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屆 研經會 第7講

第七講  七十個七次

經文: 馬太福音 18:21-35

《馬太福音》第十八章論饒恕。前兩天讀《馬太福音》,曾問為什麼作者把不同的事蹟放在一起來?現在看十八章,從上文下理解這章的重要意義。

 

基督徒常把饒恕看作「課餘活動」,重要性次於救恩。今天從這段經文來看饒恕有何重要。這裡有幾個問題,「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太十八21)

 

這兩節是比喻的引言,比喻說主人饒恕僕人一次,免了他很多債。他得蒙饒恕後,見了小僕人,卻不肯免去他點點的債;就因他不肯饒恕小僕,主人就嚴懲他。引言說要饒恕人七十個七次,那麼主人為何不饒恕大僕人七十個七次呢?這比喻如何解釋七十個七次呢?

 

十八章的內容看似雜亂:一開始講到天國誰為大,然後講不要讓弟兄跌倒,再講迷羊的比喻(十八6)、教會秩序問題(十八10),最後又講到禱告(十八15)。經文之間如何銜接?帶出怎麼樣的訊息?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教會的中心就是小子

 

究竟饒恕有什麼重要的意義?是顯明基督徒的偉大?「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裡。」(太十八6)的主題不是犯罪,主題乃是「小子」。在教會和社會裡,有一群不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小子」,他們不受人注目,不被關心,但第十八章卻說要接待小孩子,就是接待耶穌。接著《太十八6》又講小子。教會當留意小子,如果我們令小子犯罪,我們就罪大惡極。

 

接著作者講迷羊的比喻,比喻說主人有一百隻羊,一隻走迷了路,究竟九十九隻羊重要,抑或一隻羊重要?這比喻不是講迷羊的幸福,也不是教導我們講福音,而是說主人對一隻迷失的羊、對迷失的小子的關懷。主人願意放下所有東西來尋找他。不是說小羊怕失去主人,乃是主人不能失去小羊,他關懷小子!《太十八 16-18》論到教會問題。教會讓我們想起牧羊人、建築物、行政架構、經濟基礎,沒有人曾說教會的中心就是小子。然而三段經文的著重點都是小子。

 

第一段:耶穌說人不接待小孩子,就是不接待祂;第二段;若人令小子犯罪,人就罪大惡極;第三段:教會不可失去那只羊。為什麼主人需要這只羊?讓我們再往下看。《太十八15》不是論教會紀律,而是教會所關心的問題 ──如何令信徒不致流失。「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太十八15)

 

若我們抽離文本,單看這段經文,那是講教會的純潔,為了罪人好處,就督促他,好叫他及早認罪,當然這樣解說沒有錯。然而經文強調小子的重要性,我們當盡力挽救,好叫我們不致令小子流失。《聖經》有另一段經文可與之作比較,記載在《利未記》第十九章,若有人得罪我們,我們當跟他談,不是糾正他的錯處, 而是叫我們心裡不致犯罪。我們常以超越的眼光來看《馬太福音》第十八章,我們不是小孩,不是小子,也不是小羊,更不是在教會犯罪的人,更不會以他們為教會的支柱。然而四段經文所講的剛好相反,教會的中心是小子,不要叫小子犯罪,否則,若他們犯罪、迷失,我們就不得了。

 

稅吏及罪人──主事奉的核心

 

經文論饒恕時,有小子犯罪,要採用任何方法來挽救他。「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若是不聽他們, 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太十八16-17)人常把這段解作處理犯罪弟兄的「步驟」:先罵他,他不改過就再帶幾個弟兄罵他;再不改過全教會罵他,最後仍不改變就放棄他。經文所講的剛巧相反。耶穌最愛跟稅吏及罪人談天,稅吏及罪人乃是祂事奉的核心,也是教會事奉的核心。

 

耶穌呼召稅吏馬太,法利賽人就問他為何祂跟稅吏在一起,耶穌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太九12-13)所謂的罪人就是那群接受福音的人,而耶穌對所謂義人並無興趣。

 

耶穌喜歡跟稅吏、罪人、外邦人相處,因此假若弟兄姊妹屢次不聽勸,不是就此放棄,而是要以他們為事奉中心,把他們當作外邦人和稅吏一樣,看為拯 救關懷的對象。我們不能失去他們,要把他們當作小子接待,如接待耶穌,努力不讓他犯罪,否則我們便罪大惡極。一百隻羊中,走失了一隻,那隻才是我們的中心。

 

教會的事奉中心,不是執事或牧師,而是最醜陋的罪人── 我們就是那群人。因此這段經文不是「踢走三步曲」,也不是如何審判犯錯的人,而是說當弟兄姊妹不能挽回時,我們當放下一切,繼續向他們傳講福音,要把他們看為教會中心,並把他們當作稅吏罪人一樣服侍。這樣我們就會明白為何還要談禱告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 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 18-20)

 

這段不是教導如何禱告,而是教導要「兩三個人一起禱告」,這是禱告的先決條件。假如教會不能辦妥《太十八15》所說的,就不能有兩三個人一起禱告,若每次出事,教會都厭棄小子,不能饒恕,不能看重小子,小子一一流失,教會中便再找不到人一起禱告,神也不會同在。

 

挽回許多小子,教會才有兩三個人的禱告

 

饒恕是十八章的高潮。這章是講論教會,要不斷改變期望和思想,明白教會的中心就是小子,才是教會最當最看重的。沒有他們,也就不能見證神的能力;饒恕罪人,向他們傳福音,不獨為了他們的好處,也為著我們,教會不能失去他們;要接待小孩,不叫小子離開教會,這樣才有兩三個人的禱告,神才在我們當中。

 

我們這樣理解這比喻時,就明白這比喻的逼切性。神饒恕我們,若我們不饒恕小子,教會便不會存在;若教會只看重義人,也不用再提教會了,因為教會的中心是小子,不是領袖,耶穌來乃是醫治罪人、外邦人及稅吏。

 

接著討論第二問題。為何在第十八章講誰為大?根源就是誰為大?誰為小?十八章說凡像小孩的,他就是天國裡最大的。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帳。才算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人來。當時的信徒必會明白有關的背景,那不是個普通人借錢的比喻,而是皇帝借人一千萬的比喻,普通人是不會借一千萬兩銀子的。主前63年羅馬將軍侵佔了巴勒斯坦地。此時起,猶太被羅馬控制,羅馬將軍徵稅一千萬兩銀子。因此這比喻是討論王權的問題。

 

本來王派人去收稅,收稅者負責把稅款收集了交給王。但有天王下令免收稅項,吩咐收稅者停收,他改變了制度,但收稅者不接受改變,不順服王的決定,自尊自大,照常收稅。問題的根源不僅是貪心和饒恕,而是不順服王權。

 

第十八章說天國裡誰為大,凡像小孩子的,才能進天國。僕人不肯接受上帝王權,自尊為大。聖經清楚告訴我們,只有上帝為王,祂才是審判者,祂才可以報應。《聖經》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我們實在沒有資格審判弟兄姊妹。

 

十八章講了兩個問題 ──小子及王權,我們把重點放在小子之餘,也要認清誰是君王。我們不饒恕小子,就是輕看小子,也不看重皇帝。

 

回到最初的問題:《太十八21-22》所提的七十個七次的問題。比喻不是說我們要不停饒恕,反是說明我們在什麼的情況下不能饒恕,在什麼情況下, 「直到七十個七次」饒恕是行不通呢?在什麼情況下神不能饒恕我們?哪怕我們做任何事,神都會饒恕,但除了一樣:當我們不饒恕別人。如此,神不再饒恕我們。為什麼?按照馬太的脈絡,由主禱文起,主饒恕我們就像饒恕其它人一樣。從十八章起講論饒恕,直至十架上的饒恕。不肯饒恕別人,就是不接受十字架道理。因為十字架的中心就是恩典和饒恕。

 

我們能敬拜神,因我們是被饒恕的群體。教會的存在就因著十架,教會所傳的就是饒恕的福音。我們常從個人化的角度來看復興,其實我們跟神的關係走下坡,常因與人不和。不能在人身上認定十架的關係,也難與神認定十架的關係。

 

認罪和解 ,復興之本

 

我曾兩次在波士頓主領夏令會,頭一次講與神親近。完結後我再將生命獻給神,但想到自已跟某人仍有嫌隙,我向神禱告,如果我禱告後睜開眼第一個就見到那人,我就道歉。豈料真的見到他!但我仍向神說讓我多等一會。出營後心裡不安,鼓起勇氣打電話給對方。原來他根本不知我惱怒他,但我仍求他饒恕。第二年再在波士頓講道,便提到聖徒的關係,不是為建立溫馨團契,而是為了拆毀弟兄姊妹的障礙,從而建立與神的關係。會上設了一段時間,讓弟兄姊妹互相寫信,彼此認罪和解。結果神的靈工作,每個人都在寫信,唯有這樣,才能拉近我們跟神的關係。

 

不能饒恕人,就不能叫神饒恕自己。王饒恕了大僕人,但大僕人卻不饒恕小僕人,主人的饒恕便沒有果效,就只停留在大僕人身上,不能傳給小僕人;同樣, 我們若不饒恕弟兄,十字架的能力停留在我們身上,阻礙了神的工作,神國的進程被這樣的人破壞了。十八章不是講論個人,而是講到教會。教會的中心在小子,教會看重小子,神的恩典才能承傳。沒有饒恕,神的工作無法進行,直接破壞神國的進程。

 

1955年,幾名宣教士在厄瓜多爾的部落宣教。他們先花了三個月,用飛機向土人投下食物及禮物,得到土人美好的回應,決定登陸。他們本來帶備手槍, 卻沒有用來自衛,結果被殺。他們的太太不肯離開,繼續傳福音,終使整個部族得救。一位宣教士太太知道丈夫離世時,說那裡的土人真是可憐,他們未能得聞福音。後來又從土人的口中得知,其中一名宣教士離世前說:「父啊!原諒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耶穌在十字架講了這樣的話,福音就是這樣傳到那個部落裡去。

 

在群體裡饒恕、恩典活出來時,福音就會增長。那就是十字架能力的彰顯,相反,人若不肯饒恕別人,就阻礙、敵檔、破壞神的工作,這些人不會得到上帝的饒恕。饒恕不是為了個人的心理健康,不是為了令教會更添溫馨,乃是見證十字架的能力,叫十架恩典的能力,在教會裡顯明出來。


講員: 鮑維均牧師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