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屆 講道會 第5講

第五講  同動同靜:廿一世紀的屬靈操練

經文: 路加福音 10:1-11:54

感謝主,昨天周牧師跟我介紹一位九十二歲的老會眾,由第一屆培靈會至今,她都參與,叫我非常感動。神恩待香港這城市,她雖經歷風暴,但仍有不少兄姊渴慕基督,為此地祈禱,期願他們的生命成為我們的激勵。

 

耶穌說了許多話,做了不少事,而跟隨基督的人務必明白祂心裡的感受,以免我們將次要的事情放在首位,在紛亂裡迷失了自己。

 

讓我們藉著下列經文來思想廿一世紀的屬靈操練:

 

「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接他到自己家裡。他有一個妹子,名叫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聽他的道。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進前來,說:主阿,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麼?請吩咐他來幫助我。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十38-42》)

 

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耶穌對他們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 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麼?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路廿四25-27,45》)耶穌被釘十架後,謠言四播。在以馬忤斯的路上,兩個門徒遇上耶穌,卻不認識他。耶穌反問他們發生了什麼事,門徒感到稀奇,祂竟不知那幾天所發生的事。我們就如門徒一樣,對世事瞭如指掌,卻唯獨不知耶穌正活在我們身邊,跟我們說話。

 

我們總想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然而若不藉著神的話語,卻不能解釋世情。這八個早上說明廿一世紀的特色,這是處境,但切勿讓處境分我們的心。若要明白這年代,就得先擁有基督的眼光。歷史學家、報章、電視台都各有立場,然而究竟廿一世紀是個怎麼樣的世紀?有人認為這世紀將會產生全球宗教復興,回教將會急速復興。另外,美國加州統計,三分之一人信奉新紀元運動,書籍、電影都具新紀元色彩。東方宗教復興則具實用性,而後共產國家經歷物質上的改變,南韓、中國都經歷宗教復興。在最幽暗的時代,人心歸主,帶來真正復興,蘇聯解體後,人們亦真心信主,非洲亦有全族人歸主之事。

 

在這混亂的狀況裡,如何跟隨主?屬靈操練又當如何?我曾向大家推薦Dr. Parker J. Palmer所著的"The Active Life: a Spirituality of Work, Creativity, and Caring"。作者提出To be fully alive is to act,從人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們的信仰。《雅各書》論真正的信仰,見於人愛心的行動,真正的敬虔見於人接待孤兒寡婦。耶穌不時在作工裡進作屬靈操練。不過,To be fully alive is to contemplatecontemplate指安靜,無聲的,與神同在,有譯作貼近神,靜中與神深交。我們不可在行動中迷失了自己。

 

廿一世紀乃是講求速度的年代。活得匆匆忙忙,沒有空間對事整理反思,便忘記所發生的事情。屬靈操練需有空間獨處,耶穌傳道以前,進入曠野四十晝夜。 後來耶穌名聲四播,很多人找祂治病,就在那時,祂又退到曠野去,或許現代人評為太浪費時間。路加將這些片段也記載下來,因他強調耶穌是人子,有血有肉。另外祂領門徒到山上去,改變形象,進入雲中。門徒懼怕,感到貼近神而生的敬畏。耶穌與門徒在安靜中,神讓他們看見榮耀。見到榮耀,便輕看眼前的苦難。此外, 門徒察覺耶穌經常祈禱,祂在一處地方禱告,門徒問如何禱告,祂便教導主禱文。上十架之前,祂並不是忙碌地勸人歸主,而是在客西馬尼園祈禱,那裡是個安靜、隔離的地方,與神相遇。

 

近來我常見到兄姊在地鐵、火車上看聖經,我們也當單獨跟主約會,騰出空間來獨處,繁華鬧市也可尋找安靜的地方。祈禱乃聆聽神的聲音,藉聖靈來進入神的話。人的心易被所見的東西拉扯,對著聖經,也會胡思亂想,心內未能安靜。馬利亞坐著,對著耶穌,不分心,選擇那上好的福分。門徒到山上去,也沒有分心,單單專注,朝見耶穌。

 

分心是很危險的。我回港後,試過上午在醫院工作,下午在突破作工,晚上到輔導中心去,後來某師傅教導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人當「歸回」「安息」,將心給祂。用不著忙忙碌碌,叫自己喘不過氣來。獨處乃是香港人極大的危機,你的山在哪裡?你的客西馬尼園在什麼地方?耶穌在世時,他僅得三年傳道時間,完成使命,尚且知道不可以只顧作工,何況我們呢!

 

有增長,無深度

 

另一問題乃是「嘈吵」,那是內在的。今天介紹一本書籍,名叫《屬靈操練禮讚》,作者叫Richard J. Foster,他的另一著作是    Prayer   。祈禱是將心底的話毫不保留地向神傾訴。祈禱也是聆聽。有人說《路加福音》是祈禱的福音,不少篇幅記述耶穌禱告和教人祈禱,也有跟祈禱有關的故事。耶穌的祈禱,乃是等候天父的話。祂揀選十二門徒之前,到山上去整夜祈禱,小心翼翼。被釘十架前,祂進入客西馬尼園,心內掙扎交戰,想挪開苦杯,但祂繼續聆聽,最終祂說不是照自己的旨意,乃願成就父神的旨意。

 

祈禱乃是聆聽。可惜不少團契導師只教安排週會。我們更需要心靈導師,跟他一起禱告、等候,一起思想內心不同的聲音。當兒子跟我談他升學時,我著他去祈禱,自行聆聽神的聲音。其間或會聽錯,就讓我們如Andrew Murray所言,多跟基督一起在祈禱學校裡學習。在嘈吵的環境裡,學習聆聽,常常禱告,不可灰心,如寡婦在半夜裡向不義的官伸冤。祂又教我們不可跟法利賽人一樣,藉祈禱來向別人說話。就讓我們細讀《路加》,從中領悟如何祈禱,如何聆聽。

 

司徒德牧師(Rev. John Stott)是我所尊重的牧者,年屆高齡。上次到香港短暫停留,有幸跟他會面,便問他周遊列國,觀察世界各地教會有甚麼現象,他安靜一會兒,只說了三個 字,叫我忘不了。他說:grow without depth(有增長卻沒有深度),人活在這世代,似有所感,卻不讀聖經,教會似興旺,聖經教導卻是貧乏。

 

全球首富Bill Gate著有"Business @ the Speed of Thought",他說做生意最要緊的是快速,速度主宰了一切,什麼都掌握在你的指頭,人平均瀏覽一個網站只停留10分鐘。有同事曾邀請我擔當網上的生命師傅,定期將稿件上載網上,他提醒我每篇只限200字。這個世代,人們似知道許多事情,究其實甚麼也不知。他們不閱讀,也不讀聖經。馬利亞安靜地貼近耶穌,在心底記下耶穌所說的話,因此主稱讚她。兩個在以馬仵斯的門徒知道不少,後來還成為教會的領袖,然而他們卻不曉得發生了甚麼事,他們跟隨祂三年,還是不明所以。於是耶穌從摩西和眾先知起,重頭申論。

 

耶穌復活後四十天,就是跟門徒惡補,開心竅叫他們明白聖經。聖經是我們的必讀書,當明白其間的背景,不宜只翻一翻,只曉得一、兩節經文。神藉著聖經引導我們進入豐富。

 

獨行與同行

 

我曾跟大家談過"connect" connect是一個關係。Disconnect是這個世代其中一項特色,連基督徒也是如此。「獨行俠」的基督徒是很危險。耶穌在世時,祂也不獨行。祂先貼近天父,也挑選門徒跟祂同行。祂領門徒到客西馬尼園祈禱,他夥同門徒往前,邀請他們一起儆醒,說罷祂獨自一人禱告,其後祂回去,又看見他們睡著了,便叫 醒他們一起禱告。

 

祂在世時,渴望跟門徒一起祈禱,此外,祂也跟馬大、馬利亞、拉撒路成了好朋友,祂珍惜彼此的關係,建立群體。群體指基督的身體。我們當緊貼基督的身體,若互相隔絕,便生危險。不少人在教會裡也感孤單,崇拜結束後,猶如戲院散場一般不認識信徒,不知誰是我們的弟兄。我們當有群體操練,彼此認罪、一起敬拜、一起慶祝。潘霍華著"Life Together"是論及群體的書中最好的。作者說曉得獨處,也要進入群體,否則沒有守護者,總以為獨處時所想的便是對。若不曉獨處,也不能進入群體。否則,即時跟人交談,也只會敷衍了事。我們總要在愛中彼此建立。信仰不僅是個人的事,我們當與神相連,與體肢相交。

 

耶穌洗過門徒的腳,吃過聖餐,路加記載門徒仍在爭論誰是最大。在這年代,香港最流行的名詞是競爭力。競爭實屬必然,耶穌說誰願為大,就作眾人的僕人。這個操練實在困難,做基督徒愈久,在教會裡變得指指點點,愈覺得要受別人的服侍。耶穌不是把門徒關起來,而是著他們出外服侍。人面對不測的環境,就會顯出真我,唯有這樣,才有真正的操練。

 

在講求效率的世界裡,人當創造空間,獨自與神相處。在嘈吵的世界裡,人要學習聆聽。在忙亂浮淺的世界裡,當培養生命的深度,藉著聖靈的恩典,進入神話語的深處。在「斷線」的年代裡,別忘了我們要在群體裡成長,彼此看守。在競爭的世界裡,神差派我們服侍眾人,作眾人的僕人。但願我們在廿一世紀真心跟隨主。


講員: 蔡元雲醫生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