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屆 講道會 第6講

第六講 - 約伯:我不怕死,可我要活得明白

經文: 約伯記 30:18-31

        希望透過今天我們一起走過的路,來體會神如何來安慰我們。剛才所讀的這段經文,在教會中很少會誦讀。因經文中表達了很多困苦,而且在困苦中,會發現約伯開始質疑神的安慰。在約伯最困苦時,仍然抓住上帝的手,但也不能因此而減輕他所承擔的痛苦。若問聖經中哪卷書最多講到苦難,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指向《約伯記》。我們一起來走這條道路,一起來看這四十多章的經文中到底講甚麼,我相信大家對故事已有概括性的了解,但應該有90%人,並沒有清楚聽到約伯在經文中的說話,因為經文中多數是以詩歌,來描述自己所受的苦,所以我們在讀的時候就很容易略過。

約伯的神學起點

        今天讀伯卅章的一段經文,來看看約伯到底苦到怎樣的地步。約伯的苦不單是身心靈遭受的災難,而是他的信仰受到極大挑戰。信仰本是能帶給人安慰的,約伯書的神學出發點,是大家都認同的。約伯記的神學背景與其他宗教幾乎沒有太大分別,例如佛家說到「因果報應」,聖經也有「報應」這個觀念,即有果必有因,意即如果你作了壞事,就要承擔苦果。佛家思想認為即使今世即使沒有承擔到後果,來世也會承擔。

        但聖經不是這樣看,聖經講到「報應」的話,就是約伯記的神學出發點。我們往往理所當然地將世界分成善惡黑白,因為若沒有黑白善惡,這個世界就會很混亂。不過我們卻常用黑白的神學來理解世界,所以善惡黑白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模式 -- 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玩火必被自焚,義人得福,惡人受罰。如果我們只是站在善惡和黑白之下的框架來討論整本聖經的話,那我們就將聖經看成與其他宗教一樣,但聖經並不是這回事。聖經有另外一條路可走,所以讓我們來重新解釋約伯記到底講什麼。

        約伯記當然有講到「報應」,例如約伯的三個朋友。約伯最困苦時,三個朋友來慰問他,他們與他坐在一起幾天幾夜,希望給他陪伴安慰。但慢慢地他們開始沉不住氣,就輪流審問約伯,解釋他所遭遇的苦難,三個朋友提出三個可能性:第一,你有張狂的罪。因你自以為大,所以神要懲罰你,讓你知道你在什麼位置。你要趕緊認罪,你肯認罪,或者神會將這苦難除掉;第二,雖然看不出你表面有什麼罪,但可能你有很多隱藏的罪。我們生命所流露出來的只是冰山的一角,生命裡卻隱藏很多黑暗、殘忍的事。約伯你看你的生命,肯定有很多隱藏的罪,你外表看來不錯,但其實你是壞蛋,所以神在懲罰你,讓你能知罪認罪;第三個解釋受苦的問題,就是代代相傳的罪。知道約伯你是好人,但可能你的兒子,或祖父、曾祖父曾經作過傷天害理的事,現在神就把這個禍嫁在你身上,所以現在你要承擔你祖輩的罪。

        三個朋友陳述的三個原因:一個是你自身驕傲,一個是隱藏的罪、另一個則是遺傳下來加在他身上的罪。這就是約伯當時的處境,三個朋友輪流審判他,說的話看起來也沒有錯,我們也講過類似的話。我們經常說,你看你受罪的原因很多,你趕緊跪下向神反省吧,一反省你就知道自己有罪。我們也像約伯的三個朋友,因我們也曾經定別人的罪。看起來是對的,但不是完全對的。

約伯的疑惑

        為何約伯要出現的聖經中?約伯的疑惑很容易理解,因為聖經中開宗明義評論約伯:「烏斯地有一個人名叫約伯;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伯一1)他不會故意得罪上帝,他是敬畏上帝的人,處處小心不去犯罪,遠離惡事。照常理來講,他的生命中不應該出現任何苦難。他在神面前講過十分虔誠的話:「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一21)他願意神在當中被高舉。

        但我們要問他為何要受苦呢?我們不能像他的三個朋友那樣說 -- 你肯定有罪,或像奧古斯丁所說的人都有原罪,人有原罪,所以一定要受苦。但在《約伯記》中,特別一開始就非常清楚地敘述,約伯是個正直的人!他的行為正直,敬畏神;他的信仰正直,遠離惡事;他與人的關係也是正直的。那為何他會面臨這樣的痛苦呢?他的三個朋友提出相關的理由,就指責約伯說,你觸犯了傳統的神學理念。但問題是約伯沒有觸犯任何神學理念,所以他所遭受的是無法理解的苦難。那是否有另一種受苦的原因呢?不是因罪而得的。

        我們會問另一個問題:這是否暗示約伯所承受的,是他不應該受的苦呢?約伯的禱告,在約伯記中常有出現,今日所讀的經文是其中一段,這段禱告特別刻骨,因他的朋友沒有帶來安慰,反而帶來指責,更淒慘的是神似乎也在這件事上拋棄了他,甚至好像神只是看著他受苦,在這樣的環境中,他過得非常悲傷、困苦,就像在牢籠中的獵物一樣無法逃生,只能承受這樣的苦。

約伯的苦(伯卅16﹣31)

        當中描述兩幅圖畫,更加看到他所更遭受的痛苦:「因神的大力,我的外衣污穢不堪,又如裏衣的領子將我纏住。神把我扔在淤泥中,我就像塵土和爐灰一般。」(伯卅18﹣19)意思就是苦上加苦。約伯心裏覺得:「我已經夠苦了,祢還在加增我的苦楚。」接著他又描繪另一幅圖畫:「你向我變心,待我殘忍,又用大能追逼我,把我提在風中,使我駕風而行,又使我消滅在烈風中。」(伯卅21﹣22)約伯說的是:「祢用繩吊住我好像一隻布娃娃一樣,殘破不堪的布娃娃被大風吹來吹去,布娃娃已沒有生命,現在又被大風吹得殘破,沒有方向,我現在就像這個布娃娃一樣,只剩下殘破的軀體。」他描述自己心中的苦難,他自我表白說:「我已說了,我是遠離惡事的人,我不應該受這些苦,這些苦應該是壞人要遭受的,我為何要受這樣的罪?我幫助困苦的人,伸出援手幫助他們,只是我現在在苦難中,誰能伸手幫我?我做好人實在做得太累了,我伸出手,有誰伸援手來幫助我?」可以體會到他所描寫的痛苦,當我們了解聖經表達時,可以看到當中講得非常傳神。

約伯的執著

        約伯有一個清楚的執著,即便在他最痛苦時,他仍然向神說:「我知道祢在當中,我要抓緊祢的手。」我們曾多次引用約伯記在十九章的經文 :「惟願我的言語現在就寫上,都記錄在書上;用鐵筆和鉛,刻在磐石上,存到永遠。」(伯十九23﹣24)意思就是:「我所說的話都是真的,你可以把它寫下永遠記下來,因為我在神面前可以坦然過生活,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我的救贖主(即:伸冤者)活著。我在這個世界中受到很多冤屈,但我仍然相信在這個世界中有一位為我伸冤的上帝,最後必站在塵土當中,即便我身體已經破爛幻滅了,我也不怕,因為我知道在身體以外還有神,我一定見到祂。」所以約伯表達得很清楚:「我苦,但我不會放棄我的信仰;雖然我向神訴苦,但我沒有放棄我的上帝。因為神是公義,最後祂必彰顯祂的公義,必為我伸冤,我不怕死,我必須活下去,我要活得明白,也要死得明白,我不能這樣不清不楚地死去,或不清不楚地承受這樣的苦難。」

        我曾經寫過一本書,將約伯書重新寫了一遍,我將這本書命名為:《傲骨》。這就是約伯所面臨的問題,他是一具傲骨:「我不怕死, 我要活得明白,就算死,也要死得明白。」這是他的勇氣所在,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勇氣,不要放棄,怎麼苦我也不放棄我的神,約伯沒有放棄,他要聽神的回答,他說:「只有祢出現在我面前,我才能安下心來,別人怎麼理論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只有神能回答我的問題。」

以利戶的答覆

        接下來以利戶出場了,有人覺得以利戶是將別人所講的重複一遍,其實不然。以利戶所給的答案,可以帶出另外兩個不同的解釋,這也是解經家所講的:

        第一,因為神是神,祂能成就所想的事,我們就只能低頭謙卑接受。他的解釋就是如果你經歷上帝的偉大時,其他東西就不用再問了,那就接受吧。你怎麼能跟神相比呢?神是偉大的,人是微小的,怎麼能用微小的心靈去挑戰偉大的神?當你經歷這位神的偉大時,那其他一切就不重要了。神是否要讓我們永遠遭受這樣的痛苦、低聲下氣地過日子呢?不是這樣的。

       第二,還有另外一種很虔誠的解釋,就是「苦難對惡人來講是報應,但對義人來講是管教」,只要義人不放棄,有受教的心,就能夠從當中學習。神要管教約伯,但問題是神要管教約伯甚麼呢?若聖經曾記載約伯犯罪,我們或者會理解神要管教他。有時罪有應得,神管教是應當的,但約伯卻沒有要受管教的罪因。所以,這些解釋都不能回答他的的疑問。約伯向神說:「只要祢出現,才能解決我的問題。」

神在旋風中的答覆(一)

        聖經記載神在旋風中向約伯出現,而且講了兩段話。這兩段話將約伯的疑問一一解開,第一段話神向約伯三個朋友以及以利戶說:「你們對苦難有不同的理解,但你們的論調反而令問題暗昧不明。所以神要重新向約伯解釋,他所面對的問題可以怎樣解決。祂首先讓約伯看看所創造的大自然,大自然一定是有規律,世界是依從這些規律來運行的。但是運行是一種和諧的弔詭性,這是一個並存的世界。這個世界中有生有死、有海有地、有光有暗,我們不是只有光沒有暗,不是只有地沒有海,也不是只有生沒有死,這些都是並存在這個世界中的。保羅也說我們有一生也有一死,他也告訴我們生與死是並存的,正如地與海、光與暗都是並存的一樣。因為是並存,所以不能只單選一樣,而不要另一樣。

        神又舉出幾個例子,祂說我在當中創造出馬,馬相當靈活,靈巧威風,這是偉大的創造;但是神也創造鴕鳥,若與馬相比較,那鴕鳥不應該在當中創造的,鴕鳥很笨,將所生下的蛋隨意放,讓別人踩,自己逍遙自在地過生活。我們可能選擇馬,不要鴕鳥。但神說,我創造馬,也創造鴕鳥,這兩樣是並存的。一個看起來軟弱,一個剛強的。這是我們生命中一個弔詭性的並存方法,這是神給他的第一個答案。

神在旋風中的答覆(二)

        義人並不是永遠沒有痛苦,惡人也不是永遠沒有幸福。但一切都在神公義的掌管之下。神創造天地,有罪進入這個世界,這個罪就讓世界分成這樣並存的世界。義人不是永遠不受苦,這是第一個神初步解答約伯的苦難,但這還不完整。神在旋風中第二段的說話,就是祂要解答的問題。我們會問:「如果神掌管一切,為何祂不現在就排除一切邪惡的方法,這樣我們就不會痛苦了,這個世界有善就不要有惡。如果祂可以排除全部的惡,我們就永遠不會受苦了。」所以我們需要重新解釋,神在旋風中第二次講甚麼。

        神用兩種野獸來說明:第一種野獸中文譯作「鰐魚」,第二個譯作「河馬」。其實這兩個詞是沒有辦法用今天的詞語來表達的。這兩個怪獸一個指的是地上的怪獸,另一個指的是海裡的怪獸。這兩個怪獸在世界中製造很多災難,擾亂世界令世界成為有罪惡的地方,使人在當中受苦。約伯明白神所說的,因在他們的傳說中的確有這兩隻怪獸,約伯你能制服這兩種怪獸嗎?人無法轄制這些邪惡,但沒有一件邪惡的事能在神面前站立得住!不論這兩隻怪獸如何給世界帶來災難,神都仍然在當中控制牠們。

        如果是這樣,那你還怕什麼呢?今日所看到的苦難,不是永久的苦難,在破碎的世界中,最終神要擦乾我們的眼淚。這個世界仍然由神來掌管。神兩次的說話,讓約伯明白:苦難會來臨,因為在並存的世界中,人無法避免苦難;這位神仍在掌管世界。所以約伯在神面前跪下:「我明白了,我以前錯怪你,我以前以為世界的邏輯很清楚,就是只有善惡之別,只要做好事有好報,做惡事有惡報。現在我理解了,祢的世界由祢掌管,祢就是祢,我不能用自己的邏輯來設定祢是怎樣的神。」約伯的心靈因此得著醫治,雖然他的肉體不能得到復元,但他已是一個完整的人了,他理解他的神比他所理解的更加偉大,神會擦乾他的眼淚,這已經足夠了。

        接下來我講一個小故事,關於一個傷殘家庭:我在倫敦寫博士論文時,遇到一個考官,她在我的博士論文中問了我很多問題,我都一一作了解答,最後是由她來確認我的論文可以過關,她是非常有名的教授,我們稱她楊教授(Rev. Prof Frances Young)。我也認識她,她是一位被按立的牧師,也是伯明翰受人敬仰的教授,在她身邊就可以感受到她學術的氣息。後來我讀到她的一本書,原來她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母親,而且是有嚴重傷殘孩子的母親,她的兒子叫Arthur。

        她和丈夫輪流照顧兒子,在她教學時,她的丈夫就負責照看孩子,在她的丈夫教學時,就由她照顧。到Arthur四十五歲的時候,因夫婦二人年紀漸長,無法再照顧他了,就將孩子交給加護醫療院。

        書中所記述的每一頁幾乎都令我流淚,記錄他們如何養大孩子,講到她的掙扎。每一個做父母的人都期待有個健康的孩子,也會向神禱告說:「我願意孩子出生後讓神使用,祢保護他平安,讓他長大之後能服侍神。」楊教授也有同樣的禱告,她期待有一個健康的孩子,哪知她的孩子到十八個月都仍不懂如何動,只是躺在那裏,連吃奶的本能都沒有,所以他們要用不同的方法來餵養他。他幾乎不清楚這個世界是怎樣的,但這個教授家庭仍然沒有埋怨上帝,他們只向神說,讓我有力量能幫助孩子成長。這孩子沒有智力,也不能感受到有人愛他,他只是在那裡躺著,只能一天一天地照顧他,筋疲力盡。因為一方面他們要備課、做研究,另一方面還要照看這孩子。

        破碎的人類在等著我們付出愛 -- 這是上帝給我們的使命

        在Arthur五、六歲時,她累得突發奇想:如果家裏有一隻殘缺的貓,是否可以人道毀滅?當她這樣想的時候,她舉起手要往孩子的脖子伸去,準備要做自己想像不到的事,但正當她要觸碰到自己孩子時,她整個人就奔潰了,她承受不了,她跑到廚房中大哭一場。在哭的過程中,她聽到一句話,這句話是她生命中的轉折點,她聽到:「神就是神,Arthur就是Arthur。」她不知道這句話是甚麼意思,所以她要靜下來思考神所說的話,何為「神就是神」呢?原來她經歷神對她生命的修理,她曾經只期望神是慈愛的神,但她知道如果「神就是神」的話,人的生命就都在神的主權之下,我不能只要求神給我一個健康的孩子,我只能感謝神給我一個孩子。不論甚麼環境、甚麼方法、甚麼情況,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Arthur就是Arthur」,我不能期待他成為健康的孩子,我要Arthur成為他自己,因為神期待就是這個Arthur,不是她心中的Arthur。

        當她將聽的話重新解讀時,她的心就釋然了。她再看她的兒子時,不再只是看到是個需要照顧的殘疾孩子,而是看到神給他一個需要愛的孩子,她就擁抱自己的孩子,不論他是怎樣的,都會愛他,幫助他成長。

        到孩子十八歲時,他的口中發出一個聲音:「媽媽」。這是十八年來的第一次,他從來不會講話,也從來不知道誰在照顧他。但在他十八歲那天突然叫了一聲「媽媽」,楊教授哭出來了:「我不再需要任何東西,我只需要他叫我一聲媽媽。」以後他也不再叫了,她與Arthur一起的時候,就播放一些聖樂,當他鬧的時候,一聽到聖樂就會安靜下來。她就發覺到這是可以幫助她兒子的方法。原來當人發出讚美的時候,就是兒子安靜的時候。所以她就帶孩子到教會,她的孩子一聽到音樂,就安靜下來。她的孩子懂得甚麼?她的孩子知道上帝的存在,他也知道怎麼樣讚美神,這是最難得的。

        她寫下這個見證,我看到這個見證時,一方面特別難過,另一方面我也在當中感恩,因我重新審視自己會怎麼看人,我們是否將神放在一個框內?只要神祝福我們,我們就能夠敬拜神,但當我們面臨不如意的事情時,我們會用甚麼眼光去看我們的神?但Arthur教導我們 -- 神在神就在,已經足夠了。

        我們要學習用神的眼光看世界。楊教授在當中講過一句話:「這個世界是個破碎的世界,在破碎的世界中有破碎的人類,破碎的人類在等著我們付出愛,這是上帝給我們的使命,也是上帝在旋風中向我們所說的話,就把我們生命向破碎的人說神如何愛他們。」

        Arthur早過父母離世,但享受了五十多年愛的生命,在這愛的背後要付上很大的代價,但神在當中向著楊教授發出微笑:「你做的是一個好母親的榜樣。」願意我們大家也能夠成為破碎人類的一個愛的器皿。


講員: 陳廷忠牧師
傳譯: 李慶宏傳道
速記: 林海虹傳道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