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研經的總題是神的榮耀與教會更新,最重要者是在個人的讀經生活。「成聖須用工夫」,多讀這卷書,藉聖靈的光照可領受更多。
神的榮耀與教會更新,是神的心意和目的,這也該是我們的心志。神的榮耀顯現在教會中,如同在以色列一樣。我們因此而復興、更新,並能見證,使多人歸主。這該是我們的異象和願望,而個人也因此得著更新。記得神的榮耀曾顯現在曠野的會幕、所羅門的聖殿、敬拜者的場合等,我們若信靠順服,祂的榮耀就必彰顯。主耶穌曾說:「你們若信,就必能看見神的榮耀」,求主幫助我們不足的信心,從祂的話語中,看見祂的榮耀並教會的更新。
(二)四角的異象(一18-21)
這段經文在古卷中該屬第二章,是第二個異象──神的審判。「我舉目觀看,見有四角。」角在聖經中常象徵力量,特別是指軍事力量。古時迫害以色列的外邦人,都是窮兵黷武之輩,戰爭繁複,迫害著神的百姓。先知哈巴谷懷疑神的公義是否彰顯,實有疑問。當時以色列面臨被擄,他眼見外邦人,在迫害神的選民,而感到不明白。但我們從撒迦利亞書中便可得著答案。
有人以為四角所指的,是東之亞摩利人,南之以東人,西之非利士人,及北之撒瑪利亞人。也有按但以理書解作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臘和羅馬四帝國。然而聖經既沒有明說,就要避免人意的解釋;尤以預言,有人常勉強逐一解釋它如何應驗,就會產生不少錯誤。我們必須注意經文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意義,後者更是信仰的內容,在研究舊約時,尤為重要。這裏的四角是指異邦罪惡權勢的總合,即整個世界的屬世權勢。
「於是我就問與我說話的天使說:這是甚麼意思?他回答說:這是打散猶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角。」(十八十九節)這些都是要迫害神選民的人,屬魔鬼的力量。
「耶和華又指四個匠人給我看。」(二十節)解經家中有以為四匠人,即四個彌賽亞──屬神的人戰勝屬世者。但若以經解經來說,按結二十一31,「善於殺滅的畜類人手中。」這一句話明顯是指那些外邦人、罪惡的人。其中「善於」一詞與工匠同義。因此匠人並非神的代表,乃是指外邦的勢力。換言之,罪惡互相爭競︴殘殺,或許神降罰以致罪人、惡人自相毀滅;這就是神對以色列人要說的話。那些陷害他們的,看來像很厲害,恐嚇使他們抬不起頭來;然而神是歷史的主宰,祂要藉歷史表達祂公義的審判。罪惡一定會敗壞,祂的兒女不應失望,心懷不平;因歷史本身就是審判。現代流行述語:「歷史的危機。」其中危機一詞在英語(crisis)原文上意即「審判」。歷史每件事都在說明神的審判,我們所見的是局部和片斷的,因此感到不清楚。
神允許外邦人陷害祂的兒女,是因為他們失敗,該受管教和公正的責罰。其中有一項原則──在神家中就該接受祂的審判:「審判是從神的家起首,跟著是外邦人。」按這原則就可解決先知哈巴谷的疑問。此點在阿摩司書中也有說明。今日的教會也該認識這真理,正如在啟示錄中,神審判世界以先,也先審判教會(啟二至三章)。七個教會中,非拉鐵非和士每拿分別是傳福音和受苦的教會;他們不需要受審判,神且要特別看顧。信徒常以為不用受審判,因早已蒙恩得救,不在神的震怒之下。但聖經明說信徒要受審判,因為神的兒女在恩典中墮落,沒有長進,不受審判將必繼續墮落。為此信徒在世仍遭受患難,連罪惡的勢力都能打倒他們。
同時,我們也把傳福音看得太容易,以為主耶穌既已成就十字架的功勞,單是信便可以了。好像是給他面子,所以隨便的相信和隨便過生活。教會之所以要受審判,是因神的恩典太寶貴,而又不需代價的白白得著,我們並沒有珍惜它。以色列也是如此,至今他們經過數次歷史浩劫──耶路撒冷陷落、聖殿拆毀、民族敗亡。因著神的審判,教會要復興,除非澈底悔改,否則必受審判。
在這異象中,神特別教導撒迦利亞,也叫以色列人知道,神是信實的,外邦人也終必受審判。這是以色列信仰經歷所學習的功課──先受審判,然後要審判人。聖經很著重這個意思。我們將必與主作王,一同審判世界,這固然是將來的事,現在我們也要做審判的工作,教會傳福音,就是審判世界。傳福音不可隨便,不該注重人的興趣,以詼諧的方法作為吸引,而根本沒有使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傳福音當以聖經為原則,要傳審判的信息。在教會歷史中的大復興,所傳信息的內容都是帶著審判的。一次愛德華先生講道時說,若罪人落在永生神的手中是極可怕的,很多人緊抓所坐的椅子,迫切的請他幫助,好像害怕立即就要下到地獄去似的。今日傳福音最大的錯誤是 : 只注重方法,不重視信息。然而要傳審判的信息實在不容易,因為我們要先受審判──受罪的責備和悔改;然後才懂得帶著眼淚,給別人傳審判的信息。這是第二個異象。
(三)準繩的異象
第三個異象是解釋第一章十六節,「所以耶和華如此說:現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憐憫!我的殿必重建其中,準繩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神的榮耀與教會更新,是神的應許和願望。我們戰兢的仰望祂,就必看見祂要在我們身上所作的工。
神要先知量度耶路撒冷,然後跑去告訴那少年人──少年是指屬靈感受的程度,意思是要先知看見聖殿復興的現象,讓他曉得自己當作的事。聖殿重建時是這樣,在主前的五八一年,耶路撒冷城陷落,聖殿被毀,以色列人在被擄的人群當中。雖然他們是神的選民,因罪也要受審判,這是神的公義;並且在神的計劃中,審判是從神的家開始。被擄至異邦的以色列人,深切痛悔,感到過去先知的話都是真實的。耶利米哀歌三章中,詳細描述以色列人遭受酷劫的悲慘境況,但又說相信他們並不永遠毀滅,人縱然失信,但神卻是信實的,神仍按祂救恩的計劃,祂不會後悔祂的揀選,以色列不會滅亡,因神恩典廣大。果然在五三八年,巴比倫敗亡,波斯王古列允許以色列人歸回,且在故土上重建。當他們回到耶路撒冷城,第一件事要在聖殿舊址築起祭壇;但十八年後聖殿還沒有被建成,先知哈該與撒迦利亞便起來,鼓勵他們。主前五二零年,哈該說:「你們要省察你們的行為,你們自己住在天花板的房屋,神的殿卻仍荒涼。」他的信息得著反應,他因此不再責備且鼓勵他們剛強,充滿希望,因為聖殿的榮耀將遠勝舊者。聖殿果然大約在主前五一五年建立起來,這殿通稱第二聖殿或所羅巴伯聖殿。這並非表示他們可以一勞永逸,在尼希米的時代(即主前四四四年),因為城牆還沒有修好,尼希米奉神的命令,經過百般的艱難,建造了耶路撒冷城的城牆。聖城的城牆是必須有的,我們也須注意這真理,我們要建立個人、家庭以及教會的城牆。要不然,教會將成為社會社團,不但失卻影響社會的力量,反受世俗勢力的入侵,教會便失去屬靈的功能和性質。家庭與個人也是如此,要讓神管理我們,就不要讓罪惡輕易進入我們的城牆。
很奇怪,在第二章卻說不用城牆──「像設有城牆的鄉村一樣」(亞二4)。這似乎與以上所說的顯得有點矛盾,城牆是需要的,但並非最完美和理想,城牆實在不是神的理想。讓神使我們屬靈的眼睛擴大,逐漸長進,由有城牆至沒有,當時以色列人勢力脆弱,沒有能力抗拒外邦人和撒瑪利亞人,尼希米曾竭力地勸以色列人,要分別為聖及守安息日,不要與外邦人混在一起;然而在每次尼希米離開後,他們便失敗。竟然沒有人喜歡居住在耶路撒冷,在被擄以前,這京城是宗教、政治及經濟的中心;被擄以後,聖殿與城牆都重建了,卻沒有人居住。結果尼希米命令,每族十丁抽一,要他們居住其中。從這異象中可看出教會的更新,一如聖殿和城牆的重建,都是要注重質與量。撒迦利亞人看見耶路撒冷城滿了人居住,就像沒有城牆一樣。
「耶和華說,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圍的火城,並要作其中的榮耀。」神的榮耀,祂自己的同在,作為我們個人、家庭及教會最完美和理想的城牆。這是神的計劃。就歷史研究,尼希米記指出耶路撒冷城牆的構造是不錯的,但仍有過份狹窄的民族主義缺點。比方說,他們不願與有混雜血統的撒瑪利亞人來往,種族的歧見一直沒有打破,在主耶穌的行程中,祂必須經過撒瑪利亞而且在那裏傳道。教會建立以後,腓利也下到撒瑪利亞去,把傳統狹隘的觀念完全打破。主耶穌來,除掉這種敗壞的態度,他會不遺餘力地責備那些猶太教的人。今日我們雖然應當分別為聖,對於教會之間,教會與機構及宗派之間的城牆,我們需要排除這種不正常的現象。建造城牆,目的只在抵禦罪惡的勢力,非為自我孤立,明哲保身。但這不表示中國教會不需要宗派的存在;標榜屬靈而排斥宗派者會極錯誤。我們所不需要的,只是宗派主義那種自以為義的城牆。過份著重城牆就容易漠視他人的需要,特別今天在大城市的環境下,常有不願與人接觸,過於謹慎小心的危險,福音的見證,因此不能順利帶出來;真正的城牆是非人為的,有神的榮耀在裡面。神的保護才是最好的,祂不會任由外邦人欺侮祂眼中的瞳人。(申三十二10)我們的神乃是烈火,祂要成為我們的火牆;祂是公義的,也表明了祂的熱心;必定成就這事,祂看顧和恩待我們。火也是忌邪之意,又代表祂的愛,亮光和溫暖;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城牆,同時,又有神的榮耀居住在其中。
我們讀到神的榮耀曾在以色列人的會幕中、在聖殿上,但在以西結書中,有一幅極其悲慘的圖畫(結九、十章),神的榮耀離開以色列。以迦博(參撒上四 21)因為拒絕神,(結九、十章)說神的榮耀,捨不得離開,從基路伯上升,慢慢移至聖所的門口,殿的東門,繼而停留在城東的山上,再三等候,直至以色列人不肯悔改時,才真的走了。今日神對我們也是一樣,我們軟弱了,神的靈會捨不得走,流著眼淚帶著歎息,一直等待著我們悔改。在結四十三章,我們看見神的榮耀再次回來,神不會永遠丟棄我們,我們悔改之時,是在歡樂歌唱以前,又當在耶和華面前靜默無聲,因為祂升起,從聖所出來了(亞二13),正如(代上六7)所說:「我的名永遠在那裏,我的眼,我的心在那裏。」神的名在我們身上,好像倒出來的香膏,沒有其他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祂的名就是奇妙,祂與我們同在,看顧的眼和開懷的心,常在我們身上。我們應當靜默無聲等候神。
講員: 唐佑之牧師
傳譯: 陳黔開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