成為一家妓院的老闆。當上帝在我們中間工作時,我們需要回應。

        在亞斯伯理大學神學院 ( Asbury College)曾出現過巨大的復興;而這樣的事情曾出現過三次,我說的是發生在1971年的那次,許多人回轉歸向上帝。當時我在那裡讀書,而大學書店裡有一位女職員告訴我,在那次復興發生後數天,有一些學生前來,把從書店裡偷來的書籍歸還。復興帶來改變。因此,首先我們要尋求上帝,然後要悔改,而悔改就會帶來關係的復和。

3. 修補我們彼此的關係

        在教會歷史裡,教會經歷第一次大復興是在使徒行傳第二章。他們一起同心禱告,當他們合一起來時,彼此的關係就能和好成為一體,有著相同的心思和意念。相反,當我們彼此的關係破損時,上帝就無法工作。

        有一位來自烏干達的復興宣教士,在南印度傳福音。當他講述烏干達復興的事情時,剛好我的一位朋友正是為他作傳譯的。突然間,我這位負責傳譯的朋友向那宣教士說:對不起,請容讓我一會。於是那宣教士就停下來,暫停講道。我那位負責傳譯的朋友就去找著某人跟對方說:對不起,我做了一些事情得罪了你。我們必須修補彼此的關係。有人看見這件事情後就學效我朋友的做法,向自己曾經得罪的人道歉,於是他們的關係就得到修復了。另一個人又這樣做,然後,一個又一個的,他們彼此復和;於是,復興就臨到那間教會了。

        你知道的,團結合一就能釋放上帝的力量。約翰福音17:21和23,耶穌說,當教會合一時,世人就會相信福音。這就是我們撒種的第三種方式。

4. 恆切禱告

        第四個我們可以為復興所作出的撒種行動,就是堅持恆切的禱告。你還記得當百姓犯罪時,摩西怎樣做嗎?他已經與主同在四十天了,然後他發現百姓犯了罪,於是他又上到山上四十天,為百姓禱告。(參出埃及記32章)。使徒行傳1:14,聖經這樣說:「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而在原文希臘文所用「同心合意」的字就是「 proskartereo 」,這個詞多次與祈禱有關。因此,早期教會持續恆切禱告,而我們也必須如此,持續恆切禱告,不要放棄。當上帝給我們一個負擔時,我們就為此禱告、禱告;禱告10年、20年、30年,直到我們得著回應。我剛才提及的那位教授,J Edwin Orr,他說,在歷史上,你找不到一個復興不是由同心合意恆切禱告所帶動的。所以,你要找一個對此有負擔的人,然後禱告說:「主啊,在我們中間作工吧!」

        有一個女孩名叫瑪麗安·阿德拉德 ( Marianne Adelard),她居於倫敦。她在一本雜誌上,讀到一位名叫慕迪 (D L Moody) 的年輕傳教士在芝加哥講道的文章,那時的慕迪寂寂無聞,在芝加哥主持主日學。不知何故,阿德拉德想,「如果慕迪來到我的教會,復興就會臨到我們。」慕迪當時人在芝加哥,沒有什麼人認識他;而瑪麗安自己卻在倫敦。她的健康狀況不佳,她不能上教堂,因為需要整天臥床,但她開始祈禱:主啊,請為我們的教會帶來復興;請派慕迪來向我們傳道。她這樣禱告了一段長時間之後,有一個主日,她的姊妹來跟她說:猜猜今天誰來到我們教會講道?就是慕迪了。瑪麗安說:啊,復興即將到來了。

        就在那個主日的傍晚,慕迪就在那裡講道,他講道時要求會眾作出承諾,把自己奉獻給基督。於是有許多許多的人站起來表示回應,而慕迪就請他們坐下來。他加添更大的挑戰,讓與會的人不那麼容易輕鬆地站起來回應,再次向會眾發出邀請,作出委身的承諾,結果還是有許多的人站了起來,就是慕迪自己也不敢相信。於是他說,假若你們是認真的話,就來到教堂的大廳吧。結果人們就湧進大廳。但是他仍然不敢相信,於是他就說:今晚我要啟程到蘇格蘭去,你們明天再來,見一見你們的牧師。於是慕迪就出發前往蘇格蘭。

        當他到了蘇格蘭後,他收到一封電報:立即前來!  大復興已經臨到我們教會了。於是慕迪回程,回到那兒並開始傳道。他講道的那數天,教會人數增加了600人。名不經傳的慕迪,竟然成為當時世界上有名的佈道家,每一個人都感到十分驚訝。然後他們聽聞瑪麗安·阿德拉德的事情,她病得太重,無法到教堂去,但她堅持祈禱。所以,我的朋友啊,你們千萬不要停止禱告。假若你心裡對某人信主有負擔的話,恆切禱告,不要氣餒;這是我們撒種的第四種方式。

5. 教導上帝的話語

        第五種撒種的方法就是教導上帝的話語,因為上帝的話語是有能力的。我再次引用J Edwin Orr的話。他說:「復興之前,上帝的話語必然被教導開去。」人們開始知道上帝的標準到底是怎樣的,然後就看到自己如何的不足和虧欠上主,聖靈就會在他們所聽到的道上工作;他們敞開心扉讓上帝來工作。所以,上帝的道帶著能力,使人知罪,改變人的生命;因此,我們要傳講上帝的話語 ! 

        有一些偉大的復興佈道家,其實他們並不是口才了得的演說家。在許多年前曾參與美國大覺醒復興的其中一位佈道家,名叫喬納森· 愛德華茲 ( Jonathan Edwards),他是才華洋溢的學者。他的佈道方式常常是一手拿著燈、一手拿著講章把講道讀出來的。他這樣佈道,朗讀出他的講章,但人們卻受感動信主,他們會哭泣流淚,承認自己的罪,並與上帝和好。因為上帝的話語是滿有能力的;所以我們務要傳講上帝的道 ! 

        詩人說他們是「帶種流淚出去」,也就是先有流淚,然後撒種,接著就有收割、收成;而有一天我們都會一樣歡呼,第5節說:「必歡呼收割」,第6節說:「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因此,終有一天,我們會得著收成,會得到成果的。我們要堅持下去,我們不能放棄;否則,我們就會灰心沮喪。可能你育有一個悖逆上帝的孩子,但不要放棄禱告,讓你的禱告成為播種在他心裡的種子,使他有一天能歸向基督。

        耶利米遇上許多讓他感到灰心喪志的事情。他十分孤單,他同胞指責,稱為賣國賊、叛徒。當他寫下預言後,他所寫的卷軸就被人拿去燒毀了。他不停地勸導百姓,不要向埃及尋求幫助,而我們在聖經裡看到關於他的最後一次消息,就是他和一群人被帶到埃及去。若是按照世界的標準來看,耶利米徹頭徹尾是個失敗者;但他一直忠誠地堅持下去。而到了今天,耶利米被認為是舊約裡其中一位最偉大的先知。不要放棄。不要停止禱告。盡你所能,成為復興的動力。

        一位傳教士來到一個部落裡去。他是一位敬虔的人,在那部落裡服事了許多年,不過,卻沒有人歸向基督。最後他死了,一個失敗。之後有一位年輕的傳教士接替了他的位置,整個部落都歸向基督。於是這位年輕傳教士心裡想:到底發生了甚麼事?他在你們中間這麼久,你們卻沒有歸向基督,現在他死了,我來到你們中間,你們卻這麼大的轉變,全都歸向基督?於是部落的民眾就向年輕的傳教士說:你知道嘛,這位傳教士說,假若你成為基督徒,你就不會害怕死亡。而我們十分害怕死亡,但我們怎麼知道他說的是真的呢?所以,我們一直在等他去世。當我們看到他死亡時並不害怕,我們意識到他真的不害怕死亡,所以,我們整個部落就歸向基督了 !

        我的朋友啊,不要放棄!我們的上帝是一位作工直到如今的上帝。祂可以在一個最令人沮喪失望的情況裡帶來復興。而今天,復興正在一些我們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裡發生。全世界都視伊朗為最具威脅危險之地,但是全世界其中一個增長最快速的教會就是伊朗的教會。不要放棄我們的盼望。加拉太書 6:9「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

        我盼望大家能把自己重新投入教會復興這事情上,我盼望你會說:我願意為復興來禱告、我要與上帝和好、我要承認和處理每一個我自己已認知的罪、我會堅持不懈的禱告,不輕言放棄、我要等候上帝作成祂復興我的教會、我的國家的工作。我想給大家一個機會作出回應,並且說:是的,我要成為一位為復興禱告的人。在我們禱告之後,我會邀請那些願意把自己重新投入復興禱告、願意成為復興動力的人站起來。

結束禱告

        天父,我們感謝祢,因為祢是那位仍然作工的上帝。在這一刻,我們可能在流淚,但終有一天復興會來到。所以,主啊,我們要含著淚出去撒種。我們不想放棄香港,我們不想因著教會所面著的問題而感到過分的灰心喪志。我們希望得著盼望,我們盼望復興能夠臨到教會,成千上萬的人能因祢而得著喜樂。因此,主啊,我們願意重新的把自己委身於祢,致力成為復興的動力。奉耶穌的名我們禱告。阿們。

        讓我們來看看,若你希望要做出承諾說:「是的,我希望成為復興的動力。」的弟兄姊妹,請你為這承諾的作出表達,請你從座位中站起來吧,代表你願意成為復興的動力。讚美上帝,有很多人站起來。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上帝啊,我們禱告,求祢把復興賜給香港。願這些親愛的弟兄姊妹不會失去他們的希望,願他們持久禱告,願他們與祢和好,願他們與他們的弟兄姊妹和睦相處,願他們成為祢帶來教會和香港復興的動力。奉耶穌的名我們禱告。阿們。

(註:如沒有另加標明經文出處,則所有經文均採用新標點和合本。標題為速記員所加上。)
 


講員: 費蘭度牧師
傳譯: 姚鳴德執事 (粵語),蘇君煌先生(普通話)
速記: 譚佩雲姊妹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