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屆 研經會 第8講

第八講 愛的十字架

馬太福音有記載耶穌在加利利海邊,呼召彼得的情況,當時彼得不加考慮便放下漁具跟從主。我想他沒料到自己要走一條崎嶇的路,其中有勝利的歡笑,也有失敗的痛哭。彼得曾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宣佈基督教最重要的教義:耶穌就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他曾在山上看見主的變像,這是超越屬世的限制,進入榮耀的經歷。他曾與主經歷豐盛、受人抬舉;也曾經歷貧乏、受人逼迫。我相信彼得不會忘記他在客西馬尼園的軟弱,還有最痛心的是,在主最需要他支持時,竟然三次不認主。後來,基督受死、埋葬且復活了;而彼得及其他門徒仍驚魂未定,非常迷惘。雖然他們看見並摸過復活的主,卻仍未得著能力;直至聖靈降臨,他們的生命才真正地改變。彼得就是一個如此失敗的人。然而,他卻是我們跟從主的人一個真實的寫照。

 

經文中記載復活的主,如何與門徒恢復那破裂的關係;耶穌主動為他們預備早餐,這是與最後晚餐互相呼應的筵席。晚餐後門徒失敗離棄主,現在主則預備另一個筵席;以彌補他們的過失。反之,門徒卻為此而產生陌生感,非常尷尬;因被他們離棄的主,竟再次邀請他們進餐。但主看重的,不是過去的失敗,乃是放在前面的使命及托付。因此,祂要清楚門徒們有否一個基本條件──愛主的心志,成為他們事奉的動機。事實上,撫心自問,我們事奉神的動機非常複雜;在愛主之外,還有其他動機。以為是為主受苦,其實只是一種不正常的殉道心理。我年輕時,決心要被主使用,想像自己淒慘地在深山野嶺孤單獨行;這是我事奉的最高理想。卻沒有想到在深山野嶺,那有事奉的對象。只以為事奉神愈孤單、愈飢餓愈好。有受苦的心志並非是主動找尋痛苦;乃是說:我願意為主的緣故,接受別人對我的處理。另一方面,我們事奉神,可能是發覺社會上,無法找到更好的職業;做傳道人有聽眾,得人尊重。然而,沒有屬靈的質素,便走上事奉的路,終會被掏汰。

 

因此,耶穌要查問彼得的心志。那時候,彼得對基督的愛已有深入的了解;他看見主毫無保留地為他死,在主的身上經歷了饒恕、醫治及接納。在這特殊的時刻,主的呼召臨到彼得。雖然他那時正與門徒們重操故業,但耶穌卻要彼得作一個抉擇。事實上,跟從主永遠是一個選擇,甚至奉獻了若干年,仍常在比較的情況下作出選擇。假若跟從主,是在無可奈何及被迫下而決定;例如升學機會、就業機會十分渺茫才跟從主。這種跟從實在值得懷疑。「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這是個需要時常更新的選擇。耶穌要彼得明白這決定的含意,因此祂三次查問彼得的心志;是要他明白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使他記著這是事奉最基本的動機,讓他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象。

 

這段經文,在原文有兩個不同的「愛」字,因此很多人認為有不同的意思。他們認為耶穌先用較高標準的「愛」來問彼得,但因為彼得做不到,故才改用另一個較低層次的愛提問彼得。我則不同意此種解釋,因為在約翰福音內,兩個愛字(Agape)常交替使用,都表達同一意思,並沒有顯著的分別。可參考(約十四23;十七23;十六27)這些經文提及神對世人的愛,其中兩個「愛」字都有使用。故此,我認為這段經文的重點不在於兩個「愛」字的分別,而在於這問題的重複性,耶穌要彼得清楚自己事奉的動機,否則不能持守未來艱苦的事奉。

 

對於耶穌的提問,彼得說:「主啊祢知道我愛祢。」雖然他曾否認主,令人失望,但他知道主清楚他有痛悔的心;故此願意將過往生命中的碎片交給主,再次決意跟從主。這決定並非保證以後不再失敗,只是神看重我們有真誠的心志。這也是我們與非信徒的分別;基督徒會軟弱做錯事,不同的是;信主的人有一個目標、心志。雖會跌倒,但有痛悔的心;能再次起來跟從主,走屬天的路。這心志成為我們人生的目標,並校正我們日常一切的行為。此外,愛不是一句說話,而是一個生命,需要從行動上表達出來。耶穌不但要求彼得有愛的心志,還要他有愛的承擔;因此主對彼得說:「你餵養我的羊。」耶穌立刻將工作交托彼得,將祂心愛的羊群托予彼得照顧。耶穌深知這工作的艱難,因為每隻羊都有強烈的自我意志,然而都是主所愛的對象。祂盼望這群羊能安睡於羊圈,不受豺狼猛獸的威脅。因此祂不會隨便將這工作交給人。因為它不是一種職業,而需要有愛的承擔,因著愛主的緣故,也愛屬主的人。在這方面,摩西是一個好例子,雖然百姓多次埋怨他,又想用石頭砸死他,但摩西對他們的關懷在禱告中表露無遺;甚至願意為百姓代受神的懲罰。因此神將牧養的職責交給摩西,這就是愛的承擔;倘若我們中間有牧者,對羊沒有憐憫的心賜及愛的關懷,就應當在神面前好好省察。否則,不但無法發揮牧者的功能,同時也會失去當初事奉的衝勁。

 

主將愛的承擔交給彼得後,便講出愛的代價。這代價是事奉神的人不愛聽的。我們常常關心報酬的問題,但耶穌呼召人工作時,沒有說明會回報甚麼;卻指出對方要付上甚麼代價。我相信這就是成功與失敗牧者的關鍵,耶穌讓彼得知道他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年少時候,要束上帶子隨意往來。」若跟從主,這年輕的自由便受到約束,因為年老時要伸出雙手受到綑縛,失去自由。然而,這卻是榮耀神必經之路。越戰時有一位隨軍牧師,隨軍到前線照顧他們的靈性;也因此救出許多垂死的士兵。他在寫信給家人時說:「我能在人生的戰場上作主的僕人,實在是榮幸。」我們身為牧者的知道羊的需要嗎?我們願付上自由的代價,去認識我們的羊嗎?十幾年前我到香港時,發現教會中大多是青年人,心裏實在興奮;但是,今天在教會又發現大部份是青年人,十多年前的青年人,今天在哪裏呢?身為牧者的,知道他們是從哪個破口流失了呢?

 

相傳在尼羅王時代,基督徒受到逼害而逃離羅馬城。當時彼得也在逃難潮中,主向他顯現說:「彼得,彼得,羅馬城內還有一個空的十字架。」彼得醒悟過來,慚愧地回到羅馬城,最後被捉拿,要受十字架之刑;但他感到不配像耶穌那樣釘十字架;便要求倒釘十字架。這雖是個傳說,但作者寫約翰福音時已知彼得的命運。耶穌說:「你年老的時候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彼得放下一切跟從主就得到這些,最後以死來榮耀神,正如一粒落在地裏死了的麥子。保羅的經歷也一樣,林後六章可見他的掙扎,保羅有很多需要,不但被人忽略,還要去照顧很多有需要的羊群;他醫治很多創傷的心靈,但自己心靈的創傷卻無人問津;這就是愛的代價。基督徒所講的愛,不是一朵玫瑰花,而是一個十字架。

 

有一回,一位年老的美國宣教士,從非洲回到自己的祖國,同船有剛狩獵回來的羅斯福總統;岸上擠湧著大批人群及儀仗隊,熱鬧非常,在歡迎總統回來。當總統離去後,宣教士提著行李,獨自站在甲板上觀看,便開始流淚,他說:「父神啊,我遵守祢的呼召,到非洲偏僻之地宣教。我在那裏埋葬了我的妻子、兒女,現在獨自回到自己的家裏,卻沒有一人來歡迎我。」那時,他彷彿聽見有聲音說:「我兒,你還沒有回到家裏。」傳教士將自己一生擺上,得到甚麼呢?一無所有;然而神卻透過這種方式來榮耀自己的名,這就是愛的代價了。今天,許多服事神的僕人付上自己的一切,他們的代價可能在今世沒有人明白,要到來世榮耀的國度才知曉。二千年來許多牧者忘記了自我,十字架的道路真的染滿血跡。他們攀越山嶺,走遍大城小鎮;尋找迷失的羊,為我們留下了佳美的腳蹤。然而在這行列裏也有不少人失落,離棄了主,這些缺口直至今天仍需要人填補。

 

公元四世紀,東羅馬國王下令所有人民,向當地的神靈獻祭。當時,黑海南面城裏有一支軍隊;有四十位基督徒士兵,一致抗拒王命。於是他們被捕,並判死刑;要在寒冷的天氣,赤身走向湖心,直至凍死。但是,這四十個士兵說:「你們可擁有我們的服裝,我們的身體,但我們仍決心追隨基督。」一個寒冷的晚上,死刑就執行;他們赤身步向湖中,一面行,一面唱:「基督的四十勇士,祢既將生命賜予我們,我們永不離開祢。」很有勇氣地步向湖中,聲音逐漸微弱。深夜時,有一人爬出來,走向溫暖的浴室,口裏慚愧地說:「基督的三十九勇士。」但因溫差太大就倒斃了。這時,有一人腳脫下制服,走向湖中心,邊走邊說:「基督的四十勇士。」第二天,在湖中撈起四十具屍體,其中有一個是獄長的屍體,他在監守那四十個士兵時,自己的生命也得到改變,這個缺口已由獄長補上了。

 

今天香港還有很多缺口,很多羊群無人照顧。一九九七的問題,不應是我們的恐懼,反之,應視它為一個挑戰。現在香港有八百間教會,我們可否在神面前立定志願,使香港在一九九七年時,有一千九百九十九間教會呢?誰說這一代的傳道人不如上一代呢?就讓我們開始去更正這種說法;我們奉獻給神是個真誠的奉獻。主在廿世紀的時代,仍然呼召尋找彼得,一個合乎祂心意的彼得。


講員: 許道良牧師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