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講的信息對教會特別重要,昨天談到愛的操練,進入教會其實就是經歷愛的操練。有人不滿現狀、四出流浪,為的是讓自己感覺沒有離開教會這個群體;這樣的信徒仍活在自私中,沒法經歷愛的操練。內子由十四歲開始上教會,至今仍參與同一所教會;期間問題層出不窮,但她沒有一刻想過離開教會。同樣地,我也是卅多年上同一所教會,有時經歷某些衝擊,有時碰到難以面對的肢體,但從沒想過要離開。正因我倆深深體會,神把我倆把放在那兒,要學的功課多的是,就讓這些肢體來操練我們吧!
放下自己,融入群體
可惜,今天教會出現一種風氣,信徒就像一群宗教消費者,那裏有好的「靈食」就蜂擁而至。坐在一起,互不相識,聚會完畢毋須說再見,這怎稱得上是弟兄姊妹?無論有多艱難,也要放下自己,融入群體,抱着「我所擁有全屬群體,甘願被群體用盡」的心態。
教會是人性革命的革命者,奉召改變人類的命運,改變歷史的走向,直至一切所有被造物在基督裡同歸於一。世界的割裂,人間的斷裂與隔離,要得到徹底醫治。參與這一場運動,基督徒要付出代價,作出犧牲;完全失去自己,徹底改造「常我」;面對連場硬仗,確是持久而猛烈!
基督不單做我個人救主,更是全人類、全宇宙的救主。宇宙的基督乃以弗所書一個核心主題,爭戰場面遼闊。神呼召我們作革命者,成為宇宙的催化劑,首先,自己生命要起變化,成為歷史的逆流。在這違背真理的世代裡,獨排眾議,讓真理在生命裡如明光照耀。「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4:1)保羅勸勉我們的時候,用了一個特別的身分,就是為主被囚的。為主的緣故,他被拒絕、囚禁,又是基督的囚奴,無論那個層次,他都欣然接受,滿有目標和使命。保羅以自己的經歷勸我們確立自己的身分 --基督的囚奴,讓我們甘願為主的緣故琅璫繫獄。生命不再屬乎自己,就像加爾文所說:「我不屬己,乃屬於主。」;活着只有一個目的,乃為主而活。不可漫無目的、停滯不前,作為歷史導向的箭頭,必須直奔標竿;行事為人與蒙召的恩相稱。
福音信仰不是一套抽象的思維系統,宣講如何活出生命的道路,為基督被囚的勸我們,要在具體的生活行為上表彰主。(弗2:2,10)以弗所書第四章交代信徒應有的生活行為,配稱為屬神之人就要活出上帝國度的核心價值。上帝國度的核心價值就是基督生命的核心價值,這完全捨己的愛叫基督全然放下自己,將榮耀、生命;痛苦、屈辱,拋諸腦後。這完全捨己的愛表現出三種特質:謙虛、溫柔、忍耐。保羅勸我們無論在甚麼地方都表現這些特質,今天,這三種特質有否滲入你生命的每一部分?
讓我們仔細看這三種特質,一、謙虛:原文就意識和心態的層面而言,就是自覺卑賤之意。卑賤一詞含貶義,有時用來斥責人下賤,並與無身分、地位的奴隸連用。奴隸沒有個性與權利,保羅卻以一個形容他們的詞彙來描述基督徒的品格,將這詞彙的價值大為提升。基督教就這樣把道德價值與文化翻轉過來。作為主的奴隸,一切都是恩典,我們不過是卑下的奴僕,沒有一樣執着與擁有。有了這個意識,原本自視過高的傲慢,固有的「我執」,都放下了。進入群體彼此建立,謙虛乃是一個重要的素質。二、溫柔:不是指輕聲細語,而是說一種自制能力;教人不受情緒控制,達到一個更高的價值境界。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溫柔乃德行之冠,唯人能自制,始能超越平庸、擁有各種德行。自制是人強而有力的素質,使人放下自己、成全別人;令人更了解上帝旨意的美善。三、忍耐:原文意謂自願焚燒獻上馨香之火祭。恆忍就是願把本身權利獻上,樂意犧牲,不再追討別人的虧欠和缺失。
愛是生命的基礎與動力
上述三種特質來自同一核心 -- 基督的愛,愛能叫自大的人降卑;能叫只受自我操控,毫不考慮他人感受的人溫柔起來;能叫慣於批評與挑剔的人多有忍耐。「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弗4:2)比較完整的翻譯應作「在愛中生出謙虛、溫柔、忍耐,就能彼此建立與扶持」。寬容一詞其實包含承托、扶立、背負、忍受、堅立之意,待人謙虛、溫柔、忍耐,為的是要堅立別人、扶持別人。無怪乎保羅總結說:「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西3:14)愛就像韌帶,把本來沒有相關的關節聯繫起來,成為有機的生命。
愛作為生命的基礎與動力,信徒不單可以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更要把愛彰顯出來。John Stott進一步解釋:保守是靜態的;彰顯和展示則較為動態的:我們要竭力彰顯、展示那合而為一的心,叫世人都清楚看見。
信徒能夠合而為一,實有雙重保障,因為聖靈把各人的心結連在一起,加上基督生命就像黏合劑 --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3)基督為我們成就的救恩就像韌帶,把割裂的個體相繫在一起,祂和聖靈不但拆毁了我們中間隔斷的牆,更把寃仇廢掉,叫我們結合為一個大能的有機體。
教會一體是一個有機的聯合,指向一個事實,我們就是基督的身體。無論世界怎樣變化,處境多元多變,基督的身體只有一個,教會只有一個。基督貫穿教會所有個體,賦予整體教會動力,成為有機的生命。有機體可以不斷生長,全賴聖靈貫穿其間;賦予動力,叫眾人彼此聯絡、彼此相顧。今之信徒對聖靈認識膚淺,經歷稀少,只把聖靈掛在嘴邊;與以弗所教會聖靈工作的事例俯拾即是,相去甚遠。聖靈在信徒生命中何等重要,盼望信仰純正的教會,對聖靈的恩賜、聖靈的內住和聖靈的工作多加重視。聖靈只有一個,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羅馬人、亞細亞人;為奴的、自主的、男的、女的,都得到同一召命,進入基督的身體。大家同有一個呼召,同有一個盼望,同有一個方向,根基立在基督身上。祂是唯一的主,我們對祂的認信只有一個 -- 祂是救主;生命的救主。三一真神是一切的根源、一切的主宰、萬事萬物的基礎。
合一的基礎不會動搖
今天的經文共有七個「一」字,一個聖靈、一個身體、一個旨望,一個主,一信,一洗、一神。可見保羅如何強調合一,他十分相信教會合一的基礎不會動搖,因為根基就是三一真神、耶穌基督與聖靈。分割的勢力猛烈地入侵教會,撕裂教會;撒但在人間到處豎立圍牆。異端邪說紛擾,教會又被人性軟弱拖累,但要謹記合一的根基永不動搖。承托宇宙的最高真理烙印在我們裡頭;合一的生命在各種考驗中生生不息。基督生命的基因已深植教會,祂生命特質一旦展現,就能發生巨大的改變。藉教會合一的生命,色彩繽紛、百花齊放,眾多獨立個體的宇宙,就奧妙地聯合在一起,同歸於一。
神的智慧與奧妙昭然若揭,教會就像末世的前哨站,是上帝展示祂旨意的先導計劃,神百姓表達祂終極目的;要將全宇宙合而為一。今天,我們比世人較早預嚐末世合一的光景,合一非指一切都一式一樣,反過來是叫每一個體更加獨立。多元的個體個性更為突出,「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所以經上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7-16)筆鋒一轉,由教會合一轉到個體身上,他這裡強調個人,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好像特別為我們量身訂造一樣。
我們各自有獨特的恩賜,是量度的,不是分派的,最切合個人的;為要裝備我們,把恩賜更有效的發揮出來。每人都有獨特的使命,獨特的恩賜;恩賜可以不斷擴大,不斷被發掘。其實,上帝的恩賜簡直多得不可勝數。在戰爭中,基督的陣營得勝仇敵,得了俘擄,將原來賜給悖逆者的恩賜奪回,分給我們如分戰利品一樣。試想像戰鬥中,基督不斷得勝,俘擄愈來愈多,分給我們的戰利品也愈來愈多!戰爭勝而又勝,恩賜也就不斷遞增下去。
活出謙虛、溫柔與忍耐
保羅四卷書信共列舉卅多種恩賜;包括說預言的、服侍人的、教導的、勸化的、把財物分給人的、領導的、行善的(羅12:6-8)、智慧的言語、知識的言語、信心治病、行神蹟、講道、辨別諸靈、說方言、翻方言(林前12:8-10)、使徒、先知、教師、行神蹟、醫病、治事、說方言、翻方言、幫助人(林前12:28-30)、使徒、先知、傳福音、牧養、教導(弗4:11-12)。若剔除重複的,仍有廿九種恩賜之多。以弗所書所列五種恩賜驟眼看來,好像涉及初期教會領導的職分,就是監督、長老和執事;但使徒、先知、傳福音、牧養、教導分明就是五種恩賜,卻不限於教會的領導層擁有。保羅所講五種恩賜,意思並非限於五種恩賜,只是示範舉例而己。
無論甚麼恩賜,必須配合起來始能發揮力量,達到彼此服事造就、彼此成全的目的;身體得以建立,須靠每個信徒生命得着操練,活出謙虛、溫柔與忍耐。
教會聚合了眾多才俊之士,如果基礎打得不好,恩賜配合得不好,反而成了天才表演的地方,產生割裂的力量。所以,恩賜的基本內涵就是愛,為要祝福與成全,眾多恩賜匯合一起,必須剔除個人的慾望與動機。
弟兄姊妹一起配搭事奉,發揮爆炸力,讓基督顯大,叫神的名得榮耀。恩賜在群體中必有倍增的果效,每人的力量都可得到承托、補足與擴充,遠勝單打獨鬥釋放出來的能量。教會被稱為滿有恩賜的群體,充滿聖靈的能力和恩賜,不要低估我們擁有的能力!
講員: 余達心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