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何謂成功?
今日很多基督徒常將一些慣用語────「平安」、「宣教」、「福音」等掛在嘴上,但其實並不清楚要講甚麼。其中一個我們常掛在口上的詞,就是「信心」。這個詞我們常用,當有人遇到困難時,我們講要有「信心」;當有人挫折時,我們說要有「信心」。可是當我們講「要有信心」到底是指甚麼呢?是對甚麼有信心?要有甚麼樣的信心?
今年六月,世界華福中心在新加坡舉行一場聚會,題目是:「職場使命論壇」,談論基督在職場見證福音,在職場作主的門徒。我們邀請四個組別的人參加本次聚會,第一組是企業主、老闆、創業家;第二組是中高階的主管; 第三組是藍領;第四組是牧者。這四個類別的工作各不相同,也各有各委屈。
與會的企業家,他們表達自己很冤枉,好像有錢就是原罪,大家都覺得他們很愛錢,也覺得他們賺的就是不義之財。平時沒有甚麼人關心他們,只在有需要募捐時,才有人來關心他們,他們裏面也有一些受傷; 中高階主管表達他們覺得自己很委屈,上司常將一些工作加給他們,下屬又覺得自己是幫上司壓迫他們。當事情做不完時,上司可以去打高爾夫球,而下屬可以到點就下班,只有他們來扛責任,他們就在這些壓力中生活;而藍領弟兄姊妹也分享他們覺得委屈,他們所做的工作,許多人看他們的眼光,覺得他們是因為不夠努力才做這些工作,認為只要再努力一點,他們就可以成功,就可以脫離現在的工作崗位。藍領的弟兄姊妹說,其實有許多系統性的因素,使他們陷在這個工作崗位中。難道離開現在的工作崗位,能夠做白領的工作,才是成功的見證嗎?
我們聽了覺得很感慨,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聽不到彼此的聲音。而當牧者的代表分享時,他說:「你們三組所講的,我們都可以理解。在教會需要異象時,弟兄姊妹期待我們是企業家、創業家;當教會搞活動時,弟兄姊妹又期待我們有高中階主管的能力;而當教會廁所壞的時候,弟兄姊妹又希望我們做藍領的工作。」原來不同的業別各有各難處,但四個類別共同提到的,是在工作中去經歷福音。不是如何成功,不是成功的經驗,而是如何面對失敗。其實危機與失敗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我們無法避免。事實上,每個人都想成功,也都想趨吉避兇。但到底何為「成功」,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門徒培育的三大危機
今日的華人教會,在進行門徒培育時,有三個重大的危機,分別是:過度宗教化、過度個人化、過度世俗化。何為宗教化?就是在門徒培育的內容上,只是關乎在堂會內的生活,關乎教會事奉中如何處事為人,好像與堂會以外的事務都沒有相關; 第二個危機是過度個人化。我們所開設的門訓課程,焦點通常在個人生命的成長,但對於我們所身處的社會、周遭鄰舎,卻沒有太多關係。成為基督徒,所謂的成長就是個人生命的成長 、我們彼此關係的成長,卻忽略了我們周遭的社區、我們周圍的社會文化,這是門徒培育的個人化危機;第三個危機是門徒培育的世俗化。 我們常以為世俗化是只在教會外圍才發生的,但我們所說的門徒培育世俗化,指的是我們的價值觀。包括我們對「成功」的定義,似乎與這個社會相差無幾。你覺得怎樣的人,算是一個成功的人呢?何為成功的基督徒呢?
小的時候,是個很會讀書的孩子,或者在主日學表現得很乖的學生,這就是個好的基督徒;長大後,考上好的大學,畢業後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再娶個好的太太或嫁個好丈夫,買了好的樓,有一部好的車,生了孩子之後 ,希望孩子再重複這個循環,繼續好好讀書、有好工作……好像這些也是教會中被認為是很有見證的榜樣。雖然這些東西是好的,但除了這些之外,我們的價值觀與社會有沒有甚麼差別呢?或者我們最多加多兩項:週末好好聚會、拿到薪水後好好奉獻。除此之外,我們對成功的定義,好像與世界沒有差別!這就是門徒培育的世俗化。成功神學的錯誤,不在於它強調成功,問題癥結是在於我們對生命成功的定義,與聖經啟示的定義是否一致?!
最近我讀到楊慶球博士與陳傳華牧師合著的一本書:《成功神學謬誤解鎖》。我認為這是今日的華人教會,非常重要的一本書,當中不是繞開成功的主題 ,而是正視我們對成功的誤解。
信心與態度
今日的信息主題是「信心」,聚焦在大衛流亡之後的生涯。年輕的大衛已經得撒母耳膏立,並且在戰場上嶄露頭角。從世人的眼光來看,這是前途光明的年輕人,然而領受呼召、被膏立的大衛,之後幾年的發展一點都不成功,而是像一隻落水狗,人人喊打。掃羅王嫉妒他、害怕他、擔心他、想要除掉他:「掃羅追趕非利士人回來,有人告訴他說:『大衛在隱‧基底的曠野。』掃羅就從以色列人中挑選三千精兵,率領他們往野羊的磐石去,尋索大衛和跟隨他的人。」(撒上廿四1﹣2節)掃羅為何要追殺大衛?上帝已說掃羅不會作王了,也透過撒母耳膏立了大衛,掃羅自己也知道他的王位將不保,他自己也知道他是被上帝厭棄,亦知道上帝揀選了大衛,那為何掃羅仍要追殺大衛呢?難道他不怕上帝嗎?難道他不信上帝的話會成就嗎?
這也是對我們的提醒,我們生活中的選擇,我們作決定的方法、態度與原則,與我們對上帝的信心是否一致?事實上,很多時候是割裂的,我們嘴上說相信上帝掌權,相信上帝審判,相信上帝會帶來公義,可是我們所作所為,卻是相向而行的。
掃羅為何要追殺大衛,除了是他對上帝的信心與他所宣稱的不一樣之外,另一個原因,是他生活在錯誤的態度中,他落入弱肉強食、競爭自保的故事中。我們回顧掃羅過去的一些記錄:當掃羅一次次遇到危難時,或在他與非利士人爭戰時,掃羅真正在意的是他如何保住面子,勝過對上帝真實的信靠 。如果讓掃羅選擇「一個依靠上帝的人生」,與「一個看起來成功的人生」,相信掃羅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 一個看起來成功的人生,請問「一個看起來成功」的人生是否好?你會不會選?很多人覺得「看起來成功」也不錯,明知只是「看起來」,可當別人高看你一眼時,還是可以享受下短暫的虛榮心。
掃羅在爭戰中,當他看到以色列人軍心渙散時,他沒有想到上帝要的是甚麼,反倒是逾越了做君王的界線,代替撒母耳去獻祭,為的是讓自己「看起來」是上帝所驗中的。從這個舉動中,你就可以看到掃羅真正相信的是甚麼。他相信真正勝敗結果,不在於上帝,而在於其他人怎麼想。很多時候,這似乎也是我們的困境,我們真的不太相信人生成敗在神手上,我們更多相信的是別人到底怎麼看我,別人是否覺得我成功。
活在錯誤的故事中
當上帝興起大衛時,掃羅對大衛十分嫉妒,想要殺了他以自保,再一次表現出掃羅的眼光不在上帝身上,而在自己的身上。掃羅不惜把自己的女兒當作工具,將女兒武器化,想藉非利士人的手來除去大衛。我們覺得怎麼會有這麼糟糕的父親,但很多時候,我們與掃羅的距離沒有那麼遠!當我們以自己為中心時,一不小心我們就會把別人工具化,把別人武器化,甚至是我們最親的人:我們的配偶、兒女、父母。在我們的工作、家庭生活,事奉中,我們是否與掃羅一樣,生活在錯誤的故事中?將其他人當作工具,甚至當作武器。今日在職場中,我們殘酷地對待他人,對待自己,我們是否活在錯誤的故事,想要用成就來證明自己?我們是否活在弱肉強食的故事中?活在一個競爭自保的故事中?
掃羅活在錯誤的故事中,於是出動追殺大衛,這個原本可作為他最好助手的大衛,現在他卻要除了他。「掃羅到了路旁的羊圈,在那裏有洞,掃羅進去大解。大衛和跟隨他的人正藏在洞裏的深處。跟隨的人對大衛說:「耶和華曾應許你說:『我要將你的仇敵交在你手裏,你可以任意待他。』如今時候到了!」大衛就起來,悄悄地割下掃羅外袍的衣襟。」(撒上廿四3﹣4)當大衛被掃羅追殺時,他與跟隨他的人躲在洞內。而追殺他的掃羅,帶著軍隊恰巧經過,我不知道如果你是大衛和他的跟隨者,你的感受會怎樣?追殺你的人帶著軍隊,就從你旁邊的洞口經過,你躲在裏面,一旦被發現就是死路一條。當掃羅軍隊經過時,要大解,軍隊就停下來了。
山洞裏的人根本不知道外面發生了甚麼事,而這時有人走進來,大家都很緊張,不確定自己是否被發現,進來的會是誰呢?是否是來偵察的士兵?要不要殺了他,可是若殺了他, 我們就暴露了。正當大家猶豫不決時,突然發現進來的是掃羅王。我相信大衛以及所有跟隨他的人,都會非常驚訝,怎麼會這麼巧?!掃羅豈不是自投羅網嗎?如果你是大衛或跟隨他的人,你的想法或會與他們一樣:「這是上帝把你的敵人交在你手裏。」怎麼會這麼巧呢?進來的竟然不是別人,而是掃羅王自己,這應該是上帝的手吧。於是眾人就教唆,甚至引述上帝的話:「我要將你的仇敵交在你手裏,你可以任意待他。」眾人唆使,順水推舟,這是機會,也是一個考驗。
機會與考驗
每一個機會都是一個考驗,要彰顯我們的心,到底信靠的是甚麼,我們真正相信的是甚麼。這些跟隨大衛的人,對大衛忠心耿耿,他們所講的話,合乎人之常情,甚至也符合自身利益,也好像符合上帝的應許,通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我們就不會想太多,看起來有聖經根據,又符合自身的利益和人之常情。大衛似乎也動了一點殺掃羅的心,殺了掃羅,立即可解決眼前的問題,哪怕是把他抓起來也可以確保自己可以脫身。如果大衛選擇這樣做,還可以順了跟隨者的心。經文也讓我們看到,大衛的確動了心,他伸出他的刀,割下掃羅外袍的衣襟,但最後時刻,他收手了。大衛為甚麼要割下掃羅外袍的衣襟?是他本來就沒有打算殺掃羅?如果沒有打算殺,為何要割下他的衣襟?可是如果真的要殺,又為何只是割下外袍的衣襟?這在邏輯上很難理解。但若放在一般的人情當中,就很好理解了,大衛在猶豫不決!當我們猶豫不決時,我們的行動也是沒有章法、不符合邏輯的,有很多混雜的念頭出現:『殺了他,可以解決眼前的問題;不殺他就後患無窮。可他是上帝的受膏者,我真的可以殺他嗎?可是上帝又應許我們將仇敵交在我們手中,我可以任意待他。』」我相信當時大衛的思緒是比較混亂的,他在混亂中就做了看起來難以理解的行動。
其實,每一個機會都是一個考驗,這會反映我們內心深處所看重的是甚麼,信靠的是甚麼,我們真的信靠上帝的應許嗎?我們真的要立志,凡事尋求上帝的心意嗎?大衛要作一個抉擇:是行一條容易的路 --- 立即解決眼前的問題,還可以討好自己的跟隨者,樹立自己的威望;抑或要做另一個困難的選擇——是一個尊重上帝的路?很多時候,當機會來到時,才是考驗我們最關鍵的時刻。
信心錯置
三十歲以前,我是一個很努力的傳道人。我在服侍上很擺上、很努力。那時我在富勒神學院讀博士,在週一休假時去書店,翻閱各式各類的書籍,持續地學習。在我三十歲時,我成為父親,我的大兒子出生;我既是新手爸爸,也是全時間牧者,以及神學院的神學生。我很努力、很拼命。但那一年的12月31日晚上,我們教會舉辦了跨年敬拜之夜。那天聚會結束之後回到家,我突然感到身體很不舒服,半夜就起來喝水,突然我眼前一黑,我昏倒在地上。我又再努力站起來,想再倒一杯水,但走到房間的一半,我又昏倒了。這次昏倒,驚醒了我太太,她趕緊起來看發生了甚麼事。
隔天我很納悶自己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按當時美國的規定,如果人毫無預警地昏倒,就一定要看醫生,否則不能開車,免得開車途中昏倒。所以,我就鼓起勇氣去看醫生,心中七上八下,不知道自己身體出了甚麼狀況。想到自己剛當父親,難道我只能陪伴兒子這麼短的時間 ?醫生幫我做了各式各樣的檢查,都找不出甚麼問題。最後他問我:「你做甚麼行業?」「我是牧師。」他突然恍然大悟:「那我找到你的病因了。」「是甚麼?」醫生回答說:「過勞。」當時我突然覺得很諷刺,在醫生的眼中牧者怎麼會是最沒有安息的群體?作為牧者,我們不是常在臺上宣講福音的好消息嗎?我們不是常宣講在基督裡得安息嗎?對上帝要有信心嗎?怎麼會令一個醫生,根據他多年看病的經驗,認定牧者卻是最不得安息的群體?
我心中還有另外一個掙扎,當時我三十歲,服侍機會越來越多,我沒有追求出名,只是覺得,如果機會來到時,難道不是上帝開門嗎?難道不是上帝的引導嗎?如果我放過或者拒絕,那是否就是拒絕上帝?我很困繞,於是我就找了我的博士班導師,我覺得需要與我的老師談一談,我與老師講了自己身體的狀況。我問他:「我真是非常納悶,每當有服侍機會,我都在想這是否是上帝開門,所以不敢拒絕。」老師聽完之後,笑著看著我,他說:「David, 你知道過去二十年,我拒絕過多少服侍嗎?可能不下於千次。這將近一千次的婉拒中,你知道我有幾次是真的後悔嗎?」「我不知道。」「只有兩次!二十年時間裏,只有兩次!David,如果你不願意對人說『不』,你將會沒有空間對上帝說『是』。」
那天的談話對我有非常深刻的提醒。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我的身體之所以會出狀況、會過度疲勞,與教會沒有關,與牧者的事奉崗位也沒有關,而是我的信心出了問題。我為何無法休息?每次我覺得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確保事情按自己的方式發生時,我都想多做一點,我想花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力量,可以達到我的期待。原來我無法安息,是一個信心的問題,並不是休息的問題。我的信心不在持續工作的上帝,不在創造六天、休息一天的上帝,我的信心是放在我手的能力,這是個錯誤的信心,以致使我好像在做事奉上帝的事情,但卻落入過勞的生命。那次之後,我開始學習調整,我發覺重點不在時間管理,而是我的信心在甚麼地方。
真實的信心
當大衛有機會殺了掃羅,雖然最終他沒有下手,但他還是割了掃羅的外袍:「隨後大衛心中自責,因為割下掃羅的衣襟;對跟隨他的人說:『我的主乃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我在耶和華面前萬不敢伸手害他,因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5節)大衛用這話攔住跟隨他的人,不容他們起來害掃羅。大衛在最後 一刻,突然醒悟過來,他不但自己不傷害掃羅,也攔住其他人傷害掃羅。在這裡大衛展現出怎樣的信心呢?首先,他相信上帝掌權,因此他相信上帝的應許必然會成就,而且要用上帝的方式去成就 ,而不是用自己的方式來加速成就。大衛相信有一天他會按著上帝的應許,接替掃羅作王,但唯有從上帝賜下的,才是他應該真正領受的,而不是用自己的方式,用不合上帝的方式去抓;第二,他不但選擇自己不作惡,也伸手阻止他人作惡。對上帝有一個真實的信心,不單是消極不作為,也是積極有所為。我們要問我們服侍上帝的方式,是否按上帝的方式。
在我大學時領受一個清楚感動 --- 上帝將一個見證教會合一的負擔放在我裏面。但與此同時,我見到堂會之間的分裂,見到宗派以及不同傳統之間,彼此之間的分裂、拉扯。所以,我覺得教會合一似乎是不可能。有十年的時間,我逃避這個呼召和負擔。偶爾我會與愛護我的長輩,分享這個感動,但得到的往往是憐憫的眼神,似乎在說:「家驊,你想太多了吧?你確定這是上帝給你的負擔嗎?教會合一有多難嗎?」他們是出於好心、出於好意,勸我說:「不要想這件事,你好好呆在某一邊,至少你還有一些好友、一些盟友。但如果你想成為那個橋樑,那你就會兩面不討好,甚至別人會覺得你像一條變色龍。」
所以有十年的時間,我都逃避這個呼召。有一次,當我與一位長輩提起時,這位長輩憐憫地看著我,他說:「你只有一條路。」這是第一次有人和我說有路可走,所以我眼睛一亮,滿懷期待。那位長輩接著說:「你唯一的路,就是你要壯大你自己,你要掌握夠多資源。這樣,大家才會來找你,教會就合一了。」我聽了之後非常失望,心裏面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失落,甚至有一點鄙夷跟我講話的長輩。可是我知道他是愛我,他也沒有惡意,而且除此之外,我也想不出有其他的路。所以有十年時間,我一直有逃避上帝這個呼召。
弟兄姊妹,我們領受了上帝的呼召,不單是我們如何回應的本身,也當符合上帝的心意。我們的信念會影響我們的行動,我們的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決定,背後都反映出我們真實的信心在何處。十年的時間我都逃避這個負擔,直到有一次,我在探訪一位學生時,讀到葛培理牧師的自傳,他在自傳中寫道,自己是一個不太聰明的人,所以當他要做重要的決定時,他只問一件事:「哪件事是對傳福音有益處的?」他說因為他知道上帝呼召他專心做傳福音的工作,所以當他遇到困難時,他就回到這個最根本的原則。
我當時讀到這段話時,我很受感動,我就跟上帝說:「上帝我也很笨,我很羨慕能像葛培理一樣,遇到決定困難時,可以知道你呼召我做甚麼。」突然之間聖靈感動我:「你難道不知道嗎?」我就立即想起我逃避了十年的這個呼召。我的眼淚一直流,不是因為我感動,而是因為我感到羞愧,我一直想用人的方法來解決這件事。但用人的方法,我看不到路,所以我選擇逃避。但在那一天,上帝讓我看見,教會合一不是人的工作!《以弗所書》清楚告訴我們,我們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這個「合一」不是我們能夠造成的,而是上帝賜下的,是基督在十架上所完成的,我們只是被呼召,竭力保守上帝所完成的事情,竭力去見證我們之間真實的關係。你我不是仇敵,你我之間真正的關係,是我們在耶穌基督裏,我們是弟兄姊妹,我們是家人,我們的信念影響我們的行動。當我突然明白這一點,這一切都是上帝的工作,因此,對回應上帝的呼召——特別是對教會合一的負擔,突然就變得沒有那麼難了。弟兄姊妹,每一個機會,每一個挑戰,都是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內心真正相信的是甚麼。
當大衛與掃羅面對面時,大衛說:「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施行審判,斷定是非,並且鑒察,為我伸冤,救我脫離你的手。」(撒上廿四15)在這裡見到大衛的信心,首先上帝是施行審判斷定是非的上帝。大衛相信上帝會伸冤,上帝也會讓事情發生,並按著祂的心意發生。因此大衛放過掃羅,並不是與掃羅作任何交易,也不是天真地以為掃羅會悔改而放過他,而是他相信上帝在掌權,最終能做出真正判斷的、能夠實行真正公義的,不是掃羅,也不是大衛,而是上帝自己。這是大衛的信心──上帝施行審判;
第二,上帝是鑒察的上帝。上帝看得到我們的苦情、看得到我們的委屈,上帝也看得出我們的詭詐,祂是鑒察的上帝。上帝不是高高坐在寶座上,遠遠地看著我們受苦,遠遠地看著我們掙扎,祂是鑒察的上帝。 幾百年之後,大衛子孫,耶穌基督降臨在我們中間,向我們終極地展現:上帝與我們同在。當人遇到困難,就會疑惑上帝那麼良善,那麼全能,為何這個世上還有苦難?為何這個世上還有邪惡呢?有一次有人問凱勒牧師,凱勒牧師的回答說:「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一個是從邏輯理性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但那個答案是比較冰冷的。一個理性的回答就是:你想不出原因,不代表沒有原因。你想不出一位全知、全能又全善的上帝為何容許邪惡的存在,但這不代表沒有可能。」凱勒說:「然而上帝的回應,是祂來到我們當中。這就是祂對我們苦難的回應──祂住在我們當中,祂背負我們的苦難,與我們同擔苦難。祂與我們同擔苦難,一起承擔一切苦難的結果。上帝鑒察我們,上帝鑒察全地,這是大衛的信心;
第三,大衛相信上帝伸冤。上帝不是只坐在高天的寶座評論世事,祂審判恢復公義,公義不是報復與清算,而是誠實面對所發生的事,真實地指出不公不義地方,讓真相被述說,被知道,被揭露,讓真實的饒恕可以發生。面對世人的罪,上帝是那位伸冤的上帝,而他的兒子耶穌基督在十架上,也擔當我們眾人的罪,成為那位最終極被冤枉的受害者,但第三天從死裏復活。上帝審判,上帝也伸冤。最終,大衛相信,上帝是那位可以拯救所有受害者脫離加害者。大衛在逃亡生涯中,一次次經歷上帝的保護。掃羅王雖然天天尋索大衛,但上帝卻沒有將大衛交在掃羅手中,掃羅要去抓大衛,正當大衛快要被抓到曝光之時,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國土,以至於掃羅需要即時撤退回去拯救自己的國家。這個看似兇險的巧合,背後看到是上帝掌權,也是上帝的手。因此,當我們說要有信心時,我們要了解我們信心的對象,不是教會的能力,不是任何一位基督徒的能力,乃是上帝的大能,不是你我的大能,我們要信靠的是上帝的大能,上帝要拯救。
福音五問
最後,我想與大家分享一個個人的操練,來幫助我活在正確的信心中。每當我遇到困難,挑戰,或情緒暴躁、絕望時,我會問自己五個問題,這五個問題幫助我調整信心,聚焦在上帝身上:
1. 發生了什麼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遇到挑戰,立即就有反應,可是我們沒有釐清到底發生了甚麼。所以第一步要問自己發生了甚麼事情,並在心中嘗試描述一次。
2. 我有何情緒?
是生氣?是焦慮?是害怕?是擔心?我面對所發生的事,我有甚麼情緒?
3. 我活在哪個故事中?
我們會有情緒,是因為我們活在某一個故事中,這個故事讓我們有情緒。就如一個受害者的故事,讓我們憤怒。在不同故事裏,我們可能扮演不同角色,這些角色,這些故事讓我們有情緒。
我從小到大,我都活在一個故事中:我的爺爺生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他的三個兒子生了一堆女兒們,只有我爸爸生了一個兒子,從小到大,我有一堆的堂姊妹,所以我是我爺爺唯一的孫子。我爺爺的那個年代是個重男輕女年代,所以他為我起名為董家驊,而我的爺爺名為董國驊。沒有國哪有家?我的名字似乎暗示著我承擔著整個家族的重任。我的成功,不是我個人的成功,而是我家族的成功;我的失敗,也不是我個人的失敗,而是我家族的失敗。我突然意識到,我小時候在學校被人欺負、羞辱時,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我覺得我對不起我的爸爸,對不起我的家族,是因為我活在這樣的故事中,這個故事令我對所發生的事有情緒。所以每當我遇到困難時,我釐清自己有甚麼情緒,並且問自己我活在哪個故事中。
4. 福音如何挑戰我的故事?
上帝掌權的好消息,如何挑戰我的故事?耶穌基督做王的好消息,如何挑戰我的故事?
5. 我該如何活在福音的故事中?
我該如何參與在上帝的福音故事中?我用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解釋,在講這個例子之前,我要先澄清一個情況:在我家裏,我與太太之間家務的分工非常簡單,我負擔洗碗,倒垃圾,其他我的太太全包,這是我家裏的分工,請先記得這個背景。
有一晚當我完成一天的服侍之後,很晚回到家,我覺得我已經精疲力盡了。我一進門,見到我的太太坐在沙發上,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老公,碗槽裏的碗沒有洗。」我聽完之後,立刻火就冒上來了:「我才剛回來,你和我講的第一句話,竟然是告訴我碗槽裏的碗沒有洗,我知道這是我的工作,難道不能等嗎?一進門就要提醒我嗎?我甚至想說,我知道碗槽裏的碗沒洗,但裏面沒有一個碗是我用過的。」就在我的情緒要發作之前,我就問自己以上五個問題:
第一,發生了甚麼事?
發生的事是:我十點多回到家,太太和我說的第一句話,提醒我碗槽的碗沒有洗,這是從我的角度發生的事。
第二,我有何情緒?
我有一種 被榨乾的情緒。我覺得我在外面服侍,已經把我整個人都給出去了。現在回到家裏,我還要再被榨乾一次,我在外面已被榨乾了,回到家還要再被壓榨。我覺得我是那個被壓迫者,我是那個不斷給予的人,全世界都想要在我身上拿東西,現在回到家裏面,她還要拿走我最後的勞力,這是我的情緒,我很憤怒,我很委屈。
第三,我活在怎樣的故事中?
我活在一個全世界都欠我的故事,我活在一個全世界只有我在付出的故事中。每個人都沒有貢獻,都是我在給,都是我在付出,都是我在做,這是我當時所活的故事中。
第四,耶穌基督的福音如何挑戰我的故事?
我突然想到,其實不是我在給,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我之所以有這個家,我的婚姻之所以還在,其實都是上帝的介入,都是上帝的恩典。我與太太結婚的頭五年, 我們活得辛苦,我們的婚姻差點就破裂,我現在之所以有個家可以回,我的婚姻之所以還在,其實這是恩典。我突然想到,我有碗可以洗,也是恩典;我有一個太太,我有兩個孩子,因為有他們,才有這些碗,我有碗可以洗,是恩典。我們結婚前幾年,生不出孩子。那時一天到晚向上帝求,每個孩子都是恩典。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其實我活在一個錯誤的故事中,一切都是恩典。
第五,我該如何參與回應恩典的故事呢?
我想到一切都是恩典,我就脫下我的西裝外套,卷起我的袖子,我就一邊洗,一邊想著:好感恩。一邊刷碗盤,一邊想著這就是我愛太太的方式,我就越洗越喜樂,越洗越開心。
弟兄姊妹,這就是福音對我們生活的轉化,不需要是在生死悠關時,我們才經歷福音的大能,我們可以在生活每個時刻去經歷。在我講完道,有一個弟兄來對我說:「董牧師,你應該買一個洗碗機。」我很想告訴他:「弟兄,你搞錯重點了,重點不是洗碗機,重點是福音如何改變我們。」但願你我都有一個正確的信心,在每天生活中去經歷福音的改變。
我們一起禱告:
天父上帝謝謝你,是你自己成就一切,求你賜給我們新的眼光,能夠在生活的每時每刻去看到你恩典時,可以參與在你福音大能的故事裏,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門!
講員: 董家驊牧師
傳譯: 李慶宏傳道
速記: 林海虹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