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禱告
親愛的天父,袮呼召歷史歷代的人來事奉袮,袮的眼界是千年如一日的眼界。我們短暫的人生能接駁到千年的眼界,我們獻上感恩。我們一生七十,強壯可以到八十歲,總是會離開和過世,但袮的心意就是每一代每一代能傳承袮的工作。求主今天同樣地興起新一代,讓我們看到袮的作為不短暫。我們祈求主給我們一顆謙卑的心來聆聽,讓孩子可以忠誠地宣講。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引言
我可以說,我們活在一個很悶的時代。十年前,我在台北的誠品書店,揭開一本書叫《五十歲的書桌》。當時我四十歲,今年我四十九歲,我當時想,我應該十年後讀這本書,現在我想我已經很接近了。這本書有一句話讓我很記得:流行是「我也是」,風格是「是我也」。流行和潮流我都要,但風格是不論流行如何,我就是我。
我們活在一個膠著及停止冒險與尋找理想的時代中,可以用「悶」來形容。不少人尋找突破與出路,便傾向尋找流行的東西來作點子,但往往不如預期地失落。我們無定向地活在流行與潮流的風向下,連教會也是如此,心一直往外追,卻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那邊廂,不少人選擇「躺平」,活在一個低欲望的情況之下,只要生活快樂,便不用花氣力去找進一步的突破,活在一個沒有理想、只有呼吸的人生。還有,一些不願意尋求改變的傳統人士,活在既定的做法與規定之下,世界越危險,他就越牢固,活在一個舒適區,對於新事物感到不安,便以種種框框來把自己及教會局限在越來越小的空間之內。三個動力:躺平、突破求出路、活在傳統框架裡。這樣,我們都活在一個「悶」的時代。
然而,基督的信仰並非為我們東找西尋一個所謂前進及突破的動力,而是在我們心中求問人生歸宿的問題。如果人生找到歸宿,就要知道自己應該聽命於誰、跟隨誰、愛誰與被誰定義。如果主耶穌是我們心中所愛慕的,那麼便為這個「悶」的生活找到定位。神的話引導我們,為人生找到歸宿。
在消費主義強烈的社會中,信仰都被消費了,我們便以為神的話與耶穌基督的吩咐只不過是一場市場的遊戲,慢慢地,消費主義與市場經營會把信仰的純真吞噬,我們活在東找西尋的陰霾中。
同時,我們身處的年代也是巴力的年代。巴力的宗教嘗試以它的方式來回答人生的歸宿問題,解決人生種種的慾望與不安。如果沒有雨降下,便求它;如果沒有兒子,也要求它。任何問題,巴力都是萬靈丹。然而,這種巴力的宗教提供了假的歸宿,因為它叫人以為人生就是吃、喝、玩、樂、有子生、有雨落,以及戰無不勝。它換發了一個慾望的時代,否定了耶和華作為世界主宰以及以色列民盟約對象的信仰。
以利亞的心志與傳承的使命
在這樣的時代,神呼召先知以利亞,一生對抗巴力,恢復以色列民與耶和華的盟約關係。以利亞的心志,豈只是面對巴力的挑戰與以色列民的心懷二意時,仍然勇敢地證明耶和華才是獨一的真神,他更在自我懷疑與逃命時,走到以色列人傳統上經歷神同在的西奈山(又名何烈山)當中,在軟弱裡聽見神微小的聲音,從而明白原來自己不可以認為自己獨自一人向耶和華大發熱心,而是看見自己只不過是七千人的其中之一。這便是一直以來講述有關以利亞的心志。
神留下七千人沒有向巴力屈膝,這提醒以利亞,在面對巴力盛行及亞哈政權的年代,神預備了不少人在不同的崗位、地點,以不同的方式來對抗巴力。這種國度的闊度與版圖,叫以利亞明白,並不是只有自己一人為耶和華大發熱心。如果一個人認為只有自己是大發熱心,那麼他便沒有需要把自己傳承下去。如果我們把自己置於巨大的版圖之下,便要以謙卑的心看見自己只不過是這個國度大版圖的其中一員,猶如水桶的一滴。加上我們一定有個未來,那個未來就是主懷安息,你出於塵土,仍要歸於塵土。既然如此,傳承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然要做的事情。到了時候,便要把任務傳承給另一個人。
以利亞不可能找一個與他一模一樣的人。我提過,以利亞全身是毛,但以利沙是光頭。他只能按照耶和華的吩咐,去膏立及選召以利沙接任他,而在表面看來,以利沙一點都不像樣。我們發現,以利亞要靠寡婦和烏鴉來供養,以利沙家裡有十二對牛,他是富戶。用現代的術語來說,以利沙是光頭的有錢人,與以利亞那種曠野行走的生活格格不入,以利沙似乎不是開荒吃苦火熱的人,外表一點不吸引。我們問:他怎麼有可能承繼以利亞的心志?
以利沙傳承以利亞的心志
十九章19-21節記載了以利亞立刻行動,前去以利沙那裡膏立他作先知接續他。首先,十九章19節描述以利沙正在耕地,並兩次提到用十二對牛,說明以利沙本身是一位地主或財主。如果你家裡有十二對牛,你是富有的人,也說明有不錯的生產力。
之後,以利亞去到以利沙那裡,便將自己的外衣搭在他身上。這個動作的意思是什麼?我們知道「外衣」(אדרת)這字在列王紀中出現多次(王上十九13、19,王下二8、13、14)。我們不知道是哪個款式的外衣,但以利亞的外衣成為一個主題,這外衣曾用來在面見耶和華時遮掩以利亞的面,也將會用來使水分開左右。之後,他被火車火馬接走後,唯一一件遺物就是這外衣。以利沙拿起這件外衣,他也同樣可以如以利亞一樣使水分開左右。
現在,以利亞將自己的外衣搭在以利沙身上。我們明白,「外衣」是說明先知或神人的職事。所以以利亞沒什麼遺產,這外衣就是他唯一的遺產。以利沙將之拿起來穿在身上,就能傳承以利亞的職事。民數記二十章25-28節都有記載,當亞倫要過世時,他就把聖衣脫下,給自己的兒子穿上,兩次提到這件事。所以,你除下你的衣服就代表你將要離世,然後放在繼任人身上,所以這件外衣很重要。
脫下與穿上外衣:傳承的挑戰
「脫下外衣」是上一輩的領袖要學習的。「穿上外衣」這份勇氣,是新一代的領袖需要學習突破的。對上一代來說,要「脫下外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外衣象徵了職事、權力與影響力。如何能脫下這職事,不再對下一任要傳承的領袖指指點點,是一件困難的事。
我們常常都說要傳承,經文所傳承的是職事,但我們以為必須包括傳承做法、風格、口味、甚至外表、衣著、口號等等。畢竟,我們不能強求每一個人都喜歡林子祥,其實我自己很喜歡張國榮,十年後出生的人可能喜歡張敬軒,但我女兒的一代喜歡Black Pink與BTS、Taylor Swift,最近就喜歡Coldplay。我們又何苦要求下一代要喜歡林子祥?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傳承的樣式和風格。我們脫下外衣,瀟灑離開,下一代傳承這外衣,過一段時間又要瀟灑脫下離開。一代又一代又脫又穿,就是這樣的連接。
我們看到十九章20節以「以利沙就離開牛」作開始,原文作「他拋棄那牲畜」,然後用「跑」這字來形容他跟隨以利亞。然後,以利亞的回答是「我向你做了什麼?」(王上十九20),這句其實是個修辭性的問句,其實他期望的答案是:「你沒有向我做任何事。」「我向你做了什麼?」其實是在說「我沒有向你做什麼」,這是要以利沙明白,他跟隨以利亞並傳承他作先知的決定並非因為以利亞做了什麼,也不是以利亞強迫以利沙去回應,而是以利沙的呼召全都來自神而來的呼召。
原來不是以利亞的呼召,而是神的呼召,最終不是向以利亞交賬,而是向神交賬。總之,在講到以利亞傳承先知職事給以利沙的過程裡,我們看到「外衣」的象徵性,我們看到以利沙也要面對面上帝。上一代喜歡林子祥,我這一代喜歡張國榮,下一代就是張敬軒,而我的女兒是Taylor Swift。同時,也基於以利沙自己完全自由的決定。每一代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樣式,但展現同一個使命。
回應神呼召的掙扎與奉獻
我們全球各地,包括香港,正在經歷一個接班的時代。就以今年的建道神學院為例,就有四位老師退休。我也看到在香港的神學院裡,有三位院長上任,聽聞建道也是如此。建道神學院上一任院長蔡院長在2018年上任院長,不知道為什麼,他做了兩年後就問我有沒有興趣做院長。當時我心想,你才做了兩年而已。
其實當時我覺得我的事奉挺開心的,最重要的是不要做行政,能專心教書、寫作、牧養學生,我覺得很快樂。每天跟長洲的學生吃火鍋,一起看日出,一起吃芒果糯米糍,然後跟他們討論希伯來文,之後逼迫他們學習釋經講道。我很喜歡教書,所以來到很多神學院的項目,我都很喜歡。我心想,我在這個狀態做到退休都可以了。所以當我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我第一個反應是:「我不願意。」
我不喜歡行政,最討厭籌款,又不喜歡處理人事,這大部分的工作都不應該是我做的。最慘的是,如果我做了這些,我就少了時間寫書,少了時間與學生相處。所以我就拒絕了很多次。每次詢問時,我都想有什麼招數可以拒絕,有一次身體有點不舒服,我就說身體承受不了。我用了很多理由拒絕,最後他們繼續問,我就出殺手鐧:「你再問,我就辭職了。」所以他們停止,不再問我。
人的話語停止後,神的話語就開始了。我住在屯門,每天從屯門去長洲來回。我每次坐長洲新渡輪時,會在船上寫書,我的很多書都是在船上寫的。每次坐巴士時,我會看YouTube視頻,聽很多講員如何講解神的話語。不知道為什麼,YouTube推薦我聽梁國權先生。我點擊進去聽,原來他講「五千、兩千、一千銀子」的比喻:有五千並且賺了五千的僕人是忠心良善的,有兩千並且賺了兩千的也是忠心良善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接著就接受賞賜,而這個賞賜就是:「我派更多的事給你管理。」
我聽到這裡,就跟上帝說:「我知道袮想說什麼,不過我不覺得是賞賜。」你覺得派更多的事管理是賞賜嗎?我覺得是個重擔,然後就不想要這個賞賜。然後你就不忠心不良善,被稱為又惡又懶的僕人,你的結果是哀哭切齒。我跟上帝說:「兩個結果都不行,我忠心就有更多的事情管理,而我不忠心,就哀哭切齒。」我就對上帝生氣。
過了一段時間,不知道什麼原因,我又看這段經文,我心想:「這段經文是否真的這樣解釋呢?」經文確實有說派更多的事給你管理,原來我看漏了最後一句:「進來享受主人的快樂。」我看到這句,突然覺得好慚愧,因為我想的是自己的快樂,我活在一個很快樂的事奉光景裡,原來我沒想過主人的快樂。原來主人的快樂是叫你可以享受。
我記得那天我跪在上帝的面前:「既然主,袮要將更多的事交託給我,我很想能討主的快樂。」我自己再一次奉獻給上帝。
必有以利亞的心志,必須要傳承以利亞的心志。
願感動你的靈加倍感動我
列王紀下二章9節提到以利沙向以利亞的請求,就是「願感動你的靈加倍地感動我」。這裡原文與和合本確實有所不同,原文直譯:「加倍的口在你的靈。」你會覺得很奇怪,原來「加倍」不是形容那個靈,而是形容那把口。什麼叫兩個口?什麼叫「加倍的口在你的靈」?「口」象徵先知的口,「加倍的口」代表完全傳承以利亞的口。
經文提到:「人若有二妻,一為所愛,一為所惡,所愛的、所惡的都給他生了兒子,但長子是所惡之妻生的,到了把產業分給兒子承受的時候,不可將所愛之妻生的兒子立為長子,在所惡之妻生的兒子以上;卻要認所惡之妻生的兒子為長子,將產業多加一分給他,因這兒子是他力量強壯的時候生的,長子的名分本當歸他。」(申二十一15-17) 我們看這段經文,提到長子要把多一份產業給他,這個「多加一分給他」,就是指長子的名分。所以不是說要有兩把口,而是以利沙很想傳承以利亞,就好像長子那樣傳承。這樣的傳承可以完全吸收以利亞所有的職事。
所以,當我決定承擔院長的職務時,我想起了建道的前院長在一本書的一段話:「你們要從自由的人逐步變成不自由的人,確定上帝的命定,要專注在祂命定的位置裡。在這位置裡,埋葬你們的一生,不要理會自己的感受和感情,堅持下去。堅持就有路,堅持就能成就生命和事奉的傳奇。」其實我沒想過自己的生命會有什麼傳奇,我就想,若這是上帝所命定的位置,原來自己的感受也不是很重要。這樣的心志,能傳承以利亞的心志。
以利亞與以利沙的傳承之旅
我們接下來看列王紀下第二章,你會發現有很多地方的名稱,包括伯特利以及先知門徒(王下二2-3)、耶利哥以及先知門徒(王下二4-5)、去了約旦河以及先知門徒(王下二6-7)。大家看到「地點」和「先知門徒」的規律,你會看到很多先知門徒,真的很多人在事奉上帝。所以,以利亞傳承給以利沙是很多人陪伴著觀看,但以利亞升天後就丟下外衣。之後又提到回到約旦河(王下二13),之後提到耶利哥的先知門徒(王下二15)。如果你看下去,經文提到以利沙去到耶利哥,把水治好(王下二19-22)。最後,以利沙來到伯特利(王下二23-24)。最後,他來到迦密山(王下二25)。所以,經文很明顯地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利亞走過的地方,被接升天後是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以利沙走過的部分。以利亞那裡是講伯特利、耶利哥、約旦河;以利沙那裡是約旦河、耶利哥、伯特利。大家看到是伯特利、耶利哥、約旦河,約旦河、耶利哥、伯特利,形成一個扇形模式。夾在中間是火車火馬的那段。
在這扇形模式裡,我們看看約旦河。以利亞拿外衣一打,約旦河就分開,就走乾地,給你的感覺他很像摩西分紅海後走乾地。接走以利亞後就丟下那外衣,以利沙拿起這外衣,並用來打水,同樣地水又分開,同樣地那是約旦河,有點像約書亞,因為當年約櫃要過約旦河,約旦河也要分開。難怪學者們認為,摩西如何傳承給約書亞,以利亞也如何傳承給以利沙。我們接駁到這場景,就是摩西的模式,以利亞要遵行;以利亞的模式,以利沙要遵行。這是約旦河告訴我們的作用。
然後來到耶利哥。在研經會第一天我們講到耶利哥,當時講到有個人建築耶利哥就死了長子和幼子,我們從而解讀耶利哥的水不行,因為上帝咒詛了耶利哥,所以最後那個水池治好了。耶利哥象徵上帝咒詛的地方,以利亞去,以利沙也要去。
接著來到伯特利,這在列王紀上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耶羅波安在此設立邱壇與金牛犢,立凡民做祭司,所以伯特利是惡名昭彰的地方。以利沙要去伯特利,傳承以利亞的心志,也要去伯特利。所以,傳承他的心志要去的地方,都不是好地方:惡名昭彰的伯特利,受到咒詛的耶利哥。
最後,整章的結束在25節,來到迦密山。我們不需要多講,都知道迦密山發生了什麼事。如果你要傳承以利亞,一定要到迦密山,這是拜巴力盛行的地方,也是以利亞殺死巴力先知的地方。你看整個傳承是這樣的:以利亞去哪裡,以利沙也去哪裡,讓我們發現這「加倍的感動」,其實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我們需要進入巴力盛行的地方,在最前線那裡跟以利亞一樣,傳承這個心志。
傳承以利亞心志的宣教先驅
有一位很著名的宣道會宣教士,建道神學院的第二任院長翟輔民牧師,1873年出生,1945年過世。當你去長洲建道神學院,學院裡最古老的建築物名稱就是翟輔民樓。在1920年代時,他擔任建道神學院的院長,當時神學院在廣西梧州。1928年,他組織了「中華國外佈道團」,到南洋婆羅洲傳教,呼召了很多華人到南洋傳福音。1931年,他甚至自己也到印尼做宣教工作。在二戰爆發時,他應該要離開很危險的南洋,但他仍然留在最危險的地方。1942年,他被日軍逮捕,1945年太平洋戰爭期間,被囚於日軍的集中營,那年7月29日就死在集中營裡,終年七十五歲,一個令我很感動的宣教士。
建道神學院第九任院長劉福群牧師是宣道會美國的宣教士,1936年到廣西梧州擔任院長,1968年退休。在任期間的1951年,他將建道從廣西搬到長洲。劉牧師為人很簡樸,自己不是很有錢,但把很多財產奉獻出來,為宣道會北角堂在1958年購置第一個物業。退休後,他在美國洛杉磯定居,住的屋是鐵皮做的拖車屋。如果你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在建道受教,他們通常形容劉福群牧師好像一位父親,很有愛心地造就當時的神學生。無數宣教士的血流在中國的土地上,這是一個對基督教不友善的地方。每一個地方有伯特利,有耶利哥,每個地方都傳承以利亞的心志。
所以,今天這段經文,我們帶著肅然起敬來恭讀。我們詢問:我們這一代傳承什麼心志?
我們低頭禱告。
請你用一段時間安靜,為自己的人生禱告。神是千年如一日的上帝,上帝在歷世歷代裡呼召祂的人來事奉祂,這個感動是否也放在你的心裡?我們用一兩分鐘安靜下來。
以利沙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感動我。」我在這裡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發出由神的呼召,若然上帝今天感動你,傳承以利亞的心志,奉獻自己的生命,成為傳道人、宣教士、牧師。不是說:「我的人生要過得多好」,而是一份忠心良善的心志。聽了這麼多的研經會,祈求這話語不是消失在空氣裡,而是具體落實在每個人生命裡。若你感受到這是上帝對你的呼召,我很想你現在站立,我為你祈禱。上帝呼召你成為牧師、傳道人、宣教士的弟兄姐妹,如果你有這個感動,我很想你站立,我為你祈禱。還有沒有這樣的弟兄姐妹?我們等候你。
主啊,願感動袮的靈,加倍感動我。我們等待你。每一位站立在十字架前的弟兄姐妹,我們祈求主堅定你的心志,願祂加倍感動你。
我們獻上禱告。親愛的天父,我為每一位站立的弟兄姐妹來禱告,他們的心深受感動,他們聽到從袮而來的呼召,很想傳承以利亞的心志。主,求袮堅固他們的信心,求袮保守他們的心純潔和聖潔,免受一切試探。求袮給他們有吃苦的心志,可以看到袮的供應。求主給他們信心,看到袮如何為他們安排前面的路程。求主賜下牧者的心腸,愛心,對人生命的負擔給他們。求主給他們愛靈魂,也愛別人,讓他們結出聖靈的果子,堅忍地踏出每一步。求主悅納他們的擺上,幫助他們,與他們同行。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講員: 高銘謙牧師
傳譯: 周志豪牧師
速記: 周以心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