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屆 奮興會 第4講

第四講  國度的原則

今年五月,我有機會到南韓參加「主後二千年普世佈道會議」。一個週六晚上,在奧林匹克運動場舉行大學生差傳聚會,有八萬大學生參加,重點是普世傳福音。韓國大學生表現強烈的使命感;聽說去年也在該運動場舉行青年聚會,有十萬人參加,其中一萬人奉獻作宣教士,真是震動全韓,也震動了全球。在教會歷史,十九世紀末至廿世紀初廿年中,有「學生志願宣教運動」,有幾千大學生獻身,成了差傳歷史動人的一頁。感謝主!在廿世紀的今天,聖靈照樣工作,不斷感動普世許多國家的青年興起,奉獻自己,到世界各地各方去傳福音。我們也感受到神在香港工作,求神繼續興起更多宣教士。今晨有位弟兄打電話對我說,他有感動到南美洲作宣教士。我曾多次接觸這樣的青年,為了基督國度獻身,擺上自己,投入主的旗下跟從祂,為基督國度打美好的杖。

 

《馬太福音》記載主耶穌所講關於天國的十八個比喻,從中歸納七個基本原則,可幫助我們了解國度的基本意義。我們屬於這個國度,巴不得都願來,徹底清楚了解國度的基本原則:

 

(一)恩典的原則(太廿二1-14

 

主耶穌說一個很有意義的比喻:一王擺設筵席,所請者不分善惡,凡願意的都可以赴;但有一條件:赴筵者須穿上王為他預備的禮服。由此可見,世人眼中有善惡,但神眼中都是一樣,都是罪人,都虧缺了天父榮耀;這些人有個共同特點,都知自己不好,有虧欠、弱點、污點、失敗之處,未符合神的原則,沒榮耀神的名。保羅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保羅在猶太人中,原是個出色的猶太教徒,道德標準之高超越許多人;但是忽然他的心眼開了:「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羅七15)「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24)在神光照之下,他發現自己是個不好、不自由、有缺欠的人。在神國度裏,人人都有此相同特點,知道自己不好,也願意更好;在國度裏發現一條更好的道路,願意投入其中。聖靈的工作,就是叫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當人曉得自己責備自己時,就是聖靈開始,在他心中工作了。平時人的指頭都是指責他人,但聖靈工作,叫人指頭轉向指責自己,就在神前謙卑、坦誠地求神開恩、可憐我這罪人。這人進入神的國,穿上神為他預備的禮服,這是在基督裏的義袍,是恩典,因基督十架的救贖得以稱義。這是基本國度的原則:都是恩典。

 

(二)生命與生活的原則(太十八1-3

 

這天國的比喻是個實物教材,主對門徒說:「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3)這是生命的改變,要進國度的條件。主說:「凡好樹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七17-18)所以憑著果子就認出好壞來。主耶穌到世上來,非但講仁義道德而已;世人所需要的不是仁義道德的道理,因為世上已有很多人的道理;人類所缺少的不是道理而是生命。主到世上來,為要叫人藉著信心接受祂的生命,當我們有了信心就和主的生命結連,如同我們按電鈕,電就通了,燈就亮了;信心的作用就是如此,有了信心就和耶穌基督結連,祂的生命進入我們裏面,我們就成為重生的人,生命改變,新的生命開始,這是聖靈藉我們信心作成的工作。基督教信仰的特點亦在此,也是基督國度重要的原則。主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約三3)當然更不能進神的國,有信而得主生命者,這人就跨過天國的門檻,進入基督的國度,這是生命與生活的原則。

 

另有個比喻,天國好像一個田地的主人,把好種子撒在田裏,半夜有仇敵將稗子撒在麥子裏,後來麥子、稗子一齊長大,僕人問主人,要把稗子拔出來嗎?主人說:不必,容這兩樣一齊長,當收割的時候,才把它們分開;稗子的結果被燒滅,麥子收存在永存的倉庫裏。(太十三24\42)由此可見,主人所要的是麥子,麥子長成麥穗,這是主人之目的。在教會有麥子,有稗子,我們很難分清;但有一標準能夠正確分辨:有生命在生活中表現,就屬於國度的人。現在我們不能百分百判別,但大致上不會錯,如果人沒生命在生活上表現,不能不說它是稗子,很難說它是真麥子。「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廿一43)這話是重心,主耶穌講了這比喻最後作此結論,所以結果子是神的國度之基本原則。耶穌到無花果樹前找果子,遍找不到,無花果樹因此受咒咀。神的國是結果子的國,這基本原則永不能更改,所以我們在這國度一定要有基本的了解:我是屬這國度的子民,我是否結果子?在我的樹上,主能否找到果子?我若在這國度裏,就必須結果子。

 

(三)作賜福器皿的原則(太十八23-35

 

「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麼?」(33)這僕人蒙主人的憐恤,主人對他的恩典慈愛很大,把他所欠大筆款項都免掉了;主人也希望他同樣對待他的同伴,能把他從主人所領受的,用於別人身上。這是主講關於國度的比喻,天國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每個蒙恩者作恩典的出口。我們在基督裏是蒙恩的人,我們成了天父的子民,蒙了永遠的恩典,神給我們的慈愛憐憫說不盡,難道我們就停止於接受恩典嗎?這不是主的旨意,祂要每個蒙恩者作為恩典的出口。在基督國度裏的人有個使命,接受恩典以後,要將恩典流出去;接受了主的憐憫,要把憐憫流出去。今天下午我見一位八十三歲的老弟兄,他把二百萬美元奉獻作主的工作,自己租個小地方居住,可以說他奉獻全部的財產。談話之中,他說:「我真知道神的恩典,所以定了心志要愛主,我一切所有都從主而來,我第一關心是主的聖工,第二是我所有的親友,我是親友中唯一出來香港的,他們都在中國大陸,我供給他們的需要,讓他們有安定的生活。最後我才是為自己。」他並非宣揚榮耀自己,乃是見證神在他身上的作為;我大大受感動,一個在主恩中愛主的人,得到恩愛激勵、感動,願意與人分享。這是神從創世顯明的旨意和道路,當耶和華向亞伯拉罕顯明時對他說:「我要賜福給你,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參創十二2)接受神的祝福和成為祝福別人的,兩件事分不開。神又對他說:「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創廿二18)所以神對亞伯拉罕的旨意,也是神對他後裔的旨意。亞伯拉罕的後裔有三種人,耶穌基督是亞伯拉罕那一個後裔,原文後裔是單數,特指耶穌基督說的,神的旨意藉祂叫萬國得福。但是後裔不單指耶穌基督說的,也是指著亞伯拉罕肉身的子孫說的,也就是指以色列人說的;神揀選以色列人,目的是要藉他們使全世界蒙福,他們要成為工具;這目的和恩典分不開,以色列人的失敗,就是把揀選之目的和恩典分家了,結果神的計劃和旨意在他們身上落了空;他們只願享受特權。我們是被揀選的民族,超越其他任何民族,他們在特權中陶醉自己,忘記了呼召他們神的旨意和計劃。這是舊約聖經最大的悲劇。進一步想「那以信為本的人,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加三7)我們這些以信為本的基督徒,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神對我們的旨意也是一樣,祂賜福給我們,為要我們使他人得福。神說:地上萬國也要因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得福。可以說,這話是全部《聖經》的中心信息。神恩待了亞伯拉罕,叫他生出一個民族,藉此民族恩待普天下,神又預定亞伯拉罕的子孫中,祂獨生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那些因祂蒙恩得救的人成為亞伯拉罕屬靈的子孫;神又恩待他們,讓全世界蒙福。主的天國比喻,把神國度的基本原則清楚說明,我們當銘刻在心版上,念念不忘;不在此事上失敗,作子民的要有清楚的基本觀念,使別人得福。保羅說:「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廿35)又說:「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後六10)他提及他的書卷和他冬天的大衣,那是世上惟有屬他之物。他有最寶貴的富足;又說:「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八9)這是保羅心裏的觀念,支配他整個人生。我們真是願意學習這基本原則。

 

(四)順服的原則

 

順服者進入神的國;當娼妓悔改順服神命令時,他先進神的國。順服把我們帶進作門徒的範圍裏。我發現使徒時代信主者稱為門徒,所以《使徒行傳》中「門徒」這字共用三百四十次,「信徒」只用了兩次;並非「信」不重要,乃是說信了以後要進步作門徒。使徒時代,在使徒帶領、聖靈感動之下,作基督徒就是作門徒;他們所以那麼強,因為有門徒的觀念,他們受門徒的訓練而跟從耶穌。最近我讀了篇文章,說我們傳福音時,可否把「信耶穌」改為「跟從耶穌」。我覺值得我們思想,「信耶穌」,「信」有聽見的觀念,可能不了解「信」的豐富意義,所以很容易把信仰簡化,把重要意義刪掉。如果說「來跟從耶穌」,感受就不同了;我要學耶穌,因祂是主、是神的兒子、是救主,信的時候已經超越信的範圍了,已經想到要跟從耶穌、效法耶穌了,這樣可能有更好的果效。所以《徒》講信徒只有兩次,絕不是輕看「信」;我們是信而得救,相信基督是神的兒子、是唯一救主;但使徒時代,在使徒帶領、聖靈感動之下,重點就放在門徒。順服接受基督的主權就叫做門徒,我們不是空空地信,乃是藉著「信」入了門之後,享受基督的豐富,跟隨祂,學習、效法、見證、榮耀祂,從信的門口進入豐富的廳堂。我曾到伯利恆紀念耶穌降生的禮拜堂,門口並不寬大,進入後廳堂寬大美麗,有很多漂亮、紅色大理石柱子,最美麗的花燈。我們也是如此與主發生關係,進了窄門,用信心接受主之後,用信心進窄門,與主在小路同行,漸漸發現小路是廣闊恩典的範圍,小路變成大道。許多人覺得,跟從主的路太窄。在基督裏,神的兒子有無限的榮耀,享受主愛廣闊的天地,在愛中有自由,在真理中有自由,在服事中有自由,是屬天的自由,何等美好!

 

(五)付代價的原則(太十三44-46

 

這兩節經文有兩種解釋,並簡單提出,由你選擇哪一種。當我們發現了國度的寶貴,知道是寶貝藏在地裏,便歡歡喜喜變賣一切,為要買這塊地;不知道其中寶貴的人,看見了以為這人瘋了;但是他知道其價值無比,願變賣一切,付上極重代價,且歡喜去做。這表示基督徒了解國度的寶貴、榮耀、賞賜,將來永恆蒙恩的歸宿,願付上所有作代價,把一切看為糞土,為得永恆的寶貝。下一節是講主耶穌尋找好珠子,他心中有一目的,找到了就變賣一切買這顆珍珠;主耶穌付上一切代價而得這國度,祂上十架要創這國度,此國度有千千萬萬人。「人遇見了」(44),意即無意中發現;原來一般人不曉得這國度的寶貝,後來遇見了解,才願付代價。「買賣人尋找好珠子」(45),他有清楚之目的要完成;主耶穌到世上,有一清楚之目的:要創立這國度。主耶穌和我們都願為國度付代價,主付重價為救我們進國度;我們也以付代價的心,來回應主付代價的心。第二種解釋,這兩種人都是指我們而言,我們分兩種不同情況,第一是無心屬靈的事;但是偶然遇見,忽然聽了福音,明白了,便付代價追求;另種人,心裏總覺人生有所需要,可是不知需要甚麼,就專心尋求。有些人蒙恩是無意中偶遇恩典,另種人在心底深處,要尋求人生真正的價值,尋求終極性的真理。兩種解釋各有道理,請你們自己選擇吧!總意是為國度付代價,這是很重要的原則。

 

進入國度者反有責任為國度付代價,且已付了代價;我們與主一同付代價,跟隨主。祂是走在前面的元帥,先付最大代價;我們跟從祂,受祂的感動激勵,同心合意一齊與主同付代價。國度的建立乃因有人共付代價,國度的力量在於願付代價的人,於是國度就起來了,教會就起來了,人看見這表現也被感動,接受而響應。

 

我在韓國漢城,有一主日到長老會教會講道,那教會僅有十年歷史,已有七千成年會友,分四次主日崇拜,每年經費千萬美元,其中三百萬是差傳的經費,已差派一百五十八位出去,到世界各地傳福音。最感動我的是何牧師見證主教導他,每晚他七時睡覺至兩點起床,一直禱告至天明,這是禱告的事奉。大會籌備會的主席見證,他為大會四十天禁食禱告。韓國教會的禱告精神真是令人感動,也看見神回應他們,讓他們教會興旺,牧師在膝頭上付代價。每次我到南韓都受感動,在那次大會,同組有個非洲國家的女王赴會,她見證在她皇宮每星期有兩次禁食禱告會,由她自己帶領。女王帶領禁食禱告會,我想是獨一無二的情況,那小小國家八成人口是基督徒。小組中有對夫婦,是澳洲的醫生,奉獻作醫藥宣教士到也門去工作,那裏是回教國家,他們已在那裏工作了數年,據說會後他倆要到中國新疆,不是去傳福音,因恐外國人在那裏傳福音反而給他們製造麻煩,他們要用腳站在回教地方,求主打開新疆福音之門,他們遠路而來作這事。我忽然心中出現一處經文:「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來十一38)遠路去傳福音,為作屬靈的爭戰。多少人給基督的愛感動、激勵,走上祭壇奉獻自己,為國度付代價!

 

時間已到,還有兩個原則!一個好老師要作兩件事,除了上課講書外,還要學生做家課業;我今日要做個好老師,請你們回去自己做功課,研讀以下兩個原則,好不好?

 

(六)愛的原則(太廿五31-401-13)

 

對人的愛(31-40)

 

對主的愛(1-13

 

(七)第七審判的原則(十三47-49

 

談到一個人捕了很多魚,然後將他們按類分開;這是審判的原則。這七個原則,合起來就是國度的七個基本原則。你的回應如何?請禱告。

 


講員: 滕近輝牧師
傳譯: 樓恩德牧師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