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袮開我們的耳朵,讓我們帶著謙卑的心來聆聽。今天我們讀到以利亞在何烈山的故事,求主讓這個故事成為我們的激勵,特別是他獨自一人的感受成為我們的提醒。幫助孩子講解袮的話語清楚明白,我們同心謙卑領受,奉耶穌基督的名祈禱,阿們。
引言
上一講的研經會中,我們看見以利亞經歷了天使供養他,使他有飲食,以致他可以有力量走四十晝夜,到達神的山,就是何烈山。這個旅程對以利亞來說別具意義,因為你記得他似乎是離開召命及逃命的旅程,不知不覺地成為與摩西一樣去到何烈山,在人生的低谷當中,竟然所經歷的,就是昔日摩西所經歷的。
十九章9~18節描述一個場景,以「那裡」來說明,以兩個「那裡」(שם)作開始:「他在那裡進了一個洞,就住在洞中。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裡做甚麼?」(王上十九9)你會發現這個字在這裡重複出現兩次,看到哪兩次呢?第一個是:他在「那裡」進了一個洞。第二個是:你在「這裡」做甚麼?接著,王上十九19也同樣出現「那裡」,首尾呼應。那個「那裡」指的是何烈山。
今天的題目是:你在這裡做甚麼?亦即是說,耶和華詢問以利亞在這個何烈山的「那裡」正在做甚麼,也正在詢問我們一班逃避召命、離開事奉及對種種事情都失望的人:「在這裡做甚麼?」到底神如何面對這位以利亞?期望藉此對我們的生命有所提醒。
第一個場景:兩次的詢問
我們發現十九章9節開始說明以利亞去到「那裡」(何烈山)並進入「那洞」,讓我們想起昔日摩西在何烈山時所身處的洞:「又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耶和華說:看哪!在我這裡有地方,你要站在磐石上。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過去,然後我要將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見我的背,卻不得見我的面。」(出三十三20~23) 摩西昔日被神放在磐石的穴中,神也用祂的手遮掩他,使他不得見神的面,而以利亞也似是與摩西一樣進入一個洞中。他們兩個經歷很相似,都在一個洞裡,並且都在何烈山。同時,這個「洞」也在十八章出現,就是俄巴底把耶和華的先知隱藏的地方,所以以利亞猶如其他耶和華的先知一樣隱藏在一個「洞」中,刻意帶出以利亞並非獨自一人,原來旁邊也有一百多位先知也是如此,並且後期他得知有其他七千人沒有向巴力屈膝。當你一個人躲在洞裡,可能你旁邊的傳道人也是如此,旁邊那位姐妹也是如此,讓你知道不是獨自一個人。
後來,耶和華兩次詢問以利亞:「以利亞啊,你在這裡做甚麼?」(王上十九9、13) 以利亞兩次的回答是一模一樣(王上十九10、14),對應天使兩次拍打以利亞以及對他的吩咐,而現在在何烈山也同樣如此。所以,天使兩次的吩咐對應耶和華兩次的詢問,而每一次,以利亞也有回應,讓我們詳細地來分析以利亞的回應。
兩次以利亞的回應
十九章10節記載了以利亞對耶和華詢問的回應,他首先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在原文看來是「我向耶和華萬軍之神強力地發熱心」,「熱心」已經很厲害了,還要「強力地」發熱心。「熱心」這字同時可解作嫉妒的意思,同樣的字也出現在亞倫的孫子非尼哈一樣以神有忌邪的心,能消滅了神的忿怒,也出現在耶戶為耶和華發熱心而清除巴力的勢力,這字也用來描述耶和華為忌邪的神,也就是說,耶和華與以色列民的盟約關係猶如夫妻之間的嫉妒,如果你有第三者,就一定有這方面的嫉妒,代表不容許以色列民在盟約關係下另外敬拜別神。同樣地,經文描述以利亞為耶和華大發熱心,它的意思就是說明:以利亞為到以色列民敬拜巴力而為耶和華產生嫉妒之心。以利亞不忍心眼見盟約的子民敬拜別神而違背耶和華,同時以利亞很緊張以色列人對耶和華是否有純一的關係。這樣看,「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是一件好事。就好像你看到旁邊的弟兄有第三者,你為他大發熱心。這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以利亞接著說明:「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王上十九10)。有一位女性學者Lissa M. Wray Beal認為,以利亞在此處的說法與曾發生的事剛剛相反,以利亞認為以色列民背約,但在迦密山之後盟約再次堅立;以利亞認為祭壇已毀壞,但以利亞曾在迦密山上重建了耶和華的祭壇;以利亞認為耶和華的先知被刀殺害,但在迦密山上明明是巴力的先知被殺害(王上十八13、40)。這樣,Lissa認為以利亞在十九章10節所說的內容並不是事實,應該是他自己太恐懼而說出的話。然而,我覺得另一位學者叫Ian W. Provan說得更準確,Provan看出十九章10節所用的字眼與十八章所出現的相似,我們可用以下列表來說明:
因為你們離棄(עזב)耶和華的誡命,去隨從巴力。(王上十八18) |
以色列人背棄(עזב)了你的約 |
他便重修已經毀壞(הרס)耶和華的壇。(王上十八30) |
毀壞(הרס)了你的壇 |
耶洗別殺(הרג)耶和華眾先知的時候(王上十八13) |
用刀殺(הרג)了你的先知 |
你看到以利亞在十九章10節所說的三樣東西的確在十八章當中曾發生,以色列民真的曾背棄神,他們也真的毀壞了耶和華的壇,同時耶洗別也曾殺害耶和華的先知。可是以利亞卻似乎忘記了他自己已重修所毀壞的祭壇(王上十八30),最後反而巴力先知被殺害(王上十八40)。所以Provan認為以利亞的記憶是選擇性的,只是記得迦密山之前的事情,不記得迦密山當時發生的事情。
但是以利亞最重要的那一句:「只剩下我一個人」(王上十九10),因為他曾聽見俄巴底說收藏了一百位耶和華的先知(王上十八13),以利亞自己知道他並不是唯一一位耶和華的先知,但現在他認為只剩下他一個人。所以Provan繼續評論他這句話:「他是在誇大的自我厭惡和誇大的自我重要之間」(Somewhere between exaggerated self-loathing and exaggerated self-importance)。只剩下我一個人的說法很可能是針對以利亞的先知職事,並不單單是指他有選擇性的記憶,就算他知道俄巴底收藏了一百位耶和華的先知,他也不認為每一位都為耶和華大發熱心,忠於耶和華的可能有很多,但以利亞卻認為只有他自己是為耶和華有嫉妒的熱心。
這樣的解讀得到十九章10中提到「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這句的支持。因此,以利亞並不單是有選擇性的記憶,就算他明明知道有其他耶和華的先知,也決意認為只有他一人為耶和華發熱心,而同時這是他自己理解的先知職事應該要做的事:去迦密山的只有他一個,其他先知都沒有去。以利亞的問題,並不是他認為自己只有他一位忠於耶和華的人,他的問題在於,他認為其他人一定要如他一樣的方式來為耶和華大發熱心,若果別人沒有用這種方式來向耶和華表忠,他便認為只有他一人這樣做,這種所謂的孤獨感,就成為他質問神及投訴神的原因。
就好像某教會敬拜隊當中事奉的一位弟兄,他對於如何事奉及敬拜的模式有自己的想法,要求別人都要跟他的想法去做,但其實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及做法。當別人未必跟時,他便覺得自己獨自一人,產生自憐,認為整間教會只有自己大發熱心,認為自己最孤單,甚至產生受苦者的心態。其實,神興起很多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崗位、不同的性格來事奉,但這位弟兄卻認為只有自己一個是事奉神,其他人若不按照他的方式,就不是事奉耶和華。我們可以這樣解讀「只剩下我一個人」這句話,正所謂「眾人皆醉,唯我獨醒」,原來醉了的是你。
微小的聲音
以利亞講完後,耶和華就回應了。首先,耶和華沒有輔導他,也沒有欣賞或責備以利亞認為自己獨自一人的感受,祂只是命令以利亞出來,離開洞穴,並站立在耶和華面前。我們應如何理解這樣的吩咐?首先,「站立」一字曾在列王紀上十七章1節及十八章15節出現,用來形容以利亞是站立在耶和華面前的先知,這種「站立」不是單單站著那麼簡單,而是一種保持自己事奉耶和華的狀態,可以理解為侍立。這樣,耶和華吩咐以利亞再次「站立」,正如他昔日站立事奉耶和華,又好像摩西站在何烈山的情況相似。
我們看見在何烈山洞中的以利亞與他昔日在亞哈及巴力眾先知面前的以利亞的分別。昔日他勇敢與順服,堅稱自己是站立在耶和華面前,沒有半點的軟弱與退縮,但現在他卻收藏自己在何烈山的洞中。以前不需要耶和華叫他,他就會站立在那裡,現在要耶和華吩咐他站立在洞口,他才走出去,帶出一個對比。但正是在他人生的低谷,卻竟然經歷了摩西所經歷的。以利亞所經歷的種種,包括何烈山的洞、四十晝夜、站立在耶和華面前、甚至經文提到耶和華的經過等等,都是在以利亞軟弱的時候所經歷,但他卻竟然與以色列偉大的先知摩西相似。昔日他堅強作先知,沒有半點退縮,當時他不像摩西,但當他軟弱逃命到何烈山時,他竟然似摩西,也應驗了申十八18:「我必在他們弟兄中間,給他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你。」上帝興起像摩西的先知並不是超人,現在興起的以利亞不是一個超人,而是在軟弱中顯出神能力的人。
我們繼續分析耶和華的回應。當耶和華經過之後,便有三樣東西出現:烈風大作崩山碎石、地震與火(王上十九11~12),這三樣都與摩西在西乃山所經歷的相似,再一次強調他是第二個摩西。不過經文有一點跟摩西不一樣,三次出現,三次說明耶和華不在其中,這帶來一種吊詭性有神同在的觀念。昔日摩西在西乃山經歷的風、火與地震,三樣都是上帝同在的證據,但以利亞在這裡也有這三樣,卻一反其道,指出耶和華不在其中,明顯地說明風、火與地震並不是耶和華顯現與同在的元素。那麼耶和華的同在在哪裡呢?
答案在十九章12節,經文提到火後有微小的聲音,原文是「溫柔的靜止的聲音」,你的心要很平靜才能聽到,與嘈雜的聲音對立。這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有的學者覺得溫柔靜止的聲音表達上帝的神聖。難怪有本書叫《Sanctuary of Silence》,這本書很有趣,它指出祭司在聖所的功績是不出聲音的,你會發現在會幕是沒有音樂的,只有獻祭。除了祭司行走時衣袍的響聲,或者屠宰牛羊的聲音之外,一切都在靜默當中進行,而這反映上帝的神聖。有時候我們崇拜前會唱《主在聖殿中》的詩歌:「神在其中,都應當肅靜,肅靜,肅靜,應當肅靜。」神同在,顯出祂神性的肅靜。所以這是正確的解讀。
但我們可以用申命記神學的框架來解讀,這聲音的重點就是說明耶和華顯現最重要的形式仍然是藉著祂的話。以利亞聽見這微小的聲音,猶如昔日摩西從火中聽到神的聲音一樣,但現在的分別在於這聲音是在火後才出現而不是在火中,便突顯了這聲音的重要性,叫我們明白耶和華的顯現並不在風、火及地震等等這些神蹟及偉大的事上,立時讓你想起以利亞在迦密山上經歷天降下火的神蹟一樣。這麼大的神蹟是以利亞事奉的高峰,「不是說有火從天而降嗎?」「不是說耶和華是神嗎?」「不是說耶和華吩咐要殺盡巴力的先知嗎?」有風,有火,有地震,這麼偉大的神蹟,不是證明耶和華的同在嗎?反而何烈山的經歷提醒以利亞,耶和華不在其中,耶和華的同在反映祂在微小的聲音裡。事實上,當你結束了很多的事奉,無論你是否牧者,你都有一個影響力,曾經真的很有影響力,帶領很多人認識神,甚至施展很多神蹟,突然發現耶和華不在其中。但「耶和華在其中」最重要的是來自祂的話語,並且祂的話語用「靜止神聖的聲音」來跟我們說話。
有一位偉大的佈道家,他一生帶領很多人信主,在每一場的佈道會當中都有不少人決志。他的事奉,就好像風、火、地震的事奉一樣,非常有影響力,也有不錯的效果。後來這個佈道家即將要離世,當他身處在病床上,竟然詢問他的太太一個問題:「我是否真的能得救?」他的一生都帶領很多人得救,但竟然到自己臨死前,還問他太太這個問題。他太太向他說一句微小的聲音:「是的,你將會見主面。」對這佈道家來說,最重要的是他太太的這句話,猶如主的說話一樣跟他說的一樣。就算我們在生前有美好及有影響力的事奉,但我們卻最需要及最重要的,就是聽從神而來的微小聲音。
行走!回到你的道路!
耶和華沒有安慰以利亞的情緒,也沒有回應他的自憐與孤獨感,祂只發出兩個命令,就是「行走」與「回去」,也就是吩咐以利亞回到他本身要事奉的地方,就是以色列北國。耶和華吩咐他回去,要回應以利亞的訴求,吩咐他繼續進入對抗巴力的任務,不過這次不同之處是要他做三件事:膏立哈薛作亞蘭王、膏立耶戶作以色列王,以及膏立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以利亞。特別是第三個:膏立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以利亞。其實就是耶和華叫以利亞退休,這件事會放在最後一講仔細研讀。所以以利亞完成何烈山的事奉後就可以退休了,你覺得你獨自一人時的心境就是你退休的那天。
我們要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膏立這三個人?關亞蘭王什麼事?關以色列王什麼事?膏立哈薛和耶戶跟剛剛的何烈山上微小的聲音有什麼關係?要解答為什麼耶和華要這樣做,我們要明白這三個人物都是為要對抗巴力的勢力以及亞哈家的重要人物。以利亞本人會膏立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他自己,但以利亞卻沒有直接膏立哈薛與耶戶,是後來以利沙替以利亞完成這任務,以利沙是在列王記下第八章時自己前去大馬士革去預言哈薛將會做亞蘭王,而哈薛將會攻擊以色列:「在那些日子,耶和華才割裂以色列國,使哈薛攻擊以色列的境界」(王下十32)。所以哈薛會成為耶和華割裂以色列國土的代理人,他會在軍事上減弱以色列國的勢力,從而間接地成為對抗巴力的勢力。耶和華吩咐以利亞膏立哈薛,以及膏立耶戶,耶戶將會成為以色列王,他將會清剿亞哈家,清除巴力的勢力。所以耶和華膏立這三位,要建立新一代的秩序,把舊一代的巴力勢力完全清除,也同時把以利亞對抗亞哈的這一代的努力也一併取代。
誠然,以利亞這一代有很大的成就,在迦密山上有美好的事奉,但耶和華對抗巴力勢力的計劃並不是需要個人化的英雄,而是興起一群新的一代。上帝興起的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哈薛、耶戶、以利沙。耶和華以此來回應以利亞認為自己孤獨一人的感受,在神的大圖畫當中,從來都不是靠一個人的努力,而是在政治、軍事及宗教上,祂都會興起祂所使用的人來成就祂的計劃與心意。
十九章18節提到耶和華在以色列當中留下七千人是沒有敬拜巴力的,你除了可以字面理解七千個人,「七」這數字象徵完全,代表神正在保存完整數目的耶和華跟隨者在以色列當中,而「七千」這數字同時比俄巴底所收藏的一百位先知更要多很多倍。原來上帝興起很多人,這是上帝的視野,而我們的視野呢?我們覺得我們獨自一人,甚至當你認為自己孤獨一人時,耶和華特別吩咐你進行三個人物的膏立,膏立完了後你就退休,這是上帝的視野。
接班與傳承的挑戰
華人教會正進行退休潮及接班潮,不少堂會都找不到堂主任。我可以說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上一輩的堂主任或執事領袖,都期望找到自己那一輩所期望的樣式的人來承接,可是下一輩未必如上一輩一樣,然後就遲遲不肯找堂主任,自己教會內部提升便顯得困難,下一輩也會覺得,如果做到跟上一輩一樣,那就慘了。上一輩覺得下一輩不行,下一輩覺得上一輩也不行。我們會這麼想,如果你見到以利沙,你不想膏立他為先知,特別以利亞是全身都長毛,以利沙是光頭的。先知可以是光頭的嗎?以利亞沒什麼金錢,他需要寡婦和烏鴉來供養,而以利沙有十二對牛,應該屬於中產階級,上帝應該是呼召那些需要烏鴉寡婦供養的先知,這些有錢的人不需要做先知,又光頭又有錢的以利沙?根本不適合!上一輩看下一輩不順眼,下一輩看以利亞也不順眼。但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以利亞不是獨自一人,如何成為上一輩的提醒呢?是否真的要如自己認為對的事奉、性格、外表來事奉?神要興起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
滕近輝牧師的天國視野
在這裡我想起我尊敬的滕近輝牧師,他一生鼓勵很多人起來事奉,他事奉的高峰期曾經擔任過兩個神學院做院長,在華福和很多機構做顧問和董事。我尋思他一個人怎樣可以做這麼多事情呢?不停服侍、不斷提拔、不停地幫助不同領域的服侍,因為他心中有天國的版圖,他看到不需要各個都要跟他一樣,而是鼓勵每個人用他們的恩賜事奉,他也成為我個人的鼓勵。
原來有一段時間,他在宣道會友愛堂事奉,當時我還是大學生,我在中期時聽他講道。他當時八十多歲,在青少年崇拜講道。他講的每一句我都記得。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奉獻自己全職事奉,我打算入職到學園傳道會,但無奈地,我找教會的執事和同工,我拿不到一封推薦信。他們每個人覺得我不應該去學園傳道會,而是應該去美國讀書,你應該去升學,回來後有美好的服侍。大家不要誤會,友愛堂的執事同工是很好的,他們很緊張我,甚至有一位執事專門去城市大學找我約談,他們不同意我的決定。我很煩惱,因為入職需要推薦信而我拿不到。
有一個禮拜六,我在陳瑞芝紀念中學遇到了滕近輝牧師,友愛堂在這間中學裡面,我就問他,可否給我一點時間,我分享下我的蒙召的經歷。他聽完後一聲不出,說:「高弟兄,你明天再來見我。」然後按照約好的時間,我星期日去見滕牧師,他當時給我兩樣東西:「高弟兄,這是我給你的推薦信。」他也知道學園傳道會要自籌薪金,他給我五百塊的奉獻:「我願意做你的第一個支持者。」
接著他帶我到門口外面,在陳瑞芝中學的操場,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的執事都在外面。滕牧師說:「他們每一位都支持你。」我很震撼,那種氣度,那種對後輩的提拔,那種天國的視野,又很溫柔地來鼓勵你。他知道這個天國的版圖不能獨自一人獨立完成。上帝興起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工作,不同的崗位,不同的面貌來事奉上帝。有一天,有一位傳道人在事發二十年後跟我說:「當初我見到你,你跟我說你要做傳道人的時候,」他心裡有個想法,就是二十年後才跟我說。他說:「上帝為什麼呼召這個人呢?我覺得高銘謙不適合做傳道人。」其實我覺得他說的對,我當時的樣子和性格其實不適合做傳道人,但他默默地放在心裡,並且還不斷地訓練和教導我,在四年前一起出來吃東西時,他才告訴我他當時的想法,然後說,看到我,就看到上帝的神蹟是如何的。
總結
我們有沒有看到「獨自一人」的毒害,和「天國版圖」的厲害?原來當以利亞覺得自己一人孤獨的時候,耶和華的回應不是安慰他的心情,而是叫他膏立三個人,讓他看到對抗巴力的大計,是以利亞一個人不能完成的,同時,耶和華也向以利亞說明有七千人是耶和華為自己留下來的,他們決心不會敬拜巴力,也不會順服及跟隨巴力的人。
以上所有人都沒有如以利亞一樣在迦密山上公然和正面地挑戰巴力,但他們都有自己的角色。以利亞的問題,並不是他認為自己只有他一位忠於耶和華的人,而是他認為其他人一定要如他一樣的方式來為耶和華大發熱心,若果別人沒有用這種方式來向耶和華表忠,他便認為只有他一人這樣做。耶和華對他的回應告訴我們這類人所需要的,並不是安慰與對質,而是要吩咐他去進行膏立的行動,以此來讓他看見神的心意豈只是他一人的方式來事奉,神會使用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崗位,用不同的方式來對抗巴力。其實在敬拜巴力的高壓的年代,單單不向巴力親嘴和屈膝,已經是一個見證。
我們祈求主興起不同的人,華人教會要被神所興起,關鍵在於上一輩的人,是否看見他們的事奉並不是「獨自一人」,神要吩咐我們要回去尋找自己的接班人,這接班人一定沒有可能成為第二個「你」。我們祈求主給我們一個天國的視野。
我們一起禱告
慈悲仁愛的天父,我們透過以利亞的生命,重新看見上帝袮的國度的偉大。袮不是要興起一人,袮要興起的是一個群體,是一個沒有向巴力屈膝,沒有向巴力親嘴的群體。求袮幫助我們放下自憐和孤獨感,興起不同的人,不同的樣式來事奉袮。奉耶穌的名祈禱,阿們。
講員: 高銘謙牧師
傳譯: 周志豪牧師
速記: 周以心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