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屆 講道會 第1講

第一講  浪子的比喻

經文: 路加福音 15:11-32

在耶穌基督所講過的說話裏,有很長比喻。尤其在福音書裏頭所見的比喻,大多數都是些短謎語;例如馬可福音三23:「耶穌叫他們來,用比喻對他們說:『撒但怎能趕出撒但呢?』」一句短短的精警語,衝擊人的思想,叫人推敲語句中的言外之音。又例如路加福音四23:「醫生,你醫治自己吧!」這樣的警句確能發人深省。另有較長的比喻,又有直喻、暗喻和隱喻之分。馬太福音十三31記載:「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然後引發一連串的比喻。然而比喻又可以感人故事的形式出現,我們今天所思想「浪子的比喻」就是其中之一例。通常,耶穌喜用比喻,不單祇觸發人的思想,更是當頭棒喝,使一個人從醉生夢死的現實裏出來,走進天國的現實裏去。

 

浪子的比喻是大家所熟悉的,路加福音十五11-24這一大段落裏,都是講述故事中的主角──「小兒子」。而本章的第一、二節經文亦已對耶穌之所以講這比喻作出交代;原來耶穌基督與稅吏和罪人一起之時,有一群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和文士,心裏議論說:假若這人真是神的兒子,祂豈會違反猶太的律法和規例,與這些稅吏和罪人一起呢?耶穌知道他們嘴裏咕嚕著甚麼,於是講了失羊、失錢和浪子三個比喻,然而,講到浪子比喻時,耶穌特意表明祂來乃是為要召罪人,叫他們悔改信主,歸入天國之內,因為這是上帝交付祂的使命(參7,10)。

 

當耶穌說浪子的比喻時,稅吏和罪人特別聽得投入,因他們瞭解小兒子向在生父親提出分家業的要求,是如何的頂撞,使父親的心傷透。也許在某一段時期內,他們扮演著小兒子的角色;因著不認識神,忽略了耶穌基督所宣揚天國的福音。按解經家的分析;耶穌昔日的聽眾當中,不少是有錢人,正如這比喻中的父親一樣,擁有相當多的牛、羊、牲畜。按照舊約的規例,當父親將家業的三分之一分給小兒子,而小兒子又能匆匆地變賣牲口,帶著現金離家出走。除非他不負責任,賤價沽之,否則不輕易辦妥這事。當稅吏和罪人聽故事至此,可能也同心的說「阿們」,因為他們也曾對他們的家庭,父兄不負責任,糟蹋了神的恩典,離開父家,淪為浪子。唯獨法利賽人聽這比喻,卻是冷眼旁觀,置身事外。

 

浪子不識天高地厚,一擲千金,揮霍無度,把他所有的散盡之後,又遇著了飢荒。然後,他醒悟過來:是否就此餓死就罷了?一個遠離父家,淪落到吃餵豬的豆莢充飢的人,煞是遭踐踏,受咒詛的麼?就在窮困與飢餓相煎下,他想起了父家的富足與及僱工的眾多。稅吏和罪人聽此,不得不俯首說「阿們」。因為當他們浪蕩天涯,而耶穌進到他們生命之中,叫他們知道本是屬乎上帝的;只要醒悟過來,就能夠回歸父家。「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僱工罷』」。(18)這可說是小兒子簡短的悔罪禱文,當父親看見這小兒子醒悟回歸,很高興的收納他。稅吏和罪人聽這浪子的比喻無不認同,相信每位弟兄姊妹讀這比喻的前半部,也許會看到自己的影子;就是遠離神,拒絕神,浪費神的恩典。

 

德國有一位研究耶穌比喻的學者認為:祂所講的比喻都像攻擊性武器,尤對法利賽人和文士那尖銳而富爭辯性的時刻,每每用比喻來教訓人,責備人。小兒子歸家,得到父親盛大歡迎,大兒子就惱怒生氣(25-32)。大兒子雖從未離家半步,但卻極不瞭解為人父親的心境,反而暗裏怪責父親懦弱失威;他毫不諒解一個傷心的父親為何擁抱一個回頭浪子,為何宰殺肥牛犢宴請全村的人吃!其實,無論兒子如何叫他傷心難過,只要肯悔改,父親永遠願作慈愛的父。然而,法利賽人竟像這大兒子一般,當有罪人離開罪惡,回轉歸向成為父神的兒女時,他們竟千方百計的頂撞耶穌,拆他的台;完全不能明白父神的慈愛。今日,我們能否明白天父的心意:祂對教會,我們個人的生命和事奉,又有甚麼要求?我們也許不明白,也許明白了卻沒有實行祂的吩咐,求神鑑諒!小兒子重返家園令父親老懷安慰(24,27,32)。然而,唯有大兒子是最不高興的(30),倘若說比喻中那毫不孝順的小兒子是浪子,則那拒絕去寬恕和接納弟弟的兄長,又何嘗不是個沒有離家的「浪子」?

 

有一次,我讀到張曉風的文章,文中題到一件瑣事,述及一個小偷夜間到牧師的寓所偷竊,連牧師的褲子也偷去了。第二天,牧師的兒子發現了就跑去告訴父親,那料父親說:由他罷,反正褲子多著呢?張曉風於文章末附上這麼一句:「原來在愛裏,連小偷也不能夠存在!」今天,讓我們來撫心自問:如果上帝將救恩透過耶穌基督,無條件地給予我們,那還有些甚麼人是我們可以拒絕去愛的呢?上帝願意我們明白:用祂的愛去包涵所有的人。

 

在小兒子決定要重返父家的時候,他有以下的一段禱文:「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僱工吧。』」(18-19)。當父子二人重逢的一刻,小兒子還未來得及講父親把他當作一個僱工,父親已經吩咐僕人立時把他的衣飾給他戴上,用行動證明要他回復兒子的身份(23-24)。大兒子對此反應甚為激烈,就是說他為父親服事了這麼多年,卻沒有得過些甚麼好處(29)。大兒子雖從不曾撇下父家,不顧而去,卻從來把自己視作工人一般。保羅昔日常自視為神的僕人,卻永不忘自己亦是神的兒子,不過服事主的時候卻心存謙卑,好像僕人服事主人一樣,既深知自己屬乎主,所以存著歡喜快樂之心去行。

 

其實這比喻的中心人物是誰?聖經說:「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開始時講及的這個人,正喻表著天父,小兒子代表我們過去的生活,大兒子卻表徵著我們現今的面貌。故事中令父親最傷心的是,他得回了小兒子之後,竟又失去了大兒子。大兒子回到家中,聽到歡喜作樂之聲就惱怒父親,要父親來勸他(28)。直到故事的尾聲,我們仍不曉得大兒子有否回心轉意,進到屋內,與家人同樂。長子到底有否應父親的呼召冰釋前嫌呢?但這比喻肯定要對我們說:就算你從沒有離開父家,卻不明白天父心意,都要回轉過來;學習去愛,去事奉,去回家,因為父親依然在等待。倒過來說,若比喻中沒有父親的角色,則浪子又豈有家可回呢?那長子又焉有人勸他回家呢?故事中有一位父親,他受的委屈極大;長、幼兩子都同是他所生所愛的,他一直在等待,等得幼子回頭,如今又要等大長子回轉,入內與眾人共聚歡宴。

 

相信大家還記得,當小兒子向父親要家產時,為父的就默然不語的把家產分給了他(12)。當小兒子知錯回歸時,他又跑上前去擁抱他。這是難得一見的父親形象,他是否失去了父親的尊嚴,因著大,小兩個兒子、他是否在人前已經丟盡面子?各位,天父差遣祂的愛子到世上來,被人譏笑、辱罵,鞭打、迫害和吐唾沫,似乎是丟臉的、柔懦的,毫無辦法的。甚至主耶穌釘身十架的時候,人群譏誚祂,除非祂從十架下來,方能證明祂能夠救人和自救。然而,耶穌沒有應他們的要求,祂似乎無能為力地掛在木頭上,與此同時,祂卻有能力地大聲向神禱告說:「父阿,赦免他們!」當這浪子回家去,家中卻又生發一個「浪子」來,然而,那慈愛的父親仍舊在等待,等待我們回轉。今天,我們是這浪子的寫照嗎?請記著,天上的慈父仍然在等待。


講員: 褚永華牧師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