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不知道香港現在的情況是怎樣,當然我也要加上無論你身處哪裡,我也不知道你處身的地方的情況。但是在這兒西方社會過去的三十年裡,發生過所謂的敬拜之爭。在約翰福音第四章,耶穌說天父尋找真正敬拜祂的人,也就是那些以心靈和誠實(Truth)敬拜祂的人。這句說話頗有趣,因為耶穌說敬拜是與心靈和真理有關,但是在這兒西方社會,敬拜之爭大都是為了音樂的風格。因此,甚麼才是「真正的敬拜」?
在馬太福音第十五章的上下文裡,十五章一開始就是耶穌與法利賽人之間的衝突;就著我們過去一起簡短的研讀,這也是常常出現的情況。但是在這裡,衝突的明確議題是,甚麼組成敬拜的心?耶穌指控法利賽人,指出以賽亞先知對他們的指責是正確的,就是他們「用嘴唇尊敬我(上帝),心卻遠離我」隨著這衝突議題,中間接著是與彼得簡短的對話後,耶穌採取了激進的行動,而這激進的行動在福音書裡只有在這裡唯一出現。祂和祂的門徒一直都是在加利利,但是祂卻離開加利利,進到泰爾、西頓的境內去。這也是耶穌公開傳道的行程裡唯一一次進到外邦人的地區裡去。
一、主啊,可憐我!
經文說,耶穌他們進到泰爾和西頓這地區,而接著你所看到的,是耶穌與一個迦南婦人相遇。馬可福音記載說這婦人是希臘人,屬敘利腓尼基族;但是有一位解經家這樣說,在我們的主在地上事工裡,沒有比這更令人費解、耐人尋味的事件了。在這件事件裡,我們將會看到一個很不一樣的耶穌,跟我們所熟識的大不相同;所以,我們需要十分小心地看清楚這段經文,讓事情產生它應有的影響,以及我們能以恰當的方式來看待耶穌的行動。
耶穌採取了激進的行動,第一次率領祂的門徒離開以色列進到外邦人的地方裡去。第22節:「有一個迦南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我並不是專家,但我相信任何一個被鬼附的人都受到所附的鬼殘酷的對待的。而這裡形容這個被鬼附的女兒所遭受的是極大的痛苦。而在馬可福音的記載裡,提到耶穌來到泰爾和西頓本來是為了要重新得力的(見馬可福音七24-30),但是當他們剛剛來到這地方不久後,這個婦人就來到耶穌面前,大聲喊叫,而那個動詞的結構表示她不斷地重複又重複又重複地喊叫,從她鍥而不捨地的喊叫裡看出她的絕望,而當她這樣做的時候,她所說的甚為饒有意思。
首先,她稱呼耶穌為「主」,對一個外邦人來說,這是個重大的宣告。其次,她也稱呼耶穌為「大衛的子孫」。這就甚有意思了,因為「大衛的子孫」是一個彌賽亞的稱號,也就是耶穌作為以色列彌賽亞的角色的稱號;因此,我們需要明確地強調這一點。作為一個外邦人,她完全沒有資格稱呼耶穌為「大衛的子孫」,因為這是一個猶太人的稱號。她有充分的理由稱呼耶穌為「主」,但是再一次明確地強調,耶穌是以色列的彌賽亞,是世界的救主,但她稱呼耶穌為「大衛的子孫」,其實是越過了她的界限。
但你再一次留意她禱求的內容,她祈求得著憐憫,這正是稱為Kyrie Eleison(希臘文,意思是「求主憐憫我」Lord have mercy)的一種演繹,而Robert Gelinas 牧師曾經說過,Kyrie Eleison是聖經裡最普遍禱求的禱告。在它最簡單的形式裡,這禱告只是一句話:「求主憐憫我」,憐憫我。
Robert Gelinas 牧師有一本著作名為The Mercy Prayer: The One Prayer Jesus Always Answers(暫沒有中文翻譯本),搜羅出現在聖經裡這些求主憐憫的禱告,而我個人認為他為自己所寫的求主憐憫的禱告是非常美麗的禱告,他的禱文是這樣的:「為著那些犯了罪的人、那些受苦的人、那些因為犯罪而受苦的人,以及那些為了減輕痛苦而犯罪的人,主啊!憐憫我們。」(For those who sin, and for those who suffer, for those who suffer because of sin, and for those who sin to alleviate suffering, Lord, have mercy on us. )是一個滿有能力的禱告。
但留心這個婦人憐憫的禱告,她說:「可憐我!」這是叫人驚訝的。你可能期待她會說,主啊,求祢憐憫我的女兒,因為她的女兒被鬼附得甚為痛苦,但這為人母親的婦人完全感同身受,而如果耶穌拯救她的女兒脫離鬼附的痛苦的話,其實也是對她的憐憫。任何一個為人父母的都能十分明白和理解這件事情。當一個父母看著自己的孩子受苦,沒有比這更大的痛苦了,因為知道自己沒有任何辦法能夠減輕兒女所受的痛苦。
所以,你看到這個婦人,她找到最正確的人——耶穌,她把她心裡的苦痛完全傾倒出來,她呼叫耶穌「主啊」,並且把她的難題擺在耶穌面前,但現在開始進入故事令人感到困惑的地方。在我們之前的講道裡,我們看到一個父親為了他的小女兒前來求耶穌醫治她,而耶穌當時立即回應,並且與他一起到他的家裡幫助他;但是耶穌在這裡的回應卻是令人難以明白的。第23節:耶穌卻一言不答。
二、主啊,幫助我!
當耶穌不作回應的時候,這個婦人卻繼續再三的喊叫,死纏爛打的不放,不斷地叫「主啊,可憐我吧!」,「主啊,可憐我吧!」,「主啊,可憐我吧!」;然而耶穌卻沒有任何回應,一言不答,彷彿不理會她似的,而這完全不像我們所認識的耶穌。當耶穌一言不答,門徒就插手:「門徒進前來,求他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請打發她走吧。』」所以,那個婦人不斷地喊叫「主啊,可憐我吧!」,而門徒卻又不斷地說「打發她走!」,耶穌就在這兩者的中間。
我們不知道這情況持續了多久,但最後耶穌開口說話,而當祂說話的時候,我們差不多寧願祂沒有開口說話;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這是否代表了不容許有外邦人嗎?當然不是,因為我們已經在之前的講道裡看過耶穌醫治那個羅馬百夫長的僕人,所以,這句說話就不是一種限制,而是說明優先次序。記得保羅所寫的嗎?「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羅馬書一16)所以,外邦人不是被受限制、拒諸於外,而是在耶穌的使命的優先次序裡,外邦人並非首要。
當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這句話時,究竟祂是向那個婦人說的,責備她的請求?還是祂是向門徒說的,來認同他們的說法打發她走呢?馬太沒有告訴我們。然而,無論耶穌是對誰說,那個婦人回答祂,那個婦人俯伏(參馬可福音七24-30)下來,說:「主啊,幫助我!」我能夠想像得到這句話裡所包含的苦情和痛楚,而這裡所說的「來拜他」原文希臘文的意思是指「敬拜」。這裡,讓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婦人與馬太福音第十五章開始時那些法利賽人的對比。
法利賽人口裡說的盡是正確的話,但是他們的心卻遠離上帝;但這個婦人現在所做的卻是真正的敬拜上帝,而她在主面前謙卑自己:「主啊,幫助我!」然後耶穌回答,這次祂是對著那個婦人說的,而如果你不喜歡祂第一次的回應的話,這次你更加會不喜歡祂的回答。耶穌回答她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這真是一句刻薄的說話。在當時第一世紀,猶太人習慣稱呼外邦人作狗,所以,他們彼此明白大家在說甚麼。而這句話幾乎道出站在旁邊的門徒的心聲:對啦,打發她走!打發她走!她是狗!你又不認識她,她又不是我們的「自己人」,她是「非我族類」啦!她根本就不是人,她是拜假神的外邦人!
然而,我們需要明白,如果你把自己代入這個婦人的角色裡的話,她以一個跪求的方式來敬拜耶穌,聽到耶穌竟然如此回應,其實很容易她可以用強烈的反抗作回應。然而,在這裡容許我跟你分享一個重要的觀念。每一件發生在我們身上(to us)的事情都並不是為了我們(for us)的。在我們西方社會尤甚,我們是活在一種非常自我中心的社會裡,所有事情都是關乎我(about ME),所有事情都是關乎我的(about MINE)。但是當上帝與我們相交的時候,有時候有些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to us)其實是為了別人得著益處的。容我分享一個故事。
三、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
當許多解經學者看到馬太福音第十五章的時候,他們不明白為甚麼耶穌要這樣對待這個婦人,為甚麼祂這樣對待她?這一點都不像我們所熟識的耶穌。讓我向大家這樣建議:耶穌這樣對待這個婦人(to this woman),祂其實是為了門徒(for the disciples)而作的。
他們一直都是在以色列長大,常常以自己是上帝的選民為驕傲。她是一個外邦人,他們把外邦人看作是狗,但是到了馬太福音結束的時候,耶穌吩咐同樣是這一群門徒,千萬不要只去以色列,要往普天下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萬民就是外邦人。如果他們仍然帶著這偏見來看待外邦人的話,當他們把福音傳給外邦人的時候,他們就會感到掙扎。耶穌現在對這個婦人所作的,我認為是為了祂的門徒而作的;而這個婦人似乎能明白所發生的事情,不是單單只是為了她和她的需要。
耶穌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留意這個婦人的回應:「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如果那班門徒剛剛聽到耶穌所說的不好拿餅給狗,也就是指外邦人,他們錯失了耶穌所說的字裡行間的真正意思。因為猶太人用來的「狗」這個字,是形容那些在街頭流浪的狗,牠們髒兮兮的、兇惡的、身上帶著病菌的,在街頭到處流浪的狗。但是耶穌所用的卻不是這個「狗」字,祂所用的是指在家中的寵物狗,而這個婦人抓緊這個字並作出回應:你說我是狗嗎,我接受!只要我成為你家中那隻寵物狗,因為每一個主人都會確保他的狗能夠養得胖胖的得著餵養;即使他只讓狗兒吃從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她說,我接受這個位份,我順服於你。這是一個極度謙卑信心的絕妙宣稱,而且把她俯伏下來對耶穌真正敬拜的心表現出來。於是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從那時候,她女兒就好了。
在我們早前的其中一堂講道裡我們曾經提到,而在這裡需要再次強調。馬太是福音書作者中最具猶太味道的,在馬太福音裡充滿了許多證據表明馬太是寫給猶太受眾的。他以耶穌的家譜這猶太人的家譜來作為他的福音書的開始,他是以證明耶穌就是大衛的子孫,是繼承王位的那位來開始整個故事。此外,馬太引用許多舊約的經文來支持他的論述,整本福音書是寫給猶太受眾的。
因此,有許多受眾與門徒一樣,對外邦人抱有同樣的看法,而這是第二次,馬太聚焦在他那些猶太受眾對外邦人的看法。我們早前已經看過那位羅馬的百夫長,你記得耶穌對他的信心表示希奇,甚至說「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這不單單是對這位羅馬百夫長的極大的嘉許,但同時是一種「溫馨提示」責備當時的猶太人。今次是第二次,並且是發生在一個外邦人的地區,馬太引領他那些猶太人受眾把注意力聚焦在外邦人身上。而再一次,耶穌稱讚她的信心。不要忘記,這件事情是發生在耶穌與法利賽人為著甚麼才是真正敬拜的爭辯衝突之後的。這個婦人謙卑的信心,讓她能夠敬拜耶穌,使她成為獨一無二的,以心靈和誠實來敬拜耶穌。她沒有跟耶穌爭辯,她同意祂所說的,並且接受她那卑微的身份地位,因為在敬拜裡,她完全服順在上帝的旨意裡。我們同樣需要這樣敬拜上帝的心,記住,敬拜的焦點不是我們選取哪些音樂的形式或禮儀禮序的模式,或者是你是屬於哪個宗派的傳統。敬拜是從我們對上帝的信仰作開始的。這個婦人她相信耶穌是一位滿有憐憫的主,我們也應該如此相信。讓我們同心禱告。
四、結束禱告
滿有憐憫的主,我們現在像Robert Gelinas牧師那樣禱告:「為著那些犯了罪的人、那些受苦的人、那些因為犯罪而受苦的人,以及那些為了減輕痛苦而犯罪的人,主啊!憐憫我們。」(For those who sin, and for those who suffer, for those who suffer because of sin, and for those who sin to alleviate suffering, Lord, have mercy on us. )天父啊,我們知道我們是罪有應得的,我們知道我們的失敗應該得到甚麼,但好像這個婦人,她在絕望中拼命地來到耶穌面前,同樣,我們在我們自己的破碎中來到祢面前,在我們自己的絕望無助裡,我們尋求祢的憐憫,並且尋求學習一夥敬拜的心,奉耶穌基督的聖名而求,阿們。
講員: 柯貝爾牧師
傳譯: 吳克定牧師(粵)湯鎮華先生(普)
速記: 譚佩雲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