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屆 講道會 第5講

第五講 立約與委身

經文: 出埃及記 19:1-25

以色列人由摩西帶領到帶西奈山,在此與上帝立約,領受上帝給他們的十誡。教會中馬馬虎虎的基督徒進得了天國嗎?

 

在小冊子《真門徒》把教會內的人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教友,不算是基督徒,只是對教會有好感,來參加教會活動;第二類是信徒,已經信耶穌,重生得救了,但他們雖參與禮拜,但也是馬馬虎虎,會遲到早退,聽道會睡覺,也不參加祈禱會和傳福音的活動;最後一類是門徒,門徒的意思是學生。耶穌說,你們要往普天下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做門徒就是做耶穌的學生,喜歡讀聖經、禱告,認真地學習。還有一種特別寶貴的,就是真門徒。正如以弗所書 6 章所述,真門徒穿上屬靈的全副軍裝。這種人在教會有個稱號:委身救恩派。

 

但有些人也說,上帝給我們的是白白的救恩,耶穌基督已經在十字架上成就了所有救恩。我們在救恩上沒有功勞。支持這種說法的人稱為白白救恩派。

 

兩派在教會多年一直有爭論。委身救恩派認為基督徒不單是蒙恩得救,也要完全委身事奉神。但有人批評他們是新法利賽人,將難擔的重擔加在人身上。白白救恩派也被人指摘將耶穌基督的救恩變成廉價的救恩。

 

為主殉道的神學家潘霍華在著作《跟隨基督》中,有一句震懾人心的話:耶穌基督呼召人來跟隨祂,其實是呼召人來死的。耶穌基督給我們的救恩不是廉價的救恩,而是昂貴的救恩,沒有人能負擔得起,只有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付這個代價。

 

以色列民來到西奈山

出埃及記 19:1‐8 講到以色列人來到西奈山。19:1 說以色列人出埃及後滿了三個月來到西奈山,即約 90 天。但現代有些英文聖經卻譯成「三月初一到達西奈山」,即 45 天便來到西奈山。以色列在正月十四日守逾越節,翌日便離開埃及;一月他們走了 16 天,二月份走了 30 天,到三月初一就是四十七天。摩西上山朝見神,上帝吩咐摩西叫以色列人四十九天,然後上帝降臨。因此,猶太傳統認為上帝在五旬節降臨,與以色列人立約,頒佈十誡。這令人聯想到使徒行傳。耶穌升天後,門徒繼續禱告,五旬節那天,聖靈降臨,門徒被聖靈感動,說出各國方言,教會便成立起來。這樣看來,舊約的以色列,預表了新約教會;舊約的以色列人,在五旬節領受律法,與上帝立約;新約教會也在這天成立。到達西奈山,摩西與以色列人的反應很不一。以色列人行走曠野道路,終於來到西奈山,可以安營下來,因此心情興奮。摩西卻立刻到山上去見上帝。因為差不多一年前,摩西正是在此接受上帝呼召,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這是又大又難的事,但終於完成了,摩西因此要匯報上帝。

 

在這段經文,可見到上帝「呼叫」摩西。在聖經中,上帝與摩西有多次談話。但在摩西一生的經驗中,只有四次被上帝「呼叫」的經歷。第一次是上帝在火燄荊棘中呼叫摩西,這是摩西蒙上帝呼召,承擔一個特別使命,就是要把以色列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上帝第二次呼叫摩西正是當摩西上到西奈山。這次的呼叫,上帝不僅要誇獎摩西,而且要把更大的事業交給他:藉摩西跟以色列百姓立約,要把律法頒佈給他們。之後上帝再次呼叫摩西,已經頒了十誡,領受了律法;這次上帝要摩西上西奈山,把建造會幕的啟示賞給他(出埃及記 2416)。第四次呼叫則是在利未記 1:1,會幕已建造完成,成為敬拜上帝的中心。從此上帝在會幕呼叫摩西,摩西也可到會幕朝見上帝,領受啟示。

 

神給人白白的恩典

出埃及記 19:4,上帝吩咐摩西說:「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你們都看見了」。上帝對埃及作出了十災的打擊。在十災裡面,上帝吩咐摩西,也吩咐亞倫,把他們的杖指向尼羅河,河水就變成血,河中的青蛙就跳上岸;上帝吩咐他們把杖指向天,整個天空變成黑暗。上帝藉摩西行了很大的神蹟。但以色列人很清楚,這些事情中他們都是旁觀者,全都是上帝能力的自我彰顯。摩西也知道,雖然他是上帝使用的器皿,上帝藉他的杖行神蹟,但能力不是出於他,而是上帝藉著他彰顯自己的榮耀;摩西知道自己只是恩典的管道,是上帝將白白的救恩賞賜給以色列人。

 

神領人來單單歸向祂

出埃及記 19:4 也記載上帝的話:「如鷹將你們背在翅上,帶來歸我」。近四十年後,摩西臨終之前,在申民記 32:10‐12,對這段話作出解釋:「耶和華遇見他在曠野、荒涼野獸吼叫之地,就環繞他、看顧他、保護他,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以色列人行走曠野道路,一路有雲柱火柱引導,有上帝的水,有上帝的嗎哪,有上帝給他們爭戰得勝,給他們智慧治理百姓。信徒在屬靈生命成長當中,上帝就是我們的引導、我們的供應、我們的保護、我們的智慧,沒有其他的神供應我們。上帝是我們的父親。祂在曠野遇見我們,便一路引導我們、供應我們、保護我們,一直帶我們來到西奈山,單單朝見祂。為甚麼祂要這樣做?因為上帝看我們是最貴重的寶貝。在出埃及記 19:5,有一個字中文聖經沒有譯出來──舍古拉(segullah),意思就是珍寶。上帝看以色列百姓就如家中珍藏的寶貝。以色列人即使如不是,上帝看他們仍最好的。

 

神看人如至貴的珍寶

民數記 23:21 說:「祂未見雅各中有罪孽;未見以色列中有奸惡」。我們會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如民數記便說以色列百姓屢次犯罪得罪神。上帝也稱他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要在怒中將他們滅掉。原來,這首詩歌是上帝藉著外邦先知巴蘭所寫的。巴蘭是外邦人,來咒詛以色列百姓,上帝卻把咒詛變成祝福。上帝就如一個家長,關上門會對子女管教,但在門外卻會跟別人說自己的小孩最好的。

 

神對人有極大的期許

上帝看我們是眼中的珍寶。就是我們也知自己不好,上帝對我們還是有很大的期許。出埃及記 19:6 提到,上帝要以色列人作「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這兩個項目包涵了兩方面:政治和宗教。政治方面講到國度和國民,宗教方面則是祭司和聖潔。但上帝看以色列百姓,不是這樣做區別。上帝看每個人都是完整的人,不會星期一至五屬政治,星期六和日屬宗教。上帝要我們整個人完全屬於祂。上帝也看整個以色列民族也是一個整體,整個國家不分政治和宗教,是全國在上帝面前,成為祭司的國度。祭司的國度是一個職分,而聖潔的國民是屬靈的品格。祭司與上帝最親近,所以上帝對祭司最大的要求,就是要聖潔。上帝既要以色列國整個國家成為祭司的國,就不是要少數人成為祭司。但以色列民族軟弱、失敗、退後了,一次是在西奈山上,另一次是金牛犢事件。結果,只有亞倫家的後裔能成為祭司。利未人代替以色列百姓事奉上帝。但上帝真正的用意,是要信祂的人統統成為祭司的國度。祭司的工作,是要在上帝面前代表眾人向上帝禱告、向上帝獻祭、向上帝認罪;祭司也代表上帝來到眾人當中,也將上帝的福氣帶到眾人當中。正如今日牧師在主日崇拜當中,代表上帝為眾人祝福禱告。這個祝福禱告不僅是一個禮儀,而是有屬靈的基礎;我們常用哥林多後書 13:14 的經文:「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天父的慈愛,聖靈感動」主耶穌基督的恩惠和天父的慈愛都已客觀預備在前;但聖靈的感動卻是我們的主觀經歷。所以這個祝福禱告是整個聚會的高峰,會眾帶著祝福回到自己所屬的地方。這個祝福好比一道橋樑,把教會聚會和我們平常的生活連結起來。這是一個非常寶貴的祝福。這件事在何處完成?就在我們這些屬主的人──我們是祭司、我們是中保,於是這些事就在我們當中完成。

 

馬丁路德提出改教,提出了三個重要的口號:唯獨聖經、唯獨信心和全民皆祭司。我們每個人都是祭司,正如彼得前書前 2:9 所說:「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你們」不單指牧師和長老,而是指我們每一個人。所以,上帝要我們每個人都成為祭司。

 

神要人作委身的抉擇

上帝給以色列人機會,要他們作委身的抉擇。出 19:8 提到:「凡耶和華所說的,我們都要遵行。」上帝要跟以色列百姓立約,卻讓他們達到尊崇的地位,祂絕對尊重以色列人,給他們絕對的自由。立約的時候,雙方都應是獨立自主的。然而,以色列百姓把上帝從埃及拯救出來。按當時的習慢,他們是上帝用重價買贖回來,因此他們是唯獨屬於上帝的,哪來自己的權利呢?但上帝尊重他們,給他們自由,有獨立自主的權利,可選擇是否與上帝立約,這可是十分寶貴的事情!上帝給以色列人完全的責任,也給他們絕對的自由。他們有權選擇是否與上帝立約,但以色列民也完全尊重上帝,只要是耶和華吩咐的,他們全部都要遵行。

 

舊約中的約

舊約記載了好幾個上帝與人的約:挪亞之約、亞伯拉罕之約、西奈之約、大衛之約和耶利米書 31 章中提到的新約,這個在耶穌基督身上已成就了。

 

舊約立約的特色

在上帝與人的立約中,有幾個要點,首先是每次立約都是由上帝主動,強調這是出於上帝的恩典;然後的立約都是在歷史架構中進行,強調上帝拯救的恩典;第三是立約雙方都是獨立個體,強調自由。但是立約之後,雙方就進入一個全新的關係,就是所謂的委身。

 

在舊約的幾個約中,亞伯拉罕之約和大衛之約被歸類於「大君王的賞賜」,強調上帝的應許。摩西和以色列百姓與上帝在西奈山所立的,更是「大君王的條約」,強調對上帝的忠誠。以色列人和上帝立約背後的精神有幾個特點。祂給他們絕對的自由和尊重,是他們選擇和上帝立永久的盟約──除了耶和華以外不拜別的神。但過了不久,以色列人就造出金牛犢。上帝在那次震怒中,甚至要把以色列百姓全部滅掉。但以色列人說凡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照樣遵行,上帝就悅納他們這份心志,繼續用祂的慈繩愛索引導以色列百姓。

 

我們在上帝面前,回想信主歷程,只會有一句總結: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我們過去曾多次跌倒,有很多得罪上帝的地方,也有人性的陰暗面,但上帝還是引導我。提到使徒彼得,你會想到甚麼?三次不認主。但每當說起來,總令人不好意思。彼得是耶穌的大弟子,把天國的鑰匙賞給他。他是第一個向猶太人傳福音的人,也是第一個向外邦人傳福音的人,一次講道有幾千人信主,甚至最後為主殉道,得到上帝給他公義的冠冕。其實,我們比彼得更多時候不認主!耶穌替西門起名彼得,意思就是「磐石」。有人說彼得更像「波浪」,起伏不定:他是第一個承認耶穌是基督,但過不了多久就意圖阻止耶穌進耶路撒冷,被耶穌斥責他是撒但。彼得向婢女三次不認主,但耶穌回首看他,沒有責備,沒有嘲笑,只有憐愛的提醒。彼得跑到外面痛哭,那是內心被神激勵所發出的痛哭。這是很多基督徒共同的經歷。我們事奉愈久,愈可誇口的就是自己的軟弱。因為當我們軟弱跌倒時,上帝用慈繩愛索牽引我們,把我們扶起來,給我們力量,讓我們一生行於祂的正道。

 

上帝白白給我們救恩,我們沒有任何功勞。但是,上帝給我們恩典,對我們有很大的期許,要我們成為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因祂看我們就是眼中的寶貝。上帝也給我們抉擇,是否將自己完完全全奉獻給祂。我們會軟弱、會離開,但我們可以懇求主,求祂抓住我們的手,讓我們走在真理的道路當中。


講員: 賴建國牧師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