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屆 奮興會 第8講

第八講 回歸真屬靈的生命中(一)

經文: 瑪拉基書 3:13-15

聖經中的屬靈人,敬虔地愛神、愛人。他們活在神真理當中,按聖經原則為人,故必在屬靈生命中活得豐盛。在瑪拉基先知的時代,神的子民在屬靈層面出現嚴重問題:他們陷入了「假屬靈」,卻以為自己真是屬靈人。為著他們的假屬靈,神責備祂的子民:「耶和華說:『你們用話語頂撞我。你們還說:我們用甚麼話頂撞了你呢?』(瑪拉基書 3:13)」神的子民偏離了神的典章,偏行己路;神要求他們回歸,只要他們通過一個考驗:奉獻出命定的十分之一的收入。在現今經濟掛帥的時代,人們重視金錢、財富,要奉獻很多的金錢,實在是不容易。然而,當時神的子民也不願承認自己的過失,覺得自己有遵行神的律例典章。神責斥他們是假屬靈人,他們卻堅持自己有敬拜、有獻祭,頂撞了神卻不自知。

 

有敬虔的外貌而無實質的屬靈生命

 

1. 事奉是徒然的

 

《瑪拉基書》3 14 15 節提出了三個方面指証以色列人的假屬靈。14 節裡神斥責以色列人的事奉是徒然的。這裡的「徒然」可解作荒廢、沒有意義、生命空虛、不充實——枯槁的生命。正如現今的基督徒,雖有上教會、敬拜,但生命仍然枯乾。現今的人回教會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年青人上教會是為了結識朋友,特別是男朋友、女朋友,在教會找尋配偶;第二,有人覺得心情苦悶,上教會聽道、唱詩讓心情平穩下來;第三,有人在教會事奉,是為了得人稱讚、事業亨通順利。這些動機,都是為了求回報;若上教會日子久了,達不到目的,便會離開教會,遠離神。這些事奉為求回報的人,就是保羅所講「有敬虔的外貌,卻失敬虔的實意」的人;他們的屬靈生命虛假,故事奉也是徒然。

 

2. 沒有愛心的事奉

 

真正敬虔愛神的人,他們的事奉不自私,將自己奉獻給神和失落的時代,而不求回報:因為愛是恆久忍耐,不求自己的好處,受逼迫也不會離開。耶穌基督在世時也受盡逼迫,保羅在宣教時比人毆打、驅趕,他們在世時都沒有人欣賞,但仍然繼續事奉。神的回報不一定是立刻的,甚至可能不是今生,但主必回報。真的屬靈人事奉不求回報,只本著愛神、愛人的心。

 

保羅說愛的恩賜是最好的,沒有愛的事奉就沒有價值,只是徒然、空虛、沒有好處。在《哥林多前書》13 1 2 節強調:「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能講方言,能作先知講道,但沒有愛,就不能造就人,也不能造就自己。經文中提到的「算不得甚麼」,有「零分」的意含,具備所有知識,但不是出於愛神、愛人的心,就是捨棄生命,也不是真的屬靈,生命仍然枯槁。愛神、愛人的心才真有價值。

 

現在有很多基督徒不到教會禮拜,卻在家裡對著電視做禮拜。其實,工具只是一個輔助,若我們沒有回教會,沒有和弟兄姊妹一起參與敬拜、一起事奉,就不合乎神的心意:教會提供信徒與牧者的愛的接觸,信徒之間愛的團契,彼此一同愛神、愛人!

 

3. 四種「事奉是徒然的」

 

a) 「徒然的敬拜」

真正的敬拜是要找尋神的面,假敬拜就只是參與聚會、聚集、希望得到敬拜的「經歷」,最重要是「有 feel」,這是自私、為自己的敬拜。真正的敬拜是向神、為神的;以自己為中心的敬拜則是徒然的。敬拜時人在心不在,祈禱時不知領禱者所說為何、唱詩時不明白歌詞的意思、聽道時心不在焉,完全是虛假的敬拜。

 

b) 「徒然的真理追求」

聽道、查經時有言語,沒有信息,只求高言大義,好言好語。保羅教導我們不要單追求言語,而要追求信息:包含了神的話語,權柄和大能的信息。「因為我們的福音傳到你們那裡,不獨在乎語言,也在乎權能,和聖靈,並充足的信心;」(帖撒羅尼加前書 1:4)。屬真理的信息,使人悔改,改變生命,但高言大義除了聽來舒服,甚麼都沒有。

 

c) 「徒然的教會工作」

現今基督徒參與事工,有時出於責任感,有時卻為了出風頭。真事奉是要「先敬拜、後事奉」。瑪大事奉直至枯竭,埋怨基督、埋怨妹妹馬利亞,甚至埋怨自己;馬利亞則先在主腳前敬拜、領受,然後按主心意事奉。虛假的事奉,只會浪費心機,也不蒙神喜悅。在《啟示錄》,基督稱許以弗所教會「能忍耐,曾為我的名勞苦,並不乏倦」,但責備他們「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基督徒不應交出雇工的事奉,要像好牧人,不為報酬,卻為羊群捨命,關顧羊群的需要。

 

d) 「徒然的團契生活」

現今教會的團契,有很多都變成為「團聚」,彷如旅行團,肢體相聚只顧寒暄,討論生命見証時卻鴉雀無聲。團契應是和耶穌基督在生命上有團契,和弟兄姊妹有生命的交流。「團聚」只是友誼上的交往,有敬虔的外貌,而無實義。這裡的「實義」,可解作「能力」,也就是「沒有能力的生命」。

 

靠行為,不靠恩典的屬靈生命

 

1. 靠行為博取神喜悅

 

《瑪拉基書》3 14 節提到以色列人質問神「苦苦齋戒有甚麼益處」。以色列人齋戒、敬拜、獻祭,守婚約,但後來發覺沒有好處,便開始不守神的律例。經文中的「苦苦」,有「嚴肅」、「悲慟走路」的含義:他們悔改、痛哭、流淚,想靠努力搏取神喜悅,養成了靠自己、不靠神的屬靈生命。新約聖經將這種情狀稱為「法利賽主義」或「律法主義」:靠自己努力守律法,希望得神喜悅。若然守律法就有好行為,那麼基督的死是徒然的,根本就不需要祂。

 

2. 想辦法逃避

 

舊約已經証明,單靠人是無法穩守律法的,因為他們靠自己,不靠神的恩典,在覺得沒有益處便敷衍失責。所以,耶穌斥責法利賽人假冒為善,心裡不愛神,不是真心想守律法,他們經常繞圈子,對律法避而不守,或是死守律法,心卻不在。猶太人很會繞圈子、轉彎,不想供養父母,便將應給父母的一分奉獻給神;人欠他們的債,也將債款宣告獻上給神。應給予的,想辦法不給;借出去的,卻必定要取回。

 

3. 帶來自高自大

 

假屬靈的人自詡懂守律法,自高自大。這種人向神自稱沒有不義、因為他沒有勒索人、沒有犯姦淫、每天禁食兩次,行什一奉獻;這不是向神禱告,而是在誇耀自己,神不會喜悅;神喜悅的,是稅吏那種謙卑、流淚、悔改的禱告。是以,耶穌曾責備法利賽人,勸人不要效法他們的行為,他們擅於把難擔的擔子綑綁在人的肩上,自己一根指頭也不動。法利賽人父親教子女守律法,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沒有做好榜樣,使孩子遠離神。律法主義危害下一代,沒有好榜樣,但卻要求別人去實行。現今的傳道人當中也有這類人,有好標準給信徒,但沒有好見証,對信徒沒有栽培。

 

屬靈的人不會講一套,做一套。不能做到要求,不能彰顯神的愛和恩典。保羅便一生有神的恩典,信靠神的恩典過活:「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並且他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保羅謙卑自己,不驕傲,是真屬靈人──不靠自己,靠神的恩典事奉神。

 

向世俗妥協的屬靈生命

 

1. 自大的世俗文化

 

《瑪拉基書》3 15 節指出以色列人向神提出質疑:「如今我們稱狂傲的人為有福,並且行惡的人得建立;他們雖然試探神,卻得脫離災難。」以色列人見為非作歹的人非但沒有被神處罰,而且處處成功,事事亨通,便開始埋怨神,更進入世俗的道路,效法世俗的做法。現今盛行的「世俗主義」,對基督徒而言,是將神從生活圈子摒除,接受自我中心的價值觀。世俗的人狂傲,因為他們目中無神,以自我為中心,覺得自己最好。

 

2. 遠離真理的世俗文化

 

西方以往在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之下,帶來很強的「罪疚感」;現今西方人要將之破除,相信自己是最好的,建立自我形象、自尊。他們教小學生獨立和寫下自己的優點、鼓吹世界由我創出、靠自己建立生命、以進化論解釋一切自然現象、認同成功就是要「認第一」……凡此種種,都是狂傲的表現!在這個被稱為「自戀狂時代」中,有教會迎向世俗趨勢,不再講罪,但求積極,神學家史特朗更因當時流行進化論,遂提出了「神導進化論」,強調上帝存在,但又認同人由猿猴進化而來。

 

向世俗妥協,就是不按神原則做事。守聖經原則,按神的原則做事的人現時被標籤為律法主義。部分教會認為,不守律法無甚不妥,讓守律法者變成弱勢社群,叫不守律法者站在強勢。如傳統一男一女、一生之久的婚姻制度不為現世代的人所接受;他們當中甚至不是同戀者也認為一男一男、一女一女的婚姻制度也該受尊重,以致不接受的人在各行業也不被接受,令基督徒對婚姻的態度在現今淪落為「異端」。

 

不過,基督徒不必為信仰擔心,真理是不怕被攻擊的。神的真理永不改變,是絕對的,誰要衝擊神的真理,都只會自食其果。

 

3. 向世俗妥協的引誘

 

神的子民看見作惡的人愈來愈亨通順利,便懷疑神的公義,覺得神處事不公;於是放低屬靈標準,效法世界。神的子民不願意「枉作好人」,將燈熄滅,走入黑暗,不再為主作鹽作光,做假屬靈人,走世俗的路。現今的教會,重走了老底嘉教會路,變得不冷不熱,以為自己已經富足,「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啟示錄 3:17)。基督不在這種教會之中,因為它們有敬虔的外貌,卻沒有屬靈氣質。只有真屬靈的人才能在黑暗世代中為主作証。現在的信徒沒有能力,就是因為教會在假屬靈之中。

 

神對末世黑暗給予的答案,就是興起七個金燈臺,人子在金燈檯行走,面目發光——那光來自耶穌基督;教會將被高舉,黑暗將被驅除。效法世俗,假屬靈的人,不論如何努力事奉,都不能讓黑暗的世界得到益處;基督徒的生命若沒有光,仍是軟弱,不能做好見證。


講員: 張慕皚牧師
速記: 鄭俊昇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