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屆 研經會 第2講

第二講 善解人意的心(與百夫長相遇)

經文: 馬太福音 8:5-13

引言

在這一堂講道裡,我想跟大家一起思想一個問題:「甚麼是信心?」

信心是一項難以下定義的東西,所以,對我們來說,要為「甚麼是信心?」找出最好的答案的地方就是回歸到聖經裡去。希伯來書十一1「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聖經告訴我們,我們得救是「因著信」,我們是憑信而行。今天我們將會一起來看看一個展現信心的男子,他不僅表現出對耶穌有信心,而他向耶穌所展現的信心使得耶穌對他的信心也表示希奇。這個記載出現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有些學者認為這兩個記載是完全互相矛盾的,但我卻認為這兩個記載是很容易調和一起的。它們不是互相矛盾的,相反,它們是互為補足的。福音書每一位作者,不論是馬太,還是路加,他們給予我們這個故事不同的細節,所以,當我們把這兩個記載放在一起,我們就能夠看到故事的全貌。所以,我們會先看看路加福音第七章故事的前半部分,然後我們會回來看看馬太福音第八章故事的後半部份。

一、愛我們百姓的百夫長

路加福音七1:耶穌對百姓講完了這一切的話,就進了迦百農。你們大都知道,迦百農是一條位處加利利海岸邊的漁村。加利利則是以色列的北部,而猶大則是在以色列的南部。但是當羅馬征服了以色列之後,羅馬政府把他們大部分的軍力重駐在耶路撒冷,以好好控制首都。但是,他們也在好些鄉鎮和村落設置駐紮軍營,同樣是為了控制民眾。

在迦百農有一個細小的羅馬軍營,並且由一位百夫長統領的。百夫長就是指在其手下至少有一百名士兵,而很有可能他們就是負責管理當日加利利一帶的地區。在新約聖經裡,至少提及七位百夫長,而每一位被提及的百夫長都是被賦予正面描述的。

現在這一位百夫長,他的軍隊佔領和管理加利利地,而在眾多聖經提及的百夫長裡,或許他是得到最為正面描述,有好名聲的一位。他在加利利的迦百農,也就是說,他遠離在耶路撒冷那裡的政治和壓力。路加這樣形容這位百夫長,說他有一位奴隸,這並不希奇,因為羅馬軍官常常有奴隸在身邊幫他們攜帶行李和看管軍隊的設備,為他們預備膳食,照顧他們一切所需。路加說這位百夫長關心這位奴隸。對我們來說可能並不希奇,但是對於當時的羅馬人來說卻是非常震驚的事。奴隸在當時的羅馬帝國裡是被視為動物或財產這等卑賤的東西,因此,正常會出現的情況是,在一般羅馬人的家庭裡,假若有一個奴隸患了病以致不能工作的話,他們會趕走這個有病的奴隸,任由這個奴隸自生自滅,然後買個新的奴隸替上;但是這個百夫長的做法卻很不一樣。他深深地關懷他這位男僕人。

當這個僕人病了,病得幾乎要死的時候,路加福音七3:百夫長風聞耶穌的事,就託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對羅馬人來說,這是合情合理的。他是羅馬人,也就是外邦人;而耶穌是猶太人的拉比,因此在當地社區或會堂裡的長老就可以成為中間人。然而,百夫長這樣的想法對當時猶太人的長老來說,是一個難題。一方面這些猶太人領袖跟耶穌早已發生過一點磨擦,另一方面,這些猶太人也不願意為這小僕人奔波,替這外邦人百夫長傳話。然而,有趣的是,這些猶太人長老卻願意去見耶穌,並替百夫長向耶穌作出請求。第4節:他們到了耶穌那裡,就切切地求他說:「你給他行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為他愛我們的百姓,給我們建造會堂。」這就是故事的上半部分,就是長老來見耶穌,並替百夫長作出請求。

他們怎樣形容這位百夫長呢?「他愛我們的百姓」,他不像其他羅馬人,他以慈愛對待我們,事實上,他十分關心我們,甚至「給我們建造會堂」。回想我們在第一堂講道裡提及的那位痲瘋病人,當耶穌吩咐他去見祭司的時候,這座位於迦百農的會堂就是那位痲瘋病人要去的地方,而這會堂原來是由這位百夫長所建造的。這是一句殊不簡單的形容,這位百夫長關心他管治的百姓;而在古時的羅馬官長裡,他對所管轄地區的態度實在非比尋常。其他羅馬長官視軍隊力量為絕佳工具,官長不會關心所管轄的人,官長只想控制百姓,然而,這位百夫長他關心百姓。而這位百夫長不僅關心百姓,他更關心他的僕人。

耶穌回答說祂會去幫助那位百夫長,醫治他的僕人。於是耶穌與那些猶太人長老前往百夫長那裡,正當他們在路上時,百夫長又派一班人來見耶穌,聖經說是百夫長的幾個朋友。聖經沒有清楚說明這些朋友是誰,但很可能是其他羅馬人,他派這幾個朋友來給耶穌第二個訊息。而這帶領我們回到馬太福音第八章。

二、這麼大信心的百夫長

在馬太福音第八章裡,我們發現給耶穌的第三個訊息。第一次是由猶太人的長老帶來的,然後是他的幾個朋友,這是路加告訴我們的。而我提議,馬太福音就是告訴我們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而接下來就是百夫長親自來見耶穌。馬太福音八5:「耶穌進了迦百農,有一個百夫長進前來,求他說:『主啊,我的僕人害癱瘓病,躺在家裡,甚是疼苦。』」在你腦海裡試想像一下,這一位有權力的羅馬軍官,在他手下至少有一百名士兵,但現在卻謙卑自己,切切請求一位被他征服和統治的猶太人,是一個充滿強烈對比的畫面;而對於住在迦百農的猶太人來說,這也是一個十分震驚的畫面。對於我們這些已經知道故事餘下來部分的人來說,就不感到那麼驚訝;因為我們知道,耶穌不僅僅是一個巡迴各城各鄉的拉比,祂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祂是上帝的兒子,滿有權能的。因此,從我們已經知道故事接下來情節的人看來,這位百夫長來到唯一正確地解決他問題的地方。

但請你留心這裡的一個小細節。在第一堂講道,我們提到耶穌「動了慈心」的同理心,也就是說祂體恤認同一個正在受苦的人的哀痛。而現在,我們看到這位百夫長同樣體恤認同他僕人所受的苦楚;而現在我們看到這個統治者謙卑下來向被統治的人請求,是出於他對他僕人的同理慈憐之心。於是耶穌說:「我去醫治他。」,耶穌這句回答就是百夫長所求的。然而,百夫長回答說:「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做這事!』他就去做。」

這真是奇怪,因為他來見耶穌就是為了請求耶穌醫治他的僕人,而當耶穌回答說祂去醫治那位僕人時,百夫長卻回答說,實在太不敢當了。為甚麼他這樣說呢?

首先,他十分熟識猶太人的風俗習慣。若一個猶太人進到外邦人家裡去時,會令這個猶太人變為不潔淨的。而當耶穌說:「我去醫治他」時,百夫長好像是回答說,不要來我家了,因為我不想你因而變得不潔淨,使你在你的族人面前受羞辱;不希望你進入外邦人家裡,使你得罪了你們的習俗。

其次,這位百夫長不僅認為耶穌到他家裡去是對耶穌不利,而且,他認為醫治並不一定必須在他家裡進行的。他說他知道耶穌有這權柄和能力,即使站在這裡也能治好他的僕人。百夫長這番話的中心思想是:他清楚明白權柄的運作,而我相信你有這種高度的權柄,只要你說一句,我的僕人必然得醫治。你不需要去到那裡,不需要見我的僕人,一句話就已經足夠。

而耶穌聽了這番話,就感到欣喜。你看到這位百夫長表達出他自感自己非常不配的,他知道自己不配得耶穌來到他家裡去,但他卻十分希望耶穌能醫好他的僕人;所以,只要耶穌說一句話,他的僕人就必痊癒。這是令人驚奇的事情,第10節:「耶穌聽見就希奇」。「希奇」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字,這表示耶穌感到震驚和詫異。這就產生了一個神學性的問題:耶穌是上帝,祂來到世間是有其使命的,試問你怎能叫一個無所不知的感到驚訝?然而在這裡,耶穌在這百夫長面前感到希奇。我再解釋一下「希奇」這個字。

聖經裡曾經有兩次以「希奇」這個字來形容耶穌。一次就是在這裡,祂希奇這位羅馬百夫長的信心,另外一次就是祂在自己的家鄉,「希奇」同鄉的不信(按:耶穌第二次「希奇」見於馬可福音六6,中文聖經把「marvelled」這個字翻譯為「詫異」。)祂希奇這個人的信心,只不過是第一次跟祂見面;而祂同時希奇祂同鄉的不信,但這些人卻是看著祂成長的。

耶穌希奇。然後祂對跟從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耶穌這樣說不僅是在讚賞百夫長的信心,祂同時是挑戰在場的以色列人的缺乏信心。當耶穌這樣說,祂的意思其實是:你們是上帝的選民,你們從以色列人的歷史裡看到上帝怎樣奇妙的供應。上帝帶領你們出埃及,然後來到這美地;上帝說,你們要成為我的子民,我要成為你們的上帝。然而,當我在各城各鄉裡周遊巡迴的時候,我看不到信心,找不到有信心的人。事實是,我從來沒有經歷過在以色列人中有像這位百夫長的信心的人。

當耶穌說「我也沒有遇見過」的時候,其實是代表祂一直在尋找有這樣信心的人。而祂也把握這個機會教導猶太人關於上帝國的事,而上帝的國度比起以色列更大,便說:「我又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裡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惟有本國的子民竟被趕到外邊黑暗裡去,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這跟保羅在羅馬書裡所說的十分相似。保羅說以色列人是那自然的橄欖,而這自然的橄欖被折斷是因為不信,而野橄欖枝就可以接枝栽上;而野橄欖就是外邦人,就是那些非猶太人就能因相信耶穌基督而成為上帝的子民,成為上帝國度的一份子,進入信心的大家庭裡去。那自然的橄欖枝被折斷,野橄欖枝得以接在其上。

這充滿戲劇性的說話出現在馬太福音裡,因為我們知道,馬太福音主要是寫給猶太讀者的,你可以想像那些猶太人受眾,他們可能對自己身為上帝的選民感到自滿,滿足於他們是與上帝立約的選民,滿足於他們就是那些自然的橄欖枝,然而,耶穌卻公開地說,上帝國度是廣闊的,上帝國裡為像這樣有信心的羅馬外邦人留了地方;但許多生來就認為自己是天國一部分的人卻要被趕走。你可以想像,當時聽到耶穌這樣說的猶太人會是怎樣啞口無言。

在馬太福音裡,耶穌的事奉主要是針對以色列百姓的,但是在祂事奉的過程裡,耶穌漸次地留下這些暗示給他們。雖然耶穌道成肉身的事奉焦點是以色列百姓為主,但是上帝的國卻是比以色列更大更廣,包括所有願意前來喝這活水的人。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結論自然會產生,就是在馬太福音裡,當耶穌最後吩咐門徒的說話就是:「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而在使徒行傳,我們看到初期教會在猶太信徒與福音傳給外邦人之間的張力。但是當我們一直讀下去直到啟示錄,我們看到上帝的寶座和那曾被殺的羔羊,看到歌頌那曾被殺羔羊的,就是來自「各族、各方、各民、各國」,包括以色列,但不是單單只限於以色列,天國是包括所有願意回應耶穌基督愛的信息的人,就好像這位百夫長,他把他的信心投放在耶穌身上,難怪耶穌會希奇了。因為這位百夫長沒有猶太人長老能有的宗教背景,他也沒有像猶太人長老一樣接受過舊約的教導,他更沒有像猶太人長老般擁有種族和民族依賴以色列上帝的個人歷史;然而,這一個羅馬的軍官卻展現出令耶穌感到希奇的信心。

三、我不敢當的百夫長

這是在福音書裡眾多故事裡其中一個把當時的思想或想法完全顛倒過來,於是令到有些學者認為耶穌是一個翻天覆地(upside down)的國度的王。然而,我向你說,事情並不是這樣,我會說,耶穌和祂的國是正直在上的(right side up ),反而是我們這個世界才是顛倒了。在耶穌的時代是這樣,同樣,在今天這個世代,我們放眼看去也是一樣。我們所身處的世界顛倒了,而上帝卻是正直在上,因此,我們需要讓祂重新調整我們的心思、我們的品性和我們的價值觀,使我們的心思、品性和價值觀能與上帝的調和一致,而非跟著世界扭曲運轉。而我們在這位羅馬軍官身上看到這樣的一幅圖畫。對當時其他在場的羅馬人來說,當他們看到這位統治者向受管治的人求助的時候,他們的世界觀也被反轉過來。然而,我相信不論是耶穌,還是那位百夫長,他們都知道,這樣才是正確的。

我希望大家一起來思想這故事裡最後的一點,我希望大家再想想這位百夫長。在路加福音裡,當迦百農的長老前來見耶穌的時候,他們向耶穌說:這個人是配得你幫助的。你看看他所做的一切,我們看到他的作為,他怎樣愛我們的百姓,他為我們建造會堂,他是配得的。然而,你回到馬太福音第八章,那位百夫長自己卻說:我不敢當,不配得。他們(猶太人長老)認為他配得是因為他們看見他的行為,但是他自己知道他是不配得的,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內心;而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謙卑就是他信心表達的一種方式,他知道耶穌並沒有欠他甚麼,他也知道耶穌可以輕而易舉地拒絕他的請求,所以,與其在耶穌面前展露他自己的「德政」以資顯示他的「資格」,他選擇在耶穌面前謙卑下來,承認自己的不配,並且完全信靠耶穌的權柄和能力。

在這個故事裡還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而當我們繼續這樣思想的時候,讓我想起另一節在新約聖經裡的經文,我們被挑戰,在主面前謙卑,因為上帝賜恩典給謙卑的人,但祂卻阻擋驕傲的人。在福音書裡,我們看到耶穌是如何抵擋驕傲的法利賽人和宗教領袖,但是當一個羅馬軍官謙卑自己來到祂跟前時,耶穌回應他的請求,以祂的憐憫、恩典和恩慈回應他。在第13節:「耶穌對百夫長說:『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給你成全了。』那時,他的僕人就好了。」整個故事的關鍵不在於治好他的僕人,最重要的關鍵是:「甚麼是信心」。信心就是我們能夠在上帝面前謙卑自己,相信祂的性情和旨意,並且到了一個地步,放心地把我們所關心的交在祂手中。我十分肯定,這位百夫長和他的僕人為著得到醫治而歡喜快樂的慶祝,並且為著這「遙距」的醫治神蹟而感到驚訝,然而,當他們為著這神蹟歡喜快樂地慶祝的時候,耶穌卻為著這個人的信心而歡喜快樂。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他希望他的僕人得到醫治,但他沒有等到看到他的僕人得了醫治後才相信耶穌,而耶穌為著這樣的信心感到希奇。讓我們同心禱告。

四、結束禱告

我們偉大的君王上帝,我們為著祢的權柄和能力而感謝祢,同樣,我們為著祢的憐憫、恩慈和愛感謝祢。我們在這世上的所有人,不論身處甚麼地方,都活在某種權勢之下,然而,祢卻是高於一切,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當祢吩咐祢的門徒時,祢宣告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祢了,教導我們信靠祢,信靠祢的能力和祢的權柄,但同時信靠祢的智慧和祢的旨意,教導我們安躺在祢那裡,在祢裡面找到我們所需用的一切,讓我們憑信心而行,而非憑眼見。奉耶穌基督的聖名而求,阿們。


講員: 柯貝爾牧師
傳譯: 吳克定牧師(粵)湯鎮華先生(普)
速記: 譚佩雲姊妹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