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屆 研經會 第6講

第六講  責無旁貸

教會肢體生活若要成功,則每一肢體都必須付代價去承當自己的職責。有位弟兄在政府機構裏工作了好一段時間,近期發覺許多的同事,因怕承擔責任而不肯去做決定;後來又聽到商界人士也有類似的觀感。其實,不肯承擔責任的傾向,從該隱的時候就已經明顯地表露出來。人基本上是不願去承擔責任的,當該隱殺了弟弟亞伯之後;神問該隱:「你的弟兄在哪裏?」該隱卻推卸責任的說:「我豈是看守我弟兄的嗎?」神追問該隱亞伯的下落,是因為該隱乃家庭中的一個成員。今日在教會裏頭,我們表面上互稱弟兄姊妹,而彼此間的交往只限於皮毛,流於表面,可能我們各人都是忙碌於解決個人的問題與個人理想的追求上;這些促使我們沒心情去關注弟兄姊妹的需要。倘若神今天問我們說:「某某,你的弟兄在哪裏?」我恐怕多數人都不曉得弟兄的下落;當神追問你弟兄的景況時,我們好可能與該隱的反應一樣說:「這又與我何干?請問牧師好了!」在一個平靜安穩的環境之中、有名無實的團契生活似乎對我們影響不大;但當苦難逼迫臨到時,就會因為缺乏深度的肢體生活而被敵人逐一擊破。我們是否要等待末世苦難來臨才好好地過肢體的生活?其實,現今就是末世的開始,是魔鬼傾巢而出,毀滅神工作的時候,可惜,許多人仍在睡夢之中。我留意到今日的團契生活,多數停留於聚會的形式上!令人擔心的是,我們有否透過這些聚會去加強肢體之間的關係?我間中有被邀到這些團契裏講道,並發現這些團契聚會正好像主日崇拜的縮影;唯一的分別乃是時間長短之差而已。在教會裏頭,我們發現有三種基督徒,

 

一種是逃避團契生活的,他們不想顧及他人:也不想他人太瞭解自己,他們怕惹麻煩;不煩擾他人但亦不想別人佔他的便宜,他們厭倦了人際關係。只是悄然的來參加主日崇拜,他們表面上似很剛強,不需肢體的支持;其實內裏卻非常脆弱,他們是最需要團契的一群。

 

第二種基督徒是尋找美滿團契生活的基督徒,他們周遊列國,尋找可安歇的團契,滿以為找著一個最完美的團契就投身其中。然而,他每到一處團契,都發現內中有瑕疵,不是年齡不合就是內容沉悶,不是男女不均就是內容新潮;他們認識的兄姊眾多,卻鮮有人認識他們,這種基督徒其實是相當痛苦的。

 

第三種基督徒是肯付代價去建立團契生活的基督徒,他們願與其他肢體一同學習,一同摸索,一同努力,彼此提醒,互相守望,一起成長,同往錫安朝見永生神;我相信這亦是神設立教會的目的,要我們透過此途徑享受團契的生活。彼得談到末世,說到我們身為天上子民,在世上為客旅,面對各種苦難,各種壓力,各種爭戰,彼得不要叫基督徒有一錯覺,就是這些東西都要我們獨自去承擔。神安排設立教會乃因不想我們各自去承擔這些壓力,乃要彼此支持,一起承擔作為客旅所要面對的壓力。

 

(一)要有愛的承擔(彼前四7-11

 

今天這段短短的經文裏有很寶貴的教導,彼得首先教我們要過團契生活,作主門徒特徵就是彼此相愛,這是相當崇高的理想;所以多數人都只能在低層次上去體驗愛。講論的時候可能很高超,但實踐起來卻陷落在低層次裏。換句話說,彼此相愛就只停留在話語的層面;彼得不想我們在這層面中過肢體生活,乃要我們切實相愛,愛是一意志的決定,與我們的感受無多大關係,但奇怪的是,當有了意志的決定,感受的經歷就隨之而來。關於這點,我們可從上兩代的婚姻借個比方,就我所見,我的雙親並非自由戀愛而結合的,乃是經由父母安排,結婚之前互不認識,所以他們起初相愛並非從感情的出發點開始;乃是從意志的決定開始,換言之,一旦決定以對方為夫為婦,就是學習以愛相待。故感情乃生於意志之後,早一陣子,美國一對著名的夫婦,婚姻面臨破裂,其後經過詳談而取消離婚的決定;他們事後發現經此決定以後,不少問題都陸續得以解決。從意志發出的愛對我們的感受有莫大的影響,正因這緣故,聖經教訓我們要愛仇敵,愛一些全不可愛的人;若從感受的角度出發,根本就無能為力,無法做到。對方若不可愛,又毫不吸引,很自然就會遭到拒絕。若從意志的角度去愛,首先要較正這方面的理解,不要單靠攏那些談得來的、投契的。當人人都在小圈子裏活動時,那批表面不可愛的團友,就往往被忽略,逐漸就離隊成了魔鬼攻擊的對象。

 

(二)誰是我的鄰舍

 

我們以上所說的意志之愛,即聖經所說的愛人如己,主耶穌有次講及這方面教訓時,有人很理直氣壯的來質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以致我可以去愛他呢?但耶穌的詮釋是,不要問:誰是你的鄰舍?乃要問:你可以成為誰的鄰舍?焦點要集中在自己而非對方身上。這對於猶太人來說,是一個革命性的改變,他們原來只懂愛自己的民族,卻去排斥外邦的人。其實,在舊約的時代,神已經屢屢提醒他們如何去愛那些寄居的;並渴望他們自己經歷這愛並將之擴散至全世界。但可惜,直至今天,猶太人仍未學會這功課。主耶穌所講的那位好撒瑪利亞人,乃是他自己願意成為別人的鄰舍;誰有需要(就算他不配得)。他就成了我們的鄰舍。

 

(三)彼此切實相愛

 

彼得教導我們彼此切實相愛,是一個要切實地去實踐的功課。「切實」原文意即繩子拉得「恆」的意思,拉緊以後就不要放鬆。愛的實踐一定要貼切,不可有空間容讓對方去懷疑;也不要不冷不熱,免得對方把你的愛吐出去。今日,我們要學習愛的功課,要努力去爭取愛人的機會。我們若束手等候機會的來臨,問題是有需要的弟兄姊妹並不一定叫我們知道,可能他們曾經失望、受傷過,所以把需要掩飾得很好;表面上則仍是平安、平安,內心卻甚是痛苦。彼得更進一步指出:這愛若是那麼真實貼切的話,就能遮掩很多的罪。當然這罪並不包括我們得罪了神,仍可藉著肢體切實相愛得以塗抹;這很多的罪乃指肢體彼此相處之間所引起的許多過失, 遮掩別人的過失,這就是一包容的愛。

 

愛並不等於盲目,青年人墮入愛河的時候,可能會被河水浸溢得視野模糊;愛侶有些明顯的過失,別人看得很清楚,但當局者卻迷糊了。聖經教我們切實相愛,這愛不同於上述的戀愛,缺點、瑕疵,是我們看得見的;問題是我們並不因而去揭發它,因我們不想去把傷口弄得更大。我們看見了缺點與瑕疵,立刻就用愛去把它們掩蓋了,容讓肢體有時間空間去把缺點與瑕疵糾正過來。包容的愛承擔著責任和代價。

 

(四)互相款待

 

彼得教我們不單有愛的承擔,也要學習互相款待,特別是指著在家款接他人的舉動。初期教會凡物公用,即是說我們沒有甚麼東西,不可以與其他肢體分享公用的。當然,這是一個原則的問題,而不是一種形式上絕對化的問題。這帶出一種精神,就是基督徒的相交;某人所擁有的就等如是大家所擁有的,因我們都是神的管家。早期教會的基督徒,往往都被社會人士所排斥,他們出門的時候不輕易找到棲身的地方;特別作為傳道人的,許多時就靠織帳棚為生。人們四出傳道之時,傍身的金錢並不太多,只靠信徒的款接;況且,當時的旅館事業亦不盛行,所以,信徒必須實踐這互相款接的美德。大家打開家門意味分享各自的所有,正因為各自擁有的不同,互相款待之時就毋須計較平等的交換。今日,我們恐怕接受別人的款待,就是因為不知能否以同等價值的東西去回報對方。我相信這不是彼得的意思,而只不過是墨子的「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說理而已。中國人許多時都不想白白的接受人家的恩惠,並認為要以相等價值的東西回報對方,才算有禮。其實,這種傳統思想,確實也影響著我們肢體的相交,由於彼此的經濟情況不同,所以相交也就受到了限制;正因為彼此付出的層面不同,所以就唯恐接受了他人的款待。有時候, 我們不可以直接回報某肢體,但可以回報於其他肢體身上。彼得所講相互的款待,乃整體的實踐,不是叫我們斤斤計較受惠多少就回報多少;若整體都實踐,各盡其職,那就自然有其平衡了。我深知道自己永遠無法回報一些肢體在我生命上的供應,只是存感謝之心領受神藉他們供應我的需要。然而,我又有責任去供應其他人的需要,未必是以相同的形式和性質去分享我們所有的。那怕是時間,精神與技巧,總之,在互相款接的過程中,不需要平等交易;所以實踐起來相當自由,不受屬世禮儀的縛束。

 

今日,許多信徒會問,我們的居室如此狹窄,何以接待別人呢?當然,這也是受到世俗人思想的影響,因為世俗人非常著重體面。然而,基督徒的肢體生活要撇開體面這一回事,我們側重的是要別人從實際上領略我們家的好處。香港人比較喜歡用茶樓,酒館的地方去招待賓客,可能我們認為這才比較重禮;可是茶樓酒館的地方與家居的設備是截然不同的。當你願意打開家門接納那人的時候,其實你心亦向那人打開。花錢上茶樓酒店大吃一頓之後,你心可能似未向著那人打開。奇怪的是,當我們邀某人到家裏來,亦是說心門向那人打開,這種生命的接觸交流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是辦不到的!彼得說我們不要單在話語上講切實相愛,乃要實踐切實相愛。簡單來說,就是把我們所擁有的與他人分享,不計較分享得多寡與及是否公平交易;只是毫無怨言地,願意叫別人從我們的分享中得些好處。彼得同時亦暗示一個可能;就是當我們樂意去實踐,切實相愛之時、也許有人會趁機佔便宜;有人會越過你歡迎接待他們的時間,而令你覺得厭煩。若你發現對方真有需要,唯有不厭其煩地繼續施予。相信,基督徒之間的相交要達到這程度並不太易。家庭是我安靜、憩息、恢復體力的堡壘,通常是一個不輕易讓人闖進的範圍。其實,我所要求的,不是每家都打從早上七時,一直開放至晚上十二時;乃是每家每週都分一些時間出來,讓其他肢體進入其中,已經足以加強彼此之間的相交了。當然,在這互相款待的過程中,作丈夫的不可能不事先徵求太太的同意;許多時好客的丈夫會令太太在毫無準備之下出盡洋相。

 

(五)彼此建立彼此服事

 

彼得教導我們肢體生活,不單只有愛的承擔、互相款待,更要達到生命建立的目的(彼前四10-11)。團契生活最終的目的是為著彼此建立,叫我們可以在肢體生活中成長,也照我們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此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恩賜乃是聖靈按著己意賜給信徒的事奉功能,最終目的乃為要建立基督的身體。所以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講到恩賜、職事、功用的詞語時、乃互用來指建立教會的形式與名稱。初期教會,五旬節的時候,神賜給初期教會信徒有說方言的恩賜。即謂信徒不需要上課學習語文,就可以用其他地方的鄉談來向別人傳講福音。神也賜他們有治病的恩賜,他們未曾讀過醫科,也可以靠著醫病的恩賜去治好有病痛的人。我覺得這些都可說是特殊的措施。因為我們見到教會二千年來,歷世歷代的宣教士在前赴工場都被囑咐要學好當地的語言。相信昔日的中國內地會,今日的海外基督使團都十分強調宣教士要學好語言,從沒有差會差派宣教士到那裡,叫他們等候語言的恩賜而毋需努力學習。我們今日並非否定初期教會,神賜說方言恩賜的事實,我們只能說神只在特別情況賜下特別的恩賜。所以今日有宣教士想做醫療工作,我們不會叫他毋需學習,只是靜候醫療恩賜。也許我們有時會有一個錯覺:以為聖靈充滿和作工,都只在特殊情況下才發生的。其實聖靈的工作是不斷進行,祂有特殊的主權決定以一特別方式來賜給我們事奉的功能,這是出於神的主權而不是人的祈求。人當盡的責任是:有機會就好好接受裝備,致使有一天可以藉過往的經歷去事奉神。因是之故,今日需要有神學院的設立。

 

我們傳道人有時說,神為何不賜我們有講道的恩賜,以致我們毋需看釋經書和翻查原文,也可以言之鑿鑿的傳講神的話。然而,神沒有使用這方法,祂要我們用四年或是五年的時間去接受裝備。只要聖靈住於我們生命中,祂會用任何的機會來裝備我們。所以,我們不要誤會,以為必須有特殊的恩賜才可以事奉神。初期教會好可能因著時間的緊迫,神有特殊方法賜下特殊恩賜,使教會因此得被建立起來。今日,神有絕對的主權可以將恩賜自由分給我們,但這卻不應是我們追求的方向。我想提醒弟兄姊妹,不要執著「恩賜」的字眼,這是神彰顯能力的某一種形式,祂有絕對的自由,為此,我提醒神學院裏就讀的同學,他不論在自己的房間或是圖書館裏預備信息,總要倚靠神。當同學們翻閱不同的參考書,聖靈也會參與其間;不要以為單單站在講臺講道,聖靈才臨及與你同工。聖靈內住的證據是:生命每一環節,祂都要參與。誰敢說,站講臺比在房間裏預備講章神聖得多哩!一個屬神的人應當每時每刻都存敬虔的心在神面前過活。雖然彼得強調了「恩賜」的字眼、 其實他的意思是;信徒應當用各自所擁有的彼此服事。相信神的家中必有你可以參與其間的事,神家之事無分貴賤;大家切勿一窩蜂的爭取去當主席,做團長,巴不得有人願意謙卑的去做清理、執拾的場務工作。舊約聖經記載;神問摩西手持何物?摩西回答說:「沒有甚麼,只是一根普通的手杖!」結果,這根平凡的手杖,神就拿它分別為聖,成了一件非常有力的工具。今日,神也許會照樣問我們:你手持何物?你所擁有的是你拚命爭取來的呢?還是所有得來的都是神能力的彰顯?

 

彼得進一步教導我們:當我們使用神的恩賜或才幹時,要仰賴神的供應;這裏特別提出講道與服事兩個層面的事奉。講道好明顯包括了講解神的話,教導和查經等;實踐這方面的事奉,要忠於神的話。教會裏頭不會有太多的「大廚師」,但他們主理講壇的時候,都是希望會眾得餵養。當我們服事人的時候,也要學習支取神的力量;否則,很快便會透支。最近,我們教會的查經班正在研究如何用自己的生命、力量與資源去服事其他的肢體。有一位弟兄則坦言:他幫另一位弟兄直至心力交瘁,他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忘記支取神的力量,只憑自己的力量去服事別人。所以說,我們做神的工作,永遠不可單靠己力。只要做神的工作,自然會有資源、能力供應我們,讓我們去支取。彼得再次提醒我們:要按著神所賜的力量,去服事其他的肢體。當我們以這種心態去服事肢體的時候,絕對不會驕傲,因為我們知道:自始至終都是神的力量在彰顯,我們只是不配的僕人而已。倘若我們倚靠自己的智慧、經驗和技巧去幫助人,很容易產生驕傲或挫敗感。失敗的時候,對自我的打擊甚大;當我們學習支取神力量去行事,成、敗、得、失,神會負祂的責任;叫我們可以放心,投入的去服事肢體。

 

團契生活又好像一堵磚牆一樣,磚頭彼此承托,形成一個保護的團體。神要我們彼此承擔責任,最終叫主耶穌基督因我們得榮耀,磚牆堆砌得牢固堅實要靠大家彼此承擔,團契生活又像一張漁網;彼此的生命緊扣在一起,生活的張力因此而平均分配,事奉的壓力亦因此而得到減輕。當漁網結得紮實,漏網之魚亦會大為減少。我是負責看守我弟兄的麼?但願大家都說「是!」因這是我們在神面前的承擔,願神賜福我們的團契,不叫我們再過表面化的團契生活。


講員: 許道良牧師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