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平安!聖經說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歡喜快樂。
信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使命。盼望這次培靈會晚堂的聚集,讓我們在思想使命門徒人生時,能將「信仰」、「生活」和「使命」三合一謹記並且落實。不要讓你的信仰只停留在教會裡面,不要讓人說基督徒說一套做一套。信靠耶穌基督就是刻意天天走進人群,把聖經信仰的價值觀在與人建立關係當中將耶穌活現出來,而且是帶著使命,讓人在我們身上聽見、看見、感受並信靠耶穌。信仰強調的是關係。關係必須要在現實生活中呈現,所以信仰涵蓋生活每一個層面。要將耶穌基督帶入我們的信仰、婚姻、家庭、職場、社交生活,走進人群、走向世界,完成耶穌基督交托給我們的大使命。這就是一個榮耀上帝的人生,不單只停留在教會中讚美、敬拜、團契、服侍上帝。耶穌告訴我們:「你們是世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榮耀上帝的人生就是使命門徒的人生,挑戰我們信靠耶穌基督的人將生命主權交在耶穌基督手中,讓我們與主的關係能實際落實在生活上的每個層面中。
今晚是培靈會最後一個晚上,在風雨中我們仍帶著飢渴慕義的心來聆聽最後一晚的信息。今晚分享的使徒行傳1:8-11。我們要先明白這段經文的背景,特別是第8節:「當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這段經文是耶穌在地上從死裏復活顯現給門徒40天、被接升天前留給教會的最後一句話。耶穌講這句話一定有祂的意義。祂要回到天父那裡,祂完成了天父給祂的使命──完成了救贖大工。當祂要正式離開地上、回到天上時,他留下了這句話。我們要感受這是主對教會的心意。祂把最根本的使命再一次重述一次。我們來到最後一堂信息,我們仍把重點放在「使命」。
一、要求與基督有個人生命經驗(1:9-10)
馬太福音第28章被稱為「大使命」,我稱它為「橄欖山上的使命」。這段經文非常豐富,請留意耶穌如何表達祂對我們的心意。在我們所讀的使徒行傳1:8-11,我們在這個時代,我們如何履行橄欖山上的使命呢?我們留意經文經常出現的動詞:「看見」、「張望」。耶穌用了一個重要的字眼「見證」,強調要「履行橄欖山上的使命」的第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必須與基督有個人生命關係。
甚麽是「見證」?當使徒約翰年老時,約翰再次重複他所相信的耶穌基督──是他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這就是「見證」。耶穌說你們「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見證」主要有兩個意思:見證必須是第一身的經歷,第一手的資料。見證不是第二、三手、不是聽來的,而是實實在在有直接的關係。今天我們要履行橄欖山上的使命,便必須與基督有個人的關係。「見證」第二重意思比較有意思。其實,「見證」直譯的字根是「殉道」,就是「為主耶穌而死」。因為有實際的經驗,我們願意用生命擺上,願意全然委身。這就是為甚麼初期教會發展到300多年後能把整個羅馬帝國扭轉過來。因為這些跟隨耶穌基督的人,當他們履行使命時,他們都是「見證」。他們個人與耶穌基督有生命的關係,他們親身看見、親身體會、委身於基督,他們願意把命擺上,因此帶著能力。
這次培靈會從早到晚我們聽了28場道,今晚培靈會就要結束了,我們要問自己:「接下來怎樣?」你若是將「信仰」、「生命」、「使命」拆開,就甚麽都沒有了。談到使命時,我們與基督有沒有個人生命的經歷?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一定要從「認罪悔改」開始,從舊約到新約都是如此──承認生命中的軟弱、罪惡與破口,承認我們與人的關係軟弱和破口,最終承認與愛我們的上帝之間的軟弱與破口,認罪悔改。
接下來就是「和好」。因為信仰就是關係,就是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我們與人的關係。信仰的總綱就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其次要愛人如己」,這裡強調的是關係。當人犯罪以後,我們與神的關係就被破壞了;認罪悔改以後,我們要與神和好、與人和好。經歷聖靈的責備,我們認罪悔改;經歷聖靈的感動,我們就抓住聖經的真理,我們就與神和好、與人和好。
第三就帶來「復興」。因為耶穌在我們生命中掌權,從「認罪」到「和好」到「復興」,這就是與耶穌基督有個人生命的關係。不單只是決志禱告,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有親身的經歷,要履行橄欖山上的使命,必須與基督有個人生命的關係。這十天上帝的話觸動你的心,你有真誠的悔改嗎?看到你內心深處的黑暗嗎?因上帝的話光照,聖靈大大地責備你,你謙卑認罪悔改,但你還需要「和好」──不單與上帝和好,重新把生命主權交給祂;也要與人和好:在婚姻關係、家庭關係、職場關係,與鄰舎的關係上「和好」,讓耶穌在你生命中居首位,掌王權。要履行橄欖山上的使命,必須與耶穌有個人生命上的關係。求聖靈在你心中繼續工作,在你信仰的道路上去經歷「悔改」、「和好」和「復興」,才有可能履行橄欖山上的使命。
二、必須刻意落實跨文化的差傳(1:8)
耶穌基督在這節經文強調「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讀到這裡,有人以為要先做好耶路撒冷、先穩固好耶路撒冷;其實這不是耶穌的意思。因為這句話在文法結構上是講「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和』直到地極」,「和」就是指都要做,不單在耶路撒冷,也要在猶太全地、也要在撒馬利亞、也要在地極,我們都是見證。簡單來說:上帝的心意是萬國萬民。
所以第二個原則是:我們必須刻意落實跨文化的差傳。從舊約開始,當上帝揀選亞伯拉罕,祂已把這樣的心意放在其中。上帝應許「萬國必因你得福」,不單只是希伯來民族因亞伯拉罕得福;舊約已強調萬國萬民的概念。假如你熟悉詩篇,詩篇中強調「萬國萬民來頌讚讚美耶和華」,不單要求以色列讚美耶和華。當耶穌來到時,耶穌刻意走進撒馬利亞城,刻意說: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
要履行橄欖山上的使命,必須刻意落實跨文化差傳。這很可能是我們華人的阻礙,我們比較難跨越。華人教會有我們的安舒區,跨文化對我們來說比較有挑戰性。我們可能覺得,我們只要向華人傳福音就好,因為華人世界人口最多。但從人口數字統計,印度人口到2020年──即兩年後──便超越中國,印度將會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回到昨晚的信息,耶穌看到這麼多人,祂並不是看到數字,因為每個人都是按照上帝形象所造寶貴的靈魂。華人教會要學習跨文化差傳,我們要了解華人以外的靈魂需要。
香港人喜歡旅行。我們能否將旅行的動機推高一線呢?我們可以藉旅遊去了解其他族群屬靈情況和需要。其實在香港本地就可以接觸到許多非華人。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香港最少有50萬外藉家傭(菲傭、泰傭、印傭);在專業上她們是你的工人,她們要盡責。但要記得一件事,她們也是耶穌所愛的,她們也是耶穌要拯救的對象。今天上帝把世界帶到香港。你看見嗎?全世界有75億人口,有17億是穆斯林,有11億是印度教徒,有3億多是少數民族,這30多億的人口都是福音未得之民。我們需要刻意落實跨文化的差傳。上帝要呼召更多人要走出去。若基督徒不刻意走進他們中間,他們就沒有機會聽到耶穌基督。上帝給華人有很多優勢,但我們要承認我們有很多不成熟、有很多限制。如果我們能謙卑回到上帝的面前、明白主的心意、強調個人與耶穌生命的關係、知道上帝的心意要刻意落實跨文化的差傳,就當從我們所居住的環境開始,從我們工作的場所開始,進入其他族群當中,刻意去了解他們。盼望香港以至全世界的華人教會能夠回應耶穌基督的大使命。雖然其中有很多實際的困難,但耶穌應許:「天上地下所有權柄都賜給我了,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三、必須謙卑大膽依賴聖靈大能(1:8)
耶穌從來沒有讓你靠你自己的力量去傳福音,因為福音和差傳本身就是一場屬靈爭戰,全然不在於我們有多少人才,關鍵在於「當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所以第三個重要的要則:必須謙卑、放膽、依賴聖靈大能。
我在很多地方帶領過差傳年會。我覺得有一件事很奇怪:我們強調普世宣教,但我們幾乎不講聖靈,這很奇怪。因為主耶穌清楚地說,祂最後的一句話、祂最盼望要落實的──「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耶穌從來就是強調聖靈的能力,聖靈的能力不是為了個人、不是要彰顯人的本事、不是要突顯人的恩賜才華。聖靈的能力最終是要我們成為耶穌的見證,去落實普世差傳的使命。我們要繼續強調聖靈的能力;至於聖靈能力的彰顯是怎樣的形式,那就在乎聖靈的主權。當我們經過很興奮的敬拜之後,當我們敬拜停止的時候,我們要繼續帶著聖靈的能力走出去,為耶穌基督活出美好的見證。耶穌說:「出去!成為我的見證!」我們要履行普世差傳的大使命,依靠聖靈的能力。聖靈能力的彰顯與我們降服主的主權是成正比的。我們看初期教會的發展便會發現,我們越多放下自己,聖靈越多給我們感動。聖靈要我們回應的,就是我們勇敢地跨出去,去經歷上帝的能力和榮耀。
今天你和我比較難看到上帝的能力和榮耀,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太依靠自己。從教會的角度來說,當教會計劃做一件事,我們常常使用理性評估我們經費夠不夠;我們開會討論,用理性評估有沒有能力做,但最後決定一般都是「不能」。所以我們在信仰上很少看見神跡,因為這是我們決定的。我們比較少、也不太敢說這是上帝給我的感動,因為這些不是理性的範圍;經驗告訴你不行,你就不做。還記得彼得的故事嗎?彼得按著自己的經驗,知道這個時間進入「水深之處」根本不可能打到魚,但他順從耶穌基督。彼得的生命雖有起伏,但彼得經歷上帝的能力;他願意順從,上帝就使用他。
你不要靠自己。耶穌講得很清楚:「把自己交在祂手中。」聖靈經常給你感動,要你做你所不能做的,要你行你從來沒有行過的。但你拒絕去經歷,這就是我們的問題。跨文化太難,是因為我們還沒開始便向耶穌說不行。我們有很多理性的衡量。這是華人教會的困難。履行橄欖山上的使命,我們必須要謙卑依賴聖靈的能力。當我們順從,就要看見上帝的榮耀。
四、單純信靠並抓信上帝的應許(1:11)
這段經文不單強調門徒履行大使命,要求我們與耶穌有個人生命經驗、刻意落實跨文化的差傳、謙卑大膽依賴聖靈大能,還有第四個重要的原則──我們要單純地抓住上帝的應許。在這段經文結束之前,這些人看見耶穌被雲彩接上天去──是他們親眼看見、他們所跟從的這個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的耶穌基督就在他們面前被雲彩接上天去。上帝藉著天使說:「你們看見這個耶穌基督,他怎樣被接升天,怎樣還要再回來。」這個經歷非常重要。這些門徒親眼看見、親耳聽見,這個復活的耶穌基督回到天父那裏去,他還要再來。耶穌基督的再來,成為初期教會最重要走出去的動力。
新約聖經一直強調耶穌必再來的真理。因為祂必再來,就產生了信仰生活的迫切感和願意定感。每個跟隨耶穌的門徒都確定相信耶穌基督必再來。這是千真萬確的應許,他們緊緊抓住。因耶穌必再來,工作的機會不多,搶救人靈魂的時間也不多。但上帝的應許千真萬確,因此我們必須把握機會。在馬太福音第28章,耶穌說,祂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勇敢向前,把握機會,知道時間不多。過程會面對許多挑戰,但有耶穌基督的應許,祂的同在永不改變。因此我們有真實的盼望,可以面對任何環境,不動搖、不放棄。
昨天晚上我講了一個概念。我想,在每一節港九培靈研經會,在現場和轉播站每場總共有一萬多人。假如我們都回應耶穌基督,相信我們所聽到的道都是真的,聖經的真理永不改變,明白上帝的心意,知道耶穌基督的使命,有聖靈給的能力;假如我們都走出去,去履行這個使命,那每年的港九培靈研經會的開始都應該是慶典。因為這一年來上帝使用出席的弟兄姊妹,他們的生命被翻轉,不單是個人得著復興,也將這不再一樣的生命帶給旁邊的人。在一整年的時間,因你的關係,旁邊的人聽見、看見、感受並信靠耶穌。所以每天培靈會開始時,應該是一個慶典。不然就像剛才我們所問的:今晚結束後,然後又怎麼樣呢?我們是否要在上帝面前立定心志:我要履行上帝的使命?有耶穌基督應許的同在,跨越文化的差傳,由現在開始直到2019年8月1日,這一年讓信仰、生活、使命結合,讓上帝的道傳開,在祂兒女中間,生命被建立,靈命被復興。
每個人都會有困難,但要記得主耶穌給的應許:有「聖靈的能力」,有「耶穌基督的同在」、「耶穌基督的再來」。我們把這些真理放在一起,就會有迫切感和願意定感,就可將一切的困難問題放在一邊,因祂會給我們力量走過來。祂的應許是真的,是不改變的。你最軟弱時,只要你抬頭,向耶穌基督伸手,祂會拉你一把;當你心靈最低沉、最痛的時候,你來到耶穌基督面前,你向祂傾心吐意,祂聽你的聲音。你告訴主,你要經歷這些。信仰是真實的。耶穌是真的,是活的。你越多這樣經歷,你就會發現上帝在你身上的作為何等大。祂應許沒有改變。你不要放棄,祂會給你恩典和力量。
1988年12月7日,在前蘇聯的亞美尼亞,那天早上有一位爸爸叫Samuel,他送他的兒子上學。到了學校門口,他告訴他的兒子亞曼放學後,自己一定回來接他。擁抱之後,爸爸就去上班,孩子去上課。但當天上午11:17當地發生6.7級地震,那場地震約有四萬人喪生。Samuel看到電視上的新聞,發現主要震區正靠近他兒子的學校,於是他馬上跑到現場。學校已成為一片廢墟,一些父母來到現場嚎啕大哭。救援隊來到現場救援,但現場太亂了。Samuel也來到現場,他記得孩子課室的地點,於是他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慢慢搬開石頭,把能搬走的都搬走。很多父母開始失望,覺得沒有希望,他們也累了。到了晚上,消防員勸他不要再挖,因為生命探測儀器顯現無法找到生存者,但他仍然繼續搬石頭。到第二天早上,他的手指已經出血,他確定他已經來到兒子課室的範圍。到了第二天的下午,距離地震已接近24小時的時候,他聽到下面有聲音。他稍微停了一下,下面傳來微弱的聲音:「爸爸,爸爸,是你嗎?」Samuel聽到便很興奮,這是他的兒子的聲音。最後,他不但救了他自己的兒子阿曼,而且還有阿曼的13位同學。這是因為阿曼堅定相信他爸爸的許諾,並鼓勵他所有的同學,讓他們不要怕,因他的爸爸說他一定會來接他,他就這樣堅持下來。
耶穌答應與你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我們要回應使命。個人與耶穌的關係,從認罪悔改到和好,從和好到復興,我們要刻意跨文化差傳進入人群。我們要謙卑,而且大膽地依靠聖靈的能力。我們要確定耶穌基督會再來,產生迫切感和願意定感,也知道耶穌基督必與你同在。這個培靈會就要結束了,但這個結束應該是你信仰生活使命的新開始。從今天開始到2019年的8月1日,你要活出一個榮耀上帝的人生,把主權交給耶穌基督。看到自己裡面有甚麽不對的地方,你要更新改變。你要讓耶穌作主作王,帶著使命天天走入人群,繼續在教會中敬拜、團契、事奉。但你記得要把耶穌基督帶進個人生活、婚姻家庭、職場裡。耶穌基督已經給你許多恩典,祂要你回應祂的愛。是耶穌基督的愛改變你的生命。聖靈觸動你的心,回應耶穌的愛,盼望今晚讓這個愛在你裡面燃燒,放下自己。
在結束之前,我再分享另外一個宣教士的故事。可能你已聽過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生平已被拍為電影End of the Spear(中文譯為《靈魂的悸動》):故事中講到,二戰之後,有五個很優秀的年輕人,他們有很好的前途。上帝呼召他們,要他們去南美洲厄瓜多爾,向一個兇悍的奧卡民族傳福音。他們就去到他們中間。很多人認為他們這樣做是愚昧的。其中一位名為Jim Eliot的宣教士回應:「使用無法保存的,去換取永恆不能遺失的。」他強調生命就是為耶穌擺上。上帝的愛激動他們,他們就去了。一年時間,當地沒有一個人信主;這些奧卡人對他們極不友善。最後這五個年輕宣教士被當地印地安人用矛槍殺死。後面的歷史告訴我們,五個寡婦帶著他們的孩子回到這些奧卡印地安人當中,這些奧卡人看到後嚇壞了:「你們為甚麽回來?我們已經把你們的丈夫殺死了,你們為甚麽回來?」寡婦站在他們中間,正面地看著他們說:「耶穌愛我們,耶穌愛你們,我們也都愛你們,所以我們回來了」
保羅說,基督的愛激勵我們,使我們不再為自己而活,使我們為那位為我們由死復活的耶穌而活。不要讓培靈會在這裡結束。讓基督的愛把你帶出去,在前面的一年活出使命門徒的人生,彰顯上帝的榮耀。你要記住,不是你能或不能,而是你願意或不願意。你若願意,上帝要在你的生命中彰顯祂的能力和榮耀。你願意嗎?
講員: 陳世欽牧師
傳譯: 李慶宏傳道
速記: 林海虹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