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屆 講道會 第1講

第一講 認識「大」時代

士師記佈局精密:

1. 雙重引言(1~3章)

1.1 政治上的敗壞(第1章)
1.2 靈命上的敗壞。

因宗教的敗壞,即靈命的敗壞,引致政治上的敗壞。

2. 主要內容(3~16章)

士師事蹟,回應引言。

3. 雙重結論(16~21章)

再沒有士師。假如這卷書停在第16章講參孫,則它只是英雄故事的記錄,但在雙重引言下有雙重結論:政治與靈命。

3.1 靈命上的敗壞
3.2 政治上的敗壞

一方面,以色列人未能對抗迦南人;另方面,也有內戰,一支派幾乎滅亡。

全書不停重複四個重點:
一、以色列人離棄神,犯罪得罪祂。
二、神興起外邦人攻擊以色列人。
三、以色列人回轉、哀求、禱告。
四、神興起士師,國中太平多少年,而以色列人又再犯罪。

最後的第17~21章記載兩個故事,有兩次和兩個半次提及「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A. 17:6
B. 21:25
C. 18:1(半次:「以色列中沒有王」)
D. 19:1(半次:「以色列中沒有王」)

各人任意而行,誰是王?有人說,士師記是舖排猶大支派出場。第1章問誰人先上去攻擊迦南人呢?是猶大。理想的王是大衛嗎?但仔細看士師記及大衛生平,答案是不!理想的王是神自己。如在這時代沒有神,各人任意而行,各人以為對的事就去作,沒有神的標準,就混亂了。

十九世紀英國大文豪查理士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雙城記》這本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小說裡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篤信的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我們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沒有;我們全都會上天堂,也全都會下地獄。」

總之,那個時代與現今時代如此相像。任何時代,想想神都在我們中間,在香港、中國、世界,我們的社會都充滿問題,是最有工作機會的時代,也是最差的時代,給我們許多挑戰,關鍵卻在於:神是我們的王。

2:1~5內容

這段是第1章的小總結,解釋了以色列人為何不能取得迦南的原因,而第1章講述哪個支派做了甚麼事。

2:1 面對大時代的勇氣

「上到」這詞出現在1:1,那裡提及以色列人攻擊迦南人時;但這裡是說耶和華的使者「上到」,祂彷彿變成人一樣「上到」那地方。舊約中常提到「耶和華的使者」,士師記佔了三份之一,故這是個關鍵詞。

「流奶與蜜」是一種形容方法,奶代表畜牧業,蜜代表農業,即兩樣在迦南地都發達。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在迦南卻得豐富。出埃及,是摩西時代最大的挑戰;入迦南,如何攻取這地,是士師時代的挑戰。每個時代都有其挑戰,不能在過去歷史中尋覓。新的時代,有新的困難,新的挑戰。在埃及的日子固然不容易,在迦南,如何安穩下來是新的挑戰。

每個時代都需要勇氣去面對,而勇氣的根源是2:1末端所指神無條件的應許。神單方面作出呼籲,不管我們如何敗壞,不管我們如何懼怕時代的挑戰,不管我們多麼的軟弱,神永不廢棄祂的約。

許多時候,我們會說自己是平凡人,我是誰?如何能回應社會上那麼多問題?算吧!但你有沒有想到神要興起你?根源不在乎我們信多少,乃在乎神永不改變的應許。

我們做父母的,許多時口不對心,跟孩子說:「你不聽話,我不理你。」這是錯的教導。我是牧師,教兒女時一樣會生氣,他們小時候令我不開心,我一樣會這樣罵他們,但我會多說一句:「但我永遠是你的父母!」

神的回應是:我永不廢棄與你們所立的約。這是我們面對時代挑戰時勇氣的根源,不管我們多軟弱,祂會成全祂的約。

2:2~3 為何失去大時代

1:1講猶大支派首先上去攻擊迦南人,1:21講便雅憫支派,1:22講約瑟家,其實約瑟不是一個支派,但瑪拿西和以法蓮是,以法蓮更是相當麻煩,聲音最大,1:27講瑪拿西,1:30講西布倫,1:31講亞設,1:33講拿弗他利,1:34講但。地理上,由南至北,約旦河西的九個支派都講了,沒有利未,因它不分地。

呈現眼前的九個支派,南面的猶大最成功,但最失敗。1:19猶大最棒的了,有神同在,都還只因那地的人有鐵車,不能趕走當地人。1:34但被放置為受詞,雖然猶大與但的結果相類似,但猶大住在山地不下平原是成功,但住在山地不在平原是失敗,猶大主動做工作而不得要領,但卻是在亞摩利人主動做工作下而失利。

其實,最終所有支派都不成功,2:2道出原委,是因以色列人與那地的居民立約,保留他們的祭壇。這表示兩點:一、以色列人被當地人同化,二、敬拜他們的偶像。這一直到王國時期結束也是如此,要留意:以色列民一直沒有離開耶和華,卻在祂以外多加偶像,甚至視這些偶像也是神自己,去敬拜它們,以色列人不是無心,卻不是全心全意。

與當地人立約,代表生活被同化;沒有拆毀當地人的祭壇,跟著一起敬拜偶像。甚麼是因?甚麼是果?妥協,拜偶像,不以神為中心,以別的取代神的位置,不完完全全以神為神,放神在心靈的高位,這是以色列人失敗的真正原因。

聖經多次提及以色列人與神的關係,神的震怒在不虔不義的人身上,不虔是對上帝,不義包括對人的相處,羅馬書指出拜偶像就是根,神任憑人讓他敗壞就是果。不以神為神,生命就任意而行,以色列人就與當地人立約、通婚。

對於政治的議題,社會上問題紛紛擾擾,關鍵是如何以神的角度去看,以聖經的角度去處理。

我們要被同化嗎?別人怎麼做我便怎麼做嗎?我才對,一切手段達到目的便可以嗎?士師記嚴厲斥責這種自己以為對就任意而行的做法。在不同的意見中,耶穌的榜樣是怎樣呢?面對不義的事件,我們以甚麼態度作出回應呢?以色列喪失回應時代的機會,背後是因被同化,而背後正是因不以神為神。

2:3單看外表,神說要繼續把迦南人放在以色列人中間。很難解釋的一個詞是「肋下的荊棘」,肋下,放在旁邊,和合本翻譯得好,提醒荊棘放肋下是多麼的辛苦!神不會主動挪走它,讓它提醒以色列人當盡的責任,這起了互為因果的效應。

迦南人的偶像是以色列人的網羅,那麼,以色列人的盼望是甚麼呢?

2:4~5 重拾大時代的方法

「哭」,是「波金」的意思。波金在2:1出現,這是甚麼地方?它不在地圖中。翻成希臘文的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中常提及這地,那就是伯特利。創35:8描述利百加的奶母底波拉死了,就葬在伯特利下邊橡樹底下,那棵樹叫亞倫巴古,意思就是哭。因此,波金就是伯特利,起碼是伯特利其中的一個地方,而伯特利意思是神的殿。當我們哭,是回到神的殿哭。

悔改而哭,為從前不以神為神,最具體的表現就是獻祭,也可以說,之前他們沒有獻祭。在得罪上帝之地築起壇,獻上以神的方法並以神為神的心思為祭物,這不單是心靈上的,也是在那地方宣示上帝主權的意思,用上帝的方法,以神為神,住在那地居民當中。

如不悔改,如不能百份百以神為神,我們就跟隨社會和自己的標準,任意而行。相反,如我們悔改,就築起祭壇,在那裡展示上帝是真的!

今天社會上可能有許多好的基督徒,卻難見他們發揮影響力。在影藝圈,基督徒是很重要的,神的心意是在各界興起祂的子民啊!在教育界,有更多的基督徒,但是否被同化了?有時,基督徒無奈地被社會同化了,就如士師時代一樣。按統計數字,大專生在教會的青年人中佔比例最少。我們要築起祭壇嗎?要宣示神的主權嗎?要面對外邦的挑戰嗎?內地工作的朋友,不少都有小三,非常嚴重。這時代,這處境,如何回應?你是家庭主婦嗎?有築起祭壇,為家人和鄰舍禱告嗎?

活在這時代,以神的眼光看這時代,悔改,面對社會上許多的挑戰,神永不改變,在香港、世界、中國,祂是主宰。

神說:「我的僕人在哪裡?」誰來做神的工作?誰來悔改?誰是神興起的領袖?你願意以神為神、全心全意以祂的眼光看世界,在辦公室、學校和各行業裡築起祂的祭壇嗎?


講員: 郭文池牧師
傳譯: 李慶宏傳道
速記: 田淑珍傳道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