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與非基督徒有何分別呢?別人是過路人、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們也是。神既拯救了我們,又為何要把我們留於苦難的世界呢?很多信徒在水深火熱時向神呼求:「主啊!祢何時再來?」我相信神沒有錯,神不會故意讓我們經歷苦難;苦難本身沒有意義,除非為了更高的目標去承擔苦難。因為神仍深深愛著被罪惡綑綁的罪人,希望他們早日脫離災難。表面上信徒與非信徒沒有分別,我們吃喝嫁娶、生兒育女、發展事業、就業……。唯一不同的是在星期日做禮拜。別人看見我們的分別嗎?可惜,信徒在社會中是一群隱藏的人;自稱是光、是鹽,卻不能在社會上起作用。我們生存的目標及意義,與世人有何分別呢?最高的理想不過是充滿我們的禮拜堂。然而,主的心意是要我們去充滿整個世界。主耶穌說:「父怎樣差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到世上去。」因此,我們在世上不是旅遊、視察、觀光,而是要完成神的托負──一個見證主的托負。
誰是肩負使命,見證主的人呢?14節耶穌說這些門徒不屬於這世界,現今的世界被罪惡滲透,仍在惡者掌握中,是抗拒神旨意的勢力。這世界有自己的價值,方向及作風,信徒不屬於這世界,因此在世界上不受人歡迎。正如主來到世上,遭遇到很大的抗拒,因為光來到世界,成為黑暗的挑戰。故此,世界憎恨我們,不要以為詫異,世界的價值觀建立在短暫的物質,屬主之人的價值觀是與永恆掛勾;有聖潔標準,不與罪人同流合污。正如彼得說我們是寄居的。帶著使命進入世界,應提醒自己不迎合世界的潮流。世界若因我們的公義,聖潔及愛心而恨我們,則不需為自己辯護;但若因我們對苦難不關心而恨惡我們,則應自行省察。若為義而受逼迫,便是有福的人。
我們不屬於這世界,是否就屬於自己呢?(十七6-9)說我們是屬神的人,神將我們賜與基督,因此不能再以自己的喜好而定人生的目標。我們與世人的分別,在於我們是被拯救,被赦免的人。因此每個屬主的都應當是一個見證人。只是今天出現一個可悲的現象,許多人將見證職業化,只出錢請人來為我們作見證。故此只有一小撮人是專業見證人;這樣,我們在世界的影響也就極之微弱。作見證是每個蒙恩人的責任,這呼籲是主向每個屬祂的人發出的。一方面,這是個報恩的行動。另一方面,這是唯一能影響整個世界的方法。若將見證縮窄在一小撮人身上;那便會限制我們活動的範圍。在極權的國家,作見證很受政權約束;不是任何時間或每個人都可作見證。然而,今天我們有自由超越地域、文化為主作見證,如果每個基督徒醫生、律師、校長、主婦、商家……都將見證帶入自己的圈子,則在整個世界會產生鉅大的影響力。
經文中也讓我們明白見證的先決條件。15節「我不求祢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祢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我們知道自己正處於敵人的陣地,有自身的軟弱及限制。因此在大祭司的禱文中,耶穌求神保守這些見證人脫離惡者的勢力,免受其騷擾而影響他們的使命。以弗所書形容基督徒的生活就是一埸爭戰,與空中靈界的勢力爭戰。若單憑我們有限的智慧及力量,則難以取勝。若果你對信仰認真的話,便會感受敵人的攻擊,直至無法抵擋,憑己力去應付這些引誘、試探,便會跌倒、灰心,對生命、對神起了懷疑。倘若沒有神的保守,相信大部份人都不會在這裏了。耶穌向神祈求,保守我們脫離那惡者,耶穌很認識那敵人,祂親身經過試探。要勝過試探並不簡單;若沒有神的保守,我們會跌倒;多次的跌倒,使我們慚愧!會放棄為主作見證,對自己、對神失去信心。不錯,撒但的攻擊很凌厲,但要記得耶穌的禱告,我們有神的保守;祂是我們永遠的保障,堅固的堡壘,所有權柄都在祂手裏,我們可放膽到世界為祂作見證。
除了有神的保守,還要有真理的裝備。主說:「我要將祢的道賜給他們,求祢用真理使他們成聖。」真理的作用不在增加知識,乃是塑造一個合神心意的新生命;使生命有其抵抗力。真理在我們生命裏不斷更新,使我們達到神的標準。今天神學上常探討真理本色化(contextualization)的問題,這只是第一步;最重要是將真理融化於自己生命裏,這便是(actualization)。耶穌以真理叫人成聖,也就是說真理經已融化在我們生命裏,每個信徒都應積極追求這真理,以應用於生命上。在香港,聽道的恩賜很明顯,然而,滿腦子的真理,是否能令我們成聖呢?若不能的話,我們未有資格成為見證人。耶穌希望透過真理,建立一個穩固的生命。這生命本身就是有力的見證,也是個信息。林後三章說基督徒的生命是基督的荐信,由聖靈而寫的信,當別人看到我們的生命,就如見到基督的形像一樣。
另一方面,經文中也提到我們見證的場所。耶穌說:「我不求祢叫他們離開世界,祢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整個世界是我們見證的場所。一向以來,我們以為見證只是圍內人的事,所受的裝備也只為教會的事工,但這導致一個誤會,以為教會之內的是事奉;教會以外是私人生活範圍;以為教會之內的事奉,便代替了教會外的見證。神的心意是要我們進入世界作祂的見證人,教會的事奉只是個起點。聽聞美國一個油田,有大量機器日夜操作,將油泵上地面;鄰居問油田主人,為何只生產油而不出賣呢?油田的主人則答說,泵上來的油也不夠機器的消耗,那有剩餘的油出售呢!教會的情形是否一樣呢?神的心意是要我們有剩餘的油給別人。教會的團契生活是使人重新得力,生命更新,更有力量進入世界。雖然世界的科枝進步,令人以為不再需要神;然而,地鐵站看到的,是一張張無表情的臉孔;背後都有痛苦的經歷、虛空的心境。多少人在黑暗裏等待光,更多人渴望得到真正的愛;主就是要差我們進入這世界中。因此,我們居住的地方、我們的職業、學校都是我們的燈臺;神要我們在那裏燃起見證的火炬。
感謝神!今天香港信徒都有優良的職業水準,有好醫生、好校長、好教師,但更應達到好的基督徒醫生、教師、校長,在職業上流出基督的馨香。今天許多不同行業都有團契,希望透過團契生活彼此鼓勵、提醒。不同行業都有其獨特的困難。各人把心願擺在一起,共同商討可行的見證途徑。台灣的「的士團契」便很有新意,他們利用播放錄音帶來與乘客談道,這不是每個行業都能做到。每個崗位都有自己的挑戰,神要我們在自己獨特的崗位上,找一個適當的方法見證神的榮美。主耶穌要我們進入人群中為祂作見證,但我們卻只拉人進來,沒有膽量出去;教會的佈道會中,往往只有百分之十是未信的人。當我們清楚自己在世界的目的,便應校正人生的目標,在我們活動的範圍見證神。
接著我們看見證的方式。18節「祢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耶穌是以道成肉身的形式出現,過人的生活;以表明神榮耀。因此,在耶穌被差派的模式中,最少有兩個層面:
首先是具體的行動,香港人有一句俗語:「講耶穌」,意即只有口講而沒有行動,因此世人以此話來取笑我們。我們不但講,還應活出基督;具體行動可維護公義、抵擋罪惡的蔓延。就如耶穌潔淨聖殿,不單講理論,也用行動表示。祂又用行動為人驅魔、彰顯神的榮耀;當信仰真的影響我們的生命時,我們整個生命的行動,就都是明確的見證了。為真理、公義,應有具體的行動啊!
另外,就是愛的關懷。耶穌在世上表現出一個愛的生命,心中充滿憐憫;這都是愛的自然流露。基督徒謙卑的服事及愛心的表達,不是希望他人回教會,這應該由對方自己決定。我們不可存著動機做這事。因為未信者眼睛是雪亮的;愛若另有目的,他們是不會接納的。他們甚至嘲笑我們利用手段,動機不良。然而有愛的關懷,是因基督的愛先充滿我們而有的自然流露。別人也能感受到我們的關懷及憐憫。
除此之外,我們也需要一個清楚的宣講,二者互相配搭。一方面有行動的表示,另一方面有清楚的解釋。當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在行動背後也有解釋;使人看出是神的作為。舊約時常提醒人要記念神的作為、神的律法;兩方面的配搭,成為清楚的信息。我們宣講時,不應以福音為恥,跟人談甚麼事情都容易,就是談福音最困難!但若不清楚地宣講,別人便不明白我們生命的意義及生命的改變,很多基督徒以不明顯地表達信仰而自豪,福音預工是要做,但應帶入撒種的工作。鬆土的工作只是暫時性,最終要做收成的工作。耶穌宣講天國的信息時用了各種智慧,使他人容易明白。我們講道理時常以為愈深奧便愈有涵養或學問,使簡單的道變得複雜;耶穌講道擅於就地取材,天上飛鳥、地上花朵,都能把深奧道理表達出來。
我們在世上肩負重要的使命,要將神的榮美表達,將基督全備的救恩宣揚。教會不過是個訓練所,退修營,為裝備我們滲透整個社會。雖然我們見證的性質、工作崗位可能不同;但我們都是主的見證人。
一個人在海峽中救了一些沉船的水手,他發現該海峽是危險地帶,便築了一座燈塔。後來,有些人受這人的勇敢及他的志願所感動;加入了志願拯溺的工作,很快便組織了拯溺會。接著還開設拯溺班、拯溺研討會,但卻慢慢忽略了拯溺工作。後期更將會所易名為拯溺俱樂部;以後有人問起為何叫拯溺俱樂部,會員便解釋這是歷史包袱;不知為何以前用拯溺這詞。但現在已沒有拯溺工作,會員可坐在會所裏,看見船隻向下沉,也感覺與自己沒有關係。船在沉,但拯溺俱樂部的會員仍在享受自己的團契。這不就是今天的教會嗎?開始時為拯溺,今天卻變了俱樂部。不錯,我們有甜蜜的交通及團契,但這是否神的心意呢?弟兄姊妹,你們的燈台還有見證的嗎?你們的鹽是否已失了味?
講員: 許道良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