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屆 研經會 第6講

第六講 先知的認信

經文: 耶利米書 11:18-12:6, 15:10-21, 20:7-18

一、引言

 

今天早上很高興能夠與各位一起吃早飯。我今天也很開心能夠見到禇永華院長,我見到他時我就會稱呼他為「老大」(大哥)。是我可以這樣稱呼他,你們不可以這樣稱呼他。不要弄錯,是我才可稱呼你為「老大」?

 

其實為甚麼稱呼他為「老大」呢是有個故事的。大概1年前吧。去年8月的時候,因為培靈會的邀請,我有可能要預備屬靈的早飯,也可能是講道會。我心七上八下,於是就問「老大」的意見。當時禇院長說:「我喜歡你的講道會啊。」因為我習慣講道,我不是太習慣研經會的。但是現在我愈來愈喜歡研經會。我還想再研究一下我將來講道的方式,是不是可以多一點研經的方式。

 

當代講道學(Hermeneutics)說:「講道不需要把經文講得那麼清楚的。你一節一節的講,會悶死人的!總之按著正意,把經文講出來,能夠應用到我們的生命當中就可以了。」當然,有更極端的當代宣講學甚至說,根本連經文都不用講解也可以的。但這些都不適合我們中國教會的口味。這次在研經會的分享和學習裡面,我真的愈來愈喜歡一節一節地讀,一口一口地吃。唉唷,如果我們的講道能夠讓弟兄姊妹能一節一節地讀,一口一口地吃,吃完之後又記得,又不會覺悶的話,不是更好嗎?無論如何,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的方向。

 

所以,今天早上我們又繼續過去5堂的方式,一節一節地睇,一口一口地吃。到現時我看到這個好處是,如果真的要明白耶利米書,或者要記得經文的話,或者要領受到經文的話,或者要活出神話語的話,這樣研讀方式是較為堅實點的。請記住,我們聽道或者讀經不是要取資訊,不是在拿Information(資料)。如果你要拿取資料,利用互聯網就可以了,還有許多資料讓你取。

 

聽道是我們一起集合在神的聖所,被聖靈所澆灌,我們一同來細聽神的話語。在這過去的5天,我非常欣賞各位,各位都是從聖經的敍事當中,自己一起來領受信息。我看見各位都是很用心的閱讀經文,想知道神的話語到底向我們說些甚麼呢?我說我們是一起的,因為我們真的著實的在一起,我們去看神的話語向我們的教會又說些甚麼呢?

 

所以有些弟兄姊妹因爲一口一口吃的緣故,他們得到了神的提點。他能夠把自己生命的敍事接駁到神的敍事的當中。首先是接駁到耶利米的敍事的當中,接著是把我們生命的敍事接駁到神的敍事的當中,求主今天繼續幫助我們,把我們的故事接駁到耶利米和神的敘事當中。

 

(領會祈禱)

 

在剛過去的星期六,我們看見神的哀傷,看見神又叫人一起去哀傷。神哀悼,衪亦叫一些女人一起來哀悼,一同唱哀歌。在今天的早上,我們來看看耶利米的Confession。

 

要翻譯Confession這個字是有點困難的。我給你們一個功課,就是聽完這堂之後,有機會告訴我,究竟怎麼樣翻譯比較好。Confession可以說是投訴的自白,或者是向神的告白,或者是向神的認信。在今天早上,我們就從耶利米的哀歌來到耶利米的自白、自己的認信。所以,今天我們會集中在這個的認信的告白的部分。

 

耶利米先知的認信告白一共有10篇,是由第11章到第20章。當中有一共通點,就是如果你想知道耶利米的生平點滴,就去看看這些告白。當中亦提及耶利米事奉的掙扎,亦提到以色列、猶大的遭遇和神的離棄,又提到耶和華曾經應許會保護但又好像耶和華沒有遵守衪的諾言。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耶利米的認信告白是哀慟的禱告。耶利米向神說出懷疑的說話,表達他的絕望。一方面耶利米在哀慟的禱告當中向神投訴,說「我是無辜的。」他說:「我被家人、被朋友、被君王和祭司、被假先知的逼迫,是因為我傳講耶和華的說話。」你會在這些投訴的說話當中,看見耶利米有時所講的話都是十分的不像話(廣東話:離譜),因為他的心靈在翻騰,他甚至憤怒,非常的不開心。如果由第一個認信告白讀到最末那個的話,你會發覺,在這最後的時候,耶利米的信仰差不多要爆破,他差不多要離開神了!

 

但當耶利米在講出他的哀傷時,我們看到耶和華是沒有作出太多的回應。有的時候祂沒有回應,有的時候祂會作一些很奇怪的回應。神給耶利米的回應不是安慰、不是保證。使耶利米最痛苦和驚訝的就是:啊!原來一切患難背後不單止是敵人,並且神是有份在當中。雖然,耶利米是這樣的不開心,但是耶利米繼續保持他和神的關係。他在他的靈性災難當中,繼續前進,在哀慟的祈禱當中,繼續抓住這位神。他是絕頂的懷疑,但他在懷疑當中又去宣告他對神的信心。所以,耶利米哀慟的禱告是他的認信告白,意思就是他繼續堅持去親近神。

 

所以,弟兄姊妹,原來認信告白是我們生還的工具。在剛過去的星期六,我們說我們去哀悼,這是一個生還的方式。神容讓我們去哀悼的。今天,我們繼續深化地說,原來認信告白是我們信仰的生還方式。剛才這個就是對這個認信告白的一些的理解。

 

今天我們不能夠「貪吃」,我們只能夠吃3篇。吃10篇就真是太飽啦。如果3篇都真是太飽的話,我們縮減到2篇都會有可能的,因為時間無多。我們開始看第一個認信告白,也就是第11章。

 

二、經文解說

 

A.第一個認信告白(11章18節至12章6節)

 

在這個的告白裡,耶利米意識到百姓是要起來捉拿他。大家留意第18節:「耶和華指示我,我才知道;你將他們所做的給我指明。我像柔順的羔羊被牽去宰殺,並不知道他們設計謀害我:『我們把樹連果子都滅了吧!把他從活人之地剪除,使他的名不再被記得。』」(第18-19節)。耶利米看到自己好像是一隻被拖出去屠宰的羔羊,是無辜的。他原本宣講神的話語,知道這是他的責任,從來沒想到自己同族的人會設計謀害他。這些人是要壓制他(講員用Silence),叫他不要再講話,不准他再說預言。他們要把耶利米剪除,使人不能再知道,也不記念耶利米這個名字。

 

耶利米就好像是一個非常有技巧的律師般,好像是非常尊重神那樣的,但是他要向神提出控訴。他說,法官是正義的,是以公義來對待惡人。第20節:「按公義判斷、察驗人肺腑心腸的萬軍之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得見你在他們身上報仇,因我已將我的案件向你稟明了。」耶利米假設神會守約,是會保護自己。他希望耶和華向敵人報復,給予他們應得的報應。先知期待公道的決定。

 

接著神就作出宣判。神說祂會懲罰耶利米的敵人亞拿突人:「耶和華論到尋索你命的亞拿突人如此說:『他們說:你不要奉耶和華的名說預言,免得你死在我們手中。所以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必懲罰他們;他們的壯丁必被刀劍殺死,他們的兒女必因饑荒而死,他們當中必無任何倖存者;因為在他們受罰之年,我必使災禍臨到亞拿突人。』」

 

當耶利米知道耶和華會懲罰他的敵人時,他進一步的向神發問:「耶和華啊,我與你爭辯的時候,你總是顯為義;但有一件,我還要與你理論:惡人的道路為何亨通呢?大行詭詐的為何得安逸呢?」(第12章1節)。耶利米的問題,是歷代人的問題,也是我們的問題:為甚麼惡人會繁衍?耶利米怎麼樣做呢?耶利米把責任推到神那裡去。第2節:「你栽培了他們,他們也扎了根,長大,而且結果。他們的口與你相近,心卻與你遠離。」耶利米的意思是說,惡人的道路亨通,是因為神祢體諒他們;他們能夠安逸生活,因為神啊祢供應給他們;他們能夠行惡,因為神啊你幫助他們。雖然神說自己是公義的,但事實好像是剛剛相反。假如神真的是掌管世界的主人,祂為甚麼容讓這些惡人繼續繁衍呢?這都是神義論的問題。這問題都是歷代以來的問題,也是我們常常問的問題。這些問題好像是沒有叫人滿意的答案。

 

耶利米繼續來跟神討論,以價還價。第3節:「耶和華啊,你認識我,看見我,你察驗我向你的心如何。求你將他們拉出來,如將宰的羊,為殺戮的日子分別出來。」耶利米的意思是說,神啊,祢知道我也是義的,我的義是因為我做了祢吩咐的事情,所以,我是義的。因此,耶利米非常希望神因著他本人的義,就把那些惡人拉出來如屠宰的羊羔,把他們殺戮。

 

接著耶和華作出回覆,第4節:「這地悲哀,一切田野的青草枯乾要到幾時呢?因其上居民的惡行,牲畜和飛鳥都滅絕了。因為他們說:『他看不見我們的結局。』」神的答案真的叫人費解,神真的十分奇怪的。神繼續向耶利米提出,你所看到的不是全部,還有更多事情會發生,你繼續看。第5節:「你與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覺得累,怎能與馬賽跑呢?你在安全之地尚且會跌倒,在約旦河邊的叢林要怎麼辦呢?」神說,你還沒有看到所有,繼續看下去啦,更淒慘的事將會發生,你會被你的家人捉拿:「因為連你兄弟和你父家都以詭詐待你,甚至在你後邊大聲喊叫。雖然他們向你說好話,你也不要相信他們。」(第6節)。意思就是家人都不可相信。

 

為甚麼人可以這樣凶惡的呢?為甚麼惡會繼續繁衍的呢?這是關乎神的義和神的主權的問題。耶利米還不知道答案,但他繼續去做工,他繼續做神要他做的工作,他繼續相信,雖然情勢是這麼淒慘,但神是會與他同行的。

 

B.第二個認信告白(15章10-21節)

 

接著我們來看第二個認信告白,就是第15章10-21節。在這個認信告白當中,耶利米是抑鬱的,他在埋怨自己的出世。「我的母親哪,我有禍了!因你生我作全地爭相指控的人。」(第10節)。你們怕不怕給人指控?你遭人指控時,就會說,教會真的很差了,教會就跟黑社會沒有兩樣。許多時候,人離開教會都是因為不喜歡遭人指責。耶利米陷入百姓的世界和神的世界這兩者之間。一方面這百姓是那些不聽他說神的話語的人,另一方面神說要堅持,繼續要說出這些嚴厲的、不堪入耳的說話。所以,耶利米是非常痛楚,他在呼喊,在訴怨。因此在第10節的下半部分,他說:「我素來沒有借貸給人,人也沒有借貸給我,人人卻都咒罵我。」耶利米覺得這是不公道的,是不合理的;因為我只不過是在做神祢要我做的工,我在做聖工,為甚麼我要受苦呢?

 

接著,耶和華這一次回答耶利米,但是你要留意,神的回答又是很奇怪的。第11節:「我必定釋放你,使你得福氣。災禍苦難來臨時,我必使仇敵央求你。

 

人豈能將銅與鐵,就是北方的鐵折斷呢?我必因你在四境之內所犯的一切罪,將你的貨物財寶當掠物,白白地交出來。我要使你的仇敵過去,到你所不認識的地方,因為你們要被我怒中所起的火焚燒。」(第11-14節)。這裡為甚麼說是奇怪呢?因為神的意思是說,你是我所委託的,不過你都要經歷猶大的苦難,你也有份去經歷的:你的財富都會被擄掠,你會在一個不知道的地土上服事你的敵人。

 

雖然耶利米在神的回答當中找不到滿意的答案,但是他繼續努力。第15-17節:「耶和華啊,你是知道的;求你記念我,眷顧我,向迫害我的人為我報仇;不要把我取去,因你不輕易發怒,要知道我為你的緣故受了凌辱。耶和華——萬軍之神啊,我得著你的話就把它們吃了,你的話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因我是稱為你名下的人。我並未坐在享樂人的會中歡樂;因你的手,我就獨自靜坐,你使我滿心憤慨。」

 

耶利米的意思是,神啊,祢記念我啊,祢眷顧自己啊,為我報仇啊,祢應該為我所受的苦負責的。他提醒神,也就是說,我真的非常熱愛祢的話語,我接收了祢的話語之後我心是歡喜的,我也是非常孤獨的,我沒有跟那些壞人在一起去吃喝玩樂,我是非常孤苦的。

 

這一次耶利米快要崩潰了。他就說:「我的痛苦為何長久不止呢?我的傷痕為何無法可醫,不能痊癒呢?難道你以詭詐待我,像流乾的河道嗎?」(第18節)。耶利米控告神是不公義的,神好像這乾涸的水源,是個欺哄的泉源。這好比一個沙漠裡的河床。沙漠的河床在炎熱的夏天就會蒸發水份,在雨季的日子就會氾濫,掃走一切的東西。耶利米的意思是,神祢比我的敵人更差,原來祢是沒有水的,祢是乾涸的水源來的,祢這一種神聖的偽裝出賣了祢的神聖,出賣了祢的忠信。乾涸的河床如何能帶來生命?它只能夠帶來死亡!耶利米對耶和華的控告是不是很厲害嗎?神啊,祢是不可靠的!祢沒有兌現祢的諾言。

 

最後神的回答是帶著條件的,看起來好像挺好的。第19節:「所以耶和華如此說:『你若回轉,我就使你歸回,站在我面前。你若能將寶物和無用之物分別出來,你就可以當作我的口。他們必歸向你,你卻不可歸向他們。』」耶和華對耶利米說,雖然你是代我講說話,但是你也要繼續回轉,你要全然的委身,我就會保護你。正如我們基督徒一樣,你們今天來研經會,都是頗聽話的基督徒,但是神會向你說,你要繼續回轉,繼續悔改,繼續委身,繼續守約,神就會與你同在。

 

在這個認信告白結束的部分,就是耶和華無條件的確定祂會保護耶利米:「我必使你向這百姓成為堅固的銅牆。他們必攻擊你,卻不能勝過你;因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搭救你。這是耶和華說的。我必搭救你脫離惡人的手,救贖你脫離殘暴之人的手。」(第20-21節)。雖然時間十分緊迫,但我們不能夠跳過第三個認信。因為這個認信,是一個更激烈的認信。

 

C.第三個認信告白(20章7-18節)

 

雖然耶利米他是在遭人鎖起,遭人羞辱的情況下說出這個認信。耶利米的感受是,他不僅被百姓所傷害,他亦遭神所傷害。第20章7-8節:「耶和華啊,你欺哄了我,我也被你欺哄了。你比我強,並且得勝。我終日成為笑柄,人人都戲弄我。我每逢講話的時候,就哀嘆,我喊叫:『有暴力和毀滅!』因為耶和華的話終日成了我的凌辱和譏刺。」有些學者把這句話翻譯成更激烈的版本,它更貼近原意,就是:耶和華啊,你引誘我,我也被你引誘了。你強暴我並且得勝。這個翻譯就說出,耶利米的信心就快爆破。他的說話對神來說,它的磨擦力是非常厲害的,他對神也愈來愈不客氣了。雖然耶利米對神說出這麼難聽的話,但是他又說,我還是不能不繼續講出神的話語。因為神的話好像燃燒的火,悶在他骨頭當中,叫他難以忍受。第9節:「我若說:『我不再提耶和華,也不再奉他的名講論』,我心裡便覺得似乎有燒著的火悶在我骨中,我忍受不住,不能自禁。」

 

神的話不僅威脅當時的百姓和領袖,亦是成為耶利米的恐懼。第10節:「我聽見許多的毀謗,四圍都是驚嚇;連我知己朋友都看著我跌倒:『告他吧,我們要告他!或者他被引誘,我們就能勝他,在他身上報仇。』」耶利米的意思是說,耶和華祢叫我進入這一淌渾水裡去,但祢沒有幫助我渡過。

 

然而,耶利米又很複雜的,知道神會與他一起爭戰的。所以,他又再祈求神,請祢向我的敵人報復吧。「然而,耶和華與我同在,好像可怕的勇士。因此,迫害我的都絆跌,不能得勝;他們大大蒙羞,由於行事沒有智慧,必永遠受那不能忘懷的羞辱。考驗義人、察看人肺腑心腸的萬軍之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得見你在他們身上報仇,因我已將我的案件向你稟明了。」(第11-12節)。

 

突然間,說完一番說話之後,耶利米想到要讚美神。本來說是要報仇,後來說要讚美神。第13節:「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歌!要讚美耶和華!因他救了窮人的性命脫離惡人的手。」在第13節之前的經節裡你可以看到,是哀歌來的,突然間在這裡變成讚美了,這就是哀歌的特點。當你在哀慟,在神面前傾吐的時候,突然間你又會經歷到神的真實,在那個時刻,你就會說,我真的要相信神。但是到了另一個時間,突然間又會倒退;所以,在第14節開始,先知咒詛自己的生日:「願我出生的那日受詛咒!願我母親生我的那天不蒙福!」意思是說,先知寧可留在母腹中,不需要經歷這麼多的破壞。第18節:「我為何出胎見勞碌愁苦,在羞愧中度盡我的年日呢?」耶利米看到世界的現實,這個世界是充滿詛咒的世界,一切都是勞碌愁苦。

 

三、總結經文

 

我們看完3個認信告白。回去之後再看一次,把它記下來,不要浪費今早的心思(廣東話:心機)。這些認信告白能夠幫助我們進入這個紛亂複雜的世界。要記得,我們的世界真的是紛亂複雜的。你想它不紛亂複雜嗎?可能弄錯了。世界就是這麼複雜,這麼紛亂,因為那惡者的權勢在這裡呀。所以,這個認信不是叫我們進入一個簡單的對與錯的世界,這個認信也不是叫我們簡簡單單的,說你是公義,你是不公義;你是公義,你是不公義這樣簡單的分開的世界。這些認信告白讓我們能夠在這複雜的世界裡面,怎麼樣跟神繼續接駁在一起。能夠在這紛亂複雜世界裡能夠與神接駁在一起,這就是生還之道(Survival)。這些認信告白叫我們在絕望裡面抓緊神,在神的面前我們去哀慟,去禱告。這些認信告白不是叫我們一個人單單的去哀慟,我們哀慟,是一起的來哀慟。我們來作認信告白就好像是一個集體的肺部,我們大聲的向神哀慟。當我們願意到神面前哀慟的時候,這代表了我們集體的繼續去抓緊神、親近神,所以,認信告白提供了我們的信仰和行動,叫我們能夠有靈性的更新。

 

因此,耶利米的禱告成為受苦者很好的佳模,耶利米是生還者,他走過懷疑和哀傷的當中,但是他沒有全然絕望,他繼續走向神。在剛過去的星期六,我提起Wolterstorff教授。因為星期六那天我有點超時,所以,我只能稍稍提及,這一次我多講一點。

 

Wolterstorff是耶魯大學的著名教授,是蜚聲國際的神學家。他的兒子在25歲那年在一次意外事件裡喪生。他談到自己裡面的怨恨,他找不到解釋的方法,他說:「我找不到解釋,我不能做甚麼,只能夠去面對、忍受這種痛苦的奧祕。我相信全能的父神是那位創造大地的主,我亦相信耶穌基督的復活。祂著實好像我的兒子,祂最精彩的時日被奪去,事實上我不能夠把這些生命的碎片重拾起來。我是很失落。我曾經閱讀過神義論的書籍,我曾經去看人怎麼去宣揚神的義,但這一切都是難以叫人去信服的。我曾經發問最困難的問題,但卻找不到答案。我不知道神為甚麼不看守我的兒子,我不知道神為甚麼讓我受傷,我是不明白的。」這是Wolterstorff教授的感受。

 

他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哲學家,是世界級的哲學家,他不能夠回答人心靈怨恨的為甚麼。惟有透過哀歌和認信他得到盼望。在神的恩典中,哀歌和認信告白叫他能夠繼續保持這個問題,而不是掃走這個問題。他帶著這個問題一直要帶到神那裡,因為這樣的緣故,他接駁到神那裡。Wolterstorff教授失去了兒子,他進入幽傷的黑夜。他問到神的義這問題,在黑夜當中他與神摔跤,在黎明的時候他看見及相信耶穌基督的復活。他接納耶穌基督從墳墓復活出來的標記,他相信耶穌基督的復活和死亡,是叫人能夠繼續有權能地去生活,並且叫人能夠在這受苦的墳墓當中得以復活。

 

他這樣說:「假如我們對世界傷口的同情心沒有增加的話,假如我們對周遭的人的愛沒有擴張的話,假如我們對美善的感謝沒有被燃點的話,假如我們的睿見沒有加深的話,假如我們對重要事情的委身沒有加強的話,假如我們對每一天的來臨沒有強烈期望的話,假如我們的盼望是減少的話,我們的信心是萎縮的話,假如美善是不能夠從死亡的經驗生出來的話,這樣的話,死亡就是戰勝,死亡就在狂傲。」他繼續說:「因此我繼續掙扎,去活出基督復活和死亡的現實。在我的生活裡,兒子的死亡再不是一個定論。當我起來(Rise up)我是背負著兒子死亡的傷口,我的起來並沒有除去這個傷口,但這個傷口卻成為我生命的標記,假如你想知道我是誰的話,請把你的手放在我的傷口裡面。」

 

他的意思是,教會要打開他的心靈來愛這個世界。怎麼樣去愛呢?就是為這個世界受苦。教會透過分享這受苦的愛就能夠關顧周遭的人。所以,絕望不是信心必然的敵人,絕望是可以指向靈性成長的道路。耶利米絕望的生命叫他繼續走向神,好比詩人所歌頌的,「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我若躺在陰間,你也在那裡。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詩篇139篇8-10節)

 

我們的痛苦和絕望是可以編織到基督的哀歌和盼望當中。在今天早上,我們看到耶利米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為甚麼我要生到世上呢?我們看到耶利米在懷疑和不開心當中,他繼續忠於神的召命,他歸榮耀給神,他忠於神,站在神那邊,縱然他是不明白,但他繼續參與神的計劃及行動,他要榮耀神。讓我們一同榮耀神。


講員: 曹偉彤牧師
傳譯: 周志豪牧師
速記: 鄭譚佩雲姊妹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