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廿三>是大家喜愛的詩篇,因為它把舊約聖經裏神豐富的屬性,都濃縮在內。第一節形容上帝是供應者---- 「耶和華以勒」。第二節形容上帝是賜平安者------「耶和華沙龍」。第三節形容上帝是醫治者-----「耶和華拉法」。第四節形容上帝是同在者 ----「耶和華沙瑪」。第五節形容上帝是得勝者------「耶和華尼西」。
中國人謂「名師出高徒」,我把它改為「名牧出高羊」;為甚麼被耶和華大牧者所牧的羊是有福的?從五個角度思考。
(一) 偉大的神成為個人屬靈的夥伴
「耶和華我們的主啊,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祢將祢的榮耀彰顯於天……人算什麼,祢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祢竟眷顧他?」(詩八1-4)詩篇第八篇是以天地為舞臺、道具、劇本和對比。這邊廂是非常不配的個人,那邊廂卻是我的頭、靈魂、牧者與福杯;偉大的神竟與個人同行。大衛是詩人又是王者,他的詩篇像在邀請三千年後的信徒來,與這位王者一同瞭解天上的萬王之王,與祂同樂。在中國歷史上,君王的感受,平民無從知曉的。大衛身居王位,但經歷神的牧養,並以他濃縮的經驗來幫助我們,作我們的借鏡。任何人均可把上帝放在他生命中,視祂為供應者、賜平安的、安慰他的、與他同在的、助他致勝的(申六4)。
信仰是非常個人,極之親切;帝王將相,販夫走卒;任何性別年紀階級的人,都可邀請祂作你的牧者。保羅說:「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加三28)基督徒又是經驗主義者,在不同的地方,「我的牧者」會希奇地變成 ---- 我的亮光、我的拯救、我的山寨、我的高臺、我的磐石、我的詩歌、我的力量…。一輩子可經歷神不同的屬性,年長的又比年輕的經歷更深更豐。
(二) 全能上帝是祂兒女滿足的根源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廿三1)原文作「耶和華,我的牧者」,其間沒有動詞,是超越時間的;任何個人、任何團體,只要有上帝為牧便不至缺乏。心理學家馬斯勞研究:人類基本需要以滿足感為首,大衛三千年前就告訴我們:當耶和華成為你牧者,你就感到滿足,因祂就是滿足的源頭。雅各一生經歷神的牧養,臨終前祝福約瑟的兩子說:「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一生牧養我直到如今的神。」約瑟也經歷神的牧養說:「領約瑟如領羊羣之以色列的牧者啊,求祢留心聽…」(詩八十1)我們在三千年後,若同樣經歷這大牧者的牧養,有祂作我牧者,我就滿足。
有猶太拉比認為(詩廿三1)中的「缺乏」與「不缺乏」,是指屬靈需要,因神僕追求的不是世物。但下文即談到青草地和水源(詩廿三2),教人吃飽睡 足,這詩篇不單談心靈,上帝關注我們的需要,耶穌在福音書裏談麵包的問題比地獄的問題還要多。祂體貼門徒的需要,曾問小子們有吃的沒有?
除了談靈性,詩篇也觸及真正物質需要,從猶太人的角度來讀它,可以喚起人勿忘記祖先走在曠野四十年,沒有餓死。牧養以色列的神如今也必牧養我,使我躺青草地,領我水邊,甦我靈魂,引我走義路。神十分主動,人只有一個責任,就是隨祂脚踪行。大牧者知道草源和水源,緊緊跟隨,便能像天上飛鳥一般,不種不收也被養活(太六26)。我們豈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跟著祂便永不缺乏。
我一九八三年留學美國,並無獎學金,只得牧師一句話:「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詩廿三1)這節金句可充飢嗎?父母種田,還有三個兄弟!我才信主幾個月,在台大研究院攻讀;便安慰媽媽說,我既信了主,錢可能會從天而降哩!對她說這話時,有段故事浮現腦海-----二百萬人出埃及,在曠野漂流四十年,從沒飢困。又記得一句經文:「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來十三8)
媽媽暗笑我的想法,我再次向她肯定,那幫助以色列人的神也必助我。隨後從口袋掏出二、三萬台幣,是從獻金箱內收到指明給我的獻捐。出國前收到幾筆沒有署名的捐款,仍是不够。舍弟在糖廠工作,替我貸款。父母須按月代我歸還五、六千元台幣,但奇妙事發生----臺北有十位兄姊,每人每月拿一千,凑足一萬元,按月從臺北寄款至台南給我父母。父母如是者從「天上」出糧,每月償了六千多元貸款後,還剩三千多。最後,連父母也受感歸信主了!
我是家中首個信主的,出國後誰來領他們信主?神就是用了我不甚喜歡的方法領他們歸信主。無力負擔學費,父神就用他人相助,不間斷的奉獻,兩老經歷 「錢從天降」;直到我取得獎學金,通知兄姊們毋需再奉獻了。父母為我取得獎學金深深感恩,在台南買了大袋的桂元,寄給臺北的奉獻者。翻查舊信,竟發覺沒有 一封署名;基督徒行善真是左手不讓右手知道,與一般人要將名字刻在寺廟的柱子上不同;後來只找到一個「耶和華以勒」的代名詞。父親說這代名詞較似人名,就把桂元包好,上面寫著「耶和華以勒」收,把郵包寄出。
我出國十多年,上帝從沒有叫我缺乏;祂的供應,堅定我日後獻身傳道。這位曾在曠野地,幫助二百萬以色列人沒餓死的真神,也深知我們的需要。
(三) 孤獨與險惡成為神同在的觸媒
神會使我們靈魂甦醒,引導我們走義路,作我們的主(詩五十一)。好人不好作,義路不好走;行過死谷就是指走進險惡地。神沒有應許你天色常藍,孤獨、困難、險惡難免,但關鍵在乎神與我們同在(詩廿三4)。開首幾節第三人稱的「祂」,現變成了第二人稱的「祢」,好像約伯所說,從前風聞有「祢」,如今卻親眼看見 了「祢」(伯十二5)。從第三身的「祂」,轉為非常貼切和親近的「祢」,透過死谷,幫助我們緊貼神。困難是信徒成長必然的元素。杖是用來保護羊羣免受獅子、老虎所傷的;竿是管教羊羣不至迷路的。何時有災難,何時有神同在;最危險是孤獨地走。
慕廸有位作曲的同工,1892年聖誕節在德拉瓦州河畔乘船,大家請他唱歌應節,他便唱:「我的牧者,幫助我,引導我經過死蔭的幽谷。」嘹亮動聽,大 家拍掌喊說:榮歸上主! 然這時有人從艙底走上來問說:「弟兄,你參加過南北戰爭沒有?」弟兄答曰:「有。」他又問:「請問1862年某晚,南北戰爭打得激烈的時候,你有否在某處站崗?」答曰:「即使三十年前,我還記得那個晚上…那時我獨自一人,為甚麼你會曉得是我?」他又答上說:「你是北軍,我是南軍…就在那晚,月亮照在你的臉上;我躱在暗角,正要射殺你時……你便開腔唱起歌來,所唱的就是剛才唱的那首歌,也是我自小詠唱的詩歌。可惜長大後我離了主;當下為了生存,便舉槍要射你,但明天會否同樣遭人射殺也未可料。舉槍之際,聖靈感動我,制止我…歌聲停在那裏,我禱告接受主,回歸父的懷抱。卅年前我開始找你,要告訴你歌聲使我不扣槍鏜。」
卅年前若非上帝介入,人早已命喪。他雖然行過死蔭幽谷,也不怕遭害。
(四) 正確的對焦使困境成為屬靈的祝福
神不保證你不遇仇敵。詩篇廿三4-5兩節中有點差別;第4節說,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但不怕遭害,說得比較靜態,比較廣義;而第5節較為動態,是活生生的。問題出現時,可能是仇敵,可能是不公;但怎能勝過仇敵?是像摩西四十歲時用拳頭、用血氣、用肉體的方法去替天行道?原文聖經特別描繪一幅畫,近景寫筵宴的桌子,遠景寫敵人,這時你看見的焦點在上帝祝福帶來的桌子,抑或敵人? 大衛提醒我們不要看敵人,若焦點放在敵人身上,便看不到神的工作。若對焦於上帝身上,便能經歷第5節所說的擺設筵席,敵人便變成遙遠的威脅了。焦點對準上帝,便覺敵人站得遙遠。
1907年,紐約有座首都人壽大廈(Capital Insurance),是當時世上最高的大樓,共五十五層高。老闆以之為傲,竣工時到頂樓去瞭望四境。然升降機只能到達第五十層,其餘五層爬樓梯上去。老闆到了頂層遠眺,正在看得心醉時,忽覺雙腿發軟;愈往下望心愈顫,總工程師便提他向上看。他立時把頭擡高,便覺風平浪靜。求主幫你要在困難時對焦於神,看見神就不見敵人,看敵人就看不見神。恩惠慈愛追著你(原文),你到那裏就追到那裏;前面有神,後面有恩愛。你就像三明治一樣,水火不侵。
慕廸說這是很個人的詩篇,很有空間感。在敵人包圍下,前面有耶和華,後面有恩惠慈愛,大衞描繪屬神的百姓,被神以各種渠道包圍;並且包圍的管道正確對焦,就算有仇敵、困難、壓力與逼迫,也毋需以血肉之氣對抗。只需交託、仰望、禱告;上帝便介入;逆境變祝福。正確的對焦,叫困境變為屬靈的祝福。
(五) 名牧出高羊,引領信徒得永恒的歸屬感
<基督論>題及羔羊,詩篇廿三篇中的羊羔其實預表耶穌,前一篇說到耶穌受難前的禱告和交託,也就是預表受難的彌賽亞(詩廿二1,7-8,18)。後一篇說到主的再來(詩廿四7)。猶太拉比這樣說,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詩廿三6),應作我且要歸回耶和華的殿中。詩篇廿三篇也有彌賽亞的痕跡;馬丁路德把篇中的青草地、溪水旁和義路;杖和竿、筵席和油等名詞都讀作「道」,那麼,基督便躍現紙上了。新約聖經把舊約聖經中神的五個屬性,包括「耶和華以勒」、「耶 和華沙龍」、「耶和華拉法」、「耶和華沙瑪」和「耶和華尼西」都濃縮在其中。「耶和華以勒」──供應者,耶穌自稱「生命之糧」。「耶和華沙龍」──賜平安者,耶穌所賜的平安是世人所不能奪去的。「耶和華拉法」──醫治者,福音書記載耶穌四出醫治病人。「耶和華沙瑪」──同在者,以馬內利,當我們到處去傳福音,使萬民作祂門徒時,祂就與我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耶和華尼西」──得勝者,保羅感謝上帝常帥領我們在基督裏誇勝。(林後二14)
耶和華以勒、耶和華沙龍、耶和華拉法、耶和華沙瑪、耶和華尼西…濃縮在詩篇廿三篇,更把新約耶穌基督的屬性,全部透過羊與牧羊人的暗喻反照出來。耶穌降生時四野都是牧羊人,基督的降生乃為牧養我以色列民(彌二12-13)。耶穌說祂是好牧人為羊捨命(約十11)。「因為寶座中的羔羊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神也必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啓七17)寶座中的羔羊成了牧人,牧養新約屬神的羣羊。天父──大牧者賜下羔羊,牧養我們這些在基督裏的人。心理學家馬斯勞所說,安全感、滿足感、歸屬感,甚至於自我實現,都要透過十字架釘痕之手。困難時只要向著主對焦,他便同在,引導你進入永生,經歷恩惠慈愛。
1990年春,我踏足耶路撒冷,一天全團人坐車往伯利恒。駛到一處路口,有一大羣羊跑過來,司機就給楞住了,因為等那二、三百隻羊走過很費時,欲伺 機左穿右插。牧羊人就站到T形路口的正中,把手舉起,示意誓死保衛他的羊羣。他在那兒撑著活像一具十字架,身後的綿羊、山羊;肥的、瘦的就都慢慢從他背後走過。最後走過的是些受傷的、瘸腿的和老弱的,牧人撐在那兒,直到每一隻羊走過,才放下手來繼續領他所愛的羊往前走。
我真的深受感動,登橄欖山的一晚,我立刻寫信安慰身在美國的一位姊妹。她的人生很苦惱,婚姻、經濟都陷困境,我鼓勵她說:就算再困難,那大牧者釘痕的手必然託著你;即使你是最後走過的一隻羊,祂必等你安全走過才把永生門關上。求主幫你不要單單聽道,乃要為祂所牧所愛,現在就對焦、仰望、跟從、事奉罷!
請低頭祈禱:
「….主阿,我需要祢,求祢幫助我,改變我的眼光。更新我,赦免我,我要走祢的路,服事祢.…祢是救我們的主,求助我們走義路,脫離罪惡的敗壞;幫助我們在逆境中放下血氣之勇,舉起目光,看見祢在寶座上,祢是真神…信靠祢,事奉祢,跟隨祢,敬拜祢。讓祢名在我們生命中得榮耀,特別使用在我們當中獻身的,成為別人的牧者;牧養受傷的羊羣…奉耶穌基督得勝名字祈求,阿們!」
講員: 吳獻章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