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屆 研經會 第1講

第一講 四匹馬的異象

經文: 撒迦利亞書 1:1-17

「神的榮耀」在以色列民族,和教會歷史中的事實,都成為我們屬靈的感受。撒迦利亞書通常被稱為小先知書,這非因先知有大小之分,只是指書的篇幅長短而言,對信息及內容的重要性並無影響。撒迦利亞書在小先知書中最長,共十四章,內容主要分作兩大段:即一至八章及九至十四章。前者屬先知文學,亦即預言文學;後者則屬啟示文學,其內容與舊約但以理書,和新約的啟示錄有點相似。在這寶貴的書卷中,以不同的重點和方法表達出神奇妙的啟示。

 

現在我們先看一至六章的八個異象,這些異象可作為教會更新的指導。在培靈會期間,我們會注意這八大異象,同時更特別注重啟示文學中末世的預言。

 

每當研究啟示文學的預言時,有兩件必須注意的事:即預言的歷史背景,和先知信息的特點。這樣可看出神在以色列民族歷史信仰的經驗,然後我們便可應用於今日教會的需要,並知道自己該作些甚麼。

 

在舊約的先知書中,除了幾部以外,大都有詳細的歷史背景。我們不要以為那些信息只屬於神對以色列人古老的啟示,事實上這些啟示是永遠常新的。因為神不但在以色列民族,世界歷史,每一個民族及歷代教會之中;更在個人生中讓我們能認識祂、相信祂並親自聽見及知道祂對我們的旨意。因此讀舊約的歷史書、先知書時、基督徒必須要有歷史的認識,不但對過去的歷史有所認識,更應注意在今天的時代環境中,神要我們作些甚麼。這帶給我們基督徒一種緊急感,知道還有不多的時間,那要來的就來了;若有人不愛主,這人是可咒可詛的,因為主再來的日子近了。面對這時代我們要有緊急感,快點起來為主作工;因為神給我們時代的使命感,好像先知撒迦利亞一樣。

 

撒迦利亞是以色列人被擄歸回時代的一位先知,雖然以色列人是神的選民,當他們不愛神時,神的公義還是向他們彰顯,要臨到他們,可是以色列民族敗亡,甚至被擄到外邦,而整個民族陷於瓦解。人失敗了,但神永不失敗!祂是信實的,正如經上所記載的。以色列敗亡七十年後,民族還要復興,那些歸回的人,「崇拜」是他們第一件注意的事,聖殿必須重建。耶路撒冷和民族的重建中,崇拜必須先恢復,見證的事重新建立起來。他們重新要得著神的恩惠,注意神託付他們的使命。撒迦利亞與哈該是復興的先知(還有較後期的瑪拉基),因此我們通常都把哈該與撒迦利亞相提並論。他們特別注重聖殿重建。這是波斯王大利烏在位的時期,即主前五百二十年。哈該回到耶路撒冷時,年紀老邁,他曾見過從前的聖殿,因此極了解當時群眾的感受。想到神的管教,歷史的苦難和民族的憂患;他便安慰當時的百姓,說將來的殿的榮耀要遠勝過舊日的。雖然沒有所羅門建的那麼榮華,但屬神非物質而屬靈的榮耀是永遠的、內在的;所以哈該與撒迦利亞都把握著這重要的意義。哈該這位年老的先知,講的信息似乎沒有多大收穫,卻是能直接、簡單而有力的說出。年青的撒迦利亞可能是生長於外邦,從沒有見過舊日的聖城和聖殿,因此撒迦利亞書的信息與哈該書不同。它充滿屬靈的魄力、想像力,更有屬靈的理想,把神的信息,更有力和美麗地表達出來。神分別用哈該、撒迦利亞,我們若把自己完全交託給神,那麼我們必能得著神的信息,作這時代的見證人。

 

先知信息的特點是非常注意歷史的意識,神藉著歷史把祂的心意表達出來。沒有一件歷史事實是未經神許可的,因祂更在歷史之上統管萬有,把祂的公義慈愛表達出來。歷史具有承續性,非偶然產生的;是一種歷史的因果,正如將來要承受過去和現在的後果,因此你我都要負起歷史的責任。若今天我們在主面前盡心竭力,為明日教會的屬靈光景,負完全的責任,這就是先知所有的感受了。

 

在先知書中很注重兩件事情。信息一詞在翻譯上用不同的方法,有不同意義。它可以作「話語」解,本來是負擔之意,有時是默示,神把負擔放在先知身上,先知把這託負帶出來,神託負我們,一如先知屬靈的感受。第二方面,有時是「默示」,是指看見的異象之意。先知不但有特別的見解,且看見和體會別人所不能的。

 

異象是異乎尋常的事,神以超自然的方法使人看見異象,但有時並非如此,甚至只是以生活日常的經驗使人有屬靈的感受。箴二十九18說:「沒有異象,民便放肆。」其實異象在這裏是指先知的話語。如果我們沒有神的話語,將必變得墮落、馬虎。神有時要我們看見特別的景象,但有時給的只是屬靈的感受,使我們在神的話語上下功夫,體會祂的心意。神使先知看見,明白,且去傳揚見證,更要順服;你我也需如此。

 

經文中有兩處不同的表達,一句是「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另一句是「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這兩句話看來差別不大,實則大有不同;前句是表明神是非常嚴正、嚴肅、嚴厲,且帶著權威,有絕對全能的力量和命令,人必須要謹慎且敬畏地領受這一項正式公義的宣告。「這是耶和華說的」一句即不如前者,「說的」在翻譯上是一種嘆息,極輕微的聲調,充滿了溫柔憐憫,有時甚至帶著安慰,也像悲愴的歎息,表示神非常失望、難過,因為祂的選民失敗了!這屬神的人卻沒有注意神的話語,沒有追求祂的道,不能符合祂對我們的要求,這便是耶和華的嘆息。當我們讀完先知書的時候,我們也該有同樣的感受;求神憐憫並感動我們的心,叫我們與主有同樣的心,而且通過信心付諸行動。

 

「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神不需要轉動,只有人需要。正如那浪子與父親背道而馳,直至他醒悟後,才返回父親的懷裏。何西阿先知帶著淚和歎息大聲疾呼的說:「來吧!我們歸向耶和華。」(歸向就是悔改之意)。當以色列人歸向神時,神就如晨光出現,神不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如果信徒感覺神遙遠,抽象的話;問題不在神,而是我們需要轉向祂而已。

 

「你們要回頭離開,」我們要離開、回頭和轉回。這是第一篇信息或者是全書的序言。他們的列祖和先知在哪裏呢?人會過去,神的僕人亦然,但神的工作卻永遠長存。培靈會已是五十一屆,五十年間有多少神的僕人在傳神的信息;有的已成過去,但神的話語、工作不會過去。今天你我亦將過去,但凡遵行神旨意的仍永遠長存。讓我重複這點,我們必須要對歷史負責,向神及以後的人交代。這就是神所告訴撒迦利亞的。

 

(一)四匹馬的異象(1-8)

 

現在我們正式來看第一個異象(第八節)。「我夜間觀看」,這是一個晚上的景象,若注意先知書的內容,在被擄以前,異象不在晚上而在白天。所以連先知對晚上的異象也感到疑問。自被擄以後,撒迦利亞或但以理卻特別注意晚間的異象。因為神要有黑夜的信息,要提醒先知們在歷史的黑夜中,在神的光中,看見亮光。同樣我們也要注意黑夜的信息、處境,以致在夜間所該看見且要作的事。自亞當夏娃犯罪後,那一夜的黃昏,人類歷史便陷入罪惡,無知痛苦的漫漫長夜中,而這正是整本聖經要告訴我們的重要信息。當以色列人在埃及地時,因埃及王的阻攔,便有了黑暗之災;但在以色列人居住之地,卻有亮光,這表明世界都在黑暗中,以賽亞書說:「在阿拉伯的曠野,有人聲說,守望的人夜裏如何?」黑夜是否會過去呢?記得主耶穌來到這世界時,並不如現在聖誕節那麼富美麗的傳奇性。事實上,神的兒子降生在伯利恆的晚上,那明星──人類歷史希望之星,升起了;光來到世界,但世界的人因犯罪不愛光,倒愛黑暗。主耶穌曾說:祂是世界的光,跟從祂的就不在黑暗裏走。但以後的人卻把祂釘在十字架,那時從午正至申初,遍地都黑暗了。人類只有在主耶穌從死裏復活的那天,才有了早晨。我們現正等待另一個早晨,主耶穌從天降臨的那個榮耀的早晨,但現在還未到。在啟示錄中,約翰看見榮耀的人子,祂的面貌如烈日放光;當這榮耀的人子,行走在金燈臺之間,表明了教會仍在歷史的黑夜之中。我們一直在守主的晚餐,是黑夜的守望者;正如先知撒迦利亞,又如耶路撒冷的祭司們,按著更次守夜,靜待天亮。忍耐、忠心、信心、恆心、直至東方發白,號角傳來之時,耶路撒冷之聖殿就要獻上早祭。這是當時歷史的背景,不單是猶太教會的習俗,也給我們一幅活潑的圖畫。我們都是黑暗中的守望者,都不能昏昏欲睡,要像滿了油的聰明童女,需要儆醒。在歷史長且深的黑夜中,我們怎能睡覺呢?因此彼得曾說:「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我們必須謹慎自守,儆醒禱告。」你我都是黑夜中的守望者,正如撒迦利亞,他看見一人騎著紅馬,站在窪地番石榴樹中間。在低地、山谷的地方,或許有象徵的意義,今天我們都活在山谷的地方,是潮濕且陰暗,我們都在這環境中,世人都沒有希望,但我們仍有。讓我們抬起頭來,仰望高山︴白雲和陽光,我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們要舉目往上看,因為我們的幫助從耶和華而來。

 

再者,番石榴是極矮小的樹木,其味卻幽香。我們在這世界,環境也該如此,不能隨波逐流,要成為中流砥柱;見證主,發出祂的香氣。雖然不顯著、威武,但卻有地位、價值。基督徒就是如此卑微、平凡,但卻又是偉大;因為神的生命,在我們身上照常顯大。

 

這人就站在那裏,在他背後,還有數匹馬,有紅、黃和白色的。有注重末世預言的人解釋牠們顏色所帶有的屬靈意義。其中易產生過份的危險,有幾點是需要注意的:「紅」是代表鮮血、爭戰 ;「白」是純潔、得勝 ;「黃」在中文該譒為混雜,即斑點,不紅不白。這些馬是表明世界在烽火中,沒有太平、安全,戰爭是末世的現象。

 

於是我對與我說話的天使說:「主阿!這是甚麼意思呢?」「主阿」在這裏不一定是道成肉身以前的基督,但最少也是尊貴的稱呼。他說:「我要指示你這是什麼意思」。十一節:「那站在番石榴樹中間的人說,這是奉耶和華差遣,在遍地走來走去,見全地都安息平靜。」世界在烽火之中,矛盾地是安息、平靜。外表看來,世界是繁榮平靜;卻又是混亂、充滿爭戰。人在外面粉飾太平,實在卻沒有一點平安。在耶利米書和以西結書中,都提及假先知,他們都說平安的話,其實不然。愛聽那些輕描淡寫、旁敲側擊、輕鬆幽默的話,這並非聽道的態度,神的信息是嚴厲及有份量的。求神憐憫、賜福教會的講台,不要逃避現實,不能以信心的眼光,來否認混亂的事實。先知的信息常常是現實的,也是理想的,兩者皆需注意。因此神極其惱恨。「萬軍之耶和華阿!你惱恨耶路撒冷要到幾時呢?已經七十年,你不施憐憫要到幾時呢?」那些作惡的外邦人,他們還在享受,以為是平安的生活。若研究歷史,可知當時波斯在政治上不安,人卻在那裏粉飾太平。我們不能如此,要有先知的眼光,作為當代的見證人,傳道者,見證神的公義,傳審判末世的信息。

 

耶和華就是美善的安慰者。(十三節)安慰與憐憫同義,是神內心的歎息和焦急,而且說到耶和華神「心裏火熱」,又說神「不單安慰錫安,也揀選了耶路撒冷。」我們可見神是憐憫的,是心裏火熱的,火熱是忌邪之意,祂火熱即擊打那些作惡者和仇敵們。在以賽亞書中說你們要安慰我的百姓,對錫安說安慰話。安慰有兩個字,一是指神有迫切說不盡憐憫的心賜;另一個是摸到他們的心意。我們的主就是這樣,作為教會工人的也該如此。我們是守望者,不單看見,還要見證我們的神──是滿有憐憫、安慰的神,更要摸到人的心。今天有許多人在痛苦之中,神要我們用溫柔的手來包裹破碎的心靈。我們有安慰的功能,更可治邪,我們不能與世界同流合污,不能妥協。神的心如何,我們也要如何。我們必須像神一樣恨惡罪惡,總要心裏清清潔潔的,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講員: 唐佑之牧師
傳譯: 陳黔開牧師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