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屆 研經會 第4講

第四講 求告神得應允的心志

經文: 列王紀上 18:17-40

        我們同心禱告:慈悲仁愛的天父,求主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見唯獨袮是神。世上一切疑似神明的形象都要逝去,因為他們是假神,是虛無,唯有袮是神,值得我們全人事奉袮。求主幫助孩子清楚明白地講解袮的話語。我們同心謙卑領受,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引言
        今天,我們終於來到關於以利亞最廣為人知的故事。我們講到以利亞,就會想到迦密山;講到迦密山,就會想到以利亞。我幾年前去以色列時,在迦密山上就有一個以利亞的銅像。迦密山和以利亞簡直是一對雙胞胎,就是他事奉的場景。今天我們讀的就是以利亞與巴力眾先知在迦密山上的故事。

        在這裡可以看到有三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21-24節,第三個場景是30-40節,第一和第三個場景都是以利亞和百姓的對話。夾在中間的第二個場景是25-29節,是講以利亞與巴力先知的互動。這三段有三個字眼重複好幾次出現:「回答」、「呼叫」。這兩個字講到一個互動,說的是就算巴力先知們不斷「呼叫」,巴力也沒有「回答」。但當以利亞「呼叫」耶和華,耶和華立即「回答」。所以誰「呼叫」,誰「回答」,就成了這段經文的關鍵。

        既然全段可以分為三段,我們就分三個場景來一起研讀。

心持兩意,還是一心一意?(王上十八21-24)

        第一個場景:以利亞前來對眾民說:「你們心持兩意要到幾時呢?若耶和華是神,就當順從耶和華;若巴力是神,就當順從巴力。」特別留意和合本翻譯成「當順從耶和華」或「順從巴力」,在原文裡,那個動詞是「行走」,我們應該翻譯為「你們當行走在某某之後」:若果耶和華是神,你們就當行走在耶和華之後;若巴力是神,你們就當行走在巴力之後。你若看圖表,會發現「行走」出現的次數非常多,說明以利亞按照神的吩咐去「行走」,所以「行走」這字其實是遵命的意思。當我們把這字放在十八章21節:順從耶和華還是順從巴力,就等於「遵行誰的吩咐」。以色列民的回應竟然是一言不答,反映當時的百姓對以利亞那種「兩者任一」(either or)的說話大惑不解。

        其實巴力的祭祀是一種包容性的信仰(inclusive worship),當人拜巴力時也可以敬拜耶和華,是一種「兩者和」(both and)的思維,是古代多神主義之下的情況,也是百姓大惑不解的原因。但我們回頭看他們,覺得百姓們大惑不解。正如Gene Rice這樣描繪百姓的情況:「人們想要兩全其美,既敬拜耶和華,又敬拜巴力。他們一腳崇拜耶和華,一腳崇拜巴力,由於兩種宗教的方向根本不同,因此步態呈八字形。」(The people want to have it both ways, to worship both the LORD and Baal. They walk with one foot for the LORD and one foot for Baal, with consequent splayed gait because of th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the two religions.) 你有沒有試過兩隻腳分別去不同的方向行走呢?這會形成八字形,這樣八字形的步態說明以色列民沒有專一及純一地愛耶和華他們的神,他們希望兩全其美,拜耶和華又拜巴力。一方面百姓以為他們真的是敬虔,因為他們敬拜耶和華,但同時他們又不捨得巴力的種種好處,我們稱之為混合體的敬拜,其實混合體是一個怪獸,因為你又要上帝,又要巴力。

        原來十八章21節「心持兩意」原文直譯應該是「跛腳地走」,「你們正在跛行在兩個分支」。而七十士譯本就翻譯得更傳神,將這翻譯成「兩條腿」,兩條腿都是不一樣的步伐,分裂的路向,分裂的人生。「跛行」這個字除了出現在21節,也在26節出現,那裡提到巴力先知在他們所築的壇上四圍蹦跳,也是「跛行」地走。而「跛行」真的是指跛,因為它曾用來描述撒母耳記下四章4節瘸腿的米非波設。所以當以利亞描述百姓「跛行」,他形象化地說明他們在敬拜耶和華與敬拜巴力。

        百姓的「他們不回答」,可能有政治上的考慮。耶洗別對耶和華先知的殺害帶來寒蟬效應,百姓保持沉默有可能是不期望自己的性命有所威脅。百姓的不回答有可能表示了一種無奈與無能,他們不能好像以利亞這頭號通緝犯一樣單單敬拜耶和華。

        我們看看以利亞向巴力先知們說什麼:「讓他們為我們給予兩隻牛犢」(23節)。我們要問,為何以利亞要求巴力先知們給予兩隻牛犢?我們覺得獻祭應該要用羊。用牛犢,因為牠是最名貴的級別,因為牛犢象徵豐收及生殖力,我們想到金牛犢。因此,當以利亞吩咐巴力先知們給予兩隻牛犢時,等於要百姓正視是誰讓迦南地得到豐收這個課題:究竟是巴力,還是耶和華?但我們知道這些百姓正在「跛行」中。

心懷二意:事奉耶和華還是巴力?

        我們會否也在這種狀態,你又事奉上帝,同時在心裡又事奉巴力?譬如某人在教會參與慈善活動,奉主的名幫助弱勢群體,或捐很大的一筆款項。他表面上看起來是出於善心和事奉上帝,但內心真正的動機卻可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與認可。甚至如果沒有人注意到他所做的一切,他會感到失落,甚至懷疑是否還應該繼續幫助他人。這種行為就是心懷二意,表面上有善行,但內心的動機卻不一致。

        用現代的術語來說,是在消費中你事奉上帝的動作,透過事奉來賺取你心底裡很想要的事情。渴望獲得自己的利益,可以是名氣或地位,有的人為了金錢,表面只是事奉耶和華,但其實想要的是金錢。種種的行為,讓你一邊事奉耶和華,一邊事奉「巴力」。這「巴力」可以是名氣、地位、社交媒體的點讚、別人的肯定、自己的重要性等等。可以是一種自高的心態:「教會沒有我就不行了」;自卑心態其實也差不多:「教會有了我就不行了」。兩者焦點都是自我中心,都是有「巴力」。百姓兩條腿「跛行」的情況,是否反映我們的內心?這是第一段經文給我們的信息。

沒有回答者(王上十八25-29)

        以下是改善文法、標點符號並適當調整分段後的版本,字詞保持原本,未作改動:

        十八章26節說明他們將所得的牛犢預備好了,巴力眾先知便開始求告巴力的名字。他們從早晨到午間都在呼求,然後從27節開始,我們會看到有很多時間的標誌:

                1.    「直到正午」(עד־הצהרים)(王上十八26)
                2.    「在正午」(בצהרים)(王上十八27)
                3.    「當過了正午的時間」(ויהי כעבר הצהרים)(王上十八29)
                4.    「直到獻素祭(晚祭)的時候」(עד לעלות המנחה)(王上十八29)

        首先是早晨,然後去到正午;過了正午,又過了正午;然後到了晚祭。當中的正午便是中午十二時,而獻晚祭是下午三時。無論任何時間,我們以為巴力會在某個時辰回答。早上不回答,不如等到正午;正午不行,不如等到獻晚祭。不論哪個時辰都好,26及29節都說「沒有聲音,沒有回答者」,而29節更加多一句「沒有聆聽」。

        如果你看不同學者的著作,我介紹一位學者給你認識,我覺得他寫列王紀上真的是全球數一數二:Jerome T. Walsh。在此提出一個出名的說法,他看出經文不是說「沒有回答」(there is no answer),而是說「沒有回答者」(there is no answerer),這個非常貼近原文原意。這並非說巴力存在而沒有回答,而是說巴力這位「回答者」的存在性都受到質疑,不是說巴力沒有能力,而是他到底有否存在都成問題。

        十八章26節的最後記載巴力先知們的行徑:在所築的壇四圍踊跳,踊跳這字在原文解釋為「跛行」。我們翻查考古資料,真的有個巴力的名字跟跳舞有關,他叫巴力馬卡德(Baal Marqad),這名字的意思就是跳舞巴力(Baal of the Dance)。祭祀這個巴力的方式就是在祭壇的四圍跳舞。原來經文記載的這種敬拜方式可以從考古的方式來證明。

以利亞的嘲諷與巴力的無能

        十八章27節提到以利亞取笑巴力先知們的說話:「大聲求告吧!因為他是神,他或默想,或走到一邊,或行路,或睡覺,你們當叫醒他。」
我們對照原文:

「他實在是神」(כי־אלהים הוא)
「實在地默想」(כי שיח)
「對他而言實在地走在一邊」(וכי־שיג לו)
「對他而言實在地於道路上」(וכי־דרך לו)
「或許他正在睡覺」(אולי ישן הוא)

        原來有個字在和合本沒翻譯出來,但在希伯來文出現了四次:「實在地」(כי)。或許巴力實在是神、或許巴力實在地默想、或許對巴力而言實在地走在一邊、或許對巴力而言實在地於道路上,但來到「或許他正在睡覺」的時候,他不再用「實在地」,而是「或許」。所以第一至第四句都有「實在地」,但第五句以「或許」作開始,這樣的文學結構是要強調第五句,強調巴力在睡覺。以利亞嘲弄巴力的重點在於他只是一位睡覺的神,這與耶和華截然不同的對比:「保護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覺。」(詩一二一4)。對祂而言是沒有睡覺的季節,但對巴力神話而言,乾旱的日子代表巴力有可能在睡覺。然而,對耶和華而言,乾旱反而證明耶和華真實的日子。何以見得?因為祂有能力在乾旱期間,藉著烏鴉、撒勒法的寡婦與俄巴底來供養耶和華的先知,說明祂無論在任何時間都不會睡覺,親自供養和保護祂的僕人。巴力作為睡覺的神不是真神,他更是虛無,就算巴力先知們極力叫醒他,甚至用刀刺自己以致流血,也沒有任何反應。

        我們身處的世界充斥不同的事情,最近流行的是很多預言家預言什麼時候有大地震。今天是八月五號,你就知道許多預言已經落空了。譬如,有個預言家預言四月二十六號在東京會有大地震,聲稱那個預言的命中率是百分之九十多,結果那天沒事發生。日本漫畫家龍樹諒熱賣的《我所看見的未來》裡,聲稱七月五號會有大災難,搞到日本的旅遊業損失了二百七十八億港元,到現在也沒事發生。若那段時間去日本,機票和旅店費會很便宜。但類似這些巴力一般的預言,統統落空了,沒有回答,沒有應允者。

為什麼人們熱衷相信這些預言呢?為此我問了人工智能,它給了我四個答案:

        1.    人的心很想知道未來,讓自己可以製造做足準備的假象;
        2.    人只記得命中的預言,卻忘了大量不準的預言;
        3.    因為社交媒體的盛行而帶來的羊群效應;
        4.    通常說預言的都聲稱自己是權威和專家,反映我們處於一個動蕩的世界,人心極度虛空,急需上帝,但找不到真神,只靠這些「巴力」。

        巴力的無能,原來在歷史裡從沒變過,唯獨耶和華是真神,因為祂是掌管萬有的主。

耶和華是神!(王上十八30-40)

        我們來到第三個場景。十八章31節說明以利亞取了十二塊石頭來建築耶和華的祭壇,並說明這十二塊石頭是對應十二支派。以利亞以這項象徵性的舉動,向以色列民指出他們真正的身份所在並不是巴力的祭祀,而是耶和華一神的信仰。在這裡說明這祭壇不只是耶和華的祭壇,更是全以色列的祭壇,十二塊石頭整齊的祭壇。之後,以利亞吩咐百姓用四個桶盛滿水,一共倒水三次,總共十二桶,對應十二塊石頭所築的壇,也對應十二支派。十二石頭、十二桶水、十二支派,齊齊整整,都要奉給耶和華。

        十八章36節記載了以利亞向耶和華的禱告。他先以「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神」來稱呼神,他不是用「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而是「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最後的目的是使人知道你是以色列的神。同時,以利亞也祈求耶和華證明「我是你的僕人」。以利亞向耶和華的呼求(37節),原文以「回答我吧!耶和華啊!回答我吧!」作開始。我們發現他是刻意的,之前巴力沒有能力「回答」,現在祈求耶和華「回答」。

        當然,耶和華立即回答,火從天降,燒盡一切祭物,連水都燒光。百姓的反應是「他們俯伏」,說了句:「耶和華祂是神,耶和華祂是神!」百姓宣認唯獨耶和華是神,再沒有其他的神明,就回應了摩西五經到這裡的信仰:

惟有耶和華他是神,除他以外,再無別神。(申四35)
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申六4)
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除了我以外再沒有神。你雖不認識我,我必給你束腰。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使人都知道除了我以外,沒有別神。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賽四十五5-6)

        「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這句話在以利亞這場經歷裡證明出來了。理論上百姓應該拋棄巴力的信仰,轉而單一地宣認耶和華才是他們的神。

回應上帝呼召的掙扎與抉擇

        其實我們也活在一個充滿掙扎的年代。我過去回應上帝的呼召時,都有很大的掙扎。我以前讀香港大學的電子工程,三年裡我其他部分不是很出色,唯一比較強的是讀書,三年在港大考試都拿第一。所以有位教授很欣賞我,鼓勵我快點完成碩士學位,去美國攻讀博士。我就用一年的時間來完成本來要兩年的碩士學位,然後我同時申請美國的幾間大學,最後麻省理工學院錄取我讀博士學位,並批准尤德爵士獎學金讓我去讀書,理論上應該要去讀了。不過沒去之前的那個暑假,我參加了一個全港領袖訓練營的營會,當時講員是蔡元雲醫生,營會主題是「成為聖潔,合乎主用」。當時我感受到神呼召我全職事奉,我就站起來走出去回應呼召。你知道蔡醫生講道很熱情激動,他指著我們這群大學生,說:「上帝要使用你們這群大學生,來服侍中國,服侍香港,服侍華人,服侍全球。」所以我走出去奉獻自己。不過我奉獻完了後,我發現出事了:到底我要立刻全職事奉,還是去美國讀書?

        有人勸我不要這麼看不開,要我一定要去美國。他說:「你想事奉上帝沒問題,你讀完博士學位,回港教書能好好事奉上帝。你知道擁有一個博士學位和擁有教席可以影響多少學生?好過你做傳道人,因為大學教授真的能影響很多人。」我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很多人勸我不要馬上做傳道人,其實我心裡也覺得很合理。但我內心很不舒服,有個聲音不斷地說:「其實你不是要走這條路。」我當時的大學教授拍桌責備我,問我為什麼要做傳道人?他當時沒信主,指出科學已經證明上帝不存在了,為何還做這樣的事情?當時我內心混亂。

        有天我去薄扶林旁邊的基督教墳場,當時我是晚上去墳地,當時大門沒鎖,好像現在就不能這樣了。我走進去,在寧靜的夜晚,看著這些墓碑,原來很多是宣教士和牧者的墓碑,有的寫著「忠心的僕人」,有的寫著「忠心又良善的僕人」。我看著這些墓碑,又看著夜空,彷彿上帝在問我:「到底誰是你的神?」有個感動從我內心湧流而出,我不想死了後,我的墓碑上寫著「逃避召命的高銘謙,又懶又惡的僕人」。所以在那一刻,墳場裡成為我奉獻的場所。我已經有個決定,就是立即回應上帝的呼召做傳道人。接著就打算拒絕學位和獎學金。

        弟兄姐妹,有時候我們需要做決定。若決定要單單以上帝為上帝的決定,不是因為你為了上帝而放棄了什麼,其實上帝不需要你放棄什麼,只是我們要有個赤裸的赤子之心來回應上帝,來自問:「我生命的主權屬於誰?」

總結

        這段經文提醒我們,兩條腿各走各路,最後會倒下來。以色列民正活在心懷二意的時代,他們期望一方面能敬拜耶和華,另一方面又能敬拜巴力,想要兩全其美的信仰,便等於放棄了耶和華作為獨一主宰的獨一神信仰。巴力沒有能力回答,耶和華才是那位「回答者」,祂是唯一能回答百姓心中嚮往的那位真神。讓我們都一生宣認,耶和華是我們的神。

我們一起禱告

        當你禱告的時候,我相信上帝的話語都在感動你。如果上帝真的在這一刻呼召你成為未來的傳道人或宣教士,一生用整條命來事奉上帝,我鼓勵你站立回應(以行動回應呼召)。這是上帝對你的呼召。我們同心禱告。

        親愛的天父,袮創造我們,揀選我們,但無奈地這個世界充斥著巴力,無數的人正在八字形地走路。主啊,我們的人生很想在這個時代來見證袮。求主袮祝福而且建立現在站立和回應袮的弟兄姐妹,給他們堅定的心志,給他們堅毅的信心,也給他們能拒絕誘惑。求主大大使用他們,成為這個時代的見證,證明耶和華才是真神。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講員: 高銘謙牧師
傳譯: 周志豪牧師
速記: 周以心傳道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