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主席提到我喜歡用兩個字作題目,其實不是因為我特別喜歡兩個字,只是我比較懶。我不太會取講道的題目,所以通常我就抓一個概念,就用兩個字。剛剛有提到我的自我定位,是一個橋樑。有一位長輩聽到,就跟我說:你知道橋樑的特色是甚麼?我說是連接。他說不是,要先被踐踏,被別人踩過。才有辦法連接 !
興盛與衰敗中都有恩典
很多時候我們服侍上帝,都很希望能夠為上帝做一番大的事,好像只有在興盛的時候,才有恩典。可是這一次當我預備培靈會,我想用這個主題,不單單是在「王朝興盛中有恩典」,也是在「王朝衰敗的時候有恩典」,不是只有在成功一帆風順的時候,也包括在挫折失敗當中。
幾個月前我在聽一個訪談,受訪者是有AI教父之稱的傑佛瑞·辛頓 (Geoffrey Hinton)。當訪談的人問他說:「人類對幸福未來最大的威脅是甚麼?」的時候,你們猜Hinton辛頓怎麼回答?他比我更厲害,他不是用兩個字,他用一個字,joblessness,但是翻成中文就很多字了。但他在講的就是,「沒有工作」會是人類未來最大的幸福的威脅。這個好矛盾,多少時候我們努力一生,就是希望可以沒有工作。可是。沒有工作的時候,好像又感到人生虛空。辛頓他說:當人們不再工作,不再貢獻,生命也會感到沒有意義。
其實隨著AI科技的發展,我們一方面驚奇他能做到的事情,一方面又驚怕他能做的事情。先不要講到很遙遠可能的未來,光是現在全球的工作大量的減少當中。我前段時間讀到一個報導,我還沒有時間去查證,但是他提到說哈佛大學去年的工商管理碩士MBA畢業生,也是最頂尖的美國的MBA的畢業生,在畢業了3到6個月之後,竟然有四分之一的人還找不到工作。過去的一個月,我在美國的矽谷服侍,聽他們說現在最難找工作的行業,既然是科技行業,而最難找工作的畢業的專業之一,竟然是電腦科學。這個完全顛覆了我十年前對工作的認知,失去工作的威脅,似乎近在眼前,可是我們對眼前的工作,又感到自己非常的疲累。
使命是重擔、是壓力
在過去這些年當中,我們常常談一個概念,就是在職場當中實踐使命。有一次一個年輕人跟我說:家驊哥這個口號很偉大,理想非常的豐滿,但是現實殘酷。他說我工作累得像一條狗了,一條狗還談甚麼使命。他感到非常的疲累。到底已經累得像一條狗一樣的人生,還能夠談使命嗎?他說使命好像又加了一個重擔,說像狗也要活得累得像有使命一般的狗,真的是應該這樣嗎?
我聽了他的分享,又在想今天所處的時代,又想到我的兩個孩子長大後所要面對的世界。坦白講我沒有太多樂觀的理由,但是我發現有一個吊詭的現象:今天在這個時代,談到使命,我們常覺得是一個重擔,是一個壓力,是一份責任。但這個時代人們又渴望活出生命的意義,渴望能夠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渴望工作是有意義的。可是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吊詭的事,我們的人生要有意義,就必然要有使命;一個沒有使命的人生,怎麼會有意義呢?一個只有暫時意義的使命,帶給我們暫時意義的人生;但是如果我有一個永恆不變的使命,才能使我們找到真正永恆不變的意義。
今天所面對的大時代,我們感到非常的無力。看到自己的生活,常會感到生命唏噓,這樣一個時代,到底出路是甚麼?我們的使命是甚麼?
昨天講到耶利米蒙召的時候,當時做王的是約西亞王。在那個年代,約西亞王是眾人期待的中興之主,而耶利米似乎是在一個黃金的時代被呼召出來做先知。如果你是耶利米,你對你侍奉的期待是甚麼?你對人生的期待是甚麼?你對上帝呼召的期待是甚麼?然而如果我們細看耶利米一生的侍奉,上帝的確呼召了耶利米,可是卻是陪著猶大王國走最後一程路。
在被擄之地的使命
剛剛我們讀到了耶利米書二十九章第一節,這邊說耶利米先知從耶路撒冷送信給被擄、倖存的長老,以及祭司、先知和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擄到巴比倫去的眾百姓。在耶利米侍奉最後一段時間,猶大王國經過兩次被巴比倫攻破首都耶路撒冷。國王被羞辱,貴族和精英被擄到巴比倫,而耶利米在寫這封信的時候,是在兩次被擄的中間,已經被擄了一次,但是終局還沒有來到。其實如果我們回到歷史的脈絡,僅僅在幾十年前,應該在一二十年前,當時的猶太國還在約西亞王統治的時候,他是一個猶太人心目中中興之主,是王朝再次興起的盼望,在政治和宗教上都帶來重大的改革。但是僅僅十幾年後,整個情勢急轉直下,約西亞王在後來和埃及的戰鬥中他被殺了,他的兒子約哈斯接續他作王,但短短三個月之後,擊敗他們的法老就帶著軍隊來到耶路撒冷,把約哈斯抓了,囚禁在埃及,改立他的兄弟約雅敬做王,也就是約西亞的另外一個兒子,其實約雅敬是埃及的傀儡王,而約敬雅在位的期間,北邊的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攻擊,他打不過,投降了 !
他臣服在巴比倫王後的三年,他又反叛了巴比倫王,最後兵敗被銅鏈鎖住擄到巴比倫去。然後巴比倫王立了他的兒子約雅斤做猶大王,是個巴比倫的傀儡;而約雅斤才短短當了三個月的王,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又親自率兵前來,攻破了耶路撒冷城,把約雅斤也擄去了巴比倫,並擄掠了上帝的聖殿,把全耶路撒冷的政治、經濟的精英都擄走了,然後立了約雅斤的叔叔西底家作傀儡王,西底家也是前任王約西亞的兒子。
約西亞王這位中興之主,短短在他過世之後十幾年的時間,他的兒子們一個一個被殺,一個一個被擄,猶大國也迅速的衰落。而耶利米寫這封信的時候,就是約雅斤軍被擄到巴比倫,是猶大國最後一個王西底家在位的時候。可以揣摩一下,如果你是被擄的人,當時的心情會是甚麼?這些人都是王公貴族,都曾經是統治的精英,住在最高貴的地方,享受著最好的待遇,就是在一夕之間,他們的生活發生了180度的轉變,被擄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巴比倫城,在過程當中,他們看到巴比倫王殘酷的手段,他們經歷了震撼的教育。
身不由己的無奈
好不容易到了巴比倫了,需要面對的是文化和語言都不通;巴比倫不是敬拜耶和華上帝的,他們到了異教文化充斥的地方,一個敬拜各樣偶像的國度。而此時此刻,猶大王西底家派了一個使者來到巴比倫王,想象一下,如果你是當時被擄的人,你有甚麼樣的想法?你有甚麼樣的期待?如果當時有網絡,應該在社群平台已經有各式各樣的留言,有各式各樣的猜測,會不會西底家王他要差使者來,是來為我們付贖金的呢?我們是不是要回家呢?這個使者來,是不是有外交的任務,透過外交的交涉,或許我們就要回家了。而此時此刻,還有先知奉著上帝的名說假預言,以上帝的名宣稱:再過不久你們就可以回家了。
我不知道如果你是當時被擄去巴比倫的猶太人,你的心情是甚麼?我想像是過山車一樣,心情忽上忽落。看到一些跡象覺得很有盼望,看到一些現象就覺得很絕望,但我想不論是失望還是有盼望,對他們多數的人而言,他們只想趕快的離開現況。他們想要離開現在所在的這個處境。在巴比倫城長期生活的這個選項,我想他們不單單在心理上是抗拒的,對他們的信仰也是衝突的,他們的心態是隨時準備好要離開。這些被擄的人對現況失望,只想回到過去,或趕快進入到未來。無論是回到過去,還是跳到未來,都比現在更好。我們今天是否也想逃離我們所在的處境呢?是否也像當年的被擄到巴比倫城的猶太人,覺得被大時代困住了,感到我們身不由己。
過去我在美國牧養教會,曾有幾次好想離開所在的地方,覺得自己所在的這個服侍崗位,有一些挑戰跟困難,真的是很想逃走。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什麼地方都好,但是就是不是現在這個地方。神學實習的時候,我在教會負責牧養年輕人,當時教會有兩批年輕人,一批是在美國長大的ABC講英文的,一批是新移民是留學生講中文的。我是牧養講中文的,以神學生牧養的過程,我有時候常覺得我們是二等公民,我接下來要講的東西是我個人的感受,不一定是事實,我們的感受跟真實發生的事情,不一定一樣。但我當時的感受就是,教會的資源都是優先給講英文的年輕人,而我心中的解讀是:因為這些人是教會牧師、長老的孩子,這資源當然是優先給他們。我們有沒有資源 ? 我還記得那個時候我們被邀請要開始青年崇拜,等到真的要開始,在找場地,看到禮拜天早上有一個場地是空的,應該可以用,就去申請,後來教會說不能,我說為甚麼呢?那裡不是空的嗎?教會不是要我們要開始青年崇拜嗎?為甚麼不給我們用呢?他們的回答是:因為我們正在計劃,一年之後,那裡要開始一個英文的青少年崇拜。
我們現在就要開始了,但是卻為了一個還不一定會發生,而且要發生的話是一年之後才發生的事情,讓我們沒有地方可以用。當時裡面有很多這種受害者的心情,也有一種不如歸去的感受。然後看著隔壁的教會,我就覺得他們主任牧師對講華語的年輕人很好,看到他們的實習神學生,幾乎是在全教會的全力支持下,做講中文的學生事工,我當時真的覺得我選錯教會實習了,我就想說主如果我能夠到那個教會該有多好。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都現在這樣的心態,覺得那裡更好,別人的更好,就是我的不好。上帝,祢趕快做一些事,要麼把我接走,要麼把我換走,總之我不想待在這裡。
而此時此刻,上帝透過耶利米,要對他的百姓說甚麼呢?上帝告訴耶利米,簡單來說就是不要被假先知的話欺騙了。第二十九章第八節,「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不要被你們中間的先知和占卜的所誘惑,也不要聽信你們所做的夢,因為他們託我的名對你們說假預言,我並未差遣他們。這是耶和華說的。」簡單來說,上帝在告訴他的百姓,告訴這一群想要回到過去或進入未來的百姓,說:留下來,我現在還沒有讓你走。
在黑暗中活出美善
每次來香港,我都會去逛書店,基道書樓是我必去的地方,因為在台灣要買香港出版的書很貴,我聽說反過來也一樣,在香港買台灣出版的書也很貴,所以大家下次去台灣觀光旅遊的時候,不要只是去買珍珠奶茶,去支持一下教會的基督教出版社,充實一下我們自己的生命。
我這次買了七八本書了,這次我看到一本書,其中一本我今天早上在吃早餐的時候我在讀它,是葉漢浩博士所寫的,書名叫做《黑暗中活出美善》。在這本書當中,我引述他裡面的一段話,他寫到:「面對世界的黑暗和衝擊,我們不但需要尋找答案和解決方法,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忘記活出美善的呼召,黑暗最大的影響不單是它本身帶來的惡果,而是令本來可以活出美善的人失去力量,失去盼望,最後忘記活出美善的召命。」
我想這對今天的我們,無論在甚麼地方,都是一個提醒。我們絕對不是要假裝黑暗不存在,也絕對不是對一切的不公不義竟不作聲,但是我們不能夠被黑暗牽著走,我們需要記得我們的呼召是甚麼,需要記得上帝起初創造我們的時候對我們說的話,所以我們留下來到底要做甚麼呢?上帝把我們安置在所在的地方,到底所為何事呢?上帝對那些被擄到巴比倫想要離開的猶太人有甚麼話要說呢?第五節:「你們要建造房屋,住在其中;要開墾田園,吃園中所出產的;要娶妻生兒養女,為你們的兒子娶妻,使你們的女兒嫁人,生兒養女。你們要在那裏生養眾多,不可減少。」
這到底是甚麼意思呢?如果你對整本的舊約聖經熟悉的話,如果你對摩西五經熟悉的話,你會立刻想到創世記第一章二十八節,當上帝按照祂的形象創造我們的時候,祂給我們的一個使命是甚麼呢?是管理看守上帝所造的萬物,生養眾多,遍滿全地。換句話講,在黑暗中的百姓,在唏噓中的百姓,上帝對他們講的第一句話,就是要記得起初的呼召,記得起初我們受造的使命,建造房屋,開墾田園,建立家室,生養眾多。而生養眾多本身,更是一個盼望的行動。如果我們對未來沒有任何的盼望,不會敢生孩子的,也不想生孩子的,也擔心我們的下一代受苦。但是上帝卻對當時的百姓說:你要生兒養女,不可減少。這是一個盼望的行動,呼召祂的百姓,在盼望當中,持續的創造美善,使上帝的榮耀能夠藉著他祂的百姓,被世人看到。
如果回到創世紀第一章,上帝按照祂的形象造我們,從無論是從聖經神學,還是從系統神學,有非常豐富的意涵,但是光是講這個,可能就可以講一個港九培靈會了,當然應該不是我來講,應該是系統神學家或聖經學者來講。但是其中一個意涵,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意味著我們被創造,是代表上帝的王權,來管理、看守上帝所造的一切。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在上帝所創造的基礎之上,持續的創造美與善的事物,使受造萬物藉著我們所做的,能夠認識上帝的美與善,能夠認出上帝的榮耀。在困難之處,上帝提醒猶太人,你們是上帝的百姓,你們原初的使命,是創造美與善。
受造使命、創造美善
這裡提醒今天的我們,我們留在本地,留在我們所在的地方,不是只為了僅僅當一個生存者,也不是僅僅當一個消費者,而是在此處持續的耕耘,創造美與善。不論我們在何處,上帝把我們安置在這兒,不是來當一個消費者的,不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不關心他人與周圍社會。上帝呼召老百姓,建造房屋,開墾田園,意思就是不是只是努力的活下來,而是帶著一個盼望,雖然你看不出來有任何的未來可言,但我們的盼望不是建立在我們的預測,而是建立在使無生有、說有就有的上帝的話,因為上帝有允許,因此我們能夠帶著盼望,在此地耕耘,祈盼上帝的未來闖入。我們留下來做什麼?這就是第一個目的 : 創造美善的大任命。
第二點,第七節說,「我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向耶和華祈求,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要為我們所在的那城求平安,帶著上帝百姓的身份,住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去為我們所住的那城求平安,成為本地的祝福。用今天我們的神學語言來講,我認為這遙相呼應了耶穌對整個舊約聖經的總結。當門徒來問耶穌說:到底整本舊約聖經重點是甚麼呢?其實我覺得門徒很偷懶,這就好像學生在考試前,跑去找教授,問教授整本書的重點是甚麼?耶穌竟然還回答了,耶穌說你們要愛上帝,其次也相仿;要愛鄰舍。這是耶穌基督給我們的大誡命,愛上帝,愛鄰舍。
對當時的猶太人而言,他們聽到的是甚麼呢?上帝啊,祢沒搞錯吧?為那城求平安!哪一座城?這裡不是耶路撒冷城,這裡是巴比倫城。巴比倫城是甚麼地方?住在裡面的人是甚麼樣的人?巴比倫城是巴比倫帝國的首都,那裡的人是我們的仇人,他們殺了我們的家人,毀了我們的家園,毀了我們的生活,把我們擄到這個地方,讓我們住在他們當中。我們如何要為這城的人求平安呢?我想當時如果你是猶太人,你恨不得咒詛這城,可是上帝卻對他們說:要為那城求平安,上帝要祂的百姓以嶄新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的鄰舍,不再是敵人,而是鄰舍。不是說所有的鄰舍都是友善的,也不是說所有鄰舍都是正直善良的。上帝沒有否定巴比倫城的邪惡,事實上我們看同期的先知書,上帝對巴比倫的審判,指出巴比倫人的罪惡,一點都不手軟。可是上帝卻要求祂的百姓,既然住在那裡,要為那城求平安。
關愛鄰舍 不分族群
今天我們所居住在的地方,其實也藉著這段話提醒我們,無論我們是朋友、是敵人,無論過去曾經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既然是彼此為鄰舍,是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上帝呼召祂的百姓,為我們所居住的那城求平安。今天在香港,除了在香港的本地人,上帝也帶了許多不同地方來的鄰舍在我們當中,來自東南亞的鄰舍,有來自北方的鄰舍,來自世界各地的鄰舍,他們竟然跟我們住在同一塊土地上面,我們不應該把他們當作二等公民來看待,如同當我們寄居在其他地方,我們也不希望被當作二等公民看待。
我從小在台灣長大,聽到從越南來的人的時候,都有一些刻板的印象,他們要麼是來做工的,要麼是嫁過來的過來的,總之印象不一定那麼正面。在台灣長大,我們看到外國人,如果看到的是白人,我們說這是外資派來的,這是外商;可是如果看到好像長得像東南亞來的,那稱呼就立刻改變了,說他們是外勞。弟兄姐妹,這不正是新約聖經提醒我們要避免的,以外貌來待人。
剛去美國讀神學的時候,覺得自己是班上的二等學生,最痛苦的是遇到很愛講笑話的老師。老師講笑話是最難聽得懂的時候。要理解笑話,你要理解他的文化跟語言,不只是字面意思,所以每次老師講笑話,我都覺得是一個二等公民,但是我也練就一身功夫,大家都笑得很開懷的時候,即便我聽不懂,我笑得一樣開懷,但是其實我聽不懂。我還記得要考期中考,好辛苦,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考試。有一個越南裔的同學,他從小在美國長大,四五歲跟著全家以難民的身份來到美國。他就跑來問我,他說David你需不需要讀書的夥伴?要不要跟我一起在圖書館讀書?我那時候很孤單,突然有個英文講得那麼好的本地人邀我一起讀書,當然好啊。我就跟他在圖書館讀書。後來我才發現,他根本不是邀我一起讀書,他是以顧及我尊嚴的方式,來幫助我讀書的,美其名說我們來討論一下這一章在講甚麼,他不但幫助了我,還顧及我的尊嚴。
弟兄姊妹,今天在我們所身處的社會當中,我們有無數的機會,能夠來愛我們本地的鄰舍,宣教不單單可以發生在遠方,也應該要發生在我們所在的地方,跨越我們的文化,跨越我們的種族,跨越我們的語言,去愛我們的鄰舍。宣教在過去200年當中,隨著全球人口的流動,過去我們要去到很遠的地方接觸到的人,如今他們也來到我們當中,我們仍舊需要差派宣教士到遠方,但我們也不要忽略上帝放在我們眼前家門口的宣教機會。
散聚宣教 跨越地域
在宣教運動當中,有個專有名詞來講這個思維,叫做「散聚宣教」,這不是對傳統宣教的否定,它是對傳統宣教的延伸與補充。我們仍舊需要看到世界有許多地方沒有福音,教會不應該忽視他們,不應該把資源都用在已經有福音所在的地方,我們需要繼續禱告上帝,打發工人去到遠方,進到他們當中,我們也需要以各種的方式來支持在遠方的宣教士,而其中我認為對遠方宣教最好的支持,就是在本地也做跟他們一樣的事,不是只奉獻給他們,讓他們跨文化去愛,讓他們跨語言去愛,而且我們也在我們的生活中,尋找各式各樣的機會,跨越文化語言,跨越年齡世代,學習去愛彼此。當我們如此做的時候,會對遠方宣教士的處境更加的理解,如果在本地跨越都是如此的困難,那麼他們在遠方豈不更困難嗎?這個時候我們為他們的禱告,會更加的熱切、更加真實。我們不只是在禱告跟財務上與他們同工,也在行動上與他們呼應。
為那城求平安,無論在香港、台灣,在北美、東南亞、歐洲各地的華人教會,我們都活在不同文化語言族群的當中,我們如何能夠為那城求平安?也包括去愛這些鄰舍呢?因為過去歷史的緣故,或許因為文化的緣故,對一些群體我們有一些保留。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是帶著歧視的目光,但我在想這樣的保留和歧視,相對於被擄到巴比倫城的猶太人對巴比倫的觀感,應該都沒有那麼極端。上帝對那些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太人說:你要為那城求平安,這是關愛鄰舍的大誡命。
第十節,耶和華繼續的說:你們在本地要創造美善,要關愛鄰舍。耶和華繼續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實現我的恩言,使你們歸回此地。」在這裡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我們是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忠心耕耘,創造美善,為那城求平安,但是這裡不是我們的終極盼望,我們暫時居住的地方,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不是應許之地,而是巴比倫。這也提醒今天的我們,我們的盼望也不在本地,也不在移民去到的那個地方,而是在上帝將來的作為。
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安全的地方,沒有一個我們今天就知道確定穩妥的地方。過去100年,華人的歷史就看到顛沛流離;往前進100年,我想我們每一個人的家族當中,都有移動流散的故事。坦白講100年前,我們真的很難預測100年後,甚麼地方是最安穩,甚麼地方是最好的選擇,真的不知道。但是上帝在這裡提醒猶太人,提醒祂的百姓,他們盼望不是在所在之地,而是在上帝終極的作為。而唯有我們終極的盼望,不是在這片土地,我們才能夠真正在這片土地當中,帶著自由和有創意的眼光與思維,創造美與善,來關愛我們的鄰舍,不再患得患失,也不再因為害怕而猶豫不決,因為上帝的國家有一天要全然的來臨,到了那一天,一切都要更新了。事實上十字架,在提醒我們一個件重要的事情,關乎我們怎麼面對失敗。其實華人是全球最害怕面對失敗的群體之一嗎?我們在很多的測驗上面表現得非常的優秀,但是在面對失敗的那個事情,我們往往是最害怕的。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來想一想: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失敗是甚麼?人類歷史當中我們所犯的最大的錯誤是甚麼?如果你問我,我說那就是把創造我們的上帝,把祂的獨生愛子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有甚麼錯誤比這個更大的?有甚麼失敗還可以比這個更大的?但是如今,十字架不再是失敗的記號,不再是錯誤的記號,也不再是羞辱的記號。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從此十字架從失敗的記號變成得勝的記號,從羞辱的記號變成榮耀的記號。
不一樣的眼光看神的作為
弟兄姐妹,若是上帝能夠翻轉人類歷史當中犯的最大的錯誤,有甚麼是上帝不能夠翻轉的?無論是我們個人,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社會,我們身處的文化大環境,有甚麼是上帝不能翻轉的?
第十一節。但是上帝對百姓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這是耶和華說的。」
這是誰說的﹖不是我說的,「這是耶和華說的」,那位說有就有,命立就立這裡的上帝所說的,他說:「我必將你們從各國和我趕你們到的各處召集過來,又將你們帶回我使你們被擄離開的地方。」再一次上帝:「這是耶和華說的。」對這一群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太人來說,他們在看似讓人失望的現況當中,上帝讓他們有一個不一樣的眼光,我這絕對不是否定眼前的失敗和失望,的確在當時人們的眼中,這一群被擄到巴比倫城的人,他們是落水狗,他們曾經很風光,現在很囧,甚至在他們自己的眼中,現況讓人失望,他們是這個世界的輸家,然而上帝要他們有一個不一樣的眼光,不再只是看我們能做甚麼,而是上帝要做甚麼。
我常常講一個概念,這個概念不是我發明的,是聖經裡面所寫的,就是教會到底有沒有盼望。我們看自己,看我們身處的堂會,看我們所在的組織,有一些人可能說大有盼望,可是我想大部分的基督徒,都會覺得沒什麼盼望,會好像沒什麼未來。然而教會是在上帝的手中,教會的未來,大有盼望﹗不是因為教會有能力,不是因為教會有才能,而是因為教會的未來在上帝手中。因此真正的問題不是教會有沒有盼望,而是你我願不願意心意更新而變化,成為上帝手中未來教會的一份子。
上帝提醒這一群被擄的人,「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因此當下的一切不是沒有意義的,而是在預備我們承接上帝的未來。事實上,如果我們看到啟示錄,我們需要與上帝一同作王掌權的,現今所面對的挫折與挑戰,實際上都是在預備我們,有一天,基督邀請我們與祂一同作王掌權。我們的盼望不在於我們能夠做甚麼,而是上帝要親自的招聚我們。
而在這段經文之後的幾百年,耶穌基督道成了肉身來到我們當中,招聚了他的百姓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並呼召我們忠心的跟隨祂到底。面對今天的處境,耶穌說祂還要再來,來招聚他的百姓。耶穌第一次來,開啟了上帝的國在人間,耶穌再來的時候,要完成這事了。今天所面對的一切,從另外一個眼光來看,是上帝在預備我們進入祂的榮耀裡。而我們被託付的使命是甚麼呢?我認為如果用簡單的三句話來,就是:創造美善的大任命,關愛鄰舍的大誡命,與及作主門徒的大使命。
想像一下,若是每一個耶穌基督的門徒,都在生活當中創造美與善的事物,創造美善不單單是關於創造有形有體的美善,也都包括在無形無體的美善。當你走進去你的辦公室,你創造出甚麼樣的一種氛圍呢?當你回到你的家裡面,你帶來甚麼樣的一種氛圍氣氛呢?
創造美善氛圍 履行大使命
有一次我在香港的機場等飛機,非常的疲累,我點了一杯咖啡,要提起神來預備接下一個講道服事。當我疲憊的拿起那杯咖啡要喝的時候,突然看到做咖啡的那個師傅在上面做了一個笑臉,我就抬頭看那位師傅,那師傅剛好也在看著我,師傅對我一笑,我也對他一笑,一個簡單的笑臉,頓時讓那個時候疲憊的我,覺得很溫暖了,覺得有力量了。
弟兄姊妹,不論我們現在的人生是在甚麼樣的處境,我們都被呼召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創造美與善的事物,是把關愛我們的上帝帶到身旁的鄰舍。想像一下,每一個耶穌基督的門徒都時時的創造美與善,都把握機會去關愛身旁的鄰舍,向身邊的人傳福音,帶領人做主門徒,是不是就變成一個很自然的事情呢?我絕對不是說這很容易,因為帶人信主也是一場屬靈的爭戰,可是會變成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很多時候基督徒只有在聖誕節的佈道會前才去關愛鄰舍,才去努力的創造美善,其實我們的鄰舍很容易就看破我們的手腳了,又來了! 我的基督徒同事每年到了11月底,就開始請我喝咖啡,平時都不理我,現在對我特別好,今年他教會的業績應該很有壓力,所以才對我這麼好 !
但是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的關愛鄰舍,創造美善,不是帶領人作門徒的一個工具,本身它就是上帝託付我們的使命,這會如何改變我們看待一切的眼光?這會如何改變我們在家裡生活的方式?這會如何改變我們在職場工作的方式?上帝所託付祂百姓的整全使命,就是創造美善、關愛鄰舍、作主的門徒,並且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最後你可能在問,這好抽象,到底要怎麼做呢?有一次當我講完道之後,我在一個長輩的團體分享完這個概念,有一個老伯伯就來跟我說:董牧師,你今天講的真好,聽完你的講道,我突然明白我人生的呼召與使命是甚麼了。我聽了很緊張,我看他已經七八十歲了,如果他跟我說他要去阿富汗當宣教士,他的家人會放過我 ? 這是甚麼邪教組織?竟然要勸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伯伯去那麼危險的地方當宣教士。我就立刻跟他說,那老伯伯你可不以跟我分享一下,你的呼召跟使命是甚麼?
他很開心,坐下來說:董牧師,你知道我平常最常去的地方是甚麼地方嗎?我說我不知道,他說:是醫院。他說:平常很無聊,沒人講話,我們的健保很便宜,每次掛個號,跟醫生聊聊天,多好呀﹗他說:聽完你講到之後,我就想到醫院不就是上帝呼召我創造美善的地方嗎?呼召我關愛鄰舍的地方嗎?呼召我在那邊作門徒,也帶領人作主門徒的地方嗎?你知道我一個禮拜要去醫院三四天,很熟了,很有經驗了;我看那些常常在排隊看診的,沒有經驗的,很緊張,有的時候看完診出來,護士跟他講了一堆之後要做的檢查要去甚麼地方,他們一副茫然,這個時候我就可以走過去,說:來,我來告訴你怎麼走,告訴你順序怎麼樣最快。我是老經驗的,排隊看診的時候,還可以跟隔壁的聊聊天,我看他很緊張,還可以說幾個笑話,甚至可以為他禱告。那就是我創造美善、關愛鄰舍的地方。
我聽完之後,我好感動。弟兄姊妹,就像這樣的一位老先生,他可以在醫院創造美善、關愛鄰舍。那你跟我呢?
整全使命 無可推諉
最後我要分享一個我奶奶的故事。奶奶是浙江溫州人, 1949年的時候到了臺灣,她今年已經九十幾歲了,現在她的腿骨已經摔斷,沒辦法自己行走,她也老人癡呆,有的時候認不出我們是誰。有一次我去看她,我的爸爸就對我奶奶說:媽,家驊來看你了。奶奶沒有反應,我很難過,因為小時候我給她帶過兩年,跟她很親的。我爸爸看我奶奶沒有反應,就換了一個策略,「媽,牧師來看你了。」奶奶眼睛立刻亮了,在找牧師在哪?我就走過去,她就摸著我的手臂,說:你是牧師,我說我是,她說:你知道嗎?我有一個孫子,他也是牧師。我其實很想跟她說:奶奶,我就是你的孫子。但接著奶奶對我說,她說:我天天的在為他禱告。
我的奶奶在世人的眼中,應該已經是一個廢人了,不能行動,記不得事,但我在想:有一天當我們一起在上帝的面前的時候,搞不好我才會發現,她在國度裡所做的事情,遠遠的比我多。
弟兄姐妹,若是一個七八十歲的老先生,又是一位九十幾歲已經沒有行動能力的老奶奶,都能夠創造美善,都能夠關愛鄰舍,以他們唯一能的方式來作主的門徒,你我有甚麼理由說我們不能呢?
今天最後一趟我不會呼召,因為我覺得這個整全的使命,是上帝託付給祂全體的百姓,不是給站起來的少數,是給在座,和線上聽的每一位。我們是否願意,不論在我們所在的地方是甚麼樣的環境,持續的創造美善,關愛鄰舍,作主門徒,並且帶領人作主門徒,帶著一個盼望,主必快來﹗到時候,萬物都更新了,你我將是榮耀的樣子,超過我們的想像,要與基督一同作王、掌權。
我們一起來禱告。
天父上帝,謝謝祢的恩典,讓我們活著是有使命的。謝謝祢的恩典,讓我們的人生不是沒有意義,而是有極大永恆意義的。願祢興起祢的教會,興起每一個祢的門徒,來創造美與善,關愛鄰舍,並且忠心跟隨祢到底,願意使用祢的教會,為我們所在的這城求平安,並且有一個真實深切的盼望,當新天新地來臨的時候,我們都要在耶穌基督羔羊的盛宴當中,一起來數算主的恩典,數算那些興盛中的恩典,也在衰敗失敗當中我們所經歷的恩典,因看哪,祢將萬事都更新了,將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門。
講員: 董家驊牧師
傳譯: 李慶宏傳道
速記: 湯鎮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