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我深入思想如何跟隨基督,如何回歸基本。
耶穌發出簡單的呼召,叫我們跟隨祂,但我們的社會正日趨複雜。昨天我們先從曠野說起,我們不是依靠口舌來跟隨主,而是以生命、以行動來跟隨,而且是在安靜中貼近神的心意,與主生命相連。信徒進入曠野,就是進入安靜,與主貼近 ,也是靠主恩賜,看清自己、勝過撒但的歷程。
接著耶穌出去,祂的行動與默想能同時進行,叫我難以想像。有一次,滕近輝牧師接連講道五次,我問他可感到疲倦,他說他講道之際,也是他休息之時。真正事奉主的人,隨時貼近主,神的靈把他托住,即使行動中也貼近主。耶穌走遍各城各鄉,教訓人,醫治各類的疾病,宣講天國的福音,連最黑暗的拿弗他利,他也走過。祂不是坐著等候有需要的人,而是主動出擊。今天,我們跟隨主,也當走遍各城各鄉,不是乾等未信的人到教會來。
此外,當耶穌教導人時,也是向文化發出挑戰。「文化」是什麼呢?錢穆先生說:人的文化是他的價值觀念,是他的生命的素質。「文明」是「文化」的外顯, 文化是深沉的,而文明則是外顯。福音是屬乎個人的,而文化則是集體的。公司、城市、青少年、老人各有自己的文化,那是指他們的素質價值。耶穌時代,家庭是文化的塑造者。某些信念和處事方式,代代相傳,學校、家庭、公眾、空間都塑造文化。耶穌走遍各城各鄉,不單在聖殿、會堂教訓人,也到山上、街上或其他公眾的空間裡去。耶穌在沒有現代科技協助下,利用公眾空間,挑戰當時的文化建制──法利賽人及文士。後者控制昔日的教育,宗教及文化意識。
我們今天被召往廿一世紀這平台裡去,將心靈滿有創傷的人帶到基督跟前,逐一將他們醫好。我們正跟文化作戰,又不可放棄文化的平台。當張曉風寫第一個福音話劇時,她遭人責罵,不過她說自己是將話劇從撒但手裡奪回來。三十年前,在街頭的287份雜誌及101份報紙中,沒有一份代表基督徒的聲音。我們發行突破雜誌,發行商見內裡不涉及明星、跑馬,便不願發行,最後覺得封面特別,才為我們發行一期。
耶穌不是無的放矢,祂把握當前文化的情況,曉得法利賽人有七禍。廿一世紀救贖文化的戰爭又如何呢?人常以「後」字來形容廿一世紀,如後現代、後共產、後基督教文化,那是指什麼?我提出三個重點,總結廿一世紀的特色,並從聖經看耶穌的話是如何回應。
個人主義極端化
這時代是個人主義極端化的時代。我到上海街頭步行,叫我震驚,那裡有如紐約曼克頓,遠較香港更為後現代。每個廣告招牌,都總寫上「我」字,街上年青人更為醒目,叫香港人自卑。那是個 me generation ,後現代主義將個人主義極端化,人只會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感覺。在這包裝的世界,當人只按著自己的眼睛感覺作決定,便容易墮入陷阱。香港的流行曲能影響華文世界,美國領導全世界潮流文化,日本、韓國文化也在興起,影響各地。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本書,由Randy Frazee著 The connecting church 。Randy Frazee是美國南部牧師,他說美國是世界的強國,文化最為先進,然而也是最孤單的國家。跟這書相關的共有六、七本書,均有 connect 一字, connect 是指結連,生命的相連。今日這一代是斷了線的一代,基督徒心理學家Larry Crabb也寫了一本書,名為 Connecting ,叫我感到震撼。他教導兒子多年,但兒子在外頭幹了古怪的勾當,兒子對Crabb說不認識他。有一天,他三位好朋友找他,又說Crabb只說了頭腦的事情,從不曉得他心中想什麼。可見心靈上全然斷線,人由成長過程起,從沒有跟別人作深入接觸(包括家人父母),沒有人認識自己,從沒有給人信任的驚喜,沒有愛與被愛的喜悅。
二千年前,主耶穌已知道我們將陷入這個難題,祂四圍行道,有一次祂的門徒及眾人從各城各鄉湧來,細聽祂如何演繹當代的文化及回應,就是馬太福音所載的登山寶訓。現在我嘗試將其次序略作改動,共列出三個要點及一個根基。馬太福音的聽眾是猶太人,故說猶太人如此如此,《路加福音》則略去猶太人部份,成了登山寶訓的省略版本。Eugene H. Peterson在其著的 The Message: The Bible in Contemporary Language 中說:
But it's trouble ahead if you think you have it made. What you have is all you'll ever get. And it's trouble ahead if you're satisfied with yourself. Your self will not satisfy you for long. And it's trouble ahead if you think life's all fun and games. There's suffering to be met, and you're going to meet it. "There's trouble ahead when you live only for the approval of others, saying what flatters them, doing what indulges them. Popularity contests are not truth contests--look how many scoundrel preachers were approved by your ancestors! Your task is to be true, not popular.
當代其中一個錯誤的理念,就是誤以為人最重要的是擁有多少。人所擁有的實在是不可靠,人以為自我可以得著滿足,其實自我永不能真正滿足人。人以為最重要是能盡歡,然而世界苦難卻終必追上你。真實的世界不止於追逐歡樂。此外,人以為成功就是看有多少人稱讚你,有多少人欣賞你,有多少人喜歡你,然而人最重要的是真誠,不是出名,不是得著眾人的歡心。中文聖經譯得不俗:「你們飽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飢餓。你們喜笑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因為他們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這樣。」(路六25─26)
耶穌的虛己文化
廿一世紀的文化包括極度個人主義和不結連。什麼也講求個人的成功,有人曾問我:「你在哪裡居住?」、「你的車子是甚麼牌子」、「你僱了司機沒有?」人藉這三個問題就把人定位。在中國大陸,人更直接了當,他們問你:「你在哪個單位工作?」、「薪金多少?」人憑什麼來衡量人的價值呢?人追求富足、過癮、 歡樂。將人變成了化學品,藉葯物來調教人的感覺。自克林頓(Bill Clinton)起,領袖再不是以原則來領導,而是講民意,藉著事功來推高民望。「九一一」事件後,百分之九十的美國人極度憤怒,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認為應該開戰,戰爭有助提升民望,布殊就以此下了決定。然而耶穌舉目觀看眾人,說貧窮的人、饑餓的人、哀哭的人有福了,被人恨惡、拒絕、辱罵、丟棄就有福了。那是虛己的文化,跟現代追逐個人成就的文化截然不同。
耶穌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與貧窮的人認同。馬太福音譯為知道自己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曉得為自己的罪哭泣的有福了,承認自己貧乏的人有盼望,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曉得自己所追求的,不再是短暫而是恆久的。被人恨惡的人有福了,因為說了不中聽的真話,被視為愚人,然而天國卻是他們的。前面提及的 Connect ,是指與神連結。然而,駱駝穿過針的眼,比富人進神的國還容易。人愈以為自己了不起,感到自己有錢、富足、聰明,就愈難跟隨基督。
我曾遇見一位白髮老人,是七十歲的加拿大人,有心專門照料傷殘人士。他出身名門,取得博士學位,進入多倫多大學教書。神呼召他放下一切,他就回法國小村莊見家人。他先接待兩個傷殘人士,學習幫助別人抹身,發現他們對神的愛有反應,雖然智商不高,卻滿有靈性及尊榮。今天,全世界共有廿五個國家設有這些家舍。那位老人家就如基督放下自我,貼近神,似乎愚昧,但是神的恩典憐憫卻臨到他身上。
我們要擺脫表面成功,歸回虛己的文化,看似愚蠢,實在不愚拙。
捨己文化,與神連結
這時代也是追求個人權益的年代。別人待我好,我便待人好,全以自己為中心。可是主說要愛自己的敵人,當人打你的左臉時,你把右面的臉也伸出來,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任由別人踐踏。這是否愚昧呢?南華早報曾以Ordinary Person Ordinary Name來評鑑謝婉雯醫生。她的上司是我的好朋友,說她毫不顯眼,別人不願為的,她悄悄地助人一把。「沙士」瘟疫來臨,人人退縮,她卻願意上戰場,明知很危險,卻甘願承擔工作,她是世上不配有的人。她改變了香港的醫療文化。因為在一間很大很黑暗的房間中,一點燭光就改變一切。文化轉變不一定依靠群眾,有時只要有基督捨己的生命,一人站出來便成大事。
這也是個專講個人批判的年代,人們只知指指點點,去掉別人眼中的刺,自己置身事外,批評別人,叫人體無完膚。耶穌吩咐我們不可論斷,要先看自己眼中的樑木。也不可定人的罪,因為只有神才可以定罪。
虛己的文化跟神相結連,捨己的文化跟周圍有需要的人相結連,律己的文化則跟自己相連結。且看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被囚廿七年,廿七年後倫敦街頭依然有人要求釋放他。後來我看了他的傳記Long Walk to Freedom ,神在他被囚的生涯裡改變他,將他擊倒,叫他發現暴力不能解決種族仇恨。出獄後,人批評他欠缺了從前的厲害。竟跟五萬名極端黑人講和平, 以愛、饒恕、和平來解決衝突。他太太及親近的人覺得他愚蠢,便離棄他。可是耶穌說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無知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沒有根基。文化的基 礎乃是遵行神的話,就如聽見祂的話就去行的,好比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
講員: 蔡元雲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