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主席領大家唱詩《主的妙愛》,這首詩是我信主之時唱過的;那時一面唱,一面流淚。四十年來每當聽到這首詩,都忍唆不住要流出淚來;一方面因為多年來領受神恩實在多而又多,另方面卻為著瞭解祂的愛卻實在太少。相信今天你、我雖然身為基督徒,但懂得經歷祂、領受祂、享受祂的愛又有幾許呢?
《聖經》有如一面鏡,讀的時候有如照鏡,把我們照得一清二楚;讀經者須有很大勇氣去面對自己。今天的經文記載一個傳奇人物和他一個傳奇經歷。《聖 經》告訴我們,耶穌當時正和門徒朝著耶路撒冷走去;這是祂定意要去的,也是祂人生最後的一程。途經耶利哥,一個商賈雲集的渡假勝地,耶穌到此繁華鬧市其實為要一晤撒該。原來撒該是個稅吏長,雖然個子生得矮小,但卻有不少過人之處。雖則《聖經》常把稅吏和罪人相提並論,但其實身為稅吏的可說是當時的人上人。 羅馬人統治殖民地,除了實行鐵腕政策外,還採用以民制民的方法,甄選一批猶大人作其稅官,代其收稅。雖然入息稅和物業稅仍由羅馬人自行收取,其它買賣的課稅,聖殿的課稅等則一概由猶太人代理。稅吏長即為大判,其下還可有二判,三判等;身為稅吏長定必有相當的學識、見識和膽識。為著要將稅項上繳中央的關係, 稅吏長不免要向下級的稅吏層壓式的壓詐金錢;而最終的受害人始終是一般星斗市民,因此時人對從事稅吏行業的人都十分討厭。
擔任耶利哥城稅吏長不單是優差;更是身分、權勢和身家的象徵。撒該被稱為財主,所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還夫復何求?但很奇怪的,撒該卻願意放下工作和賺錢的機會,一心想見耶穌。其實,以他的身分和職位,正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把這一切都擱下是何等昂貴的一回事!《聖經》告訴我們:他並非派人到來請耶穌去見他,乃是不介意別人的目光,擠在人堆裡,親身前去想見耶穌一眼。就在耶穌途經的道路上,因為人多,他身材又矮的關係,便得爬上桑樹去見祂。撒該這連串滑稽動作跟他的身份、年齡和官職都不相稱;除非內心有一股強烈的推動力,迫使他非見到耶穌不可。究竟撒該為何有這不尋常的舉動呢?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自卑感
有人認為撒該突然轉了個性,行動古怪,是因有今人所謂的「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楊格認為這其實不是病態,當一個人突然發現自己前半生所學的與所做的,不足以助他面對其後半生時,就出現了今之所謂的「中年危機」;教他很想做一些前半生不曾做過,但卻認為是應做之事。轉過來,若從一屬靈角度去看撒該,其舉動卻未必因為「中年危機」的緣故。可能他來到一個人生的重要關口,有著一種特別感受,驅使他有這行動。又可能他有著強烈的自卑感,因看見自己的不完美;有某些地方與人比較起來,發現自己與別人相去甚遠,生發一種很深的遺憾與難受。坦白來說,那有人沒有自卑感,不論因為家境,樣貌 ... ... 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叫人產生自卑感。所以身材矮小的撒該,他的自卑感可能源於自小家窮和別人的嘲弄;也可能因而激發他奮發向上,有一天要吐氣揚眉,叫人另眼相看。著名心理學家Alfred Adler寫了《自卑與超越》一書,書中綜合分析歷世歷代的偉人,如拿破崙、貝多芬 ... ... 等;他們都是有某種自卑感而發奮圖強,結果得到顯赫的功勳和超卓的成就。同樣,撒該其時果真成人長進,得到了他小時候得不到的東西;但他的自卑感卻依舊存在,甚至令他不安。因他不曉得要做些甚麼才能克服他的自卑感。
二.罪疚感
人是有限的,許多時盡了一己力量也達不到理想。人因著罪性的緣故不由自主地做了不應做的事,所以保羅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 ... 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七19,24》可能也是我們每一位的經歷。記得,我年輕時就是母親的寵兒,但最容易叫母親動氣的也是我;心中雖然不想,卻往往身不由己,行了出來。撒該履行收稅的職責,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得不隨波逐流,苛稅愈收愈多。起初可能也曾立志清廉,及後耳濡目染,於是放鬆尺度,變得愈來愈差。無論如何,當他午夜夢迴,夢到很多痛苦的臉容,他知道傷害了許多的人,卻不是自己本心所想的。遂反問自己究竟一生人在做些甚麼?當他想到自己的名字原來就是「純潔、正義」之意時;別人每喊自己的名字,都好像一聲諷刺;他之所以有此感受皆因天良未泯,良心好像每天都在對他提出控訴一 樣。
三.孤單感
老實說,人生世上真是愈走愈孤單;有時因為走失,或因跟不上的緣故。人年事愈高就愈少好朋友,人愈奮鬥向上,愈走向頂尖便愈令人敬而遠之,也難怪愈有孤單寂寞之感。我在神學院任院長,最痛苦的是發覺學生不敢接近;我就坐的位置附近多數是懸空的,有些人甚至遠遠看見我便掉頭走開,這些情形都是我不想的。同樣,撒該也發現到知音難覓,能夠分享他心事的真是寥寥可數。所以,孤單感在撒該生命裡令他難以平靜。
四.空虛感
撒該年輕時可能孑然一身,了無牽掛;當他不斷往上爬,不斷賺錢的時候,便感到擁有愈多,空虛愈大;內裡就像一個無底深潭,沒法填滿。撒該嘗透了這種空虛的滋味,曉得物質絕不能滿足他的心靈。心靈的滿足絕不能靠身外物,所以他無論如何辛苦,如何尷尬都要來找耶穌;因他聽到有不少人見過耶穌便不一樣。撒該就在耶穌經過的路上,爬上桑樹,守候耶穌;過了不久,果然見到一個其貌不揚,臉帶倦容的耶穌上前來。豈料,這位耶穌竟在桑樹旁停下來;頓時整個世界,整個歷史彷佛就在那一刻凝結下來。耶穌抬頭與撒該四目交投,站著對他講話:「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路十九5》這句話叫撒該何等震撼。撒該聽到耶穌講話,整個心靈頓感一股暖流邁過,漲溢他的心靈,令他感到無比舒暢。多年積壓的重擔也就一掃而空,心情異常輕鬆;突然間他感到四周的人,就是那些曾經批評他、憎恨他、咒詛他的人,都變得可愛起來。
撒該馬上從桑樹上下來,並對耶穌說了兩句肺腑之言,這證明他生命起了徹底的改變。他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 倍。」《8》撒該過去的人生只知攫取,毫不滿足;但如今卻因著有主耶穌而得到滿足。正因有這幸福感,所以願將一半財產分給有需要的人。弟兄姊妹,我深信一 個人信主之時生命就會如此改變過來;這改變來自神的救恩,按神旨意改變成合神心意的兒女。真知道神愛的真實,便能與人分享祂的愛。但很可惜,不知何故,今日不少人信了主,卻仍未能有這幸福感、安全感。耶穌很清楚的告訴我們:「我來了,是要叫羊(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又說:「人子來, 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5》祂所賜的生命既豐盛而又足以流露出來,教我們像祂一樣不斷付出,與別人分享。 今天,我們若非全然被神的大愛充滿,就無法活出這樣的生命。
撒該不單說他願把一半家財分給窮人,並說他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原來摩西的律法除了規定借貸必須償還之外;若偷竊了誰,除按原本更要加上五分之一 的賠償,倘若損害他人利益更要償還四倍。撒該願意連本帶利四倍的償還,表明了他悔改的誠意和徹底。過去,他的人生是「輸不起」的人生;不單感不到滿足,也沒有安全的感覺。他有如此大勇氣去作出補償,只因他的生命再不一樣,耶穌的愛充滿他心靈;就如保羅所言:他以得著基督為至寶,並因基督的緣故,將萬事看作 糞土。其實,今天你、我在世若非抓著神全然的愛;無論多努力,仍得不著幸福與安全。今日,撒該的經歷不但對未信的朋友適用,對於你、我信主多時的也有幫助。不少人信主多年仍未得著幸福感、安全感;他們甚至用許多替代的方法去尋求滿足,結果總是失望。惟像撒該一樣,開放生命,讓主耶穌進到他裡頭;不是他抓著主,是主抓著他,是耶穌主動要進到他的家。不要單單打開部分心靈,其它部分沿用別的方法尋求滿足,這樣終究沒法享受主裡的幸福與安全。耶穌來了,是「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十九 》「失喪」一詞原文是指東西錯配了,移了位。今日,你、我生命的位置按各自的喜好,錯配了,生命價值移位了。你願否讓基督把我們的生命放回原位?今天,許多香港人都各有其隱憂,可能包括你、我在內,讓我們到主面前,由祂來校正,致使我們得著那無人能奪去的幸福感。
親愛的主,我們承認今天雖然領受祢的救恩和大愛,卻還未曾完全被祢救恩和大愛所得著。求主幫助我們,讓我們再次聽到祢聲音說,要內住我們生命中,直到永永遠遠。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講員: 江耀全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