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屆 講道會 第1講

第一講 環境與經歷

經文: 但以理書 2:1-49

但以理書可說是舊約的啟示錄。在啟示錄中的記載,我們見到主之再來,神榮耀之國度降臨的榮耀;每次看到這卷書都使我們充滿希望,使我們信心堅定。

在啟示錄三百九十四節經文中,約有二百四十五節之多引用舊約。如果我們對舊約(特別是但以理書)沒有真正澈底的研究,就對啟示錄之了解仍未夠深刻;若多研究但以理書,就更能明白神的話語,更能體會神的心意。

神的話語非人所能說得完備,但神仍用如此偉大的真理啟示我們,教導屬祂的人;但願主寶血潔淨我們,使我們有屬靈的悟性,有屬靈的了解。神的國不是單在乎言語,更在乎聖靈的權能。神的話語解開,就會發出亮光,使我們能真正領受祂所給的恩典,有永遠的盼望。雖然世界敗壞,環境惡劣,我們又軟弱,但我們基督徒仍有活潑的盼望,我們不得不向神感謝。

但以理和啟示錄兩卷書,都是聖經啟示的信息。例如賽十三章及十四章,廿四至廿七章,以西結書一章及廿七至三十九章,撒迦利亞書九至十四,約珥書二及三章都是啟示的信息。

新約中除啟示錄外,普通書信有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彼得前書一部份。四福音亦特別注重末世之信息,馬太廿四章,馬可十三章,路加廿一章皆為啟示之信息。

為什麼但以理書列在舊約的先知書,而其中信息內容與先知書不盡相同呢?中文聖經是根據希腊文舊約聖經的次序(亞歷山大的猶太人把舊約譯成希腊文後安排之目錄)我們當它是先知書,巴勒斯坦的聖經希伯來舊約將但以理書列在「著作」(即詩歌書及部分的歷史書),而不放在先知書中。因此,本書列在先知書之內,亦同時為啟示文學,因其中有特別之信息,比先知之信息更有深度。但以理是一位先知,先知乃神所差遣的,按當代之需要而傳合宜之信息。但以理是先知,先知是要站在時代的尖端;看到人所未看到的,傳出來也非人們所能易於明白的,傳出神的話語,有永存之價值。

但另一方面但以理與其他先知有所分別,因信息之內容是啟示文學。先知都秉承耶和華神命令,很直接,很清楚,並嚴厲的,帶責備的口吻指摘罪,叫人悔改。可是但以理的信息來源並沒有說明耶和華的吩咐,信息中沒有責備,也沒有嚴厲的口吻,卻有非常堅定的信心。今日,我們讀此卷書時,仍有不少的領受。常見其中有熱切的態度,並勸人悔改;神的恩典,神的復興,神的福份能引導我們,使我們能享受昔日神給以色列之榮耀。

在啟示文學中缺少樂觀的成份,我們覺得世上一切永無希望,因撒但魔鬼之權勢使人感到失望,我們實在需要有榮耀的盼望。神之復興,似乎不能持久;直至有一天,世界和世界的情慾過去了,但遵行神旨意的人必永遠長存。因榮耀國度降臨時,那就真正在神前得着與主之恩惠與主福份。

在啟示文學中有許多象徵的預表,不容易明白及解釋,但求神幫助。正如科學家牛頓說:但以理書是聖經中最易明白的書卷,因其中不但將神的話說出,還藉天上的使者及地上之使者──神僕說給我們聽。並用各種不同的文字及正確的歷史攷據,使我們更易明白。願神在今次的培靈會中,藉聖靈光照我們,明白神的話語。

(但一1-4)「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神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他就把這器皿帶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廟裏,放在他神的庫中。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毗拿,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胄中,帶個人來;就是年少沒有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具備;足能侍立在王宮裏的,要教他們迦勒底的文字言語。」

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據歷史攷據是主前六○五年或六○六年,巴比倫曾圍困擄掠猶大之耶路撒冷城共三次之多。第一次是六○五年,第二次是五九八年,第三次是五八七或五八六年。在第三次時,耶路撒冷才整個被毀,猶大完全敗亡;故但以理被巴比倫人擄去約在六○五年之時,他是當時的最優秀青年之一。當時神之殿受玷污,神的名受到羞辱。神是公義的神,以色列人悖逆了神(正如結廿四章中以色列人背了永約)。以色列人是神的選民。為何神的公義會臨到他們?彼得前書告訴我們:神公義的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今日教會需要復興,神的公義要表現出來。要你,我,教會──神的百姓,在神前悔改;若不悔改,神的審判便臨到,因神的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

各位!今天我們研讀但以理書,必需要對時代有深刻的認識,現今是什麼世代?在此世代我們有何種地位?有何種功用?有何種責任?我們不單對時代有所認識,更要負起歷史上的責任。我們應知道,像但以理當時所認識神是統管萬有的神;祂是在歷史之中,也超乎歷史之上,在歷史中沒有任何一段事件,不是出於神的許可的。神更藉歷史表現祂救贖的工作,神要我們每個重生的人必須具有,時代的認識,歷史的責任。

當時但以理和他朋友之心靈感受,我們雖然未必完全明白;但知道他們都有許多的理想,有他們的抱負,對人生是充滿了希望與歡樂,多采多姿!可是當處在這種歷史裏面,他們就毫無辦法,不能不有一個嚴肅的態度。這種環境只有使他們悲觀,消極!因為國家敗亡了!他們失去了宗教的自由,又被擄到外國去;人生在這環境中受磨煉,神藉此造就他,潔淨他及揀選他,使用他。今日有許多人,其中包括了你和我,神也是如此將心思放在我們裏面;當然那時的歷史環境與現今我們所處的不同,但在另一方面看,亦有許多相同之處。西諺說:歷史如大磨石,磨坊中磨子不斷地轉動,轉得很慢卻磨得細。環境的磨練對一些人有很大的裨益,但對一些人可能有很大的危害。當時但以理及三位朋友在此遭遇中,當會有各種不同的感受及反應。也許有人能適應,但亦有人會厭惡而不肯順從環境;會在埋怨中順應環境,或是在無可奈何裏消極地去忍受。可是但以理及朋友都不是如此。他們是否識時務去順從環境嗎?還是以不滿之態度,強硬地抵擋嗎?或是消極地忍受去順從嗎?一切都不是,而是積極地承擔,無論如何都要高舉神!無論怎樣都堅持自己的信仰!無論什麼處境都要在外邦中作主的見證!使別人在他們身上看見神的榮耀;神的殿雖已毀壞,但在外邦仍可見到真正敬拜神的人。

當時巴比倫王之教育方法非常利害,他要使他們失去國家民族觀念和思想,要他們完全忘記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在新約就並不注重這問題,但在舊約很重視;神為何使一些人成為一國,成為一民族然後才賜福他們。因為神所選的這批人,要成為傳福音的使者。神要使這批人從那時國家開始,一直成為福分傳遞。神要他們明白個人與團體間之關係,現今的人對這問題的認識很淺薄,對國家,對團體之精神亦不注意。許多人以為自己在教會可毫無責任,其實神為何設立教會?因神不單是賜福個人,亦藉個人之賜福而至教會,而至整個團體,神要使我們有團體之意識。這是舊約所注意的一種羣體之精神。正如亞干犯罪,令全體受害,個人亦要向團體負責。個人在神前領受神的恩,神亦因此而賜福整個團體。我們需要與信徒彼此相交,相通之關係,需要神賜福我們的教會,我們的家庭及我們自己。神不但要我們向神負責,更要向教會,向屬靈團體,向弟兄姊妹們負責。但以理及朋友非常清楚的明白,可是照這環境方面來說,神甚至把給先知的權力都剝奪了,他們失去了他們的身份。神之兒女,神的子民,猶大國的百姓,他們身份都失去了。有許多基督徒在教會非常熱心,但當去到另一教會或海外時,慢慢就冷淡起來;因他們沒注意到自己的身份,他們的身份只是在一個小小的教會內;一個青年團契內,一個婦女會,一個很小的範圍內。失去身份的人是十分容易失敗的,但以理及三位朋友已失去他們應有的身份,那是最危險的時候,可是他們失敗了嗎?巴比倫王要使他們的歸屬感失去,要他們忘記自己是猶大人,忘記自己是神的選民;要他們對猶大人及以色列民族完全遺忘,毫無關係,歸屬感完全歸入巴比倫裏。許多人常說國家民族不甚要緊,只要我們在這裏安全就好了。然而一個人應有國家民族之觀念,不可只為獲得外國之國籍而沾沾自喜,其實你還不是中國人嗎?神要我們在這時代作中國人,該為此而感到驕傲。神給我們如此好的道德文化,要我們以宗教屬靈的真理來貫通。現今但以理及朋友是否因自己在巴比倫王宮中生活而驕傲呢?他們是在玩樂嗎?不,他們在此環境中,必需要照着神所賜的恩典,應發生作用,應有影響,應有見證。讓我們今日能在神前成為多方的見證人,巴比倫王不單要他們忘記自己的種族對宗教輕忽!連名字也要改為巴比倫的名字。可是他們沒忘記自己的身份,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雖然當時巴比倫王對他們十分優待,吃王的膳和酒,有最舒服的環境,最遠大的前程,可是他們最尊貴的身份沒有失去。當一個人或幾個人在十分可怕的逼迫之下,為主而站立得穩是很困難的。但最困難的是勝過魔鬼「優先」的方法──最容易失敗跌倒,但以理及三位朋友卻立定心志決不玷污自己。因為要順服神,順服神的律法及命令,不肯失去自己身份,不肯忘卻自己的歸屬感;不肯向此世代低頭,甚至極微小的事,所以神豐盛之恩典使他們站立得穩。如三友在火窑中,但以理在獅子坑,這一切的逼迫,他們都站立得穩;因他們從開始時就在最微小的事上,都始終為主而站立着。堅定之信心是一種拒絕,但卻不用強硬的抵抗只用溫柔的方法,正如求太監容他不玷污自己;用「求」的方法,客氣溫和有禮貌,這是屬靈的方法。這使太監等都因此而答應了,且不敢輕看他們。如真有決心,屬靈的工作才有果效。如有好的屬靈氣質,不但靈性身體都能作神的見證,每一方面都是神的見證人。

信心是要受磨煉的。一方面信心有確據,但另一方面並沒有,但以理不知將來會如何;可是卻知道神會幫助他,結果,但以理的智慧比巴比倫的術士們超過十倍。我們什麼都不必懼怕,最要緊的是需要祈禱,單是思想而不祈禱是不行的。今日之青年在學校讀書,得到許多知識;但知識是一件事,信仰又是另一件事。求主憐憫我們,能思想亦會禱告;在第一章中可見他常禱告,二章及九章也說及禱告。

到古列王元年但以理還在(但一:21),從巴比倫到波斯王朝,他數十年如一日。「但以理至今仍在」,他的見證,他的影響還在。他那為神發光,將神所傳的真正話語之能力還在,因他有屬靈的持久力。在最惡劣時代,他不單是不隨波逐流,反而成為中流砥柱。不單是成為神的器皿,充滿而又倒空;更成活水的江河,在河床上水流不絕。在世界的潮流中,不單不受影響;反而有新的活水流出,永流不息。愈流愈深,愈流愈廣,愈遠,愈長,直至今日我們仍在領受着。


講員: 唐佑之牧師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