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培靈研經會踏入第七十七屆,時代、社會、文化、處境轉變,但培靈會內容都是環繞《聖經》。這種堅持正是我們信仰的中心。我們尊重《聖經》,《聖經》乃是神的話話,祂的話不會改變。
馬太開頭先寫家譜,這樣的寫法又豈會暢銷?在聖靈引導下,為什麼寫成這些經文?聖靈提醒我們什麼呢?
耶穌的傳記,教會的故事
人們對《馬太福音》常有兩個誤會:一、看作私人傳記;二、覺得福音書只關心耶穌個人故事。若是傳記,只看精華就夠了。現今傳記以名人私生活為題材, 然而古希臘羅馬的傳記,強調人公開工作和其震撼性。以《馬可福音》為例,它以施洗約翰為耶穌施洗開始。先知書也是這樣,都從他在某年某月某日事奉起始。福音書不僅論基督的故事,更講論教會的故事,福音書中耶穌的故事,都能應用於教會身上,所記載的是為了教會的需要。
今次來研讀《馬太福音》,環繞著這個主題:二千年前耶穌的生平,跟教會有什麼關係?如希律逼迫耶穌、耶穌三受試探、耶穌的主禱文、多處出現不同神跡…馬太第八、九章跟教會又有什麼關係?猶大自殺跟我們有何關係?讓我們藉《馬太福音》來看神告訴教會什麼事情。
先從講論第一章。馬太從家譜寫起,念家譜令人感到苦悶,於是我們論耶穌生平就多從《太一18》講起。然而從《太一1》作者已交待重要的事情,教我們如何看整卷《馬太福音》。既然耶穌的家譜在歷代志上和路得記都有記錄,那麼《馬太福音》可有強調什麼重點?在家譜的格式中,又有何叫人「驚奇」的地方?
首先,這家譜代代相傳,不是單講耶穌,也是大衛、亞伯拉罕的家譜。亞伯拉罕是以色列創國之父,大衛是最著名的皇帝。對於神的百姓而言,《太一1》告訴他們這是跟他們有關的故事。由亞伯拉罕之約、大衛之約,至耶穌的新約,不單關注個人私生活。一般家譜只寫家族裡的長子,這家譜有違家譜原文的格式,但「亞伯拉罕生以撒,以撒生雅各,雅各生猶大和他的弟兄」(太一2),卻提及了「和他弟兄」,「猶大和他的弟兄」就是指以色列十二個支派,再次提醒讀者,這不僅是耶穌的故事,這是關乎以色列百姓的,作者告訴我們耶穌的事工,影響及于整個以色列百姓。
《馬太福音》跟其它家譜不同之處,在於加入了四位女性。猶太社會重男輕女,家譜只會說父親生兒子,不說母親生兒子。作者列出四個婦女,分別是他瑪、 喇合、路得及烏利亞的妻子,(太一3、5、6)叫讀者吃驚,她們都是最沒資格入譜的。家譜沒有提及出名的婦女,如撒拉、利百加等,反而提及妓女喇合,還有烏利亞的妻子,她丈夫被大衛所殺,又當了大衛的妻。第一章就提及這些人,究竟是個怎麼樣的故事?所提及的女性,她們的男女關係不大尋常,也不受尊重,在傳統中她們都被遺棄、被拒絕。
此外,她們都是外邦人。《馬太福音》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彌賽亞到世間來,不僅跟亞伯拉罕、大衛、猶太人有關,也跟整個宇宙有關。而女性被猶太人公認為被遺棄的一群,也是弱者,神卻用弱者去改變以色列的歷史。彌賽亞的根源不在榮耀的君王。透過弱者,讓人見到神榮耀彰顯。
神救恩的能力──在無能的人身上顯彰
妓女喇合的故事,見《約書亞記》二章。第一章結束時,約書亞快要帶領群眾過河,第三章寫過河。按故事發展,二章似無關痛癢,但在神學的立場,第二章是最重要,明白第二章,才能明白《約書亞記》。猶太人將要進入流奶與蜜之地時,用智慧吩咐探子收集情報,若因而大獲全勝,人就會以為情報、軍隊、智慧叫他們得勝。然而第二章正告訴我們探子無能,但一位外邦妓女卻說了最重要的神學句子,她說:「我們一聽見這些事,心就消化了。因你們的緣故,並無一人有膽氣。 耶和華你們的神本是上天下地的神。」(書二11)第二章成了最重要的神學引言 ---- 第三章以後的大小戰役,滿有力量的不是以色列的將軍,而是耶和華!
第一次進入流奶與蜜之地,有這樣的引子;最後一次進入流奶與蜜之地,也有同樣的引言。當人無能時,神的恩典就彰顯出來。我們不能從權能的角度來看《馬太福音》,乃用「無能的眼光」來看這書 ── 神救恩的能力,就在無能的人身上彰顯。借著家譜,我們便能有這樣的眼光!
《太一》提及耶穌的兩個名字:「耶穌」(太一21)及「以馬內利」(太一23),稱號都跟群體有關。祂領百姓從罪惡中出來,進入流奶與蜜之地,祂成了末後的約書亞。「耶穌」的名字是希臘文「約書亞」翻出來的,以色列人不是已住在流奶與蜜之地嗎?怎麼會再進入?家譜有句話說了三遍 ︰「百姓被遷到巴比倫的時候」(太一11),「遷到巴比倫之後」(太一12),「從遷至巴比倫的時候」(太一17)。
作者不斷提及被擄。以色列民族於主前第八世紀及第六世紀,南國北國兩次被擄。在以斯拉時代有人回歸,但在猶太人眼中,他們依然被擄。因為回歸的只屬少數,直至耶穌時代,他們仍受外權控制。「被擄」是什麼意思呢?在《創世記》第二、三章裡,神明明說人吃了禁果就會死。然而他們吃了卻沒有立時死亡,但被逐出伊甸園,被趕出與神同在的地方,按《聖經》所說,那就是死亡。「被擄」就是指與神分隔,就是死亡。耶穌將百姓從罪惡裡救贖出來,讓百姓被擄歸回。家譜中三次提及被擄,告訴我們耶穌要領百姓回到與神同在。(太一22)
以馬內利跟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在《馬太福音》以後的經文,再沒有重提「以馬內利」這名字。這段聖經解釋耶穌到世間來,就是「以馬內利」到來。這是個好消息嗎?《太一22》出自《賽七14》。亞哈斯作王,亞蘭王及以色列王聯合攻打耶路撒冷,情況可危,亞哈斯極其緊張,以賽亞就安慰他不要怕,因為神與他同在,只要他向神求個記號,神就必給記號。然而亞哈斯不從,他不願試探耶和華神。其實是他信不過上帝,連個兆頭也不求,以賽亞說:「…你們使人厭煩豈算小事,還要使我的神厭煩嗎?」(賽七13)「耶和華必使亞述王攻擊你的日子,臨到你和你的百姓…」(賽七13),上文下理都是提及審判!
神與我們同在──既是祝福,也是審判
神與我們同在,神聖潔的臨近,可以是個好消息,也可以是個壞消息。祂拯救百姓,當然是個好消息,但聖潔的神不容罪惡同在,故又是個壞消息。舊約多次強調,當百姓離開埃及,神與他們同在,接著就出現曠野的毀滅,百姓死亡人數不少於埃及兵丁死亡的人數。
至《撒母耳記上》,約櫃同在之處,既是祝福,也是審判。直至《使徒行傳》,亞拿尼亞和他的妻子撒非喇賣了田產的故事,神與人同在,審判也同時出現。 神同在、聖潔神的臨格未必是好事。《馬太福音》第二章告訴我們,《以賽亞書》第七章應驗了,跟古時一樣,猶太人及希律聯手攻擊神的僕人彌賽亞。若不以聖潔來接受神的同在,未必是件好消息。
我們渴望與神同在,期待得著復興,期待聖靈降臨。然而我們真是渴慕聖靈降臨嗎?真的盼望與神同在?倘若我們不能接受神聖潔的同在,倘若我們的罪攔阻我們面對神,以馬內利就是個壞消息!若我們願意在神跟前悔改等候,以馬內利就是個喜訊。
《馬太福音》第一章正向我們發問,以馬內利是個怎麼樣的消息?我們真的祈求神權能的彰顯嗎?
求神憐憫我們,使神的同在是祝福,不是審判。讓我們悔改,願意接受神的同在。
講員: 鮑維均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