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禱告:
慈悲仁愛的天父,感謝讚美祢賜下寶貴的話語,讓我們帶著謙卑的心來聆聽(與恭讀)。讀到今天的經文,我們再次認定祢是賜生命的主,求主幫助僕人講解得清楚明白。我們同心謙卑領受,奉耶穌的名祈禱,阿們。
引言
今天的研經會,我們將正式閱讀以利亞的記述,主要記載於列王紀上第十七至十九章的經文當中。我們會用五講來研讀這三章經文。今天我們將主要研讀第十七章,但我們需要先了解巴力這位神明,因為以利亞要對抗並顛覆巴力這個神明。在考古出土的文物中,我們發現在古烏加列出土的石碑與泥版記載了巴力的神話,這神話主要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涉及巴力與海怪(Yam)的爭戰(The Baal-Yam Cycle);
第二部分記載巴力宮殿的建立;
第三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描述巴力與死神(Mot)的爭戰(The Baal-Mot Cycle)。死神這個名字與希伯來文的「Mot」發音相同。這個神話記載死神(Mot)將巴力帶到陰間,即死神的領域,以致地上沒有巴力時,全地經歷旱災。原來巴力是個「兒子」,他的父親以羅(El)夢見全地豐收,便相信他的兒子巴力能夠復活,最終死神被打敗。我們在屏幕上可以看到這段記載,這是古烏加列文翻譯成英文的內容。
2–3 But if Mi[ghtiest Baal lives,]
And if the Prince, Lo[rd of the Earth, is alive,]
4–5 In the dream of Beneficent El the Benign,
In the vision of the Creator of Creatures,
6–7 Let the heavens rain oil,
The wadis run with honey,
8–9 Then I will know that Mightiest B[aal] lives,
The Prince, Lord of the Earth, is alive.” (KTU 1.6 Column III)
在這段文字的第四、五行,我們看到巴力的父親名叫以羅(El),並在第四行記載他父親夢見全地豐收。接著在第六、七行,記載降雨如蜜糖般甘甜,而在第八、九行則記述了強大的巴力(Baal)復活的情節。當我們將巴力與死神的神話故事與《列王紀上》第十七至十九章的敘事放在一起來看,這三章記載的許多重要元素都與巴力神話及迦南宗教有關。巴力作為暴風與雷電之神的角色,其主要功能是降雨於大地,帶來土地的肥沃與豐收。當他進入陰間時,全地便經歷旱災,而最終死神被打敗,也意味著巴力戰勝了死亡。然而,這一切巴力神話為以色列民帶來的前設全都被顛覆了。以利亞祈求旱災發生,即使當時的人祈求巴力也無濟於事,因為旱災是神的旨意,而非巴力缺席的結果。這三章經文明顯地表明,真正戰勝死亡的是耶和華,包括祂使主母的兒子復活,供應以利亞的需要,並養活了曾說「死就死吧」的撒勒法寡婦。在迦密山上,耶和華更證明了祂才是真神。這些記載顛覆了當時迦南宗教及巴力神話的前設,表明耶和華才是生命之主。
因此,今天的經文(列王紀上第十七章)共二十四節,可分成三個故事,成為本講的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烏鴉供養以利亞;
第二部分是撒勒法寡婦的故事;
第三部分是主母兒子復活的故事。
我要澄清,這裡涉及兩個不同的女人:一個是貧窮的撒勒法寡婦,另一個是有錢的主母。
藉基立溪與烏鴉來說明耶和華是生命之主(王上十七1-6)
你會看到經文王上十七1與王上十七24首尾呼應:
「我指著所事奉永生的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起誓」(王上十七1)
「現在我知道你是神人,耶和華藉你口所說的話是真的」(王上十七24)
王上十七1提到以利亞向神起誓,王上十七24則確立了以利亞作為神人的身份。以利亞這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是我的神」,清楚地表明了他服事的主題。他的一生致力於向以色列民證明耶和華才是真神,其終身使命是對抗巴力的祭祀。
經文記載:「我指著所事奉永生的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起誓」(王上十七1)。和合本將「永生」翻譯為「永生」,其實更準確的翻譯應為「生命」,表示以利亞指著耶和華的生命起誓。一開頭就宣示耶和華是賜生命的神,祂本身是生命之源,擁有永恆的生命。因此,這誓言清楚地強調耶和華是生命之源,只有活著的耶和華才能降下旱災。巴力神話認為,只要巴力活著,就能降雨以化解旱災,但事實上,真正活著的是耶和華,而非巴力。巴力在耶和華面前毫無存在感,土地仍處於旱災之中,這證明了巴力已「死去」,在耶和華面前毫無立足之地。
耶和華在十七章3-4節以三個命令句向以利亞發出指令:
1. 「你離開這裡!」
2. 「轉向東面!」
3. 「藏在基立溪旁!」
這三個命令的動詞分別是「離開!」「轉向!」和「藏!」。第一和第二個命令指明方向,第三個命令則是重點。既然王上十七1提到以利亞關於旱災的誓言是對亞哈說的,我們可以想像以利亞因此面臨性命危險,成為頭號通緝犯。因此,耶和華的吩咐中包含「藏在基立溪旁!」的命令,目的是讓以利亞在旱災中得到溪水供應以保全性命,同時躲避亞哈對他的追殺。所以,以利亞在傳達上帝的命令後,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隱藏自己。這對每個神的僕人而言都是一個重要的功課:服事神需要智慧與保護。
隱藏自己,榮耀歸神:曾立華牧師的勸勉
在六月底,建道神學院有校友聚會,當時我敬愛的曾立華牧師也出席這個聚會。在聚會裡,有機會跟他一起祈禱,為他的疾病禱告。他知道我將會講研經會,對我有個語重心長的勸勉:「上帝的僕人要忠心宣講上帝的話語,傳講完了後,一定要隱藏自己,讓人聽到的不是人的說話,而是上帝的說話。讓人重視的,不是那個人,而是那位上帝。所以上帝的僕人第一,要忠誠宣講;第二,要隱藏自己。」
那天,我們兩位就離開,但事情的發展出乎意料。三個星期後的七月十一號凌晨十一點半,曾立華牧師主懷安息。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震驚的消息。他一生的名言就是「Finishing well」,終結得好。他這句話讓我很深刻,其中一個要 Finish well 的方式,就是要隱藏自己。讓上帝工作,不要讓榮耀歸給自己,要歸給愛我們的天父。
神蹟中的供應:以利亞全然信靠耶和華
其實,以利亞也沒什麼可以做的,因為全都是上主在動工。上主吩咐烏鴉來供養以利亞,早晚叼餅和肉來給他吃。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現象呢?烏鴉與撒勒法的寡婦一樣,既不會也不能供養別人的需求。烏鴉本身是吃肉的鳥,而不是供養別人的鳥。我覺得牠叼住肉而不吞下去,本身就是一個神蹟。窮寡婦沒有能力供養別人的需要,但耶和華卻藉著這兩樣不會或不能供養以利亞的個體,來供養以利亞,展現神奇妙的供應。這就像以色列民在曠野行走時,應該沒有食物,但竟然天降嗎哪一樣。
以利亞就好像經歷昔日以色列民在曠野得到神供應的食物,他的經歷尤如昔日的摩西一般,只不過現在是藉著烏鴉來供養而已。因此,以利亞在基立溪旁的生活是一種全然信靠神供應的生活。他不會為自己儲蓄食物,就像昔日的嗎哪不可留到另一個早晨去進食一樣,而是憑信心地享受每天所賜的飲食。「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全然的倚靠中,雖然全地都在旱災中,只有上帝的僕人得到供應,這顯明只有耶和華才是賜生命之主,顛覆了巴力神話的前設。
上帝的供應與信靠
我和我太太一起在神學院讀書,當時結婚一周年,收到了神學院寄來的錄取信,通知我們夫妻一起讀神學。這意味著我們沒有收入,但我們也因此經歷了上帝的供應。
我記得有一次,我們的銀行戶口一共只有兩位數。不過,還好我的錢包裡有五百港幣,也知道三天後會有位弟兄的奉獻匯款過來。我跟太太說,三天用五百港幣應該足夠的。突然,第二天我們收到神學院追討書費的通知,明天是截止日期,總共是一千四百港幣。我跟太太說:「怎麼辦呢?」
正當我們感到惆悵的時候,我們離開神學院前檢查信箱,剛好發現一個信封。一打開,裡面竟然有一千四百港幣的現金,還附有一行字:「上帝派烏鴉供養你。」我非常想知道是誰給我的。如果你聽了這場培靈會,或讀到這部分,請告訴我。我至今還不知道是誰,也認不出那個字跡。但上帝的供應讓我立刻還清了錢。
我在英國讀博士時,有一期的學費無法繳交。英國的學費非常昂貴,讀博士的一年學費是一萬一千英鎊,而我聽說最近漲到了四萬英鎊。某個學期,我只有一半的錢來交學費。我還記得我們一家人回香港放暑假,學費兩個月後就要截止了。
有一位姐妹在崇拜前後塞給我一個信封後就離開了。我回到家後忘記了這個信封,幾天後整理書包時才發現,裡面正好是學費的一半。我立刻聯繫這位姐妹,詢問發生了什麼事。她告訴我,這是上帝供應你的,這筆錢是我欠上帝好多年的十一奉獻,我希望一次過還清。因此,我就用這筆錢還了當年的學費。
弟兄姐妹,上帝對祂的僕人不一定會富貴,但會有供應。如果在座的你感到惆悵和擔心全職事奉帶來的經濟問題,請相信上帝的供應從不缺乏。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像以利亞一樣去遵行上帝的命令:第一個命令是「去!」,第二個命令是「轉向」,第三個命令是「隱藏自己」。
藉撒勒法的寡婦來見證耶和華是生命之主(王上十七7-16)
接著來到第二個故事,大家可以一邊閱讀經文,一邊閱讀講解。
耶和華的吩咐與撒勒法的背景
十七章8節說明耶和華的話再次臨到以利亞,吩咐他「去!」,然後去西頓的撒勒法。為什麼去撒勒法?不少學者指出,西頓是耶洗別的家鄉(王上十六31)。從上一講我們知道,耶洗別的爸爸是西頓王竭巴力,這裡是巴力祭祀盛行的地方。
在這裡有兩個女人:耶洗別和寡婦。耶洗別有權有勢,但寡婦即將死亡;耶洗別供養巴力的先知,而寡婦則供養以利亞。這樣的對比帶來諷刺的手法,原來以利亞事奉的場景並不受歡迎。以利亞進入敬拜巴力最盛行的首都,根據路加福音,西頓的撒勒法是非以色列的地區,卻是貿易的重鎮。即使撒勒法盛行祭祀巴力,巴力卻無法改變旱災,也無法養活城中的人,包括寡婦。然而,耶和華卻能在巴力祭祀盛行的地方,使用一個寡婦來供養以利亞,這明顯是在對抗巴力,同時表明耶和華是全地的主,不受地域的限制。
寡婦的弱勢與神的揀選
第九節指出耶和華已吩咐一位寡婦去供養以利亞。這位寡婦有兒子,象徵著她在弱勢中的弱勢。古代有轉房婚的做法,即丈夫死了卻沒有兒子,則兄弟有義務娶寡婦,以便生出來的兒子能為死去的丈夫留名。但在這個案例中,寡婦已有兒子,她不適合透過轉房婚來為死去的丈夫留後,因為她已有兒子,理論上得到了這個兒子的保障。
然而,這位寡婦的身份本身已經是一種弱勢。她的兒子年幼,加上她是女性,社會地位和財力都低人一等。因此,寡婦的角色象徵了弱勢中的弱勢,且她是外邦人,更表明以色列民不會看重她。但神偏偏使用這位弱勢中的弱勢來供養以利亞,超越了以色列民的想像,也同時顯示耶和華是全地的主,顛覆了地域神明的前設。
寡婦的絕望與巴力神話的破滅
十七章12節記載了寡婦對以利亞要求餅與水的回應。她告訴以利亞,她只有一把麵和一點油,撿柴的目的是為自己和兒子做最後一點餅,打算吃了之後就死去。寡婦所關注的並不是誰是真神的問題,而是生與死的問題。這些撿柴、油、麵、水等元素,都是農業社會的日常元素,本來全都連結到巴力的神話中,巴力是為平民百姓帶來麵、油與水的豐收神明。
然而,這位寡婦的撿柴卻說明,巴力為她帶來的不是生機,而是死亡。她的話語清楚明瞭:「死就死吧。」巴力神話中的死神「mot」在希伯來文裡再次出現,顯示出巴力完全沒有能力。因此,這些農業元素不僅是物質,更指向背後的巴力文化符號,巴力的神話透過這位寡婦,已經完全顛覆。
耶和華的生命供應
就如神如何吩咐烏鴉「去供養」以利亞,現在耶和華也吩咐撒勒法的一位寡婦「去供養」以利亞。在十七章12節,寡婦說:「我指著永生耶和華你的神起誓。」這裡再次提到「永生的耶和華」,強調「耶和華的生命」。連寡婦也宣認耶和華是生命的主宰,耶和華作為生命之主正挑戰死亡,逆轉了本來死亡的方向,帶來生命。從「死就死吧」轉化成「罈內的麵不減少,瓶裡的油不缺短」,只有耶和華才是生命之主。
歷史的共鳴:建道神學院的見證
在1926年,國民政府初期,軍閥割據,治安混亂。建道神學院於1899年在廣西梧州設立,當時的兩位前院長趙柳塘牧師和黃原素牧師被賊匪擄去,要求贖金。在被囚期間,他們立志若能得到釋放,便要為華人教會作出具體的貢獻。
一年多後,這兩位牧師於1927年奇蹟般被釋放。理論上,他們應該逃離這個治安不佳的地方,前往相對安全的地方躲藏。然而,他們立定心志,沒有選擇離開困苦的環境,反而發起聯合性的培靈聚會。1927年7月,他們在廣州設立了研經培靈會,隨後在1928年7月再次在廣州舉行,同年8月在香港舉行了第一屆培靈研經會。
這兩位前院長在一個不利於福音且充滿危險的地方,證明了耶和華是真神。這就如以利亞的心志,去到西頓的撒勒法,在偶像敬拜的重鎮,竟然經歷了耶和華賜下生命的神蹟。
藉死人復活見證耶和華是生命之主(王上十七17-24)
接著來到第三個故事
主母兒子的死亡與「氣息」的意義
十七章17節提到這位主母的兒子病了,已經「身無氣息」。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不乾脆寫這位主母的兒子已死亡?我們平時說話不會說一個人「身無氣息」,為何用這個字呢?因為列王紀的作者期望保留「氣息」這個詞,以便讓人聯想到創世記二章7節中,耶和華把生命的「氣息」吹入那人的鼻孔裡,成為有生命的活人。我們因此明白「氣息」是耶和華所賜的。如果列王紀的作者提到這個兒子沒有「氣息」,就是在強調耶和華是生命之源,因為「氣息」是神所賜,這同時為下文鋪路,帶出耶和華使兒子復活的訊息,也顯示巴力在戰勝死亡和賜生命的事上完全無能。
主母兒子的死亡與耶和華生命氣息的彰顯
十七章18節記載了婦人對自己兒子死去的回應。她一開始對以利亞說:「神人哪,我與你何干?你竟到我這裡來,使神想念我的罪,以致我的兒子死呢?」特別留意婦人用「罪」(עון)這個字,這是比較嚴重的字,指的是故意犯的罪,包括申命記第五章9節提到的跪拜神像的罪。我們可以推斷這位婦人可能跪拜巴力或其他假神。這也合乎上文用「主母」這個稱呼,因為「主母」的字根(בעלה)正與「巴力」(בעל)有關,是「巴力」的陰性詞。「主母」這個字也應用在撒母耳記上二十八章的招魂婦人,或拿鴻書第三章裡行邪術的婦人。因此,這位婦人不但面對耶和華的同在而感到有罪,她的罪更具體地可能與崇拜巴力有關,並且涉及巫術的罪。
最後,18節提到「使我的兒子死亡」。死亡的主題再次出現。即使這位婦人是巴力的敬拜者,卻無法解決自己兒子死亡的問題。她敬拜巴力已經達到「主母」的級別,但同樣無法使自己的兒子復活。
以利亞的祈求與賜生命的真神
十七章20節記載了以利亞向耶和華的求告,他用問句詢問神,是否因為以利亞本人的寄居而導致降禍在她兒子身上,導致他死亡。耶和華沒有回應以利亞的詢問,我們的主根本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死亡的存在。對耶和華而言,死亡不能挑戰祂的能力。有位學者記載,這反而要成為耶和華的工具來彰顯祂的心意,證明祂是生命之主。
在21節,以利亞轉變了求告神的方向,直接向耶和華祈求:「求這孩童的性命回到他當中」(21節)。和合本翻譯為「靈魂」,但應該翻譯為「生命」,這與創世記二章7節提到的「耶和華把生命的氣息吹到那人的鼻孔,那人便成為有性命的活物」一致,強調耶和華才是生命之主。最後,22節提到那個小孩「他便活著」,戰勝死亡,獲得生命。
從這三個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重要的脈絡:第一個重點是「生命」;第二個是多次出現的「死亡」,這顯示巴力無法賜下生命的能力,唯有耶和華才是生命之源。
以利亞展現了這樣的心志:第一,他隱藏自己,讓上帝工作;第二,他倚靠上帝,對祂的供應充滿信心;第三,他事奉的場景是在巴力盛行的撒勒法,這必然帶有以利亞的心志,彰顯耶和華是賜生命之源,證明祂是真神。
信靠耶和華的生命力的見證
我在宣道會友愛堂牧養,負責一個男人組。有一位弟兄在晚年時患上血癌,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疾病。他幾乎每天都要去屯門醫院輸血。很多時候,他的太太會推著輪椅讓他來參加崇拜。然而,每次與他交談,我都覺得他充滿生命力。他常常在我面前說「感恩」和「常常喜樂」。聽久了,我開始產生疑惑:明明他是一位面對死亡的血癌病人,為什麼每天都能說感恩呢?我心想,他會不會在牧師面前戴上面具?
所以我私下問了他的太太,詢問他是否每天都是這樣。她回答是,而且說他在家裡也是如此。儘管每天面對挑戰,死亡的陰霾總是伴隨著他,但他信靠耶穌,因為耶穌是賜下生命的真神。我感到他非常有生命力,心中不禁思考:如果有一天我也處於同樣的境地,我會不會也這樣呢?
在他離世前,他選了一首歌,讓我們男人組在他的安息禮拜時唱。這是全由男人組成的詩班,名叫「使命男人詩班」。他選的詩歌是《每一天》:每一天所度過的每一刻,我得著能力勝過試煉。這歌詞唱出了他依靠上帝的心聲。活著的意義就是「每一天」,若你有這個「每一天」,就代表你是真正活著的。
今天坐在這裡聽信息,或正在閱讀這段信息的你,是否知道你在呼吸?今天的信息告訴我們,我們之所以能存活,不是因為巴力,而是因為耶和華。我們每天的力量,都是上帝所賜予的,讓我得著能力,勝過每天的試煉。他的安息禮拜令我們每一位弟兄都深受感動,真正活出了耶和華是生命之主的見證。
總結
最後,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深呼吸(深呼吸),再珍惜這個時刻,再深深呼吸一次(深呼吸)。你這兩次的呼吸,以及往後的每一次呼吸,都是在證明耶和華是生命之主。你活著,就是耶和華存在的證據。唯有耶和華才能賜下生命。
當時不少人認為巴力才能賜下雨水和勝過死亡,但以利亞在旱災的日子裡,親身經歷了耶和華如何使用那些看似不能帶來生命的烏鴉與寡婦,來賜下生命給他。神更藉著以利亞,使拜巴力的婦人的兒子復活。我們讚美和感謝耶和華,因為祂是我們生命的源頭。
我們一起禱告:
慈悲仁愛的天父,感謝袮賜下眾生的生命氣息,賜給我們每一天,讓我們人生所經歷的每一天,不是來自任何來自(巴力)假神的勢力,而是來自袮,就是生命源頭,我們的主。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講員: 高銘謙牧師
傳譯: 周志豪牧師
速記: 周以心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