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大家都嘗過禁食的滋味。因屬靈需要,在神面對等候而禁食,或參加籌款活動,或因身體檢查而禁食。因為肚子餓,禁食後只吃簡單的白粥,亦甚覺美味。
耶穌用人常有的經歷,形容人對義的追求。耶穌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有人說此經文意思是人渴慕神,神就使人飽足。當然若我們渴慕神,承認靈裡的需要,神必叫我們得飽足,但此說法似跟第一福所論的意思分別不大。究竟耶穌所說的「飢渴慕義」的「義」可有什麼意思呢?
放下自己的義,渴慕神的義
昨天我們從詩三十七11來看溫柔,耶穌似乎在太五5引用了詩三十七11的字眼來形容第三個福氣,「溫柔」這字再沒有在登山寶訓裡出現,而「公義」一詞卻在寶訓裡出現了五次,如太五6、太五10,太五20一段重要的經文,「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六 1中文聖經沒有將公義一字翻出來,「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在原文裡,「善事」解作「公義」,「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若要了解耶穌所說「公義」,就先要了解有關公義其他記載,太五10說明八福最後一福,「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在「八福」中出現「義」字的有第四福「飢渴慕義」及第八福的「為義受逼迫」。縱觀馬太「八福」的結構,八福記載於太五1-10,太五11用以解說太五10,太五3第一福跟太五10第八福有共同的確據,同是「天國是他們的」;而中間的八福以兩組的四個福氣組成,每組中有36個希臘文字,而第四福「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和最後一福「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都跟「義」有關係,互相對稱及有著對比。
讓我們先想想首三個福氣。包括「靈裡貧窮」、「哀慟」及「溫柔」,這三種品格均強調內裡的更新,似是破碎、倒空自己的心態。接著耶穌講論「飢渴慕義」,人倒空後,就需渴慕,那些自知無有、虛心、為罪悲痛、不維護自己權利的人有福了,他們從「空」走到「滿」的話,需要來到第四福「飢渴慕義」。「飢渴慕義」的「義」又是什麼意思呢?。
其後三個福氣包括「憐恤人」、「清心」及「使人和睦」,憐恤人的人內心滿有憐恤,又有主動的行動,再不是內心碎碎、傷痛,清心的人滿有聖潔及影響力,然後再以「為義受逼迫」為結束。這裡是流露出來的公義使人受逼迫。
所以「八福」的結構,最初四福形容人知道自己破碎,從悲傷到溫柔,再到「飢渴慕義」,之後四個福氣,形容充滿憐憫、清心、叫人和睦的人,為著公義,受到逼迫。飢渴慕義乃因人缺乏裡頭的公義,破碎空洞,為義受逼迫乃因裡頭充滿了公義,公義至少包括了憐憫、清心和使人和睦,虛心的人要面對自己,哀慟的人要面對自己的罪,溫柔的人要放下自己的權利,降服在神的權柄下,當我們願意放下一切,轉向上帝時,我們渴慕行出神的命令來,我們愈放下自己的義,就愈渴慕神的義,神的義必然包括憐憫、清心和使人和睦。
再看太五另一處討論公義之處,「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五20)耶穌在餘下篇幅,說明六方面超越當時律法師,文士的義,八福的結構告訴我們對公義應有的理解 -- 憐憫、清心和使人和睦,基礎乃是對自己犯罪作出哀慟,放下自己的權利,降服於神的溫柔。
律法真義 -- 指向人內心純潔
接著在太五21-48,更清楚表明「義」來,馬太用「義」一字遠較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多,聖經學者相信馬太取材於馬可福音,但馬可卻沒有採用「義」一字,路加只用上一次(路一75),「就可以終身在他面前,坦然無懼的用聖潔、公義事奉他。」路六21只寫道:「你們飢餓的人有福了!」卻不是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馬太除了在登山寶訓用了五次「義」字外,還有兩處經文用上「義」字,耶穌來到施洗約翰跟前,要求約翰為祂施洗時,祂說: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太三15)
馬太特別用上這「義」字,馬太和耶穌為了讓門徒更清楚明白「義」字的意思,第五章全章都講論「義」字,甚至登山寶訓的主題就是神的義(太五 1-12),不論八福的開頭,中間及結束都講論神的義,至太五20就說明他們的義要勝過宗教領袖、文士、法利賽人,將他們的義、世界的義、一般宗教的義及耶穌要求的義作出比較。
我們可從思想的義、行為的義和關係的義三方面加以剖析。耶穌提醒我們不要隨便動怒,也不要心懷淫念。(太五21-22)當時文士跟法利賽人將不可殺人的誡命,局限於一般具體殺人的行為上,認為實際殺了人才受公會的審判,只有意念,或是怨恨、或是罵人咒詛都不算殺人,這跟今天法律的要求、或是世人的看法無異。但耶穌說動怒的,無緣無故發怒都要面對審判。耶穌教導我們不可罵人為「拉加」和「魔利」,「拉加」是指那些空洞,無腦筋,笨蛋,「魔利」解作「你無用、令人羞愧的」。這些話似刀刃,刺入人內心,無心的話會引來爭端,殘忍的話毀滅一生,苦毒的話為人增添仇恨,野蠻的話對人致命打擊。耶穌深知殺人不是一時衝動,而是心裡積怨、苦毒、憎恨造成,耶穌說有這念頭的都要受審判。
人與人關係影響人與神關係,因此耶穌說若我們不與人和好,神未必接納我們所獻的禮物。祂用了三次「難免」一詞,動怒、咒罵、怨恨難免受審判。有一幅圖畫,耶穌注視著馬大,馬大注視馬利亞、馬利亞注視耶穌,三人樣貌各別不同。馬大帶著怒氣怒視馬利亞,馬利亞帶著喜樂面容仰望耶穌,主帶著關懷慈愛看馬大,似跟馬大說:「看著我就有喜樂,別對人懷怒。」
耶穌談到思想上的義時,亦提及奸淫的問題(太五27-28),耶穌要求行為上不犯奸淫並不夠,更不要動淫念,若動淫念,就是心裡犯了奸淫,聖經的焦點從行為轉移到內心,因律法真義是指向人內心純潔。這樣可能令弟兄感為難,因為活在香港,無可避免接觸誘惑性圖像。天氣炎熱時,又會看到衣著單薄的女士,某些思想來到時,怎麼辦呢?求神幫助我們抗拒此等思想,雖或會有此等思想,別再延續下去,或許看一眼是無法避免,但第二眼就要離開,不要再想下去,更不可產生幻想。基督徒對付情慾只有一個方法,就是逃避。
參孫失敗,約瑟得勝,就因他們對情慾持不同態度。聖人不是沒有卑賤的情慾,只是他不被征服。今天四圍充滿情慾的試探,求神憐憫保守,男人的淫念往往從眼睛而來。約伯說:「我與眼睛立約,怎能戀戀瞻望處女呢…..我若受迷惑,向婦人起淫念,在鄰舍的門外蹲伏。」(伯三十一1、9)求主幫助我們控制的心和眼睛,不讓我們對淫念有藉口,放縱情慾必會帶來悲慘後果!當有淫念時,要告訴配偶、教會傳道人,向他們付上責任。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自由,也不是滿足永不止息的慾念,真正自由是不被慾念控制。
保持貞潔,忠於婚姻
張德培不到18歲便獲得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在愛情路上,他一直等候神帶領,表明貞潔,肯定信仰比愛情更重要。他認識耶穌和祂的話,為配偶保持貞潔是件非常重要、美麗的事情,他被問及可有什麼事永遠不會做,他只回答:「我不會進行婚前性行為。」這時代婚前性行為及婚外情走向年輕化、合理化和即食化。求神幫助我們貞潔,堅守原則,避免動怒,不懷淫念。
耶穌教導忠於婚姻、謹慎言語。但當時猶太人隨便給妻子休書,就可以離婚,但耶穌教導離婚是神不喜悅的,除了特殊情況,如配偶犯了淫亂,破壞生命之約時,才可休妻。人若休妻,要給妻子休書,耶穌時代離婚風氣盛行,文士引經據典,推波助瀾,當時男士隨意拋棄妻子,破壞「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的教導。因此耶穌強調夫妻關係的嚴肅、聖潔及一生的意義。
言語上,耶穌又教導不可背誓。(太五33-34)當時猶太人不背誓,所起的誓要實踐,不可食言。但文士、法利賽人隨意刪改,將誓約分為兩種,一是奉上帝的名所起的,另一是指著物件所起的,後者似跟神無關。但耶穌說天是神的座位,地是祂的腳凳,耶路撒冷是祂的京城,甚至也不能指著自己的頭起誓,因人不能叫自己一根頭髮變白變黑,即不能指著任何東西起誓,或說指著物件起誓與指著神起誓都是一樣。人若只講誠實話的話,根本用不著起誓。「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太五37)基督徒每天活在神前,就當說實話,用不著起誓。工作誠實,老闆要求他在帳目上不清楚表現時,他立即辭工。我們在申請公屋、居屋、信用咭、報稅,甚或十一奉獻時,是否向神誠實呢?
耶穌說:「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不要報復,即使惡人以不義來對付我們,我們仍要面對。人打你的右臉,他只能用左手打,但當時猶太人不會隨便用左手,也不會用來吃飯。也有人說用手背就可打你的右臉。用手背打人有強烈羞辱的意味,只會對小孩和奴隸才這樣做。即使人家強烈地羞辱我們,亦不可報復,甚至將左臉亦由他打。亦有人認為左臉轉過去,是要求別人別用羞辱的方式,而用平等的方式處理問題。
耶穌說:「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裏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時人一般只有一件外衣,因此舊約規定借別人外衣時,晚上要還給他,否則晚上人家沒有被子蓋。別人要求你做事情時,你願意多給他。另一說「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這是由被動情況轉為主動的意願,不予埋怨,反倒讓人得著好處,並當別人視你為工具時,你仍視對方是人,滿足他的需要。
慎於言行,為不喜歡我們的人禱告
「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這裡似乎是指曾傷害我們的人,耶穌提醒即使這些人向我們借貸時,仍要滿足他們的需要。這不是時代流行的觀念,但耶穌說作為天國子民不以牙還牙,反要滿足對方的需要。被動的求和,不報復,更從別人的好處著想。不單被動的不與人作對,更主動去愛別人。
猶太人故意扭曲神的話語:「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猶太人刪去「如同自己」,又只將親屬視為鄰舍,對不認識的人,就不用關心,甚至恨惡仇恨,但聖經從沒講過要仇恨敵人。人內心不願愛仇敵,但耶穌說要愛仇敵,為逼迫你的人禱告。或許神容讓我們跟一些較難相處的人來往,來磨練我們。
1928年美國籍挪威宣教士聶和慈牧師和師母,在中國河南省建立教會。1938年他們的住宅被日軍飛機成了轟炸目標,牧師、師母及雙胞胎女兒均告受傷,他小女兒重傷去世。1941年珍珠港事變後,美日宣戰。聶牧師全家被送往集中營。49年局勢趨穩定,聶牧師要求往日本宣教。差會認為他已年過半百,適應艱難。但聶要遵照主吩咐:「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他認為日軍的暴行,就是因為不認識神,因此他們前赴日本秋田市傳福音,建立教會。每當見證小女兒被日軍轟炸慘死的事情時,不少日本人聽後都大受感動,在神面前悔改。
讓我們明白如何追求飢渴慕義,包括憐憫、清心,使人和睦,更在思想、行為和關係上,不隨便動怒,不懷淫念、忠於婚姻、慎於言行,更去愛仇敵,為不喜歡我們的人禱告。
講員: 陳耀鵬博士
速記: 梁莊儀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