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保羅的身份—僕人與見證人
弟兄姊妹,早晨!
今日是港九培靈研經會的第九天。感謝神!我們每一天早上都能夠研讀神的話語,是神給我們很大的福氣。十多年前,我有一次在馬來西亞講道。其實,正式來說,是在吉隆坡這個地方,這間我講道的教會是我不認識的。牧師寫信來問我:「你可不可以來我教會講道?」那個題目很特別,就是「作基督的門徒」。牧師很想鼓勵教會的年青人「作基督的門徒」。他說:「我教會特別多年青人,所以請你鼓勵他們。」這間教會我不熟識,所以我早了點去,早了45分鐘來到教會。這個主任牧師在門口歡迎我,他歡迎我的時候,
他說:「你是不是第一次來?」
我說:「是的。我是第一次來的。」
他說:「那麼,誰推薦你來的?」
我說:「就是你推薦我來的。」
他說:「為甚麼你說我推薦你呢?」
我說:「今早,是你請我來講道的。」
我就拿封邀請信指給他看,說:「這就是你的簽名。你寫給我嘛!」他突然間有點愕然,停了一下,不知怎樣說話。然後,他說了句說話很特別,說:「我以為講員是比較(然後停了一下),是比較年長一點的。」我想,他心裡面想說的話可能是:「我請的講員,我覺得他的樣貌應該成熟一些。」在他印像裡面,我太過年青了。他想請一個很成熟的講員,去挑戰年青人,去跟從主,去做主的門徒。我聽完以後,我不知我應該是開心,還是他認為我太年青,還是不開心,因為我的樣子太不成熟呢?當然,那天我照樣講啦!神給我的說話我就去講。他還請我吃飯,很開心!馬來西亞特別的咖哩魚頭。
今天很開心,我知道有年長、有年青在這裡。無論你是年青,甚至你是年長的,我相信年長的也曾經歷過年青的階段,但很多時年長的,都會有一個傾向的,就是常常覺得年青人不夠成熟。包括我自己在內,看我的子女就說:「唉!你好唔成熟呀!你好易放棄!你冇毅力呀!你搞到啲嘢一團糟呀!常常要我們收拾殘局呀!」
其實,《使徒行傳》十五章,剛才所讀的經文,就是這個情況。就是這兩個所謂長輩要收拾殘局。那個問題是一個年青人叫馬可,他所出現的問題,十五章三十五節說:「…保羅和巴拿巴…在安提阿…教訓人,傳主的道。」當然,這裡很開心,因為保羅和巴拿巴,安提阿差派了他們,最好的宣教士出去工作。第十三章,教會差派他們第一次的宣教旅程,很成功,很多人信主。去完以後,回來安提阿母會匯報。這個報告,聖經裡有一個字很重要,第十四章二十六節,他說:「…被眾人所託、蒙神之恩…」,我很喜歡這句說話。「所託」就是教會將他們交託給神的意思。原文的意思裡面,如果英文翻譯,我覺得很欣賞,其實英文有三個意思。我先用英文講,然後再用中文翻譯。「所託」的意思就是「Commend, Commit, and Commission」,中文是「推薦、委託、差遣」的意思。即是說,教會將他們推薦給神,交託給神,並奉神的名差遣的意思。
所以,在第一次的宣教旅程,在第十三、十四章,是很成功的。到了第二次的宣教旅程,就是我們所讀的經文,第十五章,問題就來了。問題在那裡呢?當他們又再出去的時候,因為第一次的宣教工作,帶著一個年青人馬可出去,都未有走到一半的旅程,就不斷說:「我想回家啦!對不起!」當然,保羅就很生氣,他做事做得一半就回家。我不知你有沒有試過,有年青人做事做得一半就不做,真的很生氣!所以,第二次出去的時候,這兩個長輩,巴拿巴、保羅,為了這個年青人就吵架、爭執啦!巴拿巴說:「我要帶他去」,保羅卻說:「我死也不帶他去」。十五章三十九節:「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塞浦路斯去;保羅揀選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中。」(徒15:39-40)
有否留意到這兩個領袖,因為這個年青人的原故,吵大架!你說:「還不是嗎?因為這個年青人,令我們吵大架。」如果你是出版書籍的,如果你是編輯,其實把這段經文抽出來是沒甚麼問題的。第十三、十四章,講到第一次宣教旅程很成功,很多人信主的。十六章裡面,福音傳到歐洲也是很成功的。如果將這不太光采的一段經文抽出來,可能看來會舒服一點。但是,我很欣賞路加這個作者,當他寫這段經文的時候,他沒有將這段很不光采,很不漂亮的一段挪去,他留下給我們看。這裡對我自己有很大的提醒,就是說,神要我們學習,在很不完美的團隊,很不完美的情況裡面,甚至在一個很不成熟的年青人裡面,好像心志不成熟的馬可裡面,背後我叫做「仍有恩典」。所以,今天我想用一段時間去看這個年青人,他的成長,他所做的事情,神如何使用他呢?今天,我想從三方面去看這個年青人--馬可。
2. 屬靈生命的培育
第一方面,我叫「屬靈生命的培育」。一個年青人的成長是需要培育的。好像一粒種子,你要灑水幫這粒種子成長,才能讓這粒種子開花結果。一定要培育!那你說,馬可培育的過程是怎樣呢?在聖經裡面,其實馬可的背景,他媽媽叫馬利亞,《使徒行傳》十二章有記載的。當時的背景,是彼得坐監,十二章第五節:「…彼得…在監裏;教會卻為他切切地禱告神。」其中一個祈禱會,就是在馬利亞家中開的。十二章第七節:「忽然,有主的一個使者站在旁邊,屋裏有光照耀,天使拍彼得的肋旁,拍醒了他,說:『快快起來!』那鐵鍊就從他手上脫落下來。」當時,彼得正在坐監,有天使去照顧他,拍他的肋旁,然後彼得見他的手鍊鬆脫了,就跟著那天使出了監獄。
彼得一出監獄,他作甚麼呢?十二章十二節:「…就往那稱呼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家去」,你留意,他往馬可的家去,經文接著「在那裏有好些人聚集禱告。」十三節:「彼得敲外門,有一個使女,名叫羅大,出來探聽,聽得是彼得的聲音,就歡喜的顧不得開門,跑進去告訴眾人說:『彼得站在門外。』他們說:『你是瘋了!』使女極力地說:『真是他!』他們說:『必是他的天使!』彼得不住地敲門。他們開了門,看見他,就甚驚奇。」(徒12:12-16)
這段經文記載裡面,讓我們留意幾件事情。
2.1. 生命的故事
第一件事情我看見的是一個「生命的故事」,是馬利亞的生命。馬利亞在家裡面開祈禱會,她開放他的家庭,她的兒子看到弟兄姊妹來開祈禱會,他看到媽媽怎樣接待弟兄姊妹,怎樣去祈禱,怎樣為一個坐監的弟兄去祈禱。年青人不單單聽你講禱告的功課,在課堂裡聽你講理論而已。馬可是親眼看到一個神的家,他媽媽如何幫助弟兄姊妹,一起為這個正在坐監的彼得禱告。他是親眼看見的。我想,年青人今天不單只聽理論,已經太多理論知識了。很多時,我有機會參加年青人的崇拜,很多年青人跟我說一件事情,他們說:「這些故事,我聽過一千次、一萬次了。我可以講給你聽,你不用跟我說。我缺乏的是親自的經歷。你講給我聽,但是我沒有經歷過。」所以,年青一代不單要聽,要他自己親自的經歷。馬可是親自見到祈禱會是這樣的。
我記得我做醫學生的時候,我1977年信主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甚麼是祈禱會,祈禱會是甚麼意思,我完全不知道。有一次,有一對澳洲的夫婦,他們邀請了一班學生去他們的家中開祈禱會。那麼,我就問:「甚麼是祈禱會?」當天,給我很深刻的印象,他們播放了一些幻燈片(今天幻燈片已經絕跡了,只有Powerpoint,幻燈片是一張一張的投射出來的),他們播放的是東馬地區原住民,這班民族的需要。在原住民裡面,其實,他們的生活很困苦。這對夫婦請我們為這原住民的需要,甚至是屬靈的需要,他們能夠認識主耶穌基督去禱告。我是第一次學習,原來我坐在澳洲可以為一個很遠的地方的人去禱告。這是我第一次學習甚麼是禱告。需要有親身的經歷才可以。
馬可當時親身的經歷裡面很特別,因為聖經有句說話你要留意,第十三、十四節:「…有一個使女,…聽到是彼得的聲音,就歡喜的顧不得開門」。「歡喜的顧不得開門」英文是「Overjoy」,即是「非常開心」的意思。我說白一些,就是「嘩!」的效應。這種感覺是難以形容,即是你突然驚喜到「嘩!」一聲。為甚麼他會「嘩!」呢?馬可這個年青人看到,我們是為一個彼得祈禱,他正在坐監,然後有人敲門,開門的時候:「吓!是彼得?!」這個年青人看到神的工作的奇妙,是親自、親眼的經歷,親身的體驗。今天,我們不能夠代替年青人去經歷神。新的一代需要自己親身去經歷,有時我們會難阻他們去經歷,說:「不要嘗試這些事情,因為很危險。」但是,他們需要自己親自經歷神的同在。
前幾天,我分享過我的女兒去了非洲短宣,大概九個月。其實,是有擔心的。她去六個月後,患了瘧疾,回來發高燒,回來一段時間,治愈後又再回去。到了九個月完畢的時候,她要離開。當時,她在一個鄉村的地方,她要乘搭七個小時的車去另外一個城市,大城市,由這個大城市去另外一個大城市,才有機場。當時,她要揹一個很大的背包,又要拿著一個袋,但她的個子很細小。當時,我們都擔心在這長途的車程裡會不會給人偷竊呢?有很多擔心!當時,我祈禱一件事情:「我不知怎樣祈禱。神啊!祢給她一個天使啦!她拿著這麼多行李。神啊!求祢賜給她一個天使。」就好像彼得,他有天使拍他的肋旁。我說:「神!祢給她一個天使。」我不知天使從那裡來。
第二天,她早上準備去乘搭巴士的時候,因為她坐巴士需要七個小時,她傳短訊給我,說:「Daddy,神派了一個天使給我呀!今天這個天使是六呎高的。」我問:「你為何知道這個天使是六呎高?」她說:「因為有一個非洲的弟兄,他皮膚患了敏感病。他的鄉村沒有醫生,所以他要坐這班七個小時的車到大城市裡面看醫生。」患病的天使呀!陪她一起去。然後,她說:「神給了我天使,作我私人的保鏢。」然後她的短訊就是說:「嘩!」這個就是年青人要經歷神同在的真實,你不能代替她去經歷。對我最大的鼓勵,是馬利亞這個媽媽對他兒子的影響。媽媽不是跟他說教:「你要這樣…這樣…」她的家就是一個「生命的故事」。她開放她的家庭,讓弟兄姊妹來到一起禱告就是「生命的故事」,她的生命就是一個故事。
今天,我知道有很多長輩在這裡,我知道你們不單只有子女,更有孫兒。我期盼你生命的故事能夠影響你的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馬利亞影響了馬可這個人,《詩篇》七十一篇十七節說:「…自我年幼時,祢就教訓我;直到如今,我傳揚祢奇妙的作為。」留意十八節:「神啊,我到年老髮白的時候,求祢不要離棄我!等我將祢的能力指示下代,將祢的大能指示後世的人。」這裡詩人說:「我將我生命的故事,我經歷神的大能,我要告訴下一代。」我不知今天有多少人坐在這裡,或在其他轉播站,有多少人正在聆聽,你所學到,你所經歷的,你生命經歷神的同在,你要告訴下一代。詩人說:「你要將神的大能告訴下一代。」不只是停在你那裡。
我再講,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有一對澳洲的夫婦很影響我的。他們的英文名叫Norgat(Mr. & Mrs. Norgat)。他28歲去中國服侍,從澳洲坐船到中國,去到一個很窮困的地方--貴州,去服侍。當然,他已退休回來。當時,他參加我們學生的查經班。我就很不明白,你知,學生查經班,通常在禮拜六晚上七點半開始。你知,留學生是沒有家可回去的。我的家在香港,所以留學生來查經班,是不回家的。通常到晚上十一點、十二點才回家的。這對老人家,每次查經班來陪伴我們。嘩!陪我們到十一點幾。我就常常摸不著頭腦,這對老人家,可以安安定定在家中看電視、織冷衫,不好嗎?每天跟我們一起。廣東話說:「柴娃娃!」為甚麼他們要陪伴我們呢?我發覺他們背後其實很愛中國人,甚至退休以後,他們都很愛華人的留學生。當時,他從來未有跟我說教,他將「生命的故事」告訴我聽。
他們兩位被神呼召,原來是那位弟兄首先被神呼召出去的,當時他們在澳洲已經談戀愛,但神呼召那位弟兄,但那姊妹(還未是太太)還未預備好。他說:「我要回應神的呼召,我要先進去。」如果神將來要呼召你一齊,神也必定會將你帶進中國裡。過了兩年半,神也呼召這位姊妹進到中國裡面。在中國做宣教士,談戀愛是很不容易,你知不知呀?當時,他們參加的差會就是我參加的差會,就是中國內地會。那個時候,現在不是了,當時很嚴格的,如果知道你正在談戀愛,就特別將兩個分開,一個東一個西。為何呢?怕你學習當地語言不專心,不將你放在同一間語言學校,將你分開在不同的語言學校。所以,Mr. Norgat跟我說,他講的這句話我很感動,他說:「你知不知我在中國要見女朋友,要過千山萬水!」嘩!我感動到不得了。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愛情故事。我說:「神啊!我都想有這樣的愛情故事。」宣教的心志是這樣開始的。不是因為他說教,你要短宣,甚麼宣,不是講一套理論,而是看到這個人的生命,可以這樣交給神,甚至談戀愛的過程都有神的掌權。這是三十年,在這窮困的貴州宣教。「生命的故事」很要緊,你要將你「生命的故事」告訴下一代。
2.2. 事奉的機會
「屬靈生命的培育」除了「生命的故事」,還有另一件事情,就是需要有「事奉的機會」。你只是跟下一代談理論,是不夠的。你要讓他參與,他沒有參與,就學不成。單單聽沒有用。你留意當時在十一章二十七節,讓我將背景告訴你。當時,保羅、巴拿巴去到耶路撒冷去。為何呢?因為有先知告訴他們耶路撒冷會有大饑荒,所以安提阿教會將一筆奉獻託這兩個人,保羅和巴拿巴,帶給耶路撒冷。你看十二章二十五節:「巴拿巴和掃羅辦完了他們供給的事,就從耶路撒冷回來,帶著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所以,巴拿巴和掃羅去到耶路撒冷,找到這位年青人:「好喎!這位年青人馬可有潛質,你跟我回安提阿吧!」
你說,這麼多年青人,為何挑選他呢?我不太知道原因,但聖經裡面有個因素你要考慮,因為你看聖經裡面,巴拿巴和馬可是有親戚關係。根據《歌羅西書》第四章第十節:「…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問你們安。…」所以,巴拿巴是表哥,馬可是表弟。所以,表哥說:「這個年青人,年輕有為,表弟,你來跟我一齊去,一齊幫手。」所以到《使徒行傳》十三章的時候,教會差派巴拿巴、保羅去宣教。第十三章第五節:「到了撒拉米,就在猶太人各會堂裏傳講神的道,也有〔馬可.〕約翰作他們的幫手。」所以,當他們第一次出去宣教工作的時候,他們也召集這個年青人:「來!你跟我們一起出去吧!」
你留意有個字,在經文裡:「也有〔馬可.〕約翰作…幫手」,「幫手」這個字。當路加用這個字的時候,當然路加寫了兩卷書,一卷是《路加福音》,一卷是《使徒行傳》,其實用這個字有兩個意思。「幫手」原文有一個字是解作「助理」的意思,或者是「總務」的意思。比如說,《路加福音》第四章第二十節,當時耶穌在聖殿裡讀完《以賽亞書》的聖經:「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這個「執事」就是這個「助理」的意思。即是交給會堂的「助理」的意思。那你可能說:「我明白啦!因為馬可幫巴拿巴、保羅拿行李。我明白啦!馬可這個年青人,這個長輩叫他做打雜。」不過,年青人不喜歡做雜務。
這個字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做「助理」的意思以外,有個更重要的意思,大家可能不太特別留意到。因為路加用這個字「幫手」是有一個特別的意思,就是「做神的僕人」或「做神話語的僕人」的意思。如果你留意《路加福音》第一章第一節:「…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所以,《路加福音》第一章第一節講述這個字是「傳道的人」的意思。你留意在《和合本》的翻譯裡面,原文是同一個字:「幫手」、「助理」、「打雜」、「執事」、「傳道的人」、「神的僕人」、「傳神的道」。
如果你用這個觀念來看,當巴拿巴和保羅帶領馬可出去的時候,是叫馬可這個年青人有機會作傳道的事奉。你可能說:「吓!這個年青人,他沒有受過甚麼訓練,怎麼可以傳道?」但我看到神教導我,這兩個長輩,巴拿巴和保羅,是要帶這個年青人去學習,一定給他機會去事奉。如果沒有機會給他事奉,他永遠都學不成。他可能講道並不很精闢,但給他機會去嘗試傳道的功夫。
這個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課,聖經裡面我稱之為「二二二的原則」,不單是你,是一個加一個的原則。甚麼是「二二二的原則」的原則呢?我們看《提摩太後書》二章二節:「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不單是你,保羅教導提摩太,以至提摩太能夠教導「能教導別人的人」,即是第四代,能夠傳給第四代的人。所以,「屬靈生命的培育」需要有「事奉的機會」。
我記得我信主的時候,第一年,我之前幾天已經講過這見證。我1977年信主,信了主以後,大概十個月左右,那個組長跟我說:「下個月,我想你帶查經。」我說:「我信了主未夠一年,你叫我帶查經?我沒可能,我不懂。」他說:「不要緊!我幫你。我跟你一起,引導你去做。」最感動我不是單是做這件事,是他怎樣幫助我。他說:「我知你不懂。禮拜六查經班,禮拜二你來家裡,我幫你學習這段經文。」是怎麼做呢?他說:「你來我家裡吃早餐,七點鐘吃早餐。」他是個工程師,他八點半、八點九要上班。他約了四個年青學生,當時他還未結婚,他請了四個年青人來吃早餐。我記得每個禮拜,自然有幾樣食物,香腸、雞蛋、麵包,一定有香腸,後來他知道年青人喜歡食香腸。每個禮拜,你知我們學生的生活是很簡單的,有時候趕忙,就三爬兩撥,甚至不吃早餐,就上大學去。每個禮拜二,是我最豐富的早餐,就是香腸、雞蛋、麵包,還有咖啡!然後,我們在吃早餐時,一起來查考聖經。有沒有留意,我是這樣成長的。
有事奉的機會,更有培育,不單是叫你去做這麼簡單的。今天,我們作長輩,作教會領袖,年長一點的人,我們不應是常常埋怨年青人:「為何你不做事情?你沒有心志?」但是,你需要陪他們走,而且你要投身和投資。你不投資,你不可以叫他做事情的。年青人是需要知道你是關心他這個人,甚至吃早餐,你是關心他的全人,才可以令他成長。
「屬靈生命的培育」是需要你「生命的故事」才可以培育出來。「屬靈生命的培育」是需要你投資,如果你不投資,是不能叫他成長的。
3. 屬靈生命的考驗
好!我剛才講完「屬靈生命的培育」,現在進入第二方面:「屬靈生命的考驗」。我剛才談及的故事裡,馬可在第一次宣教旅程的裡面,未到一半的旅程,已經要走,要說再見。當然,聖經沒有解釋我們聽,為何他要說再見,為何他要早走。我只能夠猜測,有幾個可能的原因。
3.1. 身體軟弱
第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身體軟弱」,即是有病。其實,舟車勞頓不是這麼容易,無論年紀大、年紀輕,都不一定承受得住。當時,你留意第一次旅程在加拉太一帶地區傳道,是有山區,很不容易。保羅自己都承認,他說:「我都受不住。在這次舟車勞頓裡,我都生病。」所以,你留意《加拉太書》第四章十三到十四節:「…因為身體有疾病。你們為我身體的緣故受試煉,沒有輕看我,也沒有厭棄我,反倒接待我…」保羅自己承認說:「就算這山區,我都受不住,我都生病。」所以,我再想一想,當一個年青人說「我受不住」的時候,不要對他過份刻薄,因為自己也不一定受得住。我們有時會很刻薄地說:「嘩!你這班年青人,這麼輕易就不行。」但,其實保羅說:「我也受不住。」
我在巴基斯坦的時候,當時我的女兒只有九個月大。我們三個人一起看醫生,我太太也是醫生。我們三個人全部嚴重腹瀉,臥在床上,動彈不得。我們雖然是醫生,卻都能醫不自醫。有一對夫婦知道我們生病,就接我們回他們的家,他說:「你睡在我的床,我睡在地下。未來的三天,我照顧你的女兒。」他們煮粥給我們吃。我很欣賞他們,是一對華人的夫婦,曉得煮粥。你知,巴基斯坦人食咖哩,肚子不息時是吃不了的。我經歷到當「身體軟弱」時,是甚麼都做不來的。所以,當馬可「身體軟弱」時,你不能對他太刻薄,可能他回家都是可以同情的。
3.2. 受不了保羅
第二個可能的原因,我自己認為是更有可能的原因,就是他「受不了保羅」這個強勢領袖。你知道保羅是很有「個性」,在聖經記載裡,他曾是逼迫當時信徒的人,他也承認他是逼迫信耶穌的人。很有「個性」,很強的領袖。甚至馬可當時可能會想,我表哥原本是做領袖的。你留意《使徒行傳》十三章以前的記載,都是「巴拿巴與掃羅」、「巴拿巴與掃羅」…,巴拿巴是排在保羅以先的。十三章以後,就改變為「保羅與巴拿巴」、「保羅與巴拿巴」…。來到十三章十三節,巴拿巴的名字都消失了,只是說:「保羅和他的同工…」。所以,可能這個年青人有疑問,這個「個性」這麼強的人,代替了他表哥做領袖,心裡會否有點憤憤不平呢?有時,這種關係會影響年青人的成長。
3.3. 想家
第三個可能的原因,他想回家,因他太「想家」。是真的,原來「想家」是很真實的一件事。作宣教工作會感到很孤單,會「想家」的。在巴基斯坦工作,是沒有豬肉吃的,你知道回教徒是不吃豬肉。我不是特別想吃豬肉,但過年時我很想吃臘腸,過中國年時我特別想吃臘腸。所以,當我去巴基斯坦的第二年,過農曆年的時候,我跟神說:「我很想吃臘腸呀!神呀!祢給我一些臘腸啦!」無可能的,在巴基斯坦國家怎會有臘腸呢?神真的有憐憫,收到個電話,有間中國餐館致電給我,那老闆是我病人,姓陳的。這位陳先生打電話給我,說:「馮醫生,我的妹妹從加拿大來探訪我一個禮拜,帶了臘腸來,我給你兩條。」我心裡想:「有多少都要!」兩條好像很寶貴,只得兩條。你想想,你「想家」是很真實的。
我不知道馬可,他面對甚麼情況,但他心裡面是要經歷「屬靈生命的考驗」。可能考驗裡面,有「想家」、「身體軟弱」…,可能很多其他原因。今天,年青人可能面對不同的考驗。我們要陪他們走這些路。有年青人跟我說:「我很想事奉神,從我出生到如今,我媽媽患了嚴重的抑鬱病。」他不能說,他只管事奉神,不照顧自己的家。在他的環境裡面,他面對很多衝擊。
另一個年青的弟兄跟我說:「我需要幫助,因我要面對非常困難的事情。我絕對不喜歡權威人士,特別做領袖,我很不喜歡,我很憎恨領袖。」這個時候,我問他:「你為甚麼憎恨領袖?」他說:「我從少到大,我爸爸常常打我媽媽。我成長裡面,從來沒有一個健康的父親形像。我心目中的領袖就是打我媽媽的。」很破碎的心境。這樣的成長背景,想事奉神其實是有很多困難的。他說:「我需要幫助。我不能接受領袖,因為我心裡面的領袖就是我爸爸,我爸爸就是很不能夠照顧家庭的一個人。」
3.4. 小結
馬可有考驗,但我想到「仍有恩典」。馬可,你怎樣看他有多不成熟也好,你要看他寫的東西,是生命的改變。《馬可福音》第十章四十四節:「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這個人可以寫出這樣的經文,他說:「我們就要做別人的僕人,作多人的贖價,學習基督的樣式。」
《使徒行傳》的馬可是令人有很多負累的一個年青人,但寫《馬可福音》背後的作者馬可是一個祝福其他人的人。很不同的,一個是負累人,一個是祝福人,生命的改變。我想起英文兩個字:《使徒行傳》的馬可是「High Maintenance」,即是要很多人照顧的;《馬可福音》的馬可是「High Sustenance」,是祝福其他人的人。
今天,我們看到他生命的改變,是因為有神的幫助,經歷「屬靈生命的考驗」。我們看他的經驗,這個年青人需要有空間給他成長,不能只說:「你不行,不行,不行…」。神對他的僕人,無論摩西、以利亞,都有空間給他們成長。一定要有空間,要給年青人有空間去成長。我在想,教會是否缺乏了給年青人有這空間去成長呢?
我的成長裡面,有弟兄給我空間去成長。當時,我剛剛信主,有很多事情都不成熟,當時我未有地方住,有三位弟兄找我一起住,四個學生在大學裡一起生活。大學第一年班,其實生活很不容易,因為當時剛剛去到澳洲,甚麼都不懂。三個弟兄照顧我這個年青人,他們有些已經讀完一個學位,已經正在進修博士學位,或其他科目。四個人住,四個學生需要輪流煮飯。我從來都未試過煮飯,沒有煮過飯。
第一次要切東西,不知道甚麼是切東西,不懂切東西。最深刻印像就是第一次煮飯要煲湯,煲湯要切紅蘿蔔。你知紅蘿蔔是圓的,不懂切。一切的時候,整條蘿蔔飛了出窗外,跌到樓下,我要往樓下拾回來再切。我很記得1978年的時候,第一次學習煮飯,但是這三位弟兄鼓勵我成長。我們的家就成為一個開放查經班,就在我們四個弟兄的家中開始。邀請一班學生來,有信主、有未信主,每個禮拜六,在我的家中查經。我們是這樣成長的。
需要有空間,才能夠成長。你不要令到年青人感到窒息,沒有空間,他們會窒息的。
4. 屬靈生命的師傅
「屬靈生命的培育」,「屬靈生命的考驗」,最後,我們講第三方面:「屬靈生命的師傅」。馬可,我相信他生命中有幾個人對他有很大影響。他媽媽影響他很多,剛才已經講過,但是有幾個人都影響他不少。
4.1. 巴拿巴
第一個,我相信是他表哥巴拿巴。巴拿巴對他生命有一定的影響,你留意當保羅說不要帶他去的時候,巴拿巴卻堅持說:「我要帶他去,給他多一次機會。」我要問,為何巴拿巴有這樣的胸懷,有這樣的視野。他從那裡來有這樣的胸襟呢?
《使徒行傳》第四章第三十六節有個提示:「有一個利未人,生在塞浦路斯,名叫約瑟,使徒稱他為巴拿巴。他有田地,也賣了,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徒4:36-37)當然,我們看到巴拿巴是很愛教會,關心弟兄姊妹的需要,但聖經告訴我們,他有多一樣背景很特別,說:「生在塞浦路斯(舊版稱「居比路」)」。巴拿巴不是一個生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他是一個耶路撒冷以外的猶太人,即是今天我們所謂的僑民(Diaspora people)。他有猶太人的文化,但他也有外邦人在當中生活的文化,所以你留意巴拿巴看東西是廣闊的,以至他能夠有更寬闊的天國視野。因此,當保羅說:「我不帶他去」的時候,巴拿巴說:「我要帶他去」。我覺得巴拿巴對馬可最大的鼓勵,就是給他有空間成長。
我的差會,OMF,大家知道,有一句座右銘我很喜歡的。我先用英文講,再用中文翻譯。那座右銘是這樣說的:
It’s excellent to succeed. It’s good to try. It’s okay to fail.
中文我會說:
成功是最優秀的。嘗試是值得敬佩的。失敗是無問題的。
有時,我們不想給年青人失敗。一定要成功。但你讓他失敗,你不能再給他成功。所以,我看到巴拿巴對馬可的影響是給他有空間去失敗,再站起來,再成長。
4.2. 保羅
有另一個人,我相信對馬可有影響的,是保羅這個人。你可能說:「不會嘛?保羅對他諸多批判,這麼苛刻,怎會有影響呢?」但我覺得保羅對這個年青人,有一定程度正面的影響。為甚麼這樣說呢?因為保羅對這個年青人有要求。保羅說:做神的工作,是需要有要求,不可以太隨便。我覺得馬可,無論保羅怎樣批評他,他心裡面想:「這個領袖對我其實是有要求。」當我想到保羅走到人生最後階段裡面,其實是懂得欣賞這個年青人。
最初對他很多批評,但是到最後,保羅對他有點欣賞。為甚麼這樣說呢?如果你看《提摩太後書》四章第七到十一節:「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獨有路加在我這裏。你來的時候,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的事上於我有益處。」你留意到,保羅走到人生最後階段的時候,他再想起這個年青人,這個年青人不只給他搬行李這麼簡單,不是單單作打雜。他說:「他在傳道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所以,留意到保羅在《腓利門書》裡面,他說到馬可是我的同工,是我同輩。
4.3. 彼得
留意到巴拿巴對馬可的影響是有空間給他成長,保羅對馬可的影響是在神的工作上要有要求,他們都是馬可生命的師傅。我相信,不單只巴拿巴,不單只保羅,還有一個人我們很多時會忽略,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在聖經裡面,對馬可有很多的影響,這個是彼得。為甚麼這樣說呢?你留意《彼得前書》第五章十三節:「在巴比倫與你們同蒙揀選的教會問你們安。我兒子馬可也問你們安。」當然,這裡不是說馬可是他親生兒子,是屬靈的兒子。好像保羅寫信給提摩太的時候,寫「我…的兒子」一樣。我想到彼得用這個字,他說「我…的兒子」是個很親密的關係。
當然,第一次彼得與馬可的相遇,是記載於《使徒行傳》十二章,彼得出監的時候,剛才提到,馬可看到「嘩!」,神的工作很偉大。不過,我相信彼得對馬可最大的影響不是他成功的例子。我相信不是他成功的一面,我相信彼得對他最大的影響是他失敗的一面。因為《馬可福音》裡面,詳細記載彼得失敗的過程,不認主的過程。
所以你留意《馬可福音》十四章,記載當時彼得不認主的情況。第十四章第六十七節:「見彼得烤火,就看著他,說:『你素來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夥的。』彼得卻不承認,說:『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說的是甚麼。』」人問他三次:「你認識這耶穌的?」但他說:「我不認識,我從來都不認識這個人。」七十一節:「彼得就發咒起誓地說:『我不認得你們說的這個人。』」明明彼得跟隨耶穌三年,當壓力來到的時候,聖經說,他發毒誓說:「我不認識這個人」。發毒誓!馬可將這個故事寫下來,他怎麼知道這個故事?如果根據研究裡面,我也很相信,彼得自己將這個故事告訴他。彼得將他失敗的故事告訴這個年青人。
我相信,今天年青人所想知道我們的,不只是我們成功的故事,其實在失敗的故事當中,年青人也能看見神怎樣幫我們「仍有恩典」,仍然站起來,仍然事奉,這個才能對年青人有正面的影響。教會的栽培不是單講成功的故事,彼得將失敗的故事講出來,絕沒有隱藏,最醜陋的都記錄下來。我相信對馬可有很大的影響。神怎樣幫助彼得再次站起來,來服侍神,對馬可有一定的影響。
5. 總結
我要結束了。今天我們看過三個人物,所謂的「生命師傅」:巴拿巴最大的影響是給他有空間去成長;保羅對這個年青人最大的影響是有要求,要有要求;彼得,我相信,對馬可最大的影響是他一種坦誠開放的心,他開放他自己,讓這個年青人知道他內心的世界是怎樣的。今天在座很多的弟兄姊妹,神可能今天挑戰你們做巴拿巴去栽培下一代,挑戰你們做保羅去栽培下一代,要求你做彼得去鼓勵下一代。
求主幫助我們,叫我們給下一代有空間去成長,叫我們給下一代有事奉的機會。弟兄姊妹,讓你的故事,生命的故事,去祝福下一代。阿們。
講員: 馮浩鎏醫生
傳譯: 周志豪牧師
速記: 黃宇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