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屆 研經會 第5講

第五講 我不勝於我的列祖

經文: 列王紀上 19:1-8

我們同心祈禱:
        慈悲仁愛的天父,袮呼召袮的眾僕人和使女來事奉袮。無論我們經歷艱難、沮喪、失敗,甚至逃命或求死,求主袮藉著以利亞的經歷,再次賜給我們亮光和鼓勵。求主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看見袮的奇妙;求主敞開我們的心,讓我們以柔軟的心承載袮的道。求主幫助講員清楚講解袮的話語,也讓我們同心謙卑領受。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引言
        迦密山的故事記載了以利亞以勝利結束,堪稱極其成功。然而,第十九章卻記述了一段以利亞逃亡的故事,顯得極其失敗。今天我們探討的第十九章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王上十九1-8)記述以利亞逃命前往何烈山的路上所發生的事,包括他在羅騰樹下求死,以及耶和華的使者兩次吩咐他吃喝的經歷。
        第二段(王上十九9-18)記述以利亞到達何烈山時,耶和華的顯現與祂微小的聲音。
        第三段(王上十九19-21)記述以利亞重新領受耶和華所吩咐的任務,並將先知的職事延續在以利沙身上。

        今天我們聚焦於1-8節,下一講將探討9-18節

        這三段經文有兩個共通的主題。第一個主題是關於「生命」。經文中「生命」或「性命」(נפש)這個詞出現了七次,頻率極高。這些經文提到耶洗別尋索以利亞的性命,也記述神如何供應以利亞,保存他的性命。在種種困難與沙漠地帶中,耶和華是賜生命的主,抵擋耶洗別死亡的威脅。因此,「生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主題。第二個主題是以利亞將成為「第二個摩西」。第十九章中有許多片段與摩西的經歷相似:摩西是神人,以利亞也是神人。這兩個主題貫穿第十九章。本講我們將聚焦「生命」,下一講則探討「摩西」。

耶洗別的使者帶來死亡威嚇 (王上十九1-3
        經文一開始提到亞哈。亞哈將迦密山所發生的事稟告耶洗別,特別提到兩件事:第一,「以利亞所做的一切」,即以利亞在迦密山上的作為,包括他如何嘲笑巴力先知、重建耶和華的祭壇,甚至下令處死巴力先知等。第二,經文特別強調「他用刀殺眾先知的事」,指的是以利亞吩咐百姓在基順河殺死巴力眾先知的事。這樣的描述令人感到奇怪,因為第一件事已包含第二件事的內容,即殺死巴力先知,為何還要單獨重提第二件事?很可能亞哈有意突出這一點:巴力先知被殺了。同時,他可能認為耶洗別對這件事最感興趣。因此,第一節交代亞哈將這些事稟告耶洗別。

        第十九章2節記述耶洗別的反應。首先,她立即派使者向以利亞傳遞信息,內容是:「明日約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降罰於我。」這裡,「性命」一詞已出現兩次。然而,在LXX(七十士譯本)中,這句話多了一句:「若你是以利亞,我是耶洗別。」這句話引發不少學者討論。有人認為,這句話表達耶洗別對以利亞的輕視,彷彿在說:我是耶洗別,必定比你以利亞做得更多。也有人從以利亞和耶洗別名字的含義來解釋這句話的意圖:以利亞的名字意為「耶和華是我的神」,而耶洗別的名字原意為「巴力在那裡?」,以利亞的名字包含耶和華,耶洗別的名字則指向巴力。這句LXX的額外記載似是後期添加,旨在增加敘事的戲劇性,凸顯耶洗別對以利亞的挑戰。

以利亞的逃命與事奉的掙扎
        經文提到「耶洗別差遣使者去見以利亞」,這句話更奇怪:如果耶洗別期望殺死以利亞,為何她要預先差派使者向他報告呢?如果耶洗別要逮捕以利亞並殺他,為何她不親自前往以利亞那裡,或立刻派軍隊殺他?其中一個原因是從文學的角度出發,「使者」這個字在十九章57節出現,指耶和華的使者。這就帶來一個對比:耶洗別差派的「使者」帶來死亡的威脅,但耶和華所差派的「使者」卻供應水和餅來支撐以利亞的生命。耶洗別派來的是死亡使者,耶和華派來的使者是生命使者。

        當以利亞面對死亡使者的信息而逃命時,他卻在逃命途中遇見了生命使者。第十九章2節描述耶洗別差派使者,正是要對比供養以利亞的天使,帶出生命與死亡對比的主題。

        我們看看耶洗別的使者說什麼:「我要使你的性命像他們其中一人的性命一樣」,就是說以利亞將要如巴力先知一樣被殺。這很符合耶洗別的性格,因為耶洗別很喜歡殺人:在王上十八章4節13節,提到耶洗別如何殺害耶和華的眾先知。我們看到「性命」一字成為焦點。耶洗別成為帶來死亡的代表,對比耶和華為祂的先知帶來「性命」。

        面對耶洗別的死亡威脅,以利亞決定逃命,逃到別是巴。聽到別是巴,我們想到舊約如何描述以色列全地的範圍:從但到別是巴。但在最北邊,別是巴在最南邊。以利亞一路向南,走到別是巴。經文說:「猶大的別是巴」,指出以利亞已經離開了北國,逃到南國。所以,「逃到別是巴」不只是逃命而已,其實是離開了北國,代表他離開了自己事奉的場景。以利亞的召命是對抗亞哈和巴力,離開北國,意味著他下崗了,打算提早退休,離開事奉場景。甚至,有人覺得他放棄了先知的職事。同時,走向別是巴是以利亞第一次沒有得到耶和華吩咐就去的地方:在十七十八章裡,他一切的動作都是按照耶和華吩咐的做法。所以,在十九章,他第一次做了耶和華沒有吩咐他的事情,打斷了他一直以來遵命的模式。由此看見,走去別是巴除了是逃命之外,更深一層是離開了他的先知職事,有點像約拿逃到他施,不再對抗巴力。

當效果不似預期,我們還能堅持嗎?
        弟兄姐妹,事奉的人,面對效果不似預期,還要接受性命的威脅,以利亞決定放棄先知的職事,離開事奉的地方北國,走到南國的最南方別是巴。對你來說,這是怎樣的狀態?的確,我們發現事奉很多時候都很氣餒:沒有人欣賞你的講道;你全心全意為一個團契擺上,他們反而覺得有沒有你都無所謂;你越關心人,他們反而更抗拒你;不知道為什麼,越傳福音,人數反而越少。這是一個急速下滑的時代,或許反映香港教會的實況:吃力不討好,完全沒回報。有時候自問:「我在這裡做什麼?」

 
 
        講到這裡,我想起了許多過去的宣教士。其中一位是建道神學院的大師兄,梁得人牧師。他於1951年畢業,在六十年代末期,中南半島戰情激烈,越南局勢岌岌可危。當時許多香港人擔心派駐越南的宣教士,尤其是梁得人牧師的安危。然而,他非但沒有離開越南,反而呼籲華人傳道人投身越南的宣教工作。面對生命的威脅,他展現出一種堅毅的心志。在1968年建道神學院的刊物《播種人》(至今仍在運作)中,梁得人牧師(建道51屆校友、北宣第一位堂主任)這樣寫道:

        「難民數十萬,政府救濟不遺餘力。經此大變,人心也將受影響,變好變壞,與見證福音的力量息息相關。栽培本地工人,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要務。有誰來幫助我們?有誰肯來?我心裡想:假如中國宣教士的血,能像西方宣教士一樣流在異國的土地上,中國教會該是多麼有福!然而,在教會歷史上,我似乎未讀到這樣的事蹟。是中國宣教士奉獻不夠徹底?生活不夠聖潔?還是中國教會根本未有這份覺醒,致使我國教會遲遲未能蒙受這大福?我不知道,但現在正是機會。安全!安全?躲到金字塔底做木乃伊或許是最安全,但那又有什麼意義?」

        讀到這裡,我想起了今日的香港。雖然遠未到有生命威脅的地步,但香港教會常掛在嘴邊的卻是「安全」。因為追求「安全」,我們退出一些事工;因為追求「安全」,我們不支持某些人,甚至會問:「做這事工有沒有買保險?」我們有沒有問過,耶穌釘十字架時有沒有買保險?這種情況就像以利亞離開自己召命場景一樣。其實,我們遠未到以利亞面對生命威脅的地步。到底我們要的是零風險的教會,還是忠於神託付的教會?以利亞的逃命成為我們的鑑戒,願主的話成為我們的鼓勵。

耶和華的使者帶來生命 – 王上十九4-8
        以利亞獨自來到曠野中的一棵羅騰樹下。這樹應是一種松類植物,主要生長在沙漠中,是沙漠中唯一能提供遮蔭的地方。其根部很長,可深入地底汲取地下水。在此,以利亞的經歷與昔日夏甲的經歷相似。夏甲被逐出亞伯拉罕的家,帶著兒子來到別是巴的曠野中,將兒子放在「一棵荊棘之下」。這句法與以利亞「在一棵羅騰樹之下」相似。夏甲懼怕面對兒子的死亡,而「死亡」這主題也出現在以利亞求死的片段中。最終,夏甲與以利亞都得到天使的供養。這樣看,以利亞彷彿是夏甲的2.0版。

以利亞作為第二摩西
        然而,以利亞與夏甲不同之處在於,夏甲沒有求死,而以利亞卻求死。我們應如何理解這一點?現代人或許不會求死,只會自殺,但在古代,人們認為耶和華是生命之主,無權自行結束性命,因此只能祈求耶和華取走自己的性命。除了以利亞,舊約中至少還有兩處記載有人祈求神取走性命:第一,昔日以色列民在曠野埋怨神與摩西,摩西不堪重負,祈求神取走他的性命;第二,約拿在蓖麻樹枯死後,因無法接受尼尼微人悔改得生,也求死。有人認為,約拿書的這一場景引用了以利亞求死的片段。因此,以利亞像摩西,約拿又像以利亞。以利亞與摩西相似,兩人都進入耗盡(burn out)的狀態,盡力事奉神,卻未得預期效果。當你耗盡,甚至求死時,不經意間,你就成了摩西2.0。

        以利亞求死時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十九4)首先,和合本的「罷了」在原文是「夠了」。這詞在第四節「罷了」和第七節「當走的路甚遠」中的「甚遠」均出現,原文皆為「夠了」。以利亞說「夠了」,究竟指什麼?有人認為,他是說擔任先知職事「夠了」,想放棄職分。但更合理的解釋是,他受夠了缺乏飲食的困境,因此來到羅騰樹下求死。

        他求死時還說:「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十九4)這句話是否有些奇怪?說「我不勝於我的列祖」,意味著他曾認為自己能超越列祖。例如,你是傳道人,接任堂主任,前任主任做到退休,卻沮喪地說:「我不勝於我的前任。」這意味著你原本打算比前任做得更好。若明白這邏輯,有學者指出,這句話帶有自我中心的色彩。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要勝過列祖的表現?勝過他們在社交平台的點讚?勝過他們的成功?究竟要勝過什麼?這句話的詮釋關鍵在於「死亡」與「列祖」的關係。在列王紀中,「死亡」是重複出現的主題,描述君王死去時常說「與他的列祖同睡」。以利亞認為自己不比列祖好,意指他將與列祖同死同睡,在死亡這件事上無法超越列祖。同時,下文(王上十九5)提到以利亞在羅騰樹下睡著了。有學者認為,這「睡著」是一種戲劇化的表現,他睡了,彷彿在扮演自己已死。因此,在耶洗別揚言「取走你的性命」後,以利亞先求死,然後倒下睡著,成為人生最低谷。

上帝在低谷中喚醒事奉者
        在最低谷時,一件事發生了:耶和華的天使拍打以利亞(王上十九5)。有學者研究這個「拍打」的力道有多大,通常要叫醒沉睡的人,需要多大力氣?那位學者認為,天使是一巴掌打下去。不論如何,這應能拍醒他了。天使在以利亞醒後,以兩個命令句吩咐他:「起來,吃吧!」這兩個命令與以利亞逃避先知呼召是否不符?如果是逃避呼召,天使應在拍醒他後說:「你回去吧!」但上帝更關心的是:「你有沒有東西吃?」所以,如果你面對同工離開召命,就跟他說:「起來,我們吃自助餐吧!」他真的起來了,發現兩樣東西可以吃:水,和炭火燒著的餅。

        我解釋一下,水和餅是先知的食物:烏鴉叼餅,寡婦做餅,俄巴底也為那一百位先知準備這兩樣。在列王紀的脈絡中,喝水和吃餅是先知才做的,不知不覺,「水」和「餅」就成為先知的身份。如果你當時是先知,才會有烏鴉叼餅給你;如果你是巴力的先知,烏鴉不會供應餅,而是耶洗別供應。原來,當你隱藏在山洞裡,有個人叫俄巴底會拿水和餅給你。所以,耶和華的使者給以利亞水和炭燒的餅,天使認為以利亞仍是先知。他能吞下水,吃掉餅,還是以先知的身份。這是第一次拍醒他。

        第二次拍醒的記載,是以利亞吃完後就回頭睡覺。你有沒有試過吃完後就立刻睡覺?他這個睡覺不是我們的睡覺,而是繼續戲劇化他的死亡。但你繼續這麼做,耶和華的使者繼續拍醒你,命令跟第一次一樣:「起來,吃吧!」天使同樣用「回頭」描述他:以利亞「回頭」睡覺,天使「回頭」拍醒他。如果你逃避這個崗位,「回頭」睡覺,有個天使繼續「回頭」拍醒你。這是第二次叫他:「起來,吃吧!」但天使加了一句:「你當走的路甚遠。」剛剛我解釋過,「甚遠」這個字就是「夠了」的意思,我們解釋為「受夠了」。所以,我們以為天使說「你當走的路甚遠」,是鼓勵他走下去。其實,天使的意思是:「你走了這條路,夠了。」意指:你走得太遠了,是不是要想想和回頭呢?重點是翻譯出「夠了」的意思。

        其實,以利亞也不太聽進去,我覺得他很有性格,拿了水和餅,就不吃不喝地走了四十晝夜,到了何烈山。原來,以利亞也與摩西一樣:摩西在何烈山領受律法,也是四十晝夜不吃不喝。他經歷了何烈山的經歷,這我們留到下一講再講解。

        但在你的事奉路上,你已經戲劇化地走到死亡和睡覺的狀態:「我已經成為絕緣體了,不要碰我。」但上帝會差派祂的天使,叫你:「起來,吃吧!」你能喝那杯水,能吃那個餅,說明你還是先知。

一個傳道人的掙扎與天使的扶持
        當然,我自己也有事奉失敗和沮喪的日子。我記得在香港大學讀書時,回應全職事奉的呼召。我其他方面不強,但讀書稍有優勢。畢業後,我原本打算走另一條路,但那個暑假參加了一個營會,人生從此改變。蒙上帝呼召,我回家與家人分享。那天是1998年世界杯決賽前一天,巴西對法國,法國奪冠的那場。我穿著法國球衣去看比賽,但前一晚已跟爸媽說我想全職事奉。爸爸一直罵我,媽媽一直流淚,那晚沒有結論,大家決定早睡,因為凌晨要看世界杯。看完法國奪冠,我本應開心,因為我很喜歡施丹(席丹,Zidane),但那天我毫無心情,繼續睡覺。早上六點多起床上學,媽媽一如既往準備早餐,卻一句話也沒說。你知道,沉默很可怕。我吃早餐時也沒出聲,吃完後說:「我要去上學了。」媽媽突然跪在我面前,抓住我的腳,求我不要做傳道人。我不知所措,扶她到沙發,然後匆匆離開。我從屯門坐960巴士到香港大學,慣常在薄扶林道望著一棟樓靈修。那時沒有爾道自建,我用的是《每日靈糧》。我打開的經文是:「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路加福音九60)我說:「上帝,我知道袮想說什麼,但我真的有點受夠了。」回家後,我對家人說:「我還是先不做傳道人了。」

        半年後,上帝繼續感動我,讓我再次與父母分享。不知為什麼,我選了年初三這天。別誤會,我的父母很疼我,是很好的父母,極愛惜兒子,所以他們很緊張。感恩的是,年初三時,他們說:「仔大仔世界,你去做你想做的吧。」我立刻報名加入學園傳道會。在學園傳道會服事的幾年,父母不斷問我何時不做傳道人。他們發現我需自籌薪金,說:「原來你騙了我們多年!」後來,我與太太讀神學,在一年級升二年級的暑假,我們要籌款去哈薩克斯坦短宣。那時沒有谷歌或臉書,我們用郵寄代禱信,附上回應表請對方寄回。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已抵達阿拉木圖,媽媽幫忙清理信件夾,收到一封回應表,信封上寫滿咒罵我的話:「為什麼跟別人要錢,你這吸血鬼!」回香港後,媽媽對我說:「原來你是吸血鬼!為什麼要別人捐錢?」她再次叫我不要做傳道人。那一刻,我感到深深羞辱了父母,心想:「受夠了,我想退學,不做傳道人了。」雖然我不至於求死,但很想放棄。我在友愛堂的伉儷小組分享這事,滿心沮喪。一位認識多年的弟兄,他是體育老師,手臂很粗,用強而有力的手臂抓住我,說:「高銘謙,你不會就這樣放棄吧!我看準你了!」他越用力抓,我淚水越流不止,覺得這條路真的很難走。但既然他如此用力抓住我,那天我決定不再退學,或許再走多一點點。

        弟兄姐妹,他就是我的使者。耶和華差派天使,拍醒你,給你水喝,給你餅吃。你也可能成為別人的天使,邀他吃自助餐或放題,彼此鼓勵,一同行走這條路。

        後來,我神學院畢業,在一間教會做傳道人,父母仍未信主。但因一件事,神蹟奇事地讓他們信主。在我去英國攻讀博士學位前,爸爸媽媽受浸加入教會。我記得女兒當時三歲,我給她兩束花,說:「爺爺嫲嫲今天受浸,你把花送給他們。」這個三歲女孩拿著花,跑去送給我的父母。我看著她的背影,百感交集。原來,女兒也是我的天使。我太太不斷鼓勵我,她也是我的天使。今天,我在建道神學院教書,我的父母仍相信耶穌基督。

總結
        整個過程有一個又一個的天使,在你「求死」和「罷了」的那一刻,他們大力地抓住你的手,你千萬不要放棄。「你當走的路甚遠。」我們發現需要繼續前行,因為巴力這場戰爭沒有打完。

        因為事奉的場景仍然很凶險,受夠的心情讓事奉的人走到曠野,逃避召命。在這條道路上,我們會說:「我不勝於我的列祖,反正我們都必如列祖一樣死去,又何苦再走下去?」然而,耶和華卻在這道路上差派使者,成為我們事奉的支柱。

        這使者沒有責備以利亞,也沒有刑罰以利亞,卻叫以利亞起來及吃,務求叫他能保持生命。原來你有生命,你就贏了。他不知不覺地經歷了摩西的經歷。求主加能力給我們,讓以利亞的生命,也成為我們的生命。

我們一起禱告:
        慈悲仁愛的天父,袮往往差派袮的天使來供應我們。當我們灰心、失望、沮喪的時候,袮成為我們的鼓勵和支持。主啊,求袮幫助我們的心志不至磨滅;路途雖艱難,我們仍然看到還有一場戰爭仍未結束。求主幫助我們有堅毅的心志。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講員: 高銘謙牧師
傳譯: 周志豪牧師
速記: 周以心傳道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