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英國利物浦本身是個有名的港口,在當日販賣奴隸盛行的時候,利物浦是販賣奴隸鐵三角(slave triangle)的其中一角。那些販子的船隻由利物浦港口出發到西非洲,然後載滿整船的黑奴,把他們運到西印度群島的甘蔗田上工作。約翰·紐頓(John Newton)原先是其中一艘奴隸船的船長,當他悔改,並且成為基督徒之後,更成為一位傳福音的牧師。而他所創作並成為世人傳頌的詩歌〈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裡有一重要的歌詞:「瞎眼今得看見」(Was blind but now I see)。很明顯我當然沒有與約翰·紐頓有傾談的機會,但如果有的話,我想問他:在甚麼事上你瞎了眼?基於〈奇異恩典〉那首詩歌的性質,可能是他對自己滿有罪惡,需要基督拯救這方面瞎了眼,看不見;但我猜想,或許有時候是他對那些黑奴所遭受的痛苦和折磨瞎了眼,視而不見。無論如何,這是一句十分有力量的歌詞:「瞎眼今得看見」。
能夠有清晰的視線對人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這一堂講道裡,我們將會看到有一個瞎子重見光明。就像其他與耶穌相遇的故事一樣,當中發生了許多不尋常的事情;讓我們翻到馬可福音第八章。這個故事的場景就是在第22節所說的,他們來到伯賽大。伯賽大是一個位於加利利地區的城市,事實上,在約翰福音第一章告訴我們,伯賽大是耶穌其中一個門徒腓力的家鄉(一44)。今天我們所看的馬可福音是一個比較短的故事,我們會逐一細看。
一、求耶穌摸他
第22節說:「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你可以看到這一句裡包含了許多代名詞:有兩個指向不同人群的「他們」(they),也有兩個不同的「他」(him)。有時候當我們讀聖經時,我們需要弄清楚這些代名詞所指的是誰。經文的上下文告訴我們,來到伯賽大的「他們」是指耶穌與祂的門徒;第二個「他們」(和合本譯作「有人」)就是瞎子的朋友,帶瞎子前來的人。而第一個「他」(英文聖經用」(him),和合本譯為耶穌)是指耶穌;而第二個「他」就是指那個瞎子。因此,這讓我們立即察覺得到,這個故事跟其他故事是有點不同的。在那個痲瘋病人、睚魯以及那個患了十二年血漏病的婦人的故事,這三個故事裡的主人翁都是以自己的能力來到耶穌面前的,但是在這個故事裡,是「有人」把他帶來耶穌面前的。我們不知道背後的來龍去脈和原因,而耶穌和門徒可能是剛剛到達伯賽大,還沒有真正進到城裡去,有可能是這樣,所以瞎子的朋友便帶他去到城市的邊緣地方來見耶穌,因為要離開城市來找耶穌,瞎子當然需要「有人」帶他。
同樣,他需要幫助才能找到耶穌。有些學者甚至認為,既然是朋友向耶穌提出請求,那麼這個瞎子可能不相信耶穌能夠醫好他,因為他沒有親自作出請求,而是他的朋友向耶穌請求的。你留心看看馬可是如何小心地記錄那個請求:「求耶穌摸他」。他們不是請求耶穌醫治那個瞎子,而是請求耶穌摸他。而這帶來耶穌一個有異於慣常的回應。
「耶穌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這裡所用的字(拉著)就是抓住他用力地拉他走。我肯定這並不是瞎子的朋友所期望的,但是耶穌就是要拉瞎子離開村子,讓他一個人跟著耶穌走。直到這一刻,耶穌仍然沒有跟這個瞎子說過一句話。耶穌這個完完全全的陌生人就是這樣抓住他用力地把他拉走,離開他所熟悉的地方,包括離開令他感到安全的朋友。然後,耶穌又做了另一件不尋常的事情:耶穌「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
你試想想,假設你就是那個瞎子,你的朋友告訴你要帶你去找耶穌,這個耶穌能夠醫好你,使你重見光明。如果你期待耶穌很溫柔的對待你,豈料到你竟然給這個陌生人強行拉走;如果你期待一個溫柔的觸摸,豈料所得到的竟是不似預期,竟然被人吐唾沫在眼睛上。我不知道你住在哪裡,因為現在觀看我們講道的人身處世界各地,但是在我所長大的地方,往一個人的臉上吐唾沫的話是一件非常無禮的事情;但是耶穌現在竟然向那個瞎子的眼睛吐唾沫,這真是令人震驚的舉動,我們不會預料到耶穌竟然會做出這樣行為,但是事實是祂確實這樣做了。然後祂把手按在那個瞎子的身上,這就比較是一種溫柔的觸摸。
當我們跟進這個故事的發展之前,我們現在活在一個世代,特別是關乎我們敬拜的事情時,有些方式或是方法被提升到彷彿是教義的層次。我們需要小心,不要把一些方式或方法提升到教義的層次,這是很危險的。對耶穌來說,沒有一種規定的方式成為耶穌唯一恰當地醫治瞎子的方式。在這裡祂向那個瞎子的眼睛吐唾沫,在另一次祂只是講說話,那個瞎子的得醫治了。而又一次,祂搓了一些泥並抹在那個瞎子的眼睛上。耶穌從來不會用同一種方法來醫治兩個不同的瞎子。因此,讓我們明白,而這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或方式在這裡不是重要的議題,有其他東西比起耶穌所使用的方法更為重要;即使耶穌以一個非比尋常的方式引起我們的注意。
二、你看見甚麼了?
耶穌把手按在這個人的身上,問他說:「你看見甚麼了?」這是唯一一次耶穌問對方結果如何。瞎子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這裡是非常重要需要仔細的閱讀。換言之這個人不像約翰福音第九章裡的瞎子是生來就是瞎眼的,這個瞎子應該曾幾何時是視力正常的,因為他能夠分辨出人是怎樣,樹又是怎樣的。他現在感到有點混亂,因為他看到人但卻像樹木般:「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隨後(耶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復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了。
這是唯一一個耶穌所做的神蹟醫治是需要分階段完成的。一方面,我認為我們可以這樣看的:事情這樣發生,是因為耶穌對這個人的醫治是個人的和獨特的,是有別於他醫治其他瞎子;但也有可能是,耶穌這樣做就是要把這個人拉近祂自己和信靠祂。
接著,耶穌打發他回家,說:「連這村子你也不要進去。」這是很奇妙。打發他回家,這也十分合理;明顯這個人也有些家人會跟他慶祝,因為現在他能夠重見光明。但是奇怪的是,耶穌不許他回到這村子裡去。而我們相信原因是,在耶穌早期傳道生涯裡,在馬太福音十一21,耶穌曾經責備伯賽大,因為他們不信。因此,這是一個十分奇妙的故事,耶穌醫治的方式已經十分不尋常、耶穌與那些瞎子朋友和社群的交手又是不尋常、而耶穌更向這個瞎子的眼睛吐涶沬這行為也同樣是不尋常,然而,若把這個故事獨立起來、單單只看這數節經文的話,你不能夠明白它的意思的。
我們在過去數堂講道裡已經談及這一點,就是四部福音書各自不同的特色。在每一卷福音裡,福音書的作者是受聖靈感動,他們已經有一個清晰的計劃該如何把耶穌的故事呈現出來。馬可明白到他的福音書主要是寫給具有羅馬背景的受眾,他也明白,在羅馬的教會裡也有許多猶太人。在羅馬書第十六章裡,保羅列出27個人名,都是在羅馬教會裡的信徒,其中大部分是猶太人。因此,馬可是以一種我稱之為「神聖時刻分界點」(a cut of divine moment)的方法來作為福音書的論述方式,而那個分界線就是出現在馬可福音八27。馬可在這裡敘述發生在凱撒利亞‧腓立比裡的一件事情,耶穌在路上問門徒說:「人說我是誰?」,於是他們就覆述百姓的說法,然後耶穌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於是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馬太福音加上:「是永生上帝的兒子。」)這就是馬可的「神聖時刻分界點」。
三、你們說我是誰?
在這一點之前所發生的一切,都是為了向門徒揭示耶穌到底是誰;而在這一點之後所發生的一切,就是為了預備門徒,讓他們明白耶穌到世間來的目的。因此,緊接在彼得對耶穌「你是基督」的宣認後,耶穌就開始教導門徒關於祂要上耶路撒冷受難的事情。八31就是耶穌三次預言,向門徒解釋關於祂自己受難的第一次論述。因此,所有發生在凱撒利亞‧腓立比事件之前的事情都是為了預備門徒明白耶穌到底是誰。而發生在凱撒利亞‧腓立比其後的事情就是預備門徒明白耶穌到世間來的目的。現在我們回到這個瞎子的故事,這是預備工作的一部分。
有甚麼東西能夠令彼得如此自信地說出耶穌的神聖身份?馬太告訴我們,耶穌指出彼得「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他的,乃是耶穌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參太十六17),但同時,一直以來所發生的事情成為證據,構築彼得對耶穌神聖身份的宣認。而當他們愈來愈接近凱撒利亞‧腓立比時,我們看到一個論述模式出現。我們看到兩個清晰的事工論述循環。第一個循環開始在給五千人吃飽(可六33-44);接著在七1,我們看到耶穌與法利賽人辯論;而這個事工論述循環的最後一件事情就是在第七章完結時,耶穌醫好一個耳聾舌結的人。於是,你首先看到一個餵飽了多人的神蹟,然後是一個宗教性的辯論,最後是一個醫治的神蹟。
第二個循環就壓縮在第八章裡。首先是在八1,給四千人吃飽,然後在八11就是再次與法利賽人辯論;在第一個循環裡以醫好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作結束,在這第二個循環裡則以我們一直在研讀的醫好這個瞎眼的人作結束。一個餵飽了多人的神蹟,一個宗教性的辯論,最後是一個醫治的神蹟。
使它如此耐人尋味的部分原因是,這兩次醫治的神蹟,只出現在馬可福音裡,其餘三卷福音書都沒有記載。而且似乎在聖靈的感動下,馬可選擇這些特別的神蹟,把耶穌的身份帶出來。而我相信,當那些在羅馬教會裡的猶太人聽到這些故事之後,他們一定能夠明白。讓我們聽聽以賽亞是怎樣說的。以賽亞書三十五4-5:「對膽怯的人說:你們要剛強,不要懼怕。看哪,你們的上帝必來報仇,必來施行極大的報應;他必來拯救你們。那時,瞎子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這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彌賽亞的預言,而猶太人一開始接受會堂的教導時,當他們仍是孩童時,會被教導認識這些經文,也就是彌賽亞降臨的「標記」,使他們能辨認到彌賽亞的降臨。而在馬可福音第七章,耶穌把預言實踐出來:「瞎子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這是馬可在講述耶穌故事時所做的,要記住這一切都是出於聖靈的感動,把經文編織起來,成就了如這美麗絕倫的織錦;這也是我們那麼喜愛讀聖經的其中一個原因,因為你會看到上帝怎樣把經文編織起來,把耶穌的故事告訴給我們。
從耶穌呼召這些門徒的第一天起,他們幾乎總是從這裡或是從那裡看到些零散的片斷,就好像那個瞎子看見人了像樹木般行走。但現在,經過這兩個實踐彌賽亞預言的事工論述循環之後,彼得和門徒就可以看得清楚了。他們現在終於知道,耶穌就是天使所預告的那位,因為在馬太福音第一章,天使告訴約瑟「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
上帝與我們同在,這是聖經裡其中一個偉大的意念,而這些門徒能夠與肉身的主相遇,他們可以與主同行,與主相交,看著主所做的,並從主的身上學習真理,現在他們看得清楚了;這提醒我記起約翰福音第十二章,當時有人為耶穌預備了筵席,有一班外邦人前來見腓力,記得腓力是來看伯賽大的,而這些外邦人跟腓力說:「先生,我們願意見耶穌。」我們也希望能見到耶穌,而顯然耶穌當時應該身處在聖殿的內院裡教訓眾人,而外邦人是不准進到聖殿內院的,但是他們希望能見到耶穌;現在彼得能夠看清楚耶穌了,這些外邦人希望能見到耶穌,問題是,我們看耶穌看得有多清楚呢?你是否只是把祂看作是一個很好的教師?一個能行神蹟奇事的人?你是否只是把祂看作是一個良善的人,所教訓的都是好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你的視線仍然未夠清晰。因為上列的一切描述都不足以定義祂是誰,正如彼得所說的,祂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而只有當我們理解明白並且相信,且又明白耶穌來到世間的目的,我們才可以能與耶穌有一個真正的關係,讓我們同心禱告。
四、結束禱告
天父啊,我為著每一位參與港九培靈研經會這一堂講道的弟兄姊妹感謝祢,而我必須相信,在參與的人當中,有些人看耶穌仍然是未夠清楚的,我祈求祢能開啟他們的眼睛,祢幫助他們看得見耶穌到底是誰,祂全然是祢的獨生兒子,是我們的救主,並把信心放在耶穌身上,使他們能夠恢復與天父祢正確的關係。在這時刻,當你一直在聽著馬可福音第八章的講道,或許你是其中一個看耶穌但看得未夠清楚的人,但現在假若你看得清楚,耶穌就是聖經所告訴你的那一位時,祂是上帝,是聖子,是我們的救主,讓我鼓勵你在此時刻,向上帝禱告,請求祂:
「天父啊,求祢赦免我一切的罪惡,我願意把我的信心放在耶穌身上,而且藉著祂在十字架和復活所成全的,賜我新的生命以及和祢的關係。」
當你作出這樣的禱告,我鼓勵你聯絡港九培靈研經會的同工,與他們分享上帝在你身上所作的,我們一起為你禱告。阿們。
(註:如沒有另加標明經文出處,則所有經文均採用新標點和合本。)
講員: 柯貝爾牧師
傳譯: 吳克定牧師(粵)湯鎮華先生(普)
速記: 譚佩雲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