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閱讀大衛王朝興衰時,我們不只是在看過去的故事,其實歷史是在不斷重複。港九培靈研經會是源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那是一個甚麼樣年代?那是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也是教會經歷重大挑戰的時刻。1972年港九培靈會第一次使用九龍城浸信會的場地聚會,四年後第一屆華福大會亦是在此召開。我們今日站在這同一個空間,在這裡回想這些歷史,我們的重點不是要緬懷過去,也不是要複製過去的經驗,而是要記念上帝過去的作為。我們要效法的不是事工的作法,因為作法隨著時代必然會改變。我們要效法的是上帝過去行動,如今也在行動;我們要效法的是前輩回應上帝的信心。在最困難的時候,上帝的工作不是結束了,而是有新的開始。耶穌基督的福音帶給我們極大的盼望──終末只是新開始(The end is beginning)!當我們看到一切好像沒有盼望,但這會否正是上帝新工作的開始?其實我不太喜歡用「終末」這兩個字,因為「終末」傳達的好像是結束了,我更喜歡用「新天新地」,這是一個新開始,是上帝工作的新開始。
這次培靈會,我所負責的八堂信息的主題是:王朝興衰中的恩典記號。我將聚焦在三卷書:《撒母耳記上》、《撒母耳記下》,這兩卷書是講大衛王朝如何興起;中間的那段歷史大家就聽高牧師的信息分享──《列王紀》;最後兩堂我會直接跳到《耶利米書》,來看大衛王朝的傾覆。華人很喜歡報喜不報憂,我們只喜歡講好的,覺得講不好的,不吉利。但我們看歷史時,見到大衛王朝有開始,但也遇到極大的挫敗,然而在過程中我們可以去聆聽、察驗上帝的工作其實沒有停止,當中處處充滿恩典的記號。
過去三年因為我在「華福運動」服侍的原因,我有一半的時間要往世界各地服侍。過去三年在世界各地的服侍中,的確看到全球的華人教會都面對極大的危機,青年的流失是很普遍的 。台灣和香港都有定期的教會普查,從普查的數據可以看得到,不論是在香港還是在台灣,年輕人都不斷流失,而這樣的數據如果放在北美的華人教會,只會顯得更嚴峻。這是我們真實要面對的挑戰。過去十年世界的地緣政治,發生極大的動盪。我們過去所熟悉的世界,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這些的確帶來了教會的危機,也讓生存在這個世代的人感到焦慮。但在危機中,往往也看到上帝所帶來的轉機。
越來越多的華人教會開始看重門徒的培育,大家看到教會存在的核心,不是要辦更多聚會、不是搞更多活動,如果教會的核心是聚會和活動,那過去的新冠疫情已讓我們要完全清醒過來。當我們不再能實體聚集時,教會是甚麼?當我們不再能實體聚集時,甚麼才是能夠存到永永遠遠的呢?去年洛桑運動發佈了一份調研:「今天全球教會在回應上帝的大使命上,甚麼是我們的瓶頸?」在這次調研發現,排名最前的三大缺口分別是:第一,門徒訓練的缺乏;第二,青年的流失;第三,教會缺乏合一的見證。
門徒訓練的缺乏,我們有很多活動,但這些活動是否在培育門徒?青年的流失,我們很努力,也有許多人投身青年事工,許多牧者非常看重青年人的工作。但從數據來看,青年人卻是在流失中;第三是教會缺乏合一的見證,當我們講彼此相愛,上帝叫我們與祂和好、與彼此和好的時候,但如果沒有彼此展現在我們對待彼此的方式,我們所講的與所做的是否有極大的落差呢?這份調研進一步聚焦,到底門訓的缺乏是缺乏甚麼呢?令我驚訝的是,這份調研所呈現的,我們不是缺乏對聖經的了解或教會的參與,而是缺少信仰與職場的整合,以及基督徒對整體文化的回應; 我們真正缺乏的,不是更多知識,而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心有沒有被改變?門徒訓練的核心到底是甚麼?在華人教會中,我們很快想到要開課程,我們要有新活動,新節目。當然,查考聖經非常重要,我們需要回到上帝的話,教會也需要有課程來幫助弟兄姊妹認識上帝的話。但門徒訓練不單只是關乎知識的傳遞,越來越多神學家關注到一種缺失,若我們的門徒訓練沒有轉化我們所渴望的對象,那我們有再多的知識,我們也只是頭腦上的知道,可是我們心中並沒有真正感受到。
一、一個寂寂無聞的小女子
剛才所讀的《撒母耳記上》一至二章,《撒母耳記上》是整個大衛王朝開端的記錄。但令我們驚訝的是,撒母耳記最開始的焦點卻落在一個默默無聞的女子身上,這個女子的名字是哈拿,她有一個深切的渴望。「以法蓮山區有一個拉瑪的瑣非人,名叫以利加拿……他有兩個妻子:一個名叫哈拿,另一個名叫毗尼拿。毗尼拿有孩子,哈拿卻沒有孩子。」(撒上一1,2)哈拿的困境對現代人來說,她只不過是沒有孩子,有這麼嚴重嗎?的確,對於現代人來說,不能生育似乎沒有太大問題,但如果我們回到當時的社會處境,一個女人沒有孩子,遠非今日不能生育的困境可以相比。
1. 哈拿的處境與挑戰
哈拿面對怎樣的環境與挑戰?第一,她沒有孩子。夫妻無法生育,有幾種可能:一個可能是先生有問題,一個可能是太太有問題,還有就是兩個人都有問題。我剛結婚時,覺得不急著要孩子 ,但到了想要孩子的時候,卻並非說有就有。我當時考慮是否要看醫生,但我逃避這個問題,如果是我有問題該怎麼辦。如果是太太的問題,我還可以安慰她, 告訴她有她比有十個兒子更好。但如果是我問題呢?這是個真實的問題。在哈拿的婚姻中,根本不用猜是誰有問題,因為哈拿丈夫有兩老婆,另一個老婆有孩子,但哈拿沒有,她面對著輿論壓力。很明顯,是哈拿有問題,不是丈夫的問題;第二,她面對未來人生下半場安全的問題、下半場的保障問題。在當時的年代中,一個女性在丈夫過世之後,她需要依靠她的孩子生活。如果沒有兒子依附,她就失去了沒有丈夫之後的生活保障,這是哈拿所面對的真實挑戰; 第三,女人沒有孩子在家族中的地位就次人一等,她過世之後更是無人記念。這是哈拿所面對的挑戰──輿論的譴責、人生下半場安穩沒有保障、將來無人記念。
聖經如何說哈拿的處境呢:「她的對頭毗尼拿因耶和華不使哈拿生育,就常常惹她發怒,要使她生氣。」(一6節)她的對頭就是丈夫的另一個太太,對頭知道丈夫比較疼愛哈拿,於是就刺激她,哈拿就生氣難過。很多時候,我們可能覺得哈拿怎麼這麼小氣、小心眼,為何要因別人的一句話就生氣?!當別人刺激我們的不是我們特別在意的事,我們可以一笑置之。就像我的兒子常常笑話我頭髮太少、笑話我肚腩越來越大,我都能一笑置之,因我不太在意頭髮多或少,或者肚腩的大小。但如果人對我的批評,牽涉到我在意的問題,我的反應就會很大。而哈拿有這麼大的反應,我相信一部分的原因是對手真的戳中她的要害,對頭譏笑哈拿,找機會去刺激哈拿。她的丈夫作了甚麼呢:「哈拿,你為何哭泣?為何不吃飯?為何傷心難過呢?有我不比有十個兒子更好嗎?」(一8節)在讀這段聖經時,我忍不住笑了出來,我想這是很多丈夫的寫照,也是我的寫照。很多時候丈夫是搞不清楚狀況的,很多時候我們進入解決事情的模式。以利加拿也搞不清楚狀況,他提出的解方是:「有我不比有十個兒子更好嗎?」我相信很多姊妹讀到這裡時,都會想讓丈夫搞清楚狀況──有你真的比十個兒子更好嗎?這是我們面對的情況!我們有救世主的情結,我們高估自己解決別人問題的能力,甚至我們給出看來屬靈的答案。
我與太太剛結婚時,當時我的太太遇到一個神學上的困難,成為她與上帝關係的攔阻。她從小到大,與她的一位長輩親戚關係很好,她一直想傳福音給這位長輩,但沒有想到這位長輩在一場意外中離世。當時我的太太非常地難過。她也很納悶──為何上帝沒有給她機會。在一個講道的現場,有位牧者在講道之後安排一個問答時間,我的太太就想到這位長輩,心裏很難過。這個牧者剛好講到一個神學理論,說上帝給人的自由可以分為四種:一種是人類在墮落前的自由,那時人是有犯罪的自由,也有不犯罪的自由;一種是人類墮落之後的自由,人就只有犯罪的自由,卻沒有不犯罪的自由;然後,當人蒙受耶穌基督的恩典之後,人又恢復了一種的自由,就是我們再有犯罪的自由,也有不犯罪的自由;最終到新天新地的時候,上帝所賜給我們的就只有不犯罪的自由。我的太太聽過之後,就寫了一個問題:為何上帝不一開始就給我們最後一種自由?她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她心中是想著這個剛剛過世的長輩。沒想到牧師打開問題之後,就用一種看起來很風趣幽默的方式回答說:「那就乾脆叫上帝將我們造成石頭就好了。」然後全堂就哄堂大笑。可以在我太太心中,我知道她十分難過。所以她在很長一段時間,她對上帝敢怒不敢言的,她知道上帝是真實的,她知道上帝是全能的,但為甚麼上帝不做得更好?當我看到我太太面對這樣的困境時,我很想幫她。那時我正在讀神學,所以我幾乎每天的神學報告,如果是我可以自己作選擇的,我都會選擇我太太有疑問的題目,每次當我做完很多研究,我以為我可以解決我太太問題時,很興奮地與她分享她的問題可以怎樣思考的時候,我太太都可以輕而易舉地點出我邏輯上的問題。我努力想解決我太太的問題,但我發現我越解問題越大。以利加拿在這裡也是一樣,他覺得可以解決到問題,但他沒有辦法。
2. 哈拿的尋求與渴望
「哈拿心裏愁苦,就痛痛哭泣,向耶和華祈禱。她許願說:『萬軍之耶和華啊,你若垂顧你使女的苦情,眷念不忘你的使女,賜你的使女一個子嗣,我必使他終生歸給耶和華,不用剃刀剃他的頭。』」(一10,11節)哈拿在無人可尋求時,她去尋找上帝,而她作出一個交易式的禱告。弟兄姊妹,你們有沒有做過這樣的禱告? 我做過很多次,隨著年齡不同,交易的項目有不同。年輕的時候,我會求上帝讓我期中考考得好,未來四個星期我都會返教會;長大一點,就禱告上帝讓自己喜歡的女孩多看自己一眼,這樣我接下來這個星期就每日讀聖經;再長大些,會禱告說:主啊祝福我的工作、幫助我的孩子……主啊,我遇到這個挑戰,遇到了困難,如果你解決了它,那我就……此時哈拿心中所渴望的,就是得到一個兒子,一個能夠承受產業的子嗣,她要在對頭面前爭一口氣,她要除掉她生命的羞辱,也看到她未來的經濟可以得到保障,讓她的未來也能被人記念。哈拿這裡的渴望就是有一個兒子!
二、 甚麼在塑造你我的生命
這裡讓我們看到一個重點,就是我們渴望甚麼,它就會塑造我們的生命,也塑造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我不知道你的生命渴望甚麼,華人教會的門徒訓練,很多時候我們的焦點會放在知識,以為我們知道得越多,我們就一定可以作更好的門徒。但這是真的嗎?我們真的知道越多,就可以更好地跟隨主嗎?美國有一個神家James K. A. Smith,他幾年前寫了一本書 ”You are what you love” ,中文翻譯成《慾望的門訓》。這本書提醒我們,我們所愛的是甚麼,那就會塑造我們的生命。若你愛的是錢,我們就會與錢越來越像; 若你愛的是外貌、打扮,那你的生命就會圍繞這個東西。 我小時候的慾望是吃麥當勞,所以我當時的志向是要當麥當勞的老闆,自己開一家麥當勞,這樣,我就可以愛吃多少吃我多少。後來當我長大一點,在國中時暗戀一個女孩,這個女孩移民到美國,所以當時我生命中的意向就是要出國留學,要去美國留學;在我考大學時,我身邊所有人都想讀最好的科系。當時在台灣最多人想讀的就是電機系,而我不知道電機系是學甚麼,但因為大家都覺得好,所以我就跟風去報讀,還好最後沒有申請上,因為如果我申請上,我一定畢業不了,因我對電機系毫無興趣。
弟兄姊妹,我們的生命被我們的渴望、慾望所驅動。是甚麼塑造我們的慾望、渴望?這些就是塑造我們生命前進的方向。如果我們真正渴望的事物是錯誤的,那我們就算塞入再多的神學知識,我們的生命還是會朝向另一個方向發展; 今日我們的生命是被甚麼所塑造的呢?剛才所提到的《慾望門訓》這本書中,James K. A. Smith 提到塑造當代人最重要的環境就是商場!他說古代人騎馬,騎驢或騎駱駝,而現代人,比如在香港會坐地鐵,在美國開車; 古代人到了神殿,就把馬匹駱駝放在一邊,就帶著祭物,進到神殿。James Smith是在美國生活,因此他以美國為場景。他說當代美國人去到商場時,也是把車停在商場旁邊,下車後就帶上祭物──信用卡,進到「神殿」(商場);古代人進入神殿會看到一個宏偉的大門,現代人進入商場,也會見到很大的門;古代人進入神殿中會看到很多雕像壁畫,來塑造人的渴望;現代人進到商場,也看到各式各樣的廣告,在塑造我們應該成為怎樣的人; 古代的人,他們來到祭司面前,他們獻上供物,然後領受祝福,就歡歡喜喜地回家了。現代人也是一樣,我們帶著我們的「祭物」──信用卡,把信用卡交給店員,就把商品遞給我們,我們就領受了「祝福」,歡歡喜喜地回家了。James K. A. Smith形容這樣每日每週的行為、行動,正塑造當代美國人所渴望的事務。
我們到底是被甚麼所驅動呢?今日觀察我們的生命,觀察所生活的環境,我們到底被甚麼所塑造。今日我們走在街上,我們正被大量的影像所驅動,我們的慾望被不斷刺激,最終我們失去愛的動力。或許真正問題,不是我們有慾望、有渴望,而是我們的渴望錯了,我們渴望得太小、太有限了,以致人生的異象也太小,無法承載上帝所要給我們的使命!
三、哈拿的生命轉向
上帝最後按著哈拿所求的,賜給她孩子。哈拿渴望有個孩子,她認為這個孩子可以解決她生命中所有有問題,而上帝也按哈拿所求的給她,賜給哈拿一個兒子。那哈拿是否要遵行自己的諾言呢?畢竟終於得著了一個孩子。在當時的社會中,這意味著到了晚年有保障。古代以色列,孩子就是母親的尊嚴,身份和保障,因此,當哈拿要把孩子獻上時候,這幾乎是等於她放棄作為母親的權力,這是要付上極大的情感和社會代價的事情。有多少時候,我們在絕望中與上帝作交易式的禱告,當我們得著好處時,我們就把上帝放在一邊了。
面對哈拿的兩難,哈拿到底怎麼做呢:「以利加拿和他全家都上去,要向耶和華獻年祭和還願祭。哈拿卻沒有上去,因為她對丈夫說:『等孩子斷了奶,我就帶他上去朝見耶和華,讓他永遠住在那裏。』」(一21﹣22節)哈拿在這裡作了一個決定,她決定不把孩子放在身邊,也沒有將孩子留下來繼承產業,或作為自己年老的保障,而是決定把兒子完全獻給上帝。哈拿為何要這樣做?畢竟她所求的不就是得到兒子,讓她未來有保障嗎?但如今她得到了,哈拿為甚麼還要把兒子獻上呢?我想關鍵就藏在撒上二1哈拿所作的禱告:「我的心因耶和華快樂,我的角因耶和華高舉。」這裏的關鍵是她發現她是被上帝所記念,是上帝親自除去她的羞恥,這比被人記念更重要。
四、 我們的生命焦點
哈拿一開始求一個孩子 ,或許有一個孩子就可以解決她生命的問題。就如同我們以為自己得著某樣東西,我們就解決了人生的問題一樣。我不知道對今天的你而言,那個東西是甚麼。就如同我剛才所提到的,小時候我以為只要成績好,人生就沒有問題了。後來我很意外地考上了一間我覺得我不可能考得上的大學,我在那間大學裡認識到很多很聰明的人。但到那一刻我才發現,原來這些我認為是人生勝利組的學生,這些我從小認為只要我成績像他們一樣好,人生就不會有煩惱的學生,他們的煩惱一點都不比我少,甚至他們過得比我不快樂。很多時我們以為只要得著某樣東西,我的生命就滿足了,但那不是真的。
哈拿在整個尋求神的過程中,她可能因比較被對頭刺激而向上帝祈求,她一開始想要有孩子,或者只是為了有可以比較、競爭的工具,讓她在對頭面前可以抬得起頭來。她想有個孩子,希望未來有保障,並且她能在未來有人記念。但在她尋求過程中,她卻發現上帝才是真正看顧和記念她的。原來哈拿所要的孩子無法帶給哈拿所要的一切。但卻在哈拿尋求的過程中,經歷了上帝才是真正滿足她的一切。正是因為如此,哈拿才能很樂意地把孩子獻上,因為孩子不再是她人生保障的來源。她願意獻上,因為她終於知道了人生真正的保障是甚麼:「他(上帝)從灰塵裏抬舉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貧窮人,使他們與貴族同坐,繼承榮耀的座位。」(二8)
惟有明白上帝的恩典,我們才能從傷痛和破碎中得到醫治。我們活在高度競爭的社會,很多時這樣的競爭,甚至是朋友之間都變成是比較和競爭的對手,使家人之間變成互不往來的人。我們在比較和競爭中互相傷害,可是沒有一個人是贏家,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受傷者,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才是那位受傷最深的人。而哈拿在面對與毗尼拿的比較中,她成為深深受傷的人,而她認為或者她有一個孩子就可以勝過對手了。所以她向上帝求一個孩子。
弟兄姊妹,你我的生命中是否也有這樣一件事情?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在我們現在的生命裏,我們覺得那是我們生命的一個痛處,我們覺得當別人踩到我們的痛處時,我們的心在滴血。但哈拿經歷到上帝是那位真正經歷到的上帝,當她真的明白上帝恩典的時候,當她有孩子之後,她要做的事不是擊打她的對手。一個真正明白上帝恩典的人,會停止互相傷害的惡性循環。
我在這裡分享一個我很少分享的生命經歷,跟這段經文也是相關的。在我國中時候,我的成績不是很好,當時國三要考高中時,我們班的老師為了激勵我們奮發向上讀書,就讓我們每一位同學都要挑一個同學作為一個對手。之後的考試,不是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標準,而是你跟你的對手比,誰的分數比較低,低幾分就會被打幾下。所以當然大家都會找一個與自己成績差不多的對手,免得被打得太多下。可是當時的我,不知道哪裡生出來的一股志氣。我對自己說雖然我的成績不好,但我要奮發。我就找了當時班裏面全班第三名的同學作為我的對手,我想被打就被打,但我要用這個過程激勵自己。最後每個人要交出對手名單,老師一個個審閱名單,當老師看見我挑了一個這麼優秀的學生時,就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叫我來,他說:「你配嗎?你怎麼挑他?你根本不配作他的對手,去換掉,換一個。」我們有句話說:士可殺不可辱!當時我只有14歲,對我來說,那是一個極大的羞辱,我站在全班面前,站在老師面前,我全身發抖,我不知道該怎麼反應。我就回了一句:「我不換!」老師拿出棍子:「換不換?」「不換!」在全班面前老師打了我一頓。這件事讓我一直對這位老師十分憤恨。後來我高中畢業之後,一直很想要報復這位老師,一直想起他如何瞧不起我,想起他是如何在全班面前羞辱我。當我考進一個我夢寐以求的大學時,我好幾次都希望能在路上見到這位老師,然後心中已想到各式各樣很惡毒的言語來跟這位老師講:「老師,你知不知道我現在讀哪一間大學?」「老師,我是你當年覺得很不配的學生哦。」「老師,那你的兒子讀甚麼學校呀?」我想了很多很惡毒的話,當時我真的很希望在路上偶遇我的老師。對於當時讀大學的我而言,我好像得到了國中我夢寐以求的了,但我卻沒有因此而快樂,我心裏仍然很苦毒,我沒有想過要用上帝的恩典去祝福,反倒想用傷害去傷害那傷害我的人。在大學二年班的營會時,那天晚上,當講員在臺上分享時,當講員講到「宣教士」這三個字的時候,我突然之間就想到一件事,我想到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時候,在我自己都想自我放棄時,上帝使用一位宣教士陪伴我。上帝透過那位宣教士,去幫助當時要自我放棄的一個學生。所以當我聽到「宣教士」這三個字之後,講員所講的我都完全講不到了,那一刻我想要嚎啕大哭。我就把我的外套脫掉,蓋住我的身體,假裝在睡覺,因為身邊都是在聽道的大學生,我覺得如果我當場哭出來會很失態。我在裏面嚎啕大哭一直想到一件事,一段經文在我裏面:「他從灰塵裏抬舉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貧窮人」(二8)我想到我就是在糞堆中長大的人,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廢人,是一個被老師瞧不起的人,是一個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人。但上帝卻使用一個宣教士,把我從灰塵中給拉出來,從糞堆中提拔出來。不知為甚麼,那一刻突然明白一切都是恩典。我對我生命不知感恩,我覺得很羞愧。在那一個小時中,我藏在我的外套內嚎啕大哭,可是又要忍住,免得被大家聽到。聚會結束之後,等大家都離去後,我一個人抹乾我的眼淚,當我走回宿舍時,我突然發現一件事,我當時已想不起國中的老師是怎麼羞辱我,我一直想找他報復,可以在那天聚會後,有將近兩個星期的時間,我完全想不起來他對我做了甚麼。過了兩個星期,我開始慢慢回想起來時,我發現我不再憤怒了,我也不再像之前那麼激動了。
五、哈拿生命的恩典記號
哈拿被上帝祝福之後,我們看不到她去找她的對頭報復,不是因為哈拿是一個多好的人,而是一個真正明白上帝恩典的人,自然流露出生命的記號。我們可以滿口講恩典,我們可以講恩典的神學,我們可以恩典的希伯來文與希臘文,但如果我們的生命無法用恩慈對待他人,或者這是一個示警的信號,這是否提醒我們是否真的理解何為恩典。這並不代表上帝沒有施恩給我們,只是我們有沒有明白,我們是否真的活在恩典之中?
「我祈求為要得這孩子,耶和華已將我向他所求的賜給我了。所以,我將這孩子獻給耶和華,使他終生歸給耶和華。」(一27﹣28節)最終哈拿明白一件事,原來她生命中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個兒子,而是厚賜一切的上帝。哈拿真正明白一件事,原來人生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一切的美善都源自上帝的豐富。
我們要問自己,我們是在敬拜、渴望上帝的祝福呢?抑或敬拜、渴望厚賜一切的上帝自己?如果我們敬拜渴望的是上帝的祝福,或者我們還不明白恩典。當我們不明白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就會變得吝嗇、貧乏,我們就落入競爭貧乏當中,我們會斤斤計較今日我得著甚麼。但如果我們真的明白,上帝才是我們最終敬拜渴望的對象,那我們的生命將脫離競爭和比較的惡性循環。
整個亞洲社會,是活在一個非常卷的社會。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最缺乏不是物質,其實,我們今日每個人所享受的物質水平,放在二百年前,我們都是皇室貴族的生活,我們回到家裏打開冰箱,就可以喝到冰的飲料; 我們出門,即使沒有私家車,也有地鐵乘坐,很平穩,而且還有冷氣。這按兩百年前的標準來看,你我生活水平已非常好,但為甚麼我們還會覺得貧乏呢?這不是因為物質缺乏,而是因為比較。我們看隔壁的那位,他所擁有的比我的更多,我們就不滿足了。我小的時候,一直不明白一件事情,為何有人會想坐遊輪。對我來說,坐遊輪就如同一群人被關在一艘船上,然後就像餵豬一樣被餵三天、五天、七天,還要付費給他們,我小時候真的很難理解遊輪這個概念。一直到我二十幾三十歲時,有一次在我的社交媒體上看到我的朋友搭遊輪的相片,看到他與家人在遊輪上喝著飲料,在他們後面有一個游泳池,後面有藍天白雲,我突然覺得坐遊輪好像還不錯,被這樣困個三天、五天好像還不錯,做三、五天的豬好像還不錯哦。我就開始也想要這樣的享受。弟兄姊妹,你看到了嗎?我們今日心中真正的匱乏感,未必是來自你物質的匱乏,而是來自於競爭與比較。我們看到別人有,就覺得自己沒有,看到自己沒有,就想去得到,不然就覺得我們低人一等。我們覺得我們錯過了甚麼。就好像一開始的哈拿,她看到對頭有孩子,看看對方,想想自己。雖然丈夫是愛她的,可是當她只看到自己沒有的時候,她看不到生命中的恩典。當她追求有孩子時候,她原以為有孩子就能解決她生命的問題。而在這個尋求過程中,她真實發現,原來孩子並沒辦法洗涮她的羞辱,但是上帝能;原來孩子無法帶給她未來的保障,只有上帝才能;原來孩子沒有辦法保障她能被人記念,但上帝記念哈拿的苦情!
六、我們如何活出在恩典中慷慨豐盛的人生
除非我們願意承認,承認我們都像哈拿一樣,擁有無法擺脫的渴望、羞辱、比較,失落。我們也曾在絕望中,向上帝作出交易式的禱告,想要證明自己的價值,但當我們願意承認時,就帶我們進入生命另一個面向,我們最終明白真正能反轉我們生命的,不是我們終於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而是在過程中遇見那位真正愛我們的上帝,而這位上帝藉耶穌基督顯明自己。耶穌就是那位更真實,更美好的撒母耳,不是我們向上帝許願還願的孩子,而是我們父上帝賜下給我們、為我們所獻上的兒子。耶穌基督是那位更真實、更美好的哈拿的兒子,不是在斷奶之後在會幕之中還了母親的願,而是那位永遠為我們活在父家中的大祭司,原來耶穌基督才是上帝賜給我們終極的禮物,這個終極禮物不是別的,而是祂自己。若真是如此,我們人生還有甚麼可擔憂的呢?我們還為甚麼要緊緊抓住一些東西不放呢?我們為甚麼還要緊緊盯著別人,比較、競爭呢?當我們明白生命最美的禮物,就是上帝把自己給我們,我們因此可以活出,聖經所說的──當記念主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在今日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我們想得到的一切都無法救我們,但在這一切當中,能遇見一位唯一能拯救我們的耶穌,我們被呼召成為一個不一樣的群體,在一個破碎與撕裂的社會當中,我們選擇以恩典相待,選擇慷慨付出,不是因為我們比別人優秀,而是我們真的明白經歷到上帝的恩典。
我們一起禱告:
天父上帝謝謝你!願你今日早上讓我們看到我們心所愛的到底是甚麼?我們的痛苦根源到底是甚麼?也願你不單止顯明,也幫助我們改變,去經歷認識你,不是單單渴望從你而來的賞賜,而是去渴望敬拜你──那厚賜一切的上帝,願你透過以下每一堂的信息,塑造我們新的渴望,也重新塑造我們敬拜的對象,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講員: 董家驊牧師
傳譯: 李慶宏傳道
速記: 林海虹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