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屆 講道會 第9講

第九講  今生與永恆 -- 灑脫而進取的生命情操

經文: 哥林多後書 5:1-10

1我們知道,如果我們在地上的帳棚拆毀了,我們必得著從神而來的居所。那不是人手所造的,而是天上永存的房屋。2我們現今在這帳棚裡面歎息,渴望遷到那天上的住處,好像換上新的衣服;3如果穿上了,就不會赤身出現了。4我們這些在帳棚裡面的人,勞苦歎息,是由於不願意脫去這個,卻願意穿上那個,使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滅。5那在我們身上完成了工作,使我們達成這目標的,就是神。他已經把聖靈賜給我們作憑據。6我們既然一向都是坦然無懼的,又知道住在身內就是與主分開7(因為我們行事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8現在還是坦然無懼,寧願與身體分開,與主同住。9因此。我們立定志向,無論住在身內或是與身體分開,都要討主的喜悅。10因為我們眾人都必須在基督的審判台前顯露出來,使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到報應。」《林後五1—10

 

今天我們繼續討論本段經文的寶貴資訊,我們不能改變四面受敵的困局,但卻可以藉不被困住的生命來面對,那是轉化的屬靈生命。我們不怕面對死亡的感覺,讓嶄新的生命力在死人身上生發出來,以致我們可以面對最艱難的逆境。我們有著新的創造的生命,跟從前不再一樣,以致我們可以承擔尊貴的託付,擔當神和好的使者。

 

今天,我們再看肉身轉化的生命,從今生邁向永恆的張力。在這段經文所論及的乃是肉身的死,今生的死亡及永恆與主同住的真理。基督徒擁有永恆的生命的盼望,教我們生活態度有何不同呢?保羅從三方面作回答,他欲扭轉我們人生態度,人若真知道我們將來如何活在天堂裡,我們今生便有截然不同的態度。

 

一.不再需要「歎息勞苦」《1—5

 

這裡形容了兩次「歎息」及「勞苦」,人生本來充滿了勞苦,但保羅說若我們曉得我們在天上有永恆的住處,又深信神已為我們存留,就再用不著歎息勞苦了。

 

1.兩個對比的喻意

 

保羅用了兩個對比的意象,一為房屋 -- 地方的帳棚及天上永存的房屋;一為衣服 -- 舊的衣服及新的衣服。房屋指我們棲身之所,代表了安全感,衣服則代表了人生命的氣質。

 

人生滿有歎息勞苦,保羅是織帳棚,帳棚本是好的,無人願意離開,只要有帳棚,我們便會安全,但若將帳棚跟天上的房屋來作對比時,前者顯得短暫,至於天上的房屋,保羅則冠以永存來形容。我們在帳棚裡的人歎息勞苦,無人願意拆毀帳棚,故此沒有人甘願放棄今生的安全感。不過當我們看見天上的房屋時,我們不再需要擁有這帳棚,並願意拆下這個,也不會感到可惜。

 

我讀過一本美國宣教士的傳記,她原本在美國熱心事奉,也有一位深愛她的弟兄,彼此談婚論嫁。她多次聽聞神呼召她到中國傳道,但未婚夫卻沒有打算到中國來,以致惹來互相爭吵,最後她只好放棄婚事,跟他分手,預備往中國去。她寫了這樣比喻:若房中黯然無光,只要有一小小蠟燭,人會傾盡全力去保存蠟燭的光輝。但當清晨陽光從窗戶射來,滿室光亮時,小小蠟燭就變得毫不足惜。

 

無人願意脫下這個,但若願意穿上那個時,我們就可以撇下地上的帳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蠟燭,不容易叫人撇下,唯有我們看見天上的房屋,永恆的房屋遠勝於自己所擁有的安全感,我們才會曉得吹熄蠟燭。

 

2.不是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

 

保羅再論及第二個對比,我們在帳棚裡歎息勞苦,但我們渴望遷到天上那裡的住處《2》,就如披上新的衣服。我們應定睛仰望永恆的生命,那時我們再沒有眼淚痛苦,一切變成完美,我們遙望那天,今生的遺憾都要過去。有人因著沒有幸福的家庭而遺憾,有人未尋得好伴侶而遺憾。而我則因著無法跟小女兒正常地相處而感遺憾,小女兒嚴重弱智,因著她的病,只要有人跟她一起吃飯,她就會將桌上食物全數推開。保羅說只要我們看見天上永存的房屋時,今生的遺憾終會過去,叫我得著盼望。雖然小女兒弱智,但她曉得祈禱,亦已決志信主。我深信將來我們在天堂相遇時,一切都會轉化。我們坐在一起,再不怕她打我,那時,她也會表達自己。當我想起天堂情境時,叫我再不遺憾。即使今生我們沒有幸福的家,在天堂裡,眾聖徒是一家人,愛也變得完全,父母只不過是天父之愛點滴表現,天堂裡,我們享盡無法從人間父母獲得的極盡的愛。夫妻之間的愛是神愛點點分享,天堂裡眾聖徒之間的分享、關懷、瞭解遠超世上幸福的夫妻,人與人之間都享有最完美婚姻關係。保羅渴望天上的房屋,脫下地上的帳棚,叫人再不歎息勞苦。

 

二.「坦然無懼」的絕對把握《6—8

 

1.保羅的「換衣服」策略

 

2》提及好像換上新衣,不是指除下舊衣,穿上新衣,應是蓋上之意,因而不致赤身,引來尷尬。新衣代表將來在天堂生活的情操,舊衣服就是現在生活的狀態。保羅以為耶穌快快回來,他不是等待死後才換上新衣,倘若耶穌在他仍在人世時回來,則他豈不是穿著舊衣服來面見祂?即是他所說的赤身露體。所以他早已披上新衣,好叫新衣吞滅了舊衣服,不論耶穌甚麼時候再來,我們何時離世,也不會束手無策。在今生早已作好操練,預備天堂生活。聖靈的生命就在我們生命裡,神就在我們裡面,叫我們今生經歷祂的大能,叫我們不再陌生,甚至渴望天上的住處,「渴望」代表心靈上的準備。

 

2.「坦然無懼」(tharrein) -- 不再「貪生怕死」

 

保羅在《6—8》曾兩度提及「坦然無懼(tharrein)」。這幾節經文於文法上實為一句話,住在身外,便要與主分開,但他寧願身體分開,與主同住,兩句有對比含意,住在身外,仍未離世,不能跟主面對面,他寧願跟主面對面,不介意離開身體或是死亡。中間插入《7》,按上文下理言,文法不通,故新譯 本加上括弧。那就顯得《林後》實為保羅生命的流露,從沒有刻意修飾。「坦然無懼」乃是第二種心情。那是指他對生死滿有把握,毫不懼怕。他寧願離開身體,與主同在。他對生死觀念與世人截然不同,世人貪生怕死,不敢面對死亡,寧願逃避,他卻叫視生命為必死的、短暫的、有限的,是地上的帳棚,而死亡乃是叫人邁向永生的門檻,故此他不懼怕死亡,也坦然無懼地面對世界,面對人生,亦敢於說自己行事為人不憑眼見,乃憑信心。

 

3. 憑著信心、不憑眼見

 

我們都常用眼目來看人生,教我們歎息勞苦,基督徒當學習不憑眼見,只憑信心。約書亞追隨摩西,經過曠野,站在約但河邊,也就是神所應許以色列人的流奶乳蜜之地,然而約書亞心裡膽怯,耶利哥城的人有高度文化,已懂得使用鐵器,他們打仗時,武器技高一籌,以色列人只不過是烏合之眾,在埃及為奴,直至掃羅王時代,只得掃羅王擁有盔甲。約書亞深明此理,若只憑眼見,他毫無戰勝的把握,再者他最大的靠山摩西也死了,故他向上看,看見耶和華跟他說:「我怎樣與摩西同在,也必照樣與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書一5》從前神為他賜下摩西,當摩西死了,神成了他的後盾,祂總不撇下不顧,還叫約書亞剛強壯膽。

 

彼得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但他看見四周的風浪,就往下沉。基督徒不應睜眼只看風浪,當定晴於耶穌身上。各人擁有不同的「摩西」,有人以支持自己的丈夫為「摩西」,有人的「摩西」是其職業,有些人則是家庭。當「摩西」死了,我們只好向上望,神就對我們說給予我們安全感的本是祂,此際,神拿走了我們的安全感,親自跟我們相交。我們行事為人不再憑眼見,乃憑信心。看見神自己,叫我們坦然無懼,面對人生。

 

三.立定志向、討主的喜悅《林後五9—10

 

1.基督徒也要在「評審台」前領受他們「應得的份」

 

保羅提醒我們不論生死,當立定志向,討主喜悅 《10》。

 

究竟將來基督徒會否受審判?會,基督徒需要被評審。

 

我們會否因著罪而落地獄?不,「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羅八1》人在神跟前,不是依靠自己的好行為,何況神連罪人也去拯救。再者牧羊人為羊捨命,我們的生命無人能奪去。

 

我們的罪會否顯露出來?會,按 《10》,眾人必須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然而,那時我們不再感到恥辱,而是嘗到主的愛及饒恕,滿心讚美。再者,各人賞賜不同,卻沒有嫉妒,只有羡慕,沒有缺欠,只有完美,將來每個人必要受審判,審判的結果為永生或永死,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必須在基督的評審台前顯露出來,就如在運動會中,獲勝的運動員被邀到評審席前領取獎項。另外,原文本沒有「報應」之意,原意為「接受到應得的分」。基督徒將不致下地獄,也不再蒙羞,但將來終有評審,得著獎賞,晝夜永恆讚美主,我們就當在今生立定志向,討主喜悅。

 

2.今生:「立定志向、討主的喜悅」《9》,嚮往那日更大的賞賜

 

以永恆生命的角度來看今生,態度不同,心境不同。若我們看見又嚮往天上房屋,叫我們不再歎息勞苦,我們不願意脫下那個,卻願穿上這個,好叫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滅。再者,我們面對死亡時,能坦然無懼,因我們行事為人只憑信心,不憑眼見。即使風雨大作,也叫自己知道既然神已挪開一切,祂必與我們同行人生路。不論主再來,或是見主面,我們就安然前行,因我們已披上新衣,好讓新衣改變自己的生命,不致在主前赤身露體,並立定志向,討主喜悅,以致在基督台前論功行賞時,我們歡然快樂。即使人不知道,也不明白,但我們為主而作,一切也不徒然。終有一天我們聽到主說:「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 ...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廿五21》我們持守著永恆的盼望,今生就活得「不再一樣」。


講員: 溫偉耀博士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