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的時候,我跟一群香港的華福區委會同工吃飯,其中一位牧師的太太,她是負責把這一次大會講員的信息,把它轉成文字的一位同工。他的太太跟他說,在講員的一個小時多一點的時間裡,過去大部分的講章筆錄,大概都是6000字左右。他說我是非常穩定的一萬字,所以我今天要悔改。
講求速度的時代需要沉澱
早上在跟翻譯的李傳道在溝通的時候,他李很幽默跟我說:董牧師,沒關係,你已經說了好幾次了! 所以「悔改不能只是掛在嘴上,還是要化作行動。」到底為甚麼我講話會這麼快呢?昨天傍晚,我突然意識到這幾天的問題所在,跟你們沒關係,跟音控同工沒有關係。跟甚麼有關呢﹖因為過去這一個禮拜,我太貪心了,我想聽早堂高牧師的講道,我想聽晚堂曾牧師的講道,還要花時間預備我的講道,所以我都不是聽直播,我都是等直播完了之後,以兩倍速度來聽他們的講道。所以無形當中,我就覺得這是港九培靈研經會的正常速度,我是用兩倍速來講道。其實這也是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寫照,不是嗎?也許你不是兩倍數,用1.25倍速,也許你是兩倍速。
我的兒子在看網飛Netflix短片的時候,常常是用兩倍速在看影片。我很不解的問他說:這樣看有樂趣嗎?他跟我說:爸爸,你只給我們20分鐘看,我用兩倍速,我可以看到40分鐘的內容。弟兄姊妹,我覺得這值得我們停下來想一想,這真的是更有效率嗎?兩倍速度真的是好嗎?
我覺得聽一些沒有營養的內容的時候,兩倍速沒有問題,減少我們浪費時間。但是有一些重要的內容,是需要時間來沉澱的。就好像閱讀,今天如果你要讀一篇100頁的文章,最快的方式就是把它丟進到人工智能,直接問人工智能,這本書、這篇文章在講甚麼?
昨天有一個法國華人教會的牧師,傳了一條短片給我看,大概五六分鐘。知道內容是甚麼嗎?他把我的《21世紀使命門徒》那本書,丟進人工智能程式,AI總結、AI生成,轉成英文,簡單的用五分鐘,用英文來講我那本書的內容。這位牧師問:董牧師,你看完之後感覺如何?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在看直播,一方面我覺得蠻厲害的,一方面我有點毛骨悚然。我們通過快速的學習資訊,的確可以掌握一些東西,可是很多真正的學習和成長,是需要有時間的。
當我們開車的時候,其實速度越快,眼界看的視野會越來越窄的。同樣的,這會不會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徵兆﹖我們都好忙碌,都想要更有效率,可是視野卻越來越窄,窄到後來,我們似乎連自己是誰都不再有把握。
尋求身份認同
我們活在一個身份認同非常焦慮的時代,每個人都努力地要回答「我是誰﹖」,可是我們的身份認同好像又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挑戰;「我是誰﹖」這個問題為什麼今天這麼重要呢?我想並不是因為今天的人特別需要知道「我是誰﹖」,而是我們現在活著的這一代人,我講的這一代人包括年輕人,包括長輩,包括中年人。我們活在一個社會快速變遷的時代。在傳統的農業社會當中,一些社會學者做了研究跟統計,說:大多數在農傳統農業社會中生活的人,他一生會走動的範圍不超過20公里。我們今天大多數的人絕對超過這個數位,甚至一天通勤來回的時間,就已經走了超過20公里的路了,而隨著今天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展,加上傳統家族與社群的解構,這些原本是我們找到自己身份定位的重要標記,如今都漸漸的被瓦解了。
200年前的社會,我那時候還沒出生,想你也是,但是200年前的華人社會,你的職業是甚麼,大概跟你的爸爸的職業是甚麼,是高度相關的。農夫的兒子種田;賣豬肉的兒子,賣豬肉;讀書世家的孩子要讀書,大概這不是我們特別選擇的,而是一生下來大概就接受的。而在過去的傳統社會當中,因為人移動的距離不遠,我們過去會生活在一個熟人的社會。你走出去踫到街坊鄰居,大概都知道他們是誰,甚至他們家裡的八卦,你都知道清楚,而他們看你,一看大概也知道你是誰。
但今天呢?今天走出我們的房門,可能連住在我們隔壁五年十年的鄰居,我們都不一定那麼的熟悉,都不一定知道他們是做甚麼。所以我們越來越不知道自己是誰,但這又是一個根本的需求,於是我們不再往外看,我們開始往裡面找,「我到底是誰呢?」
加拿大的哲學家查理斯·泰勒Charles Taylor,他在將近十年前寫了一本書,叫做《世俗時代》Secular Age,我個人認為這是目前21世紀我讀到最有深度的一本哲學著作。他追溯了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為甚麼會走到這一步,然後把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它稱之叫做「真我時代」The age of authenticity。甚麼是「真我時代」呢?「真我時代」的特色是甚麼呢?就是鼓勵人們不要理會別人對你的期待,要掙脫一切社會給我們的束縛,去勇敢的做自己,自己定義你自己是誰,自己建構自己存在的意義。
迷失自我的困境
當我二十幾歲的時候,也非常相信這一套,甚至當我在講道的時候,也把這一套思想融入在我的信息裡面。那個時候我牧養了許多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自己也是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傳道人,我常常在講臺上就講到,就分享說:你不要去符合大家對你的期待,你要去找到上帝所創造的那個真正的自己是誰,要勇敢的去做自己,不要被社會的框架給束縛了。我自己也覺得這個信息對我非常有幫助。有一次我講完道之後,有一個姐妹來找我,她是我們一起很好的同工。她說:David哥,我可以跟你聊一聊嗎?我說:好呀。我們就找了一個公開的空間,然後就坐下來,然後她就跟我說:David哥,我聽你的講道我很感動。然後她就開始掉眼淚,我心中有點沾沾自喜,我自己都不知道有這麼感動。但接著她說:我好想要做自己,我好想像你所說的那樣不要去顧他人對我的期待。她說:但是我找了好久,我發現我根本不知道我自己是誰,我好痛苦,我想要做自己,卻不知道自己是誰。
那一次的談話,對我個人也是帶來極大的衝擊。重新去反思我們真的能夠找到自己嗎?跳脫這樣的一個框架,我們又能夠用甚麼方式來定義自己呢?在今天這個時代當中,我想我們不外乎用幾種方式來定義自己,一個是我們對議題的看法,我們的意識形態,用我們的思想來定義我們是誰。第二種是用我們的工作來定義我們是誰,我的職稱,我的薪水,以這些方式來定義自己。第三種方式是通過穿著打扮,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告訴別人我是誰,我的品味是甚麼?
我很喜歡穿某一個品牌的衣服。大家要不要猜一猜是甚麼呢?是一個叫uniqlo優庫的牌子,你知道uniqlo原來的意思是甚麼嗎?是unique clothing獨特的穿著。Uniqlo可能就是日文的發音,unique clothing。我幾乎所有的襯衫都是優庫的,當大家都穿優庫Uniqlo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們一點都不unique獨特。
這是這個時代的掙扎。我們好想用獨特的方式來呈現定義自己是誰,我也喜歡用獨式,卻發現我們長了同一個樣子。我們的人生的追尋的軌跡是差不多的,「到底我是誰?」「你是誰?」你的人生意義何在?今天要來聚焦看聖經裡面的一個年輕人,這個人的名字叫耶利米。耶利米他不是成長在安穩平順的環境當中,而是在一個動盪、充滿不確定的時代當中長大。
耶利米蒙召作先知
當我們在讀這段聖經的時候,可能以為讀到的只是一個年輕人,做禮拜的時候,當牧師呼召時,他感受到上帝的呼召,他就起來回應了。但是我們這樣看太扁平了。耶利米到底活在什麼樣的一個時代當中呢?耶利米書第一章第一節,他這邊寫到說:「便雅憫地亞拿突城的祭司中,希勒家的兒子耶利米的話。」
第一句話介紹了耶利米他的家族,他是一個祭司的世家,生來就是要做祭司的;而第二節點出了年代:「亞們的兒子猶大王約西亞在位第十三年,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約西亞王是誰呢?他在位的第十三年又是怎麼樣的一個年代呢?我稍微複習一下:約西亞王是在八歲的時候登上王位,他的父親是一個在聖經裡面說他沒有遵行耶和華心意的一位王,是在宮廷政變當中被殺死。然後約西亞八歲就被擁戴登上王位,登基之後十二年,在他20歲的那一年,這位年輕的王開始有所作為,他開始了猶大國裡面重要的宗教改革,肅清各樣的亂象,而此時的猶大國,可能正是說上下一心的時刻,人們看著年輕的約西亞王,才20歲,已經做了十二年的王,是那麼正直的一位王,也是一位有能力的王,大家都把它當作是未來的救星,是猶大國的中興之主。
而此時,國際的局勢又是如何呢?北邊是強權亞述帝國,南邊是傳統的強權埃及帝國,猶大國的地理位置真的是很糟糕,夾在北邊亞述要打埃及的必經的路上,也是南邊的埃及帝國要北上攻打亞述的必經之道上。所以不論是亞述帝國要往南擴展,還是埃及帝國要往北擴張,猶大國是他們的必爭之地。所以猶大國一方面看起來是有蒸蒸日上的趨勢,北邊和南邊的兩個帝國,北邊的亞述帝國這個時候已經出現了崩塌的姿態,事實上在約西亞王在位的第14年,就是這個事的隔年,一直降服於亞述王的巴比倫王,就背叛了亞述帝國,巴比倫脫離了亞述帝國。後來巴比倫帝國取而代之,所以北邊的亞述帝國,這個時候雖然還是一個有強大的外表,可是內部已經分崩離析。而南邊的埃及帝國,這個時候也是蠢蠢欲動,他們籌劃著要揮軍北上,去填補亞述帝國崩塌之後的權力真空。所以約西亞王在位的第十三年是怎麼樣的一個年代?亞述帝國內戰,猶大王國在改革,而埃及帝國蠢蠢欲動,整個世界的局勢撲朔迷離,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個個有機會,個個又沒有把握。每個政權底下的人,都帶著不同的期盼和害怕,不知道未來會如何發展。
耶利米的時代,是不是跟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相似 ? 如果我把亞述,把巴比倫、把猶大這幾個字拿掉,你可能以為我在播報今天的新聞。那正是耶利米被呼叫的一個年代,一個動蕩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每一個人幾乎都有機會翻身,每一個人也都有機會一夕之間就倒台了;人人都蠢蠢欲動,可是又害怕又焦慮,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脈絡當中,上帝的話臨到年輕的耶利米,上帝對耶利米說甚麼呢?
亂世裡回應上帝的選召
第四節,「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我尚未將你造在母腹中,就已認識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將你分別為聖,派你作列國的先知。」在這個亂世當中,當上帝的話臨到年輕的耶利尼的時候,上帝對耶利米說甚麼呢?上帝不是叫耶利米,說:你要找到你自己,你要活出你自己,你要做你自己。沒有的!上帝直接向他啟示,說,我早已認識你,我早已揀選你,我今天要差遣你。我們的身份認同到底來自甚麼地方?是來自我們的意識形態嗎?是來自我們的工作成就嗎?是來自我們的穿著嗎?還是來自他人對我們的評價?
在這裡,上帝直接告訴耶利米,你們的身份認同,不是來自於別人怎麼說。真正身份認同的穩固基礎,是來自那位創造我們的上帝,祂早已認識了我們,祂也揀選了我們,祂對我們的人生也有差派我們的使命。上帝對耶利米的話,翻成白話文的話,其實就是祂在對耶利米說,在這一片混亂當中,我掌權。你的人生是有意義的,你的人生是有使命的。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缺乏的不是物質生活。我並不是說我們的物質都富裕,這個世界還是有貧窮的問題,世界上還是有許多物質有缺乏、有需要的人。我想大部分今天我們坐在這裡的,大部分在網上聽這個講道的,我猜90%以上,今天擁有的物質生活,真的跟200年前的王公貴族相比,我們是相對富裕的。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真正的問題,真正的焦慮的來源,不是來自於物質的生活不夠豐富,而是來自於比較競爭。我們好渴望找到生活的意義,努力用各樣的方式來證明我們的意義。然而這段聖經提醒我們,人生真正的意義,既不是來自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也不是來自向自己看做自己,而是來自那位創造我們的上帝。
身份認同來自上帟
創造我們的上帝,呼召我們的上帝,我們盼望從我們的裡面找到我們的意義,從我們的關係當中找到我們的價值,從我們的成就打造我們的身份。這一切都會崩塌,這一切都會有失去的一天。
唯有我們的身份認同,不是來自他人的,也不是來自自己,是來自那位自有永有、如今長存的上帝,那才是我們身份認同穩固的基礎。正如同我手上這支iPhone蘋果電話,它的價值來自甚麼地方呢?它該如何定義它自己呢?想像一下如果今天這支iPhone,它突然說:我不想要被別人定義,我想要自己定義我的價值、我的身份;我不想要管創造我的對我的設計是甚麼。我要去創造自己存在的一個意義。會發生農甚麼事呢?
其實你知道iPhone可以不只是當iPhone,它還可以當很多其他的東西,可以當另外其中一個功能。並中一個功能我今天跟你們分享,它可以當做錘子來釘釘子。
為甚麼我知道呢?十年前,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都市的傳說,有人就說你用舊的手機千萬不要隨便丟,因為就算你把它恢復成原廠的設定,厲害的人拿到之後,可以恢復裡面所有的資料。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我聽到這個都市傳說,我就相信了。那個時候我需要把一個手機給丟掉,當時我手機已經老舊了,我不能夠隨便丟它,那是iPhone 2,那我就決定要把它摧毀。
那時候我住在美國,走到我們家的後院,看著後院有這個水泥地,我要摧毀iPhone應該很容易,我把手機用力的往水泥地上砸下去,好爽啊,我從來沒有機會做過這樣的事情,當我甩下去的那一刻,我聽到咔的一聲,我想:成了!沒想到拿起來一看,除了螢幕裂了之外,手機還是非常的堅固。我很挫折。我就拿起來,來繼續的砸,都沒有用。然後我就拿羅絲起子,開始戳它;如果能夠刺透它,應該就壞掉了。其實也不一定,對不對?但是我那個時候就是很單純,就是想要破壞它。但是戳了老半天,就是戳不破。這個時候我看到旁邊有一個釘子突出來,我自己戳不破 iphone,我把它打在釘子上,總可以。這樣我就拿我的iPhone往下一砸……iPhone沒事,釘子卻進去了 !
所以iPhone是真的可以當錘子的。想像一下:如果這個iPhone有自我的意識,我已經說我不想要做iPhone,我想要去創造我自己的生命的意義,我要當一個錘子,而且我可以當個非常好的錘子,無堅不摧的槌,可不可以?當然可以,只是可惜了,就是浪費了,它沒有發揮它真正受造的意義。
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我們能不能自我去尋找自己的意義?能不能說我不想要管創造我的上帝把我造成甚麼樣?也不想管祂對我的生命有什甚麼呼召和心意,我就是想瀟瀟灑灑的過一生。當然可以了,但那樣的生命可能就像是一個iPhone,跑去當錘子一樣,真的很可惜,沒有辦法發揮它受造真正的美善。這是上帝的呼召,提醒我們:我們真正身份認同的來源,來自於上帝的呼召。
推辭呼召的理由
當年輕的耶利米,他領受了上帝的呼召之後,他的反應是甚麼呢?第六節:耶利米他就說:唉…..主耶和華!蠻老成的,他還敢跟上帝嘆氣,看哪,我不知道該怎麼說,因為我年輕。太猛的回應吧!既不是說好,也沒有說不好。先歎口氣,我沒玩好啊,然後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說。面對上帝的呼召,上帝邀請年輕的耶利米,走出他的舒適區,踏入上帝邀請他進入的故事。那耶利米的反應是甚麼呢?我們可以從短短的這句話,推測他的三個反應。第一個因為耶利米說自己年輕,他在講的是經驗不足。在古代的社會當中,年紀往往是一個人威望的來源,而年輕往往被視為不足以承擔大任。我想耶利米他是充分知道社會的期待,知道這個世界運作的方式,他說:我年輕,我的經驗不足,我不能。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如果我們還記得耶利米書第一章第一節、第二節,講到耶利米的出身,他是出生在祭司的家庭,但是上帝卻在這裡呼召他做先知。你說都是服侍上帝嘛,差很多。你知道祭祀司的侍奉,跟先知的侍奉,他們之間的差別有多大嗎?有給打,你信不信?
祭司就像是公務人員,穩定的薪水,反復的工作,沒有大起大落,但是你知道你這一生大概會長甚麼樣子?但是先知的工作比較像是創業家,沒有穩定的收入,服侍大起大落,就像以利亞在迦密上一下子大起,也可以像他逃到河何烈山那樣大落。我自己出生在中產的家庭,爸媽都是公務員,所以如果用這個類比的話,我跟耶利米是同一類人。我們不是大富大貴,也不希望人生大起大落,也看到爸爸媽媽是怎麼過他們的生活的,也覺得就這樣的活也很好。
可是上帝對耶利米的呼召,打亂了年輕的耶利米他所熟悉的職業道路。我想作為一個祭司家庭長大的孩子,他從小就被訓練,將來要做祭司的侍奉,做祭司侍奉所需要的訓練,跟被呼召做先知所需要的能力,不完全是一樣的。所以耶利米在這裡說我經驗不足,我的出身不對,能力也不夠。我或許有做祭司的能力,我從小也是為此作預備的,但我從來沒有做作先知的預備。弟兄姊妹,面對上帝的呼召,我們或許敢對上帝直接嘆一口氣,但是我們的心情可能是跟耶利米非常相似的,上帝啊,怎麼會呼召我這樣的一個人做這樣的一件事呢?我的經驗不足 !
可能有些人會像耶利米一樣,會說:因為我年輕;也許我們有些人會反過來,不會吧,上帝,年紀大了,祢看我這樣子還可以做青年事工嗎?祢看我這樣子還可以做甚麼嗎?我們有很多理由,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或許在我們的生命當中,當我們面對上帝的呼召,這個社會也告訴我們,你太嫩了,你不行。
獨腳宣教士回應上帝呼召
在英國有一個年輕人,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他很想做宣教士,想到中國去宣教,可是後來他生了一場病,一隻腳需要被鋸掉,所以他是缺了一隻腳的人。他申請要來當宣教士,很多差會都拒絕,最後他申請了中國內地會。當時中國內地會的主任戴德生也拒絕了他。但這個年輕人沒有放棄,持續申請,最後戴德生問他:你這樣只剩一隻腳的人,你為甚麼要去呢?年輕人說:因為有兩只腳的人不願意去,所以我這個有一隻腳的人,我願意去。這個人後來被差派到了中國大陸,到了浙江的溫州。今天溫州的教會,其實開始的時候,上帝就是使用一個只有一隻腳的宣教士。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要能力夠,才能夠回應上帝的呼召,事實上如果你覺得你能力很夠,我覺得你要很小心,,我們很容易用我們自己的能力,去做上帝的事。做著做著我們分不清楚,到底是在依靠上帝,還是在依靠我們自己的能力。
有一位教會歷史的學者,他研究了2000年基督教的歷史,他做了一個結論,讓我聽的時候感到非常的震撼。他說縱觀2000年的教會歷史,當然所有的觀察都有特例,但是整體而言,教會在最有資源的時候,在政治、經濟、權力都有把握的時候,教會的表現往往是最糟糕的,教會的見證往往是最糟糕的;但是往往在教會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時候,沒有這些資源的時候,教會的見證是最美的,教會的見證是最有力量的。這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思考,到底回應上帝的呼召,我們所本的是甚麼呢?當我們面對上帝的呼召,又該如何回應呢?
一個放下自己主權的見證
大約十年前我在美國牧會,牧養華人的年輕群體,而那個時候我心中已經做了一個決定,就是我想要回到我出生的台灣服侍。我心裡面已經想好了,可是我並沒有跟教會的其他人講。而當時我在美國的教會發生了一件事情,長話短說,我們所在的教會跟許多移民教會一樣,是兩文三語,華語、英語和台語,中國台語。而當時十年前,我們的英文堂發生了一件事情,好聽的話來講,就是英文堂植堂去了,實際上就是一個分裂,英文堂的兩位牧者都因為不同的原因離開了,英文堂只有兩位長老,帶隊去教會開車五分鐘的地方建立教會,英文堂大部分的執事,都去了加入了這個新的教會,而我們教會的英文堂頓時空了,沒有牧者,沒有長老,只剩下一些執事。
當時教會的主任牧師跟長執會就來找我,說:家驊,我們左看右看,好像就是只有你了,你要不要考慮去牧羊英文堂?我們覺得你很合適。我心中的真的想法是:你看到哪一點合適了?我在台灣出生長大的,雖然是在美國讀神學,但是英文是帶著口音的,在美國的ABC,絕對不會喜歡聽帶著口音的英文牧師講道的。我那個時候非常的不願意,也非常的抗拒,但是因為在教會裡面服侍已經夠老練了,所以我沒有立刻的說不,我怎麼說呢呢?唉!我沒有這樣講。我說:請給我禱告30天。
弟兄姊妹,當你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很多時候其實對方已經在告訴你「不」,我當時心裡已經打定主意,我真的不願意接。看我的背景經驗能力,都是不適合做英文堂的牧師的,況且我是已經決定要回台灣牧會的一個牧者。如果我要留在美國牧會,或許去英文堂幾年,是很好的一個方法把資歷補起來,可是我要回去台灣牧養的教會,是沒有英文堂的,所以我當時覺得各方面都是「不」。我也做了一個決定,未來30天我的確會為這件事情禱告,但我只會禱告一次,一次禱告完,就不會有第二次。所以當他們再來問我的時候,我就可以很有底氣的說,經過30天的禱告 (中文「禱告」沒有複數或單數) 沒有負擔、沒有感動、沒有呼召,好,結束 ! 我當時真的想30日後決定這樣講的。
那段時間我剛好就請了兩個禮拜的假回台灣,他們在等著我的決定,所以我要是請多少假,就有多少假可以請。我就回到台灣,完全沒再想這件事情,直到快要回美國之前,我在我們家淡水河邊走路,我就覺得好像應該要禱告一次了,這樣我才能夠很有底氣的說:經過30天的禱告 ! 心中就禱告說:上帝祢要我去嗎?數到三沒有就沒有了,1,2,就在我要數三之前,突然有一個很溫柔的聲音就問我,說:如果今天你的孩子在英文堂,你會去嗎?那個時候我的孩子還小,老大應該才三歲,小的是一歲。他們不在英文堂,甚至不是在兒童事工,他們在幼兒班,還要在嬰孩的地方,我心中想,如果我的孩子在英文堂,那我應該會去吧。接著那個聲音又問我:難道今天只是因為這群孩子不是你親生的,你就不去嗎?我頓時大哭起來,我非常的難過。我發現我在想這些事情的時候,完全不是一個牧者的心,更像是一個在考量職業生涯發展的角度在想這件事情,我看我做這份牧者的能力,我的經驗,未來的方向,這是我考慮的方式,但卻偏離了起初受呼召作牧者的心腸。
在那一刻,我明白上帝要我去。所以後來回到美國,我就跟教會的同工說,跟我的主任牧師講,我說我願意去,但我也要讓你們知道,我已經決定要回台灣牧會了。我答應我會好好在這邊牧養兩年,在英文堂走過最困難的時候,與此同時尋找英文的牧師,我當時就這樣決定了。弟兄姐妹,很多時候上帝對我們的帶領,有些時候是符合我們的能力,符合別人對我們的期待,符合自己對自己的自我認知,但很多時候,不一定是如此,但我們需要很誠實的面對上帝,我們也需要一個群體來陪伴我們,一起來察驗。
生命價值在於被上帝擁有
上帝怎麼回應耶利米呢?如果今天有教會的同工跟你說:我不能做這個服侍,能力不足。你會怎麼回答呢?一般我們的回答都是鼓勵,你行的﹗你能的﹗我看好你﹗一般都是用這樣的方式去鼓勵人侍奉的,對不對?上帝怎麼鼓勵耶利米呢?
第七節,耶和華對我說:「你不要說我年輕,因為我差遣你到誰哪裡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說甚麼話,你都要說。你不要怕他們,因為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這是耶和華說的。」上帝直接告訴耶利米,我呼召你,我賜你話語,我拯救你,我與你同在。就那麼簡單。上帝並沒有跟他講很多甜言蜜語,而是直接說:我是那位掌權的上帝。不要怕那些人,甚至不要怕你自己,讓自己失望,勇敢的回應。在一個人人在尋找自我價值跟意義的年代,真正重要的不是你多能,也不是你多行,甚至不是你擁有了甚麼,而是你被誰所擁有。你生命真正價值的來源,不是用你擁有多少來衡量的,而是在於你被誰擁有所衡量。
再次回到iPhone。請問這只手機現在的價值是多少?先跟大家講一下,我用了一個殼把它包住,因為裡面的玻璃是碎的。我有一個好朋友,他這個手機碎了之後,他說:家驊,你要不要?他不是要把碎掉的手機給我,他說你換機的時候,這個還可以值不少錢。我捨不得,我說我不需要換機,就說你就給我就好了。我就花了100塊台幣買了一個殼,可看起來也是很好的,就這樣用它了。
好,大家知道這些資訊的話,我今天來拍賣這只手機,你願意出多少錢?有沒有人願意出港幣一萬的?你們的笑是什麼意思?不要瞧不起我的手機,但我猜一千塊了不起了,而且是看著給你一點面子。但是想像一下,如果這只手機是蘋果公司Apple的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生前的最後一隻手機 (這當然是虛構的)。假設他在去世前,握著這只手機,還用來發短信,然後斷了氣,請問這只手機拿出來拍賣,會值多少錢?你願意出多少?一萬美金買得到,你都要偷笑了。你看到了嗎?原來它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它裡面有了甚麼,而是誰擁有它。
弟兄姐妹,你生命的價值也是如此。不在於你擁有了多少,而在於你被誰擁有,而當我們看見我們的身份認同的來源,是上帝的呼召;原來我們人生最大的富足,不是擁有了多少,而是被上帝擁有的時候,就會改變我們的為人處世,就會改變我們的待人接物,改變我們的家庭生活和親密關係。
努力活出自己的故事
多少時候父母親跟孩子的衝突,其實都是想要在對方的身上證明自己的價值。我們渴望我們的孩子表現好,因為他表現好,我與有榮焉;當我跟朋友談起來的時候,有可以說嘴的東西:如果我的孩子讓我失望了,甚至他做的工作,我覺得在同學面前講不出口,甚至如果他沒有工作,我更加的自卑,我們怎麼可能會有一個好的親子關係呢?因為我們把對方當做滿足我們價值的一個手段跟方法。夫妻之間何嘗不是如此?如果我期待我的太太滿足我的一切願望,如果我期待我的太太把我當做她生命中最敬重的一個人,我一定會有讓我太太失望的時候,當他不小心表現出不以為然的時候,我可能會抓狂、就生氣了。通常夫妻之間的衝突,越大的衝突,都是源自越小的事情。為甚麼呢?因為真正重要的大事,通常大家都要認真做決定,只有不重要的小事,我們才能夠無限放大的來吵它。當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要透過別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要透過別人來證明自己的身份,我們很難真正的去愛對方。
包括在職場,今天為什麼教會許多時候我們在討論職場的神學。我想因為對今天的人們而言,職場跟工作已經不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變成我們身份認同的來源,所以當工作上受挫,我們感覺到整個人都沒有價值。當事業上成功,我們又驕傲的就不可一世了。但是這真的是我們的身份價值的來源嗎?當工作跟我們的身份綁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很難真正在工作當中去愛人,因為如果你擋住了我的路,影響了我的業績,讓我的工作的成就沒有辦法更上一層樓,你是在傷害我的身份認同,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傷害。如果要真的彼此相愛,如果要真的能夠在世界中回應祂的呼召,我們需要回到最根本的原點,我們身份認同的根源,不是來自於外在的,不是來自於別人,也不是來自於自己,是來自於上面,那位創造我們的上帝。
在一個人人渴望追求自由的年代,當每個人都努力的要活出自己故事的年代,在這個人人都遍體鱗傷感到失落的年代,上帝在找你。若你願意聆聽,上帝也在呼召你。我從不認為回應呼召是一個犧牲,我覺得回應呼召是人生最美的事,救我們脫離一個自我中心的故事,而走進上帝所創造的美善世界。
回應呼召進入美善
當我蒙召的時候,坦白講,我覺得蒙召不一定是當傳道人。我蒙召的時候以為是要當宣教士,可是上帝一直沒有開路,一度我覺得很挫敗,覺得我是不是沒有回應了我的呼召呢?後來我漸漸的理解,當然有些人很清楚上帝呼召他做某一個職份的工作,可是我覺得呼召更是一種生命全然降服的態度。上帝祢要我往東,我就往東,祢要我往西,我就往西;祢要我作為一個牧者,我就回應做牧者;祢要做宣教是就去,而且我不刻意的不去尋求,而是我專心的尋求;然後祢要我在職場上侍奉,我就在職場上侍奉;祢要我進入退休的人士當中,我就進到他們當中服侍他們;甚至我看到今天有個很重要的是侍奉,照顧年長的父母親,讓我們的家人能夠有尊嚴地過每一天,因為他們也是按照君尊上帝的形象被造的,這是榮耀的侍奉。我們從來不應該比較誰的呼召比較神聖,應該問我是否真誠地尋求上帝對我生命的呼召,並且願意順服。
我決定要接任華福總幹事之後,其實我裡面非常的痛苦,很害怕,我甚至在禱告,上帝能不能在我接完總幹事的那一天,耶穌基督祢就回來了。這樣子我又全然回應,又不需要經過我覺得很可怕的路。人心很詭詐,對不對?可是當我決定之後的那一個週末,我帶著我的太太去爬山,其實我只是想要找一個地方讓我忘記這些事情。我們走到的瀑布,瀑布下面這邊剛好有一家咖啡店,我就點了一杯咖啡,在那邊我坐了三四個小時,就一直看著那個瀑布。我的太太在想我是不是精神出狀況了。後來結束之後,她問我:你剛剛還好嗎?我跟她說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我看到瀑布的時候,我發現瀑布的之所以美,是因為這個水順著重力場往下落,打到岩石上的時候,就濺出非常美的水花,各式各樣的水花,我突然體會到,人生最美的風景,就是來自順服上帝的人生。在當中不代表不會遇到困難跟挑戰,每一個水花也會長得不一樣,所以你順服跟我順服的結果不一定是一樣的,但是當我們看到整體的畫面的時候,那是一幅極美的風景。
弟兄姐妹,你今天願意對上帝說:Yes,我在這嗎?我再說一次,我覺得回應呼召不是為上帝放棄了甚麼,而是歡歡喜喜地交出我們的生命,為主所用,這是人生最美的呼召。我想邀請我們在座的,不論你的年紀,不論你現在覺得你是不是配被上帝使用,但是你願意今天對上帝說,我要尋求祢的呼召,我願意把我一生的主權交在祢的手中。我要請你這個時候從座位上站起來,如果你願意你就站起來,不要去管別人怎麼看,你也不要立刻覺得說你未來就一定要做甚麼了,但是這是一個全然對上帝說:上帝我的一切攤在祢的面前,祢要怎麼用,就按祢旨意。
我們一起來禱告:
天父,我為今天在座的每一個人禱告,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開始不斷的尋求祢的心,也在過程當中,去經歷順服的喜樂,我特別為今天站起來的弟兄姊妹禱告,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故事,也背負著他人的期待,他們對自己的人生也必然有一些想法。但他們今天站起來,他們願意把生命全然的擺上,願祢親自的引導,也求祢賜給他們教會的群體,使他們在回應的路上,有一個群體陪他們一起分辨,也受到一個群體的支持,甚至是被愛著,祝福他們,他們的生命就好像五餅二魚的餅,被祢拿起來,祢祝謝了,就擘開,就餵飽了五千人。祝福今天站起來的每一個的人,他們的生命就像那五餅二魚,被舉起、被祝福、被擘開,使人得祝福。我們同心的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門。
弟兄姊妹,請坐。同樣的,我認為回應呼召不只是一次性的決定。因此鼓勵你去跟一些你信任的人分享你今天的感動,一起分辨上帝對你的帶領。謝謝大家。
講員: 董家驊牧師
傳譯: 李慶宏傳道
速記: 湯鎮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