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這次研經會的主題是「必有以利亞的心志」,八次信息皆圍繞以利亞展開。今日的信息主要聚焦於以利亞所處的時代背景。原來上帝興起以利亞,並非在太平盛世,而是在一個動盪的亂世,即亞哈執政作以色列王、巴力敬拜盛行的年代。
正所謂「時代造就先知,先知回應時代」,此乃舊約所有先知書及先知蒙召的定律:以賽亞回應嘴唇不潔的世代,耶利米蒙召面對耶路撒冷將傾覆的時代,以西結蒙召身處百姓流散與被擄的時期,而以利亞亦在此背景下興起,回應巴力崇拜猖獗的社會。
舊約歷史向我們揭示,每逢亂世,耶和華便呼召先知來回應當代的危機。因此,理解時代背景對研讀舊約先知至關重要。我們值得用一整堂信息,探討以利亞身處巴力敬拜盛行的年代。
耶羅波安怎樣,列王也怎樣
在這個年代之前,我們首先看到耶羅波安這個人物。列王紀上十五章25節至十六章34節記載了北國列王的敘事,其中反覆出現的關鍵是「重複」:重複耶羅波安的罪、重複神降下的刑罰,以及重複先知的預言與警告。這段經文涉及的君王包括:拿答、巴沙、以拉、心利、暗利,以及亞哈。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敘事轉到巴沙家族時,他的所作所為與耶羅波安家完全一致。我們可以用對照方式來說明:耶羅波安家如何行,巴沙家也照樣行。
由於北國列王的年表對多數人而言較為陌生,讓我們先從前四位君王的記載開始:
耶羅波安家 |
巴沙家 |
耶羅波安作王二十二年(王上十四20) 拿答作王兩年(王上十五25) |
巴沙作王二十四年(王上十五33) 以拉作王兩年(王上十六8) |
先知亞希雅預言神必滅耶羅波安家(王上十四7-11) |
先知耶戶預高神必滅巴沙家(王上十六1-4) |
拿答在基比頓有軍事行動(王上十五27) |
以拉在基比頓有軍事行動(王上十六15) |
巴沙背叛拿答而殺了他(王上十五27) |
心利背叛以拉而殺了他(王上十六10) |
首先,耶羅波安在位二十二年(王上十四20),其子拿答繼位兩年(王上十五25),後遭巴沙背叛殺害(王上十五27)。巴沙隨後統治二十四年(王上十五33),其子以拉同樣在位僅兩年(王上十六8),最終被心利背叛所殺(王上十六10)。
這段歷史呈現出驚人的相似模式:兩位開國君王都統治二十餘年,而他們的繼承者皆僅在位兩年便遭橫禍。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兩位君王都受到先知警告:亞希雅向耶羅波安家宣告審判,耶戶則預言巴沙家的滅亡。兩則預言都提及他們將在基比頓遭遇軍事行動,最終王朝將因謀反而覆滅。
這是一個不斷重複的惡性循環:每一代君王都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世人常期待新君能撥亂反正,殊不知這些統治者從未汲取歷史教訓,反而一再重蹈覆轍,使整個國家陷入罪惡的輪迴之中。
我們再看一個列表:
亞希雅 |
耶戶¬¬ |
我從民中將你高舉,立你作我民以色列的君。(王上十四7) |
我既從塵埃中提拔你,立你作我民以色列的君。(王上十六2) |
你竟行惡,比那在你以先的更甚,為自己立了別神,鑄了偶像,惹我發怒,將我丟在背後。(王上十四9) |
你竟行耶羅波安所行的道,使我民以色列陷在罪裡,惹我發怒。(王上十六2) |
必除盡耶羅波安的家。(王上十四10) |
我必除盡你和你的家,使你的家像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的家一樣。(王上十六3) |
凡屬耶羅波安的人,死在城中的,必被狗吃;死在田野的,必被空中的鳥吃。(王上十四11) |
凡屬巴沙的人,死在城中的必被狗吃;死在田野的必被空中的鳥吃。(王上十六4) |
亞希雅與耶戶原為平民,蒙神揀選成為以色列君王。然而二者皆忘卻上帝的恩典,恣意行惡,觸怒耶和華,此乃其獲罪之由。兩位君王均領受先知預言,宣告上主必滅絕其家室。巴沙家族正如尼八之子耶羅波安的家族,使耶羅波安成為後世君王效法的範式。二者終局亦如出一轍:死在城中的必被狗吃;死在田野的必被空中的鳥吃。
由此,以色列國在耶羅波安之後,便陷入反覆重蹈其罪孽的歷史循環。耶羅波安之罪,在於設立金牛犢崇拜、建造伯特利與但地的邱壇,更立凡民為祭司,此等行徑使百姓深陷罪中,屢屢觸發耶和華的震怒,這些關鍵詞在經文中反覆出現,頻率極高。耶羅波安的罪行儼然成為歷代君王沿襲的模式,眾王皆犯此典型罪孽(typical sin),竟無一人願意廢除金牛犢、拆毀邱壇,以扭轉此惡。
當我們細究這段經文時,可見這些君王行耶和華眼中視為惡的事,並非開創新惡,而是拒絕改正前人之過,持續沿襲前任君王的惡行,致使百姓恆久陷於罪中。此乃列王紀一貫的主題:人類犯罪墮落之歷史,呈現出周而復始、無休無止的循環。
列王紀的永恆視角與罪惡循環
第二,人類始終無法從歷史循環中汲取教訓,不斷重蹈前人罪惡的覆轍。作者刻意將焦點集中在君王身上,須知撰寫歷史本可採取多元視角。當我們審視古代歷史時,慣常以君王的豐功偉業作為評判標準:其軍隊規模、經濟實力、政治手腕與疆域版圖等。若以此標準書寫以色列歷史,最顯赫的君王當屬亞哈與耶羅波安二世。亞哈的政治勢力極其強大,迎娶耶洗別後更如虎添翼;考古證據顯示其軍隊戰力驚人。至於耶羅波安二世,何以堪稱偉大?因據列王紀下記載,其統治版圖最為遼闊,管轄範圍最廣。
然而,列王紀作者對這些君王世俗的成就與功業毫無興趣。對作者而言,唯一要緊的是君王是否行耶和華眼中視為正或惡的事。神感動人寫歷史,跟我們寫歷史不同。神衡量人的標準迥異於世人:世人看重成就、權勢與功業,神卻只在乎人是否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正所謂「王在做,神在看」。而神審視的角度,往往非我們所在意和所關注的。可悲的是,北國諸王恰如其分地映照出人類犯罪墮落的宿命。
我們實在需要列王紀的視角,或許一個上午就能讀完全卷,但其中濃縮的卻是數百年歷史,更是以神的眼光審視漫長歲月。這種「千年如一日」的永恆視角,遠超凡人壽數(我們至多活到七十或八十歲)。即便你離世之時,你還沒能看完列王的循環:耶羅波安的仍在,耶洗別仍在屠殺耶和華的先知,亞哈家族尚未遭神滅絕……這般景況,豈不令人死不瞑目?因此,我們需要透過列王紀的上主的角度,方能洞見歷史循環中上主的報應:惡人或可猖獗一時,終必滅亡。此書正是要引導我們以神的眼光,察驗祂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為,使世人確知祂是獨一真神。
然而,這個罪惡循環到亞哈執政時期,非但沒有改善,反而變本加厲.
亞哈與敬拜事奉巴力(王上十六29-34)
列王紀上十六章29-34節記載了亞哈作王的開始,而亞哈作王的敘事在列王紀上算是記載最長的北國君王,從十六章29節開始,直到二十二章53節結束。其中二十二章51-53節是亞哈作王的評價與總結,對應十六章29-34節作為他作王的起首。這樣算來,亞哈作王的記載佔了列王紀上約四分之一的篇幅。不過,真正的主角原來不是亞哈,筆墨最多的其實是以利亞。
十六章29節介紹亞哈為「暗利的兒子亞哈」,這個稱謂總共出現三次。這種重複代表亞哈是暗利家的重要代表,說明亞哈跟隨了暗利的腳步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甚至比他的列祖更甚(王上十六25)。
他究竟做了什麼惡事呢?暗利其實做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北國設立撒瑪利亞為首都。而亞哈則在撒瑪利亞城內為巴力建立了廟宇(和合本翻譯成「廟」,但更準確應譯為「殿」)。大家是否覺得這個模式很像大衛和所羅門?大衛設立耶路撒冷,所羅門建造聖殿;暗利設立撒瑪利亞,亞哈則像所羅門一樣建了殿,只不過是敬拜巴力的殿。聽到大衛和所羅門,感覺很正派;但聽到暗利和亞哈,就覺得很邪惡。這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北國,一個南國,成為列王紀刻意呈現的對立。
另外,我要特別介紹「亞哈」這個名字。它的意思是「父親的兄弟」,有學者認為亞哈的意思是「我的兄弟是亞爸(神明的名字)」,意指「我的兄弟是個神明」。這就好比有人說「我的名字是黃大仙」。所以這個名字很可能不是源自以色列傳統,而是外邦神明的名字,這名字本身就帶有邪惡的意味。
亞哈作王二十二年,繼承了他父親暗利的王位。根據歷史記載,我們知道亞哈與腓尼基及猶大結盟,並且透過經外文獻得知他與腓尼基之間有商業貿易往來,接受來自摩押的進貢,建立了強大的軍隊等等。考古學者也發現,在亞哈執政時期興建了不少建築物,特別在撒瑪利亞、米吉多及夏瑣都發現了這些建築遺跡。由此可見,亞哈統治時期的以色列北國處於相對穩定和繁榮的年代。
然而,列王紀的作者對這些成就毫無興趣,他只關注報導亞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十六章30節明確指出,亞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甚至比他以前的列王更甚,也就是說比他父親暗利更嚴重,超越了耶羅波安,成為列王紀中犯罪君王的代表人物。
亞哈罪惡與巴力崇拜的引入
首先,亞哈確實犯了尼八之子耶羅波安所犯的罪,包括設立金牛犢、建造邱壇,以及立凡民為祭司。和合本譯為「他卻還以為輕」的句子,原文其實是一個反問句:「他認為這算輕嗎?」(הנקל),這種表達方式產生了強烈的文學效果,突顯出亞哈的罪孽遠比耶羅波安所犯的更為嚴重。
接著,31節記載亞哈娶了西頓王謁巴力的女兒耶洗別為妻。值得注意的是,「耶洗別」(Jezebel)這個名字可能原本是'îzĕbūl,意思是「那裡是王子?」但希伯來文將其改為'îzebel,使其與「糞土」(zebel)一詞諧音。因此,列王紀下九章37節記載她最終如糞土般死去,這絕非偶然。這也提醒在場的姊妹們,千萬不要用這個名字為孩子命名。
那麼,亞哈為何要娶這位女子呢?這顯然是一場政治聯姻,很可能是出於他父親暗利的安排,而非浪漫的愛情。這種做法重現了所羅門娶埃及公主的政治策略,以及他因娶眾多外邦女子而引進異教崇拜的情況。耶洗別的父親是西頓王謁巴力,這個名字本身就含有「巴力存在」的意思,再加上他女兒的名字,明顯是在宣揚巴力神明的真實性。
歷史背景顯示,謁巴力可能是推羅和西頓的統治者,他與以色列北國結盟,很可能是為了擺脫對亞述或亞蘭的依賴。以色列盛產的葡萄酒和橄欖油可以通過西頓和推羅的港口出口到地中海各地,這種經濟合作對雙方都有利。因此,暗利與謁巴力結盟,並讓兒子娶其女兒,表面上看似雙贏的局面,卻導致了巴力崇拜的引入。
十六章31-32節清楚記載,亞哈在娶了耶洗別後,正式引進了巴力崇拜,甚至在撒瑪利亞城內為巴力建殿。這與大衛和所羅門的作為形成鮮明對比:大衛建立耶路撒冷,所羅門建造耶和華的聖殿;而暗利建立撒瑪利亞,亞哈卻為巴力建殿。當時的人們或許認為巴力與耶和華同等,但以利亞的出現徹底粉碎了這種謬誤!這種對比不僅是宗教上的,更是政治選擇導致的截然不同的結果:耶路撒冷有耶和華的聖殿,而撒瑪利亞卻成了巴力崇拜的中心
巴力的敬拜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敬拜巴力確實被視為更符合社會和諧的選擇。與敬拜耶和華的排他性不同,巴力崇拜體現的是一種融合性宗教(inclusive worship)的特質。這種多神信仰體系允許信徒同時敬拜巴力、耶和華以及其他神明,展現出極強的包容性與妥協精神,正符合所謂「大愛包容」的社會期待。
(講道現場,高牧師特別向會眾展示以色列博物館所收藏的邱壇遺址照片:畫面中央矗立著兩根金色立柱,前方較高的立柱象徵耶和華,後方較矮的則代表亞舍拉。這種具象化的宗教符號系統,將耶和華塑造成男性神祇,亞舍拉則成為其配偶女神,完美呈現了古代近東地區典型的宗教融合現象。在這樣的信仰體系下,信徒可以自由地同時敬拜巴力和耶和華,完全無需顧忌耶和華律法的要求,實質上是將獨一真神降格為民間眾神中的普通一員。這種宗教實踐,正是融合性崇拜(inclusive worship)的典型特徵。)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申命記六章4-5節所要求的獨一性敬拜(exclusive worship)。這段經文明確命令以色列民必須唯獨尊耶和華為主,並要以全人(盡心、盡性、盡力)的態度來愛祂。這種絕對性的信仰要求,必然會引發社會的批評與排斥,被貼上「食古不化」、「不懂變通」、「破壞社會和諧」等負面標籤。因此在那個時代,巴力崇拜無疑是政治正確的選擇,而堅守耶和華獨一信仰則被視為沒有前途的頑固行為。
用現代婚姻關係來比喻:今天我們認為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婚姻制度理所當然。但你能接受自己的配偶同時擁有多個情人嗎?我們發現,合理的事情,在當時是不合理的。我們發現,巴力是這樣的敬拜。
第二,巴力是一種功能性的神明。我們在古烏加列發現起碼三塊不同的泥板記載巴力的故事,不同的泥板把巴力的名字增添了個功能。譬如有個巴力叫「巴力雷電神」,牠的功能就是打雷,能下雨和讓農作物豐收。列王紀下第一章有提到「巴力‧西卜」,至今學者們還不明白「西卜」有什麼功能。但我們在新約聽過「別西卜」,聽說是鬼王。原來別西卜取自列王紀下的「巴力‧西卜」。因為當時的人相信別西卜可以趕鬼,你會否覺得「鬼王趕鬼」的觀念很奇葩呢?但這個概念包含更深層的意識形態。
「鬼王趕鬼」,其實是地盤和山頭主義,是古以色列常有的事情。每個領域都有那個神明成為該守護神,這個山頭是這個神,那個山頭是另一個神。在意識形態上,一個神明可以打贏其他神明。巴力有戰無不勝的功能,祂能幫助人得勝、有雨、有豐收、有兒子出生、有金錢、有地位、有學位。巴力與牠的敬拜者之間的關係就是利益的關係,巴力的敬拜者不需要全面奉獻,不需要了解巴力的性格,更加不需要靈修親近牠。你只需要有求必應,巴力永遠都是你的神。巴力就是這麼有趣並且讓你稱心的神。而以利亞出現的目的,就是證明巴力不存在,並且不會給你帶來福氣的神。
現代偶像與巴力的延續
這是巴力盛行的年代,也是我們的年代。最近我讀盧雲《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第二章指出我們現代人的偶像,他用耶穌在曠野受魔鬼的三個試探來說明我們現在在敬拜什麼偶像。
第一個試探是希望耶穌把石頭變成餅。耶穌回應:「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的話。」耶穌這句話來自申命記第八章,告訴我們以色列人雖然領受嗎哪的供應,但最後他們還是會死去。盧雲解釋,第一個偶像叫「有功效」:石頭立刻成為麵包,只要你拜這個偶像就可以了;江河可以立刻有雨水,只要你敬拜巴力雷電神就可以。原來功效出自誘惑,教會人數下跌,你只要敬拜一個偶像,人數就會上升。這個偶像能造成很多事情發生:會否是一個魅力型的領袖?會否是一個很有效的節目?會否是一個高招的策略?會否誘惑你離開耶和華,但能讓人數增長的魔術?這個是盧雲指出的第一個誘惑。
第二個誘惑就是:如果你跌下去,就會有天使托住你。盧雲用「引人注意」作為第二個誘惑。這個網紅能得到很多點擊率,得到很多讚和心心;你帶的講座只有三十人參加?另一個人有三百人參加!引人注意成為第二個偶像。這也是巴力讓你注意的誘惑。
第三個誘惑是「有權勢」。撒但說:「你只要敬拜我,所有萬國榮華權勢都是你的。」這個權勢彰顯在人的重要性裡,造就很多自高、自大、「沒有我就不行」的思維。基督信仰淪落成為消費主義的市場。以前會想,如果家裡不幸福,會去哪裡找到幸福?現在就說:「信耶穌就有幸福,信耶穌幫你生兒子,信耶穌幫你富貴和有地位。」我們被成功神學所轄制,所推廣的是這種世俗化的價值,侵占我們的信仰。消費主義、市場營運,慢慢吞噬我們。我們稱之為巴力盛行的年代。甚至我們美化巴力,成為那個必須要做來跟隨耶穌的板斧。這個是盧雲給我們看到現代人的巴力,是一個怎樣的情景。
其實盧雲的書點擊率也很高,每本洛陽紙貴。他當時是常春藤哈佛大學的教授,深受讀者熱烈愛戴的靈修作家。他一舉辦講座,參與者就蜂擁而至。他寫這本書時,正表達他內心的心聲。與其說寫給我們,倒不如說他寫給自己。他面對非常仰慕他、崇拜他,以及出席他講座和購買他著作的年代,在他人生事業最高峰的時候,即1986年,他毅然放下哈佛的教席,前往多倫多方舟團契,服侍他人生最後的十年。他服侍的對象全都是智障人士,這些人不知道他的名氣,沒讀過他的靈修作品,不知道原來他的點擊率那麼高。他的服侍就回歸耶穌基督的精神,《向下的移動》是在這個背景下寫下的。
情況很像以利亞。他去到亞哈面前宣講之後,就躲在基立溪旁,接受烏鴉的供養,竭力宣講後隱藏自己。他以這樣的服侍,來抗拒巴力盛行的年代。弟兄姐妹,巴力盛行,原來不只是古代。我說過,列王的歷史會不斷重複。你認為與你無關,其實你就是其中一個角色。你仰慕巴力,然後你的心不知不覺引入耶洗別,來腐蝕你對耶和華的信仰。巴力的年代,也是我們的年代。今天的經文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自處,讓我們有以利亞的心志。
希伊勒與亞哈的對比與神應許的實現
來到研經會最後環節,我必須解釋十六章34節,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經文,講述伯特利人希伊勒修築耶利哥時,便失去長子與幼子。為何經文在報導亞哈出場時,要提到這事?別人死了兩個兒子,關亞哈什麼事?值得把這件事放在亞哈出場的最後部分嗎?我們要先明白,重修耶利哥會死去你的長子和幼子。其實,這是來自約書亞記:「當時,約書亞叫眾人起誓說:有興起重修這耶利哥城的人,當在耶和華面前受咒詛;他立根基的時候,必喪長子;安門的時候,必喪幼子。」(書六26)所以,希伊勒修築耶利哥的時候,這起誓的內容便應驗在他身上,他果然喪了長子及幼子。表面上,這與亞哈的事風馬牛不相及,但列王紀作者記載此事,有可能是為了向讀者說明:神的應許與咒詛的承諾,就算相隔很久,也必不落空。以此來說明,當亞哈引入巴力敬拜的時候,神藉先知對他咒詛的應許也不會落空。我們看下列表,原來亞哈與希伊勒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能希伊勒是亞哈2.0版。亞哈「建築」(בנה)巴力的殿,希伊勒「建築」(בנה)耶利哥。亞哈因為「建築」(בנה),也必啟動古老的先知預言;同樣,希伊勒因為「建築」(בנה),而啟動了古老的先知預言。先知預言涉及亞哈一人的違反盟約行為;同樣,這古老的先知預言涉及亞干一人的違反盟約行為。
亞哈 |
希伊勒 |
亞哈「建築」(בנה)巴力的殿。(王上十六32) |
希伊勒「建築」(בנה)耶利哥。(王上十六34) |
希伊勒因為「建築」(בנה)而啟動了古老的先知預言(書六26)。 |
|
先知預言涉及亞哈一人的違反盟約行為。 |
這古老的先知預言涉及亞干一人的違反盟約行為。 |
所以,這段記述很重要,並且為先知以利亞在列王紀上第十七章的出現鋪路。因此,十六章用這一節做總結,讓讀者帶著敬畏的心,知道上帝所說的話,一句都不會落空。當亞當的太太打算吃禁果之前,耶和華說:「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但那條蛇說,和合本譯為「你不一定死」,原文卻是「你一定不死」。新譯本已修正為:「你一定不會死。」這是我們犯罪的心態:旁邊犯罪的一定死,我醒目點,我不會死;他傻傻的,會死,而我精明點,我不會死。但經文說:「一定必定死。」亞哈不能從歷史吸取教訓,他認為引入巴力,國家會盛行,沒想到最後一節經文說,他一定死。所以,早已為亞哈未來的結局鋪路。當你犯罪時,上帝已經埋下伏筆。若用一句話總結來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再犯,不要再重蹈覆轍。歷史的巨輪無一倖免,你以為你比亞哈精明,原來你跟他一樣愚昧,因為上主在歷史舞台裡,繼續成為歷史的主宰。我們祈求主,讓我們有敬虔的心,來聆聽和恭讀餘下的信息。
我們一起禱告
慈悲仁愛的天父,袮從沒放棄我們,袮差遣歷世歷代的先知,目的是要我們在愚昧犯罪中悔改,但我們多次重複讓袮失望,受到巴力的誘惑,以致我們重複歷史的錯誤,甚至比列王更甚。主,我們恭敬仰望,我們謙卑悔改,求主赦免我們的罪,終止一切愚昧墮落的行為,扭轉我們的價值觀,讓我們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我們的神,求主讓我們不要聽了後忘記,而是復興更新我們的生命。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門。
講員: 高銘謙牧師
傳譯: 周志豪牧師
速記: 周以心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