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屆 研經會 第6講

第六講  看卻看不見

經文: 馬太福音 13:1-23

今天我所講的訊息,是工人與工作。

 

我們一同讀撒種的比喻。三類人對福音作出不同的回應,均不能開花結果,接著有第四個反應,神的道就生長起來。《馬太福音》第十三章是個重要的比喻, 它是全書的轉捩點,能看出門徒的形成及裡外之分,誰跟從神,誰離棄神,就在這經文以後揭曉。故此雖是個熟識的比喻,卻又是關鍵性的。我們當環繞三個問題, 來解釋這比喻。

 

在比喻跟解釋之間,耶穌似又再次離題,祂引用《以賽亞書》第六章,論先知蒙召及訊息,我們會問,難道耶穌講比喻會特意叫人不明白?門徒問祂為什麼用比喻呢。「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太十三13)接下來,祂引用了《賽六9-10》,耶和華差派以賽亞去宣講訊息,但以賽亞卻很可憐,祂被神呼召,神又對他保證沒有人會信主,一生總沒有果效。引用這段經文,又是什麼意思呢?以賽亞這樣強調是什麼意思呢?若耶穌深知沒有人會信主,為何祂到世間來呢?為何仍要傳道?難道祂早知人不會明,只是讓他們聽聽而已?

 

假先知的標記 ── 報喜不報憂

 

第二個問題是種子為什麼不生長?三種原因是撒旦、逼迫、世上的擔心。為什麼耶穌把擔心跟逼迫及撒旦相提並論?三者有什麼關係?第三個問題關乎結果子,有一百倍的、六十倍的、三十倍的。此中有何特別之處?當日人撒種後,會要求多少倍收成呢?講一百倍時,耶穌是否想強調某些事情?

 

為什麼在《以賽亞書》裡,以賽亞會這樣記載神的呼召?聖潔的神出現,以賽亞明白他無能,但訊息令他震撼,「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賽六 9-10)為什麼耶和華呼召時講這些話呢?我們當明白真假先知的不同,在舊約裡,真假先知所傳的訊息迥異。「他們對先見說:不要望見不吉利的事,對先知說:不要向我們講正直的話;要向我們說柔和的話,言虛幻的事。你們要離棄正道,偏離直路,不要在我們面前再提說以色列的聖者。」(賽三十10-11)

 

百姓要求假先知傳吉利的訊息,別傳審判、正直的訊息,因為他們需要安慰,卻不能面對罪惡。這不僅局限於《以賽亞書》的經文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這些先知向你們說預言,你們不要聽他們的話。他們以虛空教訓你們,所說的異像是出於自己的心,不是出於耶和華的口。他們常對藐視我的人說:「耶和華說:你們必享平安」;又對一切按自己頑梗之心而行的人說:「必沒有災禍臨到你們。」(耶廿三16-17)「看哪!耶和華的忿怒好像 暴風,已經發出;是暴烈的旋風,必轉到惡人的頭上。」(耶廿三19)「我沒有打發那些先知,他們竟自奔跑;我沒有對他們說話,他們竟自預言。」(耶廿三 21)真假先知有別,假先知傳安慰,真先知不會離開神公義、憤怒、聖潔、審判。在《以賽亞書》第六章,神呼召人作真先知,唯有經過認罪悔改,人才能得以復興,若教會只傳社會所愛聽的聲音,不會復興。面對自己的罪,方能與神親近。

 

有位美國學者講過這樣的故事。有位同性戀者到教會裡去,教會告訴他他沒有犯罪,也沒有犯錯,他就傷心地離開教會。他到教會裡去,原是尋求救贖,他深知自己所犯的罪,但教會不願告訴他所犯的罪。表面看來,教會為著他的好處,但最終教會毀滅他的靈魂,不能指出他的罪來。我們不能不提神的審判,不能不提到罪惡。每次教會復興,所傳的不是安慰人的訊息,也不是人愛聽的訊息,而是挑戰人對罪所作的回應。

 

十八世紀美國教會大復興時,當時的講章都圍繞著神的審判和人的罪。我念大學的母校是基督教學校,學生多是第二代的基督徒,多是父母要求他們念這所學校,他們對復興興趣不大,亦懷疑神的靈的工作,但神在其中也曾賜下多次復興。

 

認罪才有真復興

 

1995年,神的靈在美國不同校園開始作工。一次聚會裡,母校邀請了兩位弟兄分享神的工作,神的靈感動當天的赴會者。弟兄作了簡單的見證,同學們從晚上九時開始到翌日六時多,一個一個走到台前米高峰旁,公開認罪,把最污穢的罪坦白出來。聚會連續了四天,同學公開隱然未現的罪,甚至把一袋袋不良的光碟、雜誌和煙酒等違禁品拿出來,放在學校禮堂。神的靈開始作工,改變了無數的學生,令整個學校得到大復興。

 

這所學校曾經歷多次大復興,產生了很多宣教士。當他們在不同校園分享見證時,最少有二十家大學也舉辦認罪悔改的聚會。復興不能離開認罪,不能不提到神的憤怒,與神親近前,不能不跟罪惡隔離。什麼是罪呢?「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賽六9-10)

 

這段經文的背景,是烏西雅王離開世界,他是個好皇帝,但他也犯了罪,他離世前,沒有拆毀高處的偶像(王下十五)。聖經說「外邦的偶像是金的,銀的, 是人手所造的;有口卻不能言,有眼卻不能看,有耳卻不能聽,口中也沒有氣息。造他的要和他一樣,凡靠他的也要如此。」(詩一三五15-18),  節是全詩的關鍵,製造偶像的和敬拜偶像的人,都變成了偶像。

 

某電視節目訪問一位明星,他說別人把他當成偶像。沒有他們,他當不了偶像,反過來,他影響他們的價值觀,他們就跟他相似。偶像乃由人製造;偶像建立後,會反過來改變人!我們是一群製造偶像的群體,《以賽亞書》第六章所講的偶像,不是單單廟宇裡的偶像,「耶和華,你離棄了你百姓雅各家,是因他們充滿了東方的風俗,作觀兆的,像非利士人一樣,並與外邦人擊掌。他們的國滿了金銀,財寶也無窮;他們的地滿了馬匹,車輛也無數。他們的地滿了偶像;他們跪拜自己手所造的,就是自己指頭所做的。」(賽二6-8)在這段經文裡,前面的偶像指財富、馬匹、車輛,後面的指人手所造的偶像。

 

二千年前先知所講的,跟今天的需要一樣。財富、房屋、馬車都是身份的象徵,都是人手所造的。不單單是人們所敬拜的才是偶像,敬拜某物比耶和華更多, 以某物作為依靠,以之作為身份的象徵,那就是偶像。以色列敬拜偶像,自己也變作了偶像。我們的偶像是什麼?我們最怕失去什麼?什麼東西連神也不可把它從我們手裡奪去?是房子、工作、家庭、自尊?那是我們所依靠,人手所造,人所敬拜,用以鞏固自己的東西。有些人的偶像甚至是善事和事奉,他們作那些使別人尊重自己的事,以此為身份的象徵。

 

拆毀偶像,還剩什麼?

 

人生不停建造偶像,如果神把這些人手所作,藉以建立身份的東西一件一件奪去,我們還餘下什麼?神來拆毀我們的偶像,我們還剩下什麼呢?我們就是那些建造偶像的神的子民,有眼卻看不見每天神奇妙的工作,有耳卻聽不到神的話,有口卻不能見證神的恩典。每天我們只顧建造偶像,難怪我們變得偶像一樣。

 

在培靈會前,有記者問我,今次我在培靈會什麼令我感到最辛苦。預備講章不是最辛苦,最辛苦的是預備講章之後,如何處理自己的生命,那才最感吃力。每 一刻都看見自己的污穢,我該如何事奉聖潔的神呢?以賽亞事奉神,看見自己污穢,看見心中的偶像,若不將之拆毀,人在神國度裡就變得亳無用處。

 

第二個問題,《馬太福音》第十三章講過三種不結果的土壤,就是撒旦、逼迫及今世的憂慮,而憂慮似是較低層次。耶穌在第六章詳細解說憂慮,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能又事奉瑪門又事奉上帝,然後才講憂慮,(太六24-34)耶穌再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神不是吩咐我們當個輕輕鬆鬆、閑懶散漫的基督徒。我們憂慮什麼,那就是我們的偶像。心中的憂慮就好像「驗血」一樣,驗出我們敬拜神抑或敬拜瑪門。三種攔阻種子的東西之中,憂慮看似層次不高,但事實上是最高層次。當人見了鬼,就會找牧師。若人受逼迫,會謹守信仰,為主受若。但憂慮卻是灰色地帶,也是撒旦所使的最高招數,人們的煩憂跟撒旦及逼迫不同,我們為事擔憂,自己也不曉得已敬拜偶像。

 

今天我們為了什麼來禱告?可能為我們的偶像禱告得最多!健康、金錢、家庭、職業等…若這是我們的憂慮,後果不會比撒旦的攻擊來得少,也不會比在逼迫中不認神的罪為小。今天如果沒有電郵、傳真和電話,你還剩下甚麼東西呢?沒有這些可控制的東西,我們還剩下什麼?神正在我們心中工作嗎,現在是不是我們拆毀偶像的時候呢?

 

第三個問題就是三十倍、六十倍及一百倍問題。當時人只會期望幾倍的結果,正常生產是四倍至九倍,而三十倍、六十倍及一百倍,就是超然的成長。當我們看頭三類的土壤時,以為只要自己儆醒,不落入這些陷阱,就可以了,然而即使是好土,也不能結出三十倍、六十倍和一百倍的果子來,但若我們拆開自己,神就能造出超然成果!第十三章就是說明這個主題。

 

神的工作不受人所控制的,神國並不是倚靠人的能力。再看芥菜種及麵酵的比喻時,只要小小的種子、麵酵,神便能建立,問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參與神國度的工作。其實神不需要我們,也可以達致三十倍、六十倍及一百倍,若我們不參與其中,神國的奇蹟、神國的擴張便跟我們並無關了。

 

榮耀無比的事奉

 

在《以斯帖記》第一至第三章,皇后以斯帖不是好角色,她參與選美,取得了金飯碗。當上了皇后,卻不曉得猶太人所受的苦。末底改在外哀哭,她也不知道。神子民有難,末底改找她幫忙,起初她拒絕,免得自己性命難保,但「末底改托人回覆以斯帖說:「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斯四13-14)

 

這句話顯示了兩個要點:一、沒有以斯帖的參與,神也會興起其它人來拯救;如果她願意參與,那就是以色列人的轉捩點。二、神讓她坐在皇后這位置上,不是讓她享福,而是為了讓她來事奉神。神給我們安排了好職業,並非讓人過安逸的生活,而是要呼召我們,讓我們有機會事奉神,在神國裡有份。

 

我們若不肯獻上,就蒙損失。  

 

1981年我在港九培靈研經會上蒙召奉獻。當天我坐在閣樓,現在已忘了當年講道的內容,也忘了還有什麼原因叫我起來奉獻。只記得當講員呼召時,神的愛在我心裡湧現,我怎可以不愛神呢?當時我只是個中學生,不曉得詳細情況,也不知道什麼叫奉獻、蒙召,我只知道神的愛激勵我。我們是否響應,對神的國度影 響不大,神少了我一個工人,也算不得甚麼,但我能參與神的工作,卻是多麼的榮耀阿!


講員: 鮑維均牧師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