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屆 講道會 第3講

第三講 友誼

經文: 撒母耳記上 18:1-23:29

        這次來到香港,其中一件很開心的事,就是見到很多老朋友,有牧者,也有職場上事奉的朋友。其實,我們都很需要朋友,遇到朋友時,就可以提醒自己並不孤單。友誼是上帝賜給我們的恩典,有朋友幫助我們一同走過人生的高山低谷。

        友誼是上帝所賜的恩典

        今年三月我在馬來西亞服侍時,收到家人的一些消息,那時團隊也有一些狀況,面對眼前的挑戰,突然覺得自己很孤單,萌發想要逃避的感受,感到自己的生命快要枯竭了。有一段時間甚至覺得自己像個講道的機器人,上臺就開機,下臺就關機。以前在堂會牧養時,一年大概預備五十篇講道信息。可是現在的事奉,我太太說我去年坐了66趟飛機,大約講了二百篇道,我發覺我的生命似乎進入枯乾的狀態,不斷地給予,可是自己裏面好像空了。三月的一個晚上我睡不著覺,想著我應該怎麼辦。突然之間我的裡面有一個提醒,問我:「為甚麼不去尋求幫助?」我想起我的導師,我有幾位導師,但三月我想到的就是負責本次培靈會晚堂的講員曾金發牧師。在淩晨時分,我發了信息給他,我說:「我想需要幫助,我們有不有可能見個面?」幾個小時後曾牧師很快給到一個回覆,我們就約了一個時間視訊見面。坦白說,上帝用那次的視訊對談救了我。當我與曾牧師講出自己的狀態時────自己似乎快被耗盡了,曾牧師只用一句話就讓我心安定下來,他說:「所有全球運動的領袖,都會遇到同一個挑戰。」其實這句話沒有並解決我的問題,但當我聽到其實我不孤單,原來很多人都遇到我一樣的挑戰時,突然就有一種勇氣,就覺得眼前所面對的也不算甚麼。

        當代社會友誼危機

        上帝使用友誼,不論是同代的友誼或是跨代的友誼來幫助我們,不單幫助我們走過高山低谷,也幫助我們作主的門徒。不過在今日的社會,我們卻遇到極大的危機────我們的朋友 會越來越少。根據美國社會的統計,1990年時,大概有三分之一(33%)的人表示自己有十個以上的朋友;到了2021年,這個比例下降到13%;到2021年的時候,美國有12%的人表示,他們沒有任何親密的朋友; 而到了去年2024年,沒有親密朋友的這個比例又升高到17%。雖然還沒有香港,台灣這方面的統計,但我猜各處都遇到同樣的挑戰。事實上,「孤單流行病」(Loneliness Epidemic),已經成為世界當代關注的議題。

        到底為何會這樣的呢?我想我們可以給出一些基本的診斷。第一,我們活在一個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不論我們在讀書、職場、我們的情感,我們所要強調的都是個人的表達、個人的實現、個人的成就;第二,在一個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越來越被功利化,有需要時就用,沒需要時就放一邊。大家不是故意的,只是我們真的太忙了。我們活在一個非常忙碌的時代,友誼漸漸被功利化了;第三,是社交媒體。我們社交媒體上好像有很多朋友,但真正的朋友有幾個呢?這好像是社會集體的症狀。

        人是需要朋友的。我們真的很渴望有人陪伴,渴望有人理解我們,但大家都很忙,怎麼辦呢?我曾讀到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一篇名為《How People Are Really Using Gen AI in 2025》的文章,討論到2025年時,人類如何使用AI人工智能。這篇文章列出2024年時,人類使用這個新程式的前三大用途是:第一,產生創意與想法;第二,心靈的陪伴和治療; 第三,特定的搜尋。到了2025年,根據這篇文章的分析,最熱切使用AI的前三大用途的次序有所調整,分別是:心靈陪伴與治療、安排日常生活的行程,以及尋求人生的目的。弟兄姊妹,我們看到這個數據是不是很驚訝?使用新程式AI前三大功能,竟然是關乎找到情感上的支持和生命的意義?!這些都突顯出當代人是多麼孤單,孤單到一個地步,我們寧可向人工智能尋找安慰,我們寧可向大數據去尋找生活的意義。這或者也是當代門徒訓練面對的危機。我們強調個人的成長,強調個人的跟隨,甚至強調個人英雄式的回應。但我們往往忽略了群體的必要。

        群體關係的必要性

        在疫情後的今天,很多人會問一個問題:「我們是否需要一個真實實體的群體?還是只需要資訊就足夠?不論是從實際的角度,或從神學角度,或從聖經角度,作主門徒是不可能脫離真實群體的。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我們當中,與我們同在。如果一個人生命的改變成長,可以單靠知識的話,那耶穌就不需要道成肉身了,但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就讓我們看到群體關係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同時,耶穌不是只呼召一個門徒跟從,耶穌是呼召一群門徒,加入一個屬於門徒的群體。神學家侯活士(Stanley  Hauenrwas)曾經這樣說:「一個門徒的群體對於門徒是不可或缺的。」他說登山寶訓的教導,就是邀請我們加入彼此需要的群體。所以,跟隨耶穌不能脫離教會群體,如果脫離教會群體,個別信徒無法活出耶穌基督的教導。我們的上帝是三位一體的上帝,是在三一的關係當中存在的,而我們按著三一上帝的形像造的,因此,神在創造亞當還未有夏娃時,上帝覺得還不夠好,因他需要一個幫手、一個夥伴、一個朋友。我們都看到友誼的重要,群體的必要,然而在一個充滿利益糾葛、各式各樣立場衝突的時代,很多時候,我們已經對友誼失望了。我們曾經被朋友深深傷害過,他們令我們失望,其實無形中我們也令別人失望,我們也傷害到別人,到底這個時代如何建立真誠的友誼呢?

        一、 一起事奉(撒上十八1﹣5
        今天我們讀到的經文,是關於大衛與約拿單,約拿單是誰?約拿單是撒母耳所膏立的第一位以色列君王掃羅的兒子, 所以,約拿單就是預備為掃羅接班的那位。而大衛是誰?大衛是撒母耳所膏立的、第二位將來要作以色列王的那一位。這兩個人不論怎麼分析,都不應該會成為好朋友,而應該是政敵,應該是競爭對手。但他們為何會成為好朋友呢?另一方面,我們也以為他們是同齡的同輩朋友。但我去查考過,大部分學者都認為,他們兩個不會是同年齡同輩的人,約拿單應該比大衛年長15﹣20歲,因為掃羅剛剛登基的時候,約拿單就是能夠戰鬥的戰士,即使他是一個年輕的戰士,也應該有18、20歲了,而大衛是在掃羅作王的後期,才以一個年輕戰士的身份登場。所以不論怎麼計算,他們都不會是年紀相仿的人,而是屬於兩個不同輩分的人,因此他們的友誼應該也是跨代的友誼。

        跨代友誼非常重要。我在福樂神學院讀博士班研究的時候,我的指導教授在美國教會進行一項研究,這個研究的成果會讓大家很意外。當時美國教會遇到一個狀況────參加教會高中團契的年青人,一到他們上大學時,就有很高比例暫時或永久地離開教會,研究發現約有40-50%的青年人離開,也就是每兩個高中生上到大學就會就有一個會離開教會。我的老師研究,年青人流失率比較低的教會與流失率比較高的教會,兩者的差別是在哪裡。當時他研究了大約一千間教會,讓年青人上了大學仍能留在教會的關鍵的因素是甚麼呢?研究結果發現,這與教會的大小無關,與教會的敬拜方式無關,與牧師講道的風格無關、與同齡人的數量也沒有太相關,那到底與甚麼有關呢?研究發現,原來,決定年青人在教會留下來最重要的一個因素,竟然是在教會中是否有他所信任的、重要的長輩朋友。當年輕人在教會中找到一位這樣的朋友,他的流失率就會大幅下降;如果有兩個這樣的朋友,就流失率下降得更多,有五個或以上時就幾乎就不會流失了。當時這個研究引起很大的討論,我們以為年青人不想與長輩在一起,但這個研究讓我們看到跨代友誼的重要。

        大衛與約拿單他們不是同齡人,他們的友誼跨越兩個不同的世代,當時約拿單是個王儲,而大衛只是嶄露頭角的軍事領袖,他們為何會成為好朋友 ?撒上十八章記載大衛戰勝歌利亞,帶領以色列人打了一場大勝仗,掃羅王非常開心,就召見年輕的大衛:「大衛對掃羅說完了話,約拿單的心與大衛的心深相契合。」(撒上十八1)C. S. Lewis曾經說過:「當一個人對別一個人說:『甚麼!你也是?我還以為只有我一個人這樣呢……』友誼就誕生了!」我想大衛在面對歌利亞的信心與勇氣,也讓約拿單想起年青時自己對付非利士的信心與勇氣。當掃羅剛作王時,以色列人不太信任掃羅,面對非利士人四面壓境,非利士不論是在人的數量上,或是在武器的精良上,都遠勝當時的以色列人。當年年紀輕輕的約拿單,他說了一句話:「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撒上十四6)就帶著身邊的侍衛潛入非利士的營區。面臨一個看起來無法戰勝的敵人,年輕的約拿單有一個單純的信心,上帝亦使用當年的約拿單帶領以色列人打了一場勝仗。現在,約拿單在大衛身上看到當年的自己。

        我在美國牧會時,當時有一個大哥哥帶著我一起服侍年青人,我從他所帶領的年青人身上聽到很多關於這位大哥哥的故事:有年青人惹上了幫派,這位大哥哥知道後就開車過來,與幫派談判,幫助這個年青人,最後把這個年青人安全地帶走。我很佩服這位大哥哥,有一次我與他聊天時,他說:「家驊,你知道嗎?年青時我可以為上帝大膽地擺上,但結婚之後,這個膽量少了一半。因為想到自己不是一個人了,還有一個太太要照顧,生了小孩之後,膽量雙再小一半。」我現在能明白他的感受,在我年青時回應上帝時也是無畏無懼的。在讀大學時,有一次上帝呼召我去某地宣教,在乘坐飛機時,飛機突然遇到了很大氣流,我覺得飛機即將墮機,我計算下時間,估計自己已到達目的地的領空了,我很興奮地說:「上帝,我是不是要殉道了?我死都要死在這片土地上。」當時大家很害怕,但我卻感動得快要流淚了,覺得此生真的活得很精彩,可以用這個方式為主殉道。那是我在21歲的時候發生的事。如果我現在再遇到這種情況的話,我可能會立即拿出我的手機,錄一段話給我太太和孩子 。年青時我們對上帝是毫無畏懼,完全擺上,但隨著我們年紀越長,我們領受了越來越多的祝福,可是我們卻越來越難單純地回應,我們的顧慮越來越多,我們開始越來越擔心了。

        二、經歷考驗!
        約拿單在大衛身上看到一些特質,想起自己年青時的信靠,因此他的心與大衛的心深相契合。大衛與約拿單談話時,也會感受到約拿單的性情.這是很奇妙的,當你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時,你會有感應的。就好像我遇到一個很好的朋友────陳傳華牧師,雖然我們見面的機會不多,但每一次與他見面,雖然沒有機會談甚麼 ,可是我已覺得被鼓勵了,知道自己並不孤單。這也是大衛與約拿單心深契合的原因。甚麼樣的生命吸引甚麼樣的朋友。大衛與約拿單相遇,他們的心彼此吸引,但友誼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會遇到考驗。大衛戰勝歌利亞之後,以色列人開始歡呼,婦女作歌歡唱:「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撒上十八7)一首歌頌勝仗之歌,卻使掃羅嫉妒大衛的心越來越強了,將大衛視為潛在的敵人,並計劃如何殺害大衛,掃羅接著想要「借刀殺人」,放話給大衛,只要他可以殺了 100 個非利士男性戰士,叫把女兒米甲嫁給大衛,希望透過非利士人的手殺了大衛。然而大衛不但擊殺了 100 個非利士戰士,掃羅的女兒米甲嫁給大衛後,也深愛著大衛,這讓掃羅「更怕大衛,常與大衛為敵」(撒上十八29)就常與他為敵,並公開表示要殺大衛:「吩咐兒子約拿單和眾臣僕要殺大衛」(撒上十九1)當約拿單知道父親要殺大衛時,約拿單如何做呢?若從政治考量,約拿單能做的最人性的選擇就是甚麼都不做,即不要背叛大衛,也不要幫助大衛,如果大衛被殺了,他還可以為他痛哭一場,我想這是對約拿單最有利的選擇。

        三、犧牲捨己(撒上廿章
        弟兄姊妹,我們今日也遇到類似的挑戰?我們知道甚麼是對的,知道甚麼是公義的,知道甚麼是美善的,但我們考慮到自己的利益和慾望,於是我們決定閉口,決定甚麼都不做,希望事情自然地發生,最後可以得到好處。但約拿單並沒有這樣做,他主動找到父親掃羅,為大衛獻言。「當掃羅聽到約拿單的話之後,就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絕不殺他。』約拿單叫大衛來,把這一切事告訴他。約拿單帶他去見掃羅,他就像以前一樣侍立在掃羅面前。」(撒上十九6﹣7)約拿單是掃羅的兒子,他與大衛本是競爭者,但他卻選擇立約捨命,而這不只是一次性的選擇。大衛與約拿單的友誼中,約拿單持續選擇為大衛犧牲捨己,這次周旋似乎成功,大衛重新回到掃羅面前 ,掃羅也承諾不再殺大衛,但掃羅後來又反悔想殺大衛,大衛處在危機中,就去投靠撒母耳,但掃羅仍派兵繼續追殺,而上帝保護大衛,大衛知道留在撒母耳處也不安全了,於是大衛就去找約拿單,約拿單初時不信父親反悔,直到約拿單直接面見責問他的父親掃羅,結果掃羅向約拿單大發怒氣,直接表明自己的心跡:「……只要耶西的兒子還活在世上一天,你和你的國必保不住。現在你要派人去,把他帶到我這裏來,因為他是該死的。」(撒上廿30,31)約拿單回答父親掃羅說:「他為甚麼該死呢?他做了甚麼呢?」掃羅向約拿單擲槍要刺他,約拿單就知道他父親決意要殺死大衛。(32﹣33節)約拿單冒著被父親羞辱、殺害的危險,也仍舊勸說他的父親。約拿單對大衛的友誼已超越了政治上的計算,他力保大衛,他沒有為了利益而扭曲心中的正直,也不願意為政治而犧牲他們的友誼,他們之間的友誼突破了政治、年齡、身份。這在現代人際關係破碎的社會中,我們覺得很羡慕,這是正是舊約所表達的盟約式的友誼,是因為我們與神的盟約,因此我們與他人也進入盟約的關係,在這個盟約中,我們不再為了你的利益,我的利益,是因上帝首先放下自己的利益,接納我們成為他家中的一份子。

        在我服侍的過程中,三十歲以前我一直是團隊中最年青的傳道人,當時過得很快樂,我在一個很愛我的教牧團隊里,我做得不好時,他們就說:「沒關係,你還很年青。」我做得好,他們就鼓勵我。所以三十歲之前我服侍得很快樂,不論做得好做得不好,都被人稱讚。但在我三十歲那年我被按立為牧師,開始要帶神學生。有一位神學生我很欣賞,他的年齡大我三四歲,很有才華,是很有恩賜的音樂人。 剛開始,我們服侍得很開心,我們很互補,他很容易與年青人打成一片,年青人喜歡找他打電動,去他家玩。可是隔了幾個月,我的心裏開始覺得不舒服,這些年青人我帶了五六年,當年都是來我家玩,現在都到他家玩了,我不會打電動,但為了營造一個對年青人友善的環境,我也買了擺了一部電動在家,讓年青人來我家有機會玩,可是現在,他們都去他家玩電動了,我心裏非常失落。以前我講完道,很多年輕人過來說:「David哥,你講的道觸動了我的心。」但現在,這個神學生發出呼召時,大家都淚流滿面。我覺得自己講道沒有任何能力,這幾乎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有一次的聚會崇拜,在聚會開始前十分鐘,那些年青的領袖都沒有來,而那位神學生也沒有來,我有點著急了,我就打電話問他們,有一位接電話時支支吾吾的:「David哥,我們在Rick哥家打電動。我們五分鐘後馬上到。」過了七八分鐘後,一大班人馬回來了。我一看,全部都在他家啊!你們知道我裡面的心情:憤怒、嫉妒、羞愧,失望,失落……我大可用教會政治正確的語言,藉此機會除掉這個神學生:「崇拜之前帶學生領袖到你家打電動,可以這樣嗎?」我裏面其實不止一次被試探想用這件事對付他,但又不斷意識到自己怎麼會這麼黑暗?我怎麼會是這樣的人?!我看不起自己,我快受不了了。我覺得如果我不向這個年青人認罪,遲早有一天會我用另一些方法趕走他。我覺得我是一個很單純的人,但一個單純的人被嫉妒充滿時,會可怕得讓人驚訝。所以,我就約他來我家,一開始,我不知道如何對他開口:「Rick,我很羨慕你,你有各式各樣的恩賜 ,你的才華真的很欣賞,這也是我邀請你來這裡的原因,但你才華太大,坦白講,我感覺到被危脅到了,我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在這個團隊裏,好像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我覺得我妒忌你,我也不知道要講甚麼,但我一定要和你說,免得有一天我用其他方法剷除你。」講完之後,我很緊張,我也不知道他會有甚麼反應,我不知道從此我會不會失去一個同工,或是我自己羞憤地離開了。我心裏覺得大概隔了一兩分鐘的時間,Rick跟我說:「David,謝謝你和我分享,其實我也很嫉妒你,講教會服侍的資歷,我的時間比你久,但你是我的督導老師,而我還在神學院讀書。有的時候,我也覺得我的人生在幹甚麼 ,你年齡比我還小,而已經是堂會的牧者,而我現在還在讀神學。」那一天之後,我們立下一個約定,未來我們對彼此之間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我們一定與對方說。很多時候不是對方做了甚麼令我們不舒服,而是有人說了甚麼讓我們不舒服。正如同大衛與約拿單,他們之間本來好好的,大衛與約拿單的父親掃羅本來也沒有甚麼事,但只是一群婦女唱了一首歌,講了一句話,然後掃羅就對大衛的態度改變了。後來我與Rick一起服侍了好多年,也成為很好關係的朋友,友誼要面對挑戰,我們是否願意在當中真誠地面對對方,可以在真實的上帝的盟約裡面,守護著彼此的正直。不是因為我們多正直,而是因為買贖我們加入這個群體的上帝。

        四、今生的友誼,會有暫時結束的一天(撒下一
        不論再好的友誼,也有結束的一天,約拿單與大衛本來期待可以一起走到最後,但是卻在掃羅帶領以色列人對抗非利士的戰役中,掃羅與約拿單雙雙戰死,大衛聽到消息時悲痛欲絕:「我兄約拿單哪,我為你悲傷!我甚喜愛你!你對我的愛何等奇妙,過於婦女的愛情。」(撒下一26 )這絕對不是表達曖昧的同性之間的愛情關係,而是在表達弟兄共患難之後的情誼,願意同生共死的友誼!這也提醒我們今生的友誼再美再好,也會暫時結束的一天, 我們愛得有多深,失去時也會有多痛。

        C.S. Lewis在他所著的《四種愛》一書講:「當一個朋友過世後,其他朋友不是擁有更多的我,因為我其中一部分已經因著這位過世的朋友而死去…」提摩太.凱勒牧師延續C.S. Lewis這個論點,提醒我們需要在群體中一起來認識經歷上帝,因為我們透過他人對上帝的認識 ,會更豐富我們對上帝的認識;透過他人對上帝的經歷,會更深擴展我們對上帝的認識與經歷。

        對今日生活忙碌的我們而言,我們常認為能夠抽空來教會已經是很給牧師面子了,但抱歉,不來教會,不委身於群體,是你的損失。因你不認識這個群體其他人如何認識耶穌的,這也限制了你對上帝的認識,使你對上帝的經歷,也變得有限。上帝要你加入這個群體,我們需要彼此,而在這樣的關係中 ,我們可以更豐富地認識上帝。

        去年五、六月時,我在開車時,突然收到太太寫給我的信息:「Rick 走了。」我在想我是不是看錯了,還是我的太太的句子沒有寫完。我就打電話問太太:「走去哪?」我的太太就流淚 ,說Rick被主接走了。我的第一個反應,這會不會是一個假消息?怎麼能相信,幾個月前我們還在美國見面,我們還一起吃飯,一起聊天,他為何走得這麼突然?一個四十幾歲的傳道人,一個被主所重用的傳道人,不是吧?上帝啊,祢的投資回報還未收回,祢怎麼就讓他走了?這麼能幹的一個傳道人,這麼有恩賜的一位牧者,為何可以就這樣走?大約有一個星期的時間,我整個人都非常低落。當我看到大衛與約拿單時,提醒我們今生的友誼,都有暫時結束的一天。

        五、如何成為這樣的朋友?
        弟兄姊妹,這並不是故事的結束,我們明白,死亡是暫時的。但暫時也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悲傷,因著愛而能夠悲傷也是一種恩典。我們的主也因愛我們深深地悲傷過,我們都渴望有永恆的好朋友,但我們如何能擁有這樣的好朋友呢?我們看到大衛和約拿單,我們都很羨慕,好希望自己可以找到這樣同甘共苦的知己,在危機時願意犧牲生命來保護我們,在危機中,親自安慰鼓勵我們的好朋友,並帶著不一樣的眼光 ,提醒我們定睛在上帝身上。弟兄姊妹,我們都渴望有這樣的朋友,我們都有這樣的朋友:「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你們若遵行我所命令的,就是我的朋友。……我這樣命令你們,是要你們彼此相愛。」(約十五13﹣1417

        耶穌是那位比約拿單更美的朋友,約拿單放棄他的王位,冒著他的生命危險,選擇為他的朋友大衛捨命,而耶穌基督甘願捨棄他在天上的榮耀,更以血立下與我們永恆的盟約,擔當我們的罪,為要將我們從死亡中拯救出來,並要將永遠的生命賜給信靠祂的人,正因為我們有這樣的朋友,所以我們可以學習成為他人的朋友。

        我很喜歡曾金發牧師對我們的教導,他提醒我們教會存在的目的到底是甚麼,我們存在是為了福音,帶領人作主門徒。我們講到友誼時,我們不單是連結為了作福音的事工,當整個港九培靈會將我們跨宗派連結一起時,不應該只是事工,我們的連結本身就是福音的表達,我們願意連結起來做傳福音的事。但更關鍵的是,我們如何去連結他人,如何去看待他人,這本身就是福音的表現。我們是因為在事工上有彼此利用的價值才走到一起嗎?還是我們真的看到對方是上帝所揀選的,是蒙上帝所愛的,與我們同蒙天召的?

        1910年,英國愛丁堡召開宣教大會,很多人起來分享,為要鼓勵西方教會要起來到其他地方宣教 ,與會者非常感動。其中當一位印度牧者Azariah被邀請分享時,他講了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在未來的世代,印度的教會將會非常感激和尊敬那些作出偉大貢獻的[西方] 宣教士。他們奉獻一切財產,讓我們吃飽;奉獻他們的身體,甚至願意被焚;但我們更需要的是愛,是友誼。」

        過去五年全球經歷極大動蕩,可能出於不同原因我們都失去一些朋友,但今日的信息,提醒我們有一位永遠的朋友 ,我們會不會因著對這位朋友的認識和信靠,我們再一次不會對友誼失望,在友誼上去學習耶穌基督,去成為別人的朋友。

        天父,幫助我們,認識祢是怎樣的一位朋友,祢讓我們在此認識中,我們的傷痛被醫治,我們破碎的心被祢所轉化,甚至我們覺得失望、絕望的事,但因著主耶穌從死裏復活的福音,我們再一次燃起盼望,願天父親自復興教會,復興祢的百姓,使我們都能效法基督,成為他人的朋友,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門!


講員: 董家驊牧師
傳譯: 李慶宏傳道
速記: 林海虹傳道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