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提及,作者寫書其中一個目的,是證明耶穌是神所應許的彌賽亞;所以他便開宗明義地,講及主的來臨。第一章是耶穌的家譜,第二章是彌賽亞降生在地上的遭遇,第三及第四章上,基督已長大出來工作,接受先鋒的水禮,和接受父神的考驗及魔鬼的試探,在一切事情上,他都有證據證明自己是以色列的王。
以色列的王來了(太一至四11)
基督的家譜(太一1-17)
猶太人特別關注彌賽亞何時降臨,和祂來臨後如何證明自己是彌賽亞。有許多人自稱是彌賽亞,但卻是假的;主在橄欖山論壇中,警告門徒,要防備假先知、假基督。作者一開始就證明基督的身份,而先從彌賽亞的家譜入手,證明彌賽亞是帶著王的身份而來的。
(太一1)是全書鑰節之一,作者落筆時,即將耶穌連接到神與以色列所定立的三個大約上面。他提及的三個名字,就指出彌賽亞在地上三方面的工作了。
(1)亞伯拉罕的後裔
耶穌稱為王的後裔,因主的降生要應驗神與亞伯拉罕所立之約。舊約(創十二1-3)稱為亞伯拉罕之約,這約有三方面的條款:
個人性。他個人及後裔要成為蒙恩的選民。
國家性。國家要成為大國,從亞伯拉罕會出一個國度;透過這國度,全地的人要蒙恩。
全地性。全地的人包括以色列也在內,耶穌基督要建立這國度,叫全地的人蒙恩。
(2)大衛的子孫
這名詞有兩個用途:
非專業性的。「大衛的子孫」指祂是猶太人而已。
屬專業性的。這名詞是彌賽亞另一名字,耶穌的降生要建立復興以色列的國度。亞伯拉罕的後裔是國家性。到大衛年代,神就更詳細地向大衛指出,所以主降生要應驗神應許給大衛之約。
(3)耶穌
「耶穌」這名字是「救主」之意。與救贖有關,神在舊約透過先知耶利米和以色列人立了「新約」(耶卅一31-34),這約是指到救贖方面,主來到地上赦免人的罪,這段經文在神學上稱為「耶利米之約」或「新約」。神不再像以前將律法刻在石版上,乃印在心裏;這是聖靈在心裏的工作。主在最後晚餐時說:「這是我與你們所立的新約。」乃是指這救贖方面。
所以主的降生,是神與以色列所立的三大約有關係。作者很詳細追溯耶穌的家譜,因為他要證明耶穌是以色列的彌賽亞王。這位王透過家譜讓讀者知道,猶太人認為用家譜,來證明身份是最合法的途徑。比方要證明這人有祭司身份,就要看看他的家譜有沒有這資格。以斯拉招聚祭司到聖殿,只要看祭司的家譜,便知道他們的資格了。死海古卷在第六穴中,發現一張祭司家譜的名單;這名單與以斯拉記的是一致的,可見猶太人承認家譜是很重要的合法文件。謹慎小心收藏。大希律因為自己是猶太人和以東人的混血兒,所以被猶太人藐視;有一次他發現以色列家譜的儲藏室;於是吩咐手下燒盡所有的家譜,藉此掩飾自己的身份。
耶穌家譜中每一個挑選過的人名,都是王;可見耶穌的降生,是為承接大衛的王朝,要繼承寶座和國度。數字是十四代,十四是大衛的數字。暗示主有王性,從這家譜可見主耶穌成為以色列的王,是毫無疑問的。
基督的降生(太一18-25)
藉耶穌降生的經過,在兩方面指出耶穌實在有彌賽亞的資格:
(1)他記載耶穌是由童貞女,從聖靈感孕而生的
童貞女馬利亞未出嫁成為媽媽,是聖靈的感孕;可見主耶穌的降生,是有神的性情和屬性在內。
(2)指出耶穌的降生,應驗(賽七4)的預言
「童女」有人譯作婦女或已婚婦人,如果以賽亞所指的童女是已婚婦人的話,馬太就不會用一個希腊文(parthenos),這個字慣性指未婚的童女,可見耶穌的神性是毫無疑問的。從神學方面來看,猶大王耶哥尼雅悖逆,神吩咐先知耶利米警告他;他後裔中沒有一個登上寶座的。(耶廿二24-30),這俗稱叫──耶哥尼雅的咒詛。當人沒有辦法的候,神便有辦法;祂使童貞女誕生孩子。童貞女由聖靈感孕而生下耶穌,登上大衛的寶座。
基督的童年 太二章
第二章承接第一章,把以色列王降生後的遭遇,及把主童年的軼事中,挑選幾件證明耶穌是基督;是神所差派的彌賽亞,以及祂來到地上在自己本國的遭遇。如果我們仔細看,耶穌基督降生,本國的人不去敬拜祂,反而受外邦人遠程來拜祂。所以第二章畫了一幅畫,神暫時將以色列人放在一邊,讓外邦人蒙恩得救的圖畫。整個馬太第二章說明了(約一11)的說話:「祂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第二章可分四件要事來看:
當時國家首領冷漠(一1-8節)
以色列國家領袖有神的聖言,但對彌賽亞來臨異常冷漠,他們雖知(彌五2)耶穌降生在伯利恆的預言;但到應驗時候,卻懵然不知。當時大希律不是生下來便作王,他是分封之王;當他聽見博士的消息,自然非常憤怒。但他很狡猾,暫時按兵不動;卻假意要拜那猶太的王。根據馬克比前書(兩約之間的歷史書)第十四章記載,當馬克比王朝完結,彌亞賽王朝便會實現。從這段的選用,可見作者是要指出耶穌的降生,乃要作以色列的王。
外邦人朝拜(9-12節)
這幾個博士多數是從巴比倫、瑪代,波斯而來的人;他們必定從被擄時期的資料,看見猶太人盼望彌賽亞來臨而感染,在巴比倫時候,他們被東方出現之星吸引,配合(民廿四章)(但九章)的預言;便信心堅固、勇氣頓增;於是長途跋涉,離鄉別井,西征耶路撒冷。在這城的國家領袖前,大膽地說明來意。「特來拜祂」,拜在原文有接受、順服、作祂子民之意。他們明知自己是外邦人,但也希望分享彌賽亞帶來之福氣。作者選用幾位外邦人來朝拜耶穌,與上文作一強烈對比。上一件事指出耶穌來到地上,自己本國的人不要祂,反而外邦人接受祂;救恩先交給猶太人,但猶太人不要的時候,便臨到外邦人了。
伯利恆小孩被殺(13-18)
作者在這地方不是指出希律的毒辣手段;乃是指出希律的害怕,他怕那生下來有王資格的耶穌基督。所以小孩子被殺的事,反映出耶穌有王的身份和降生的目的。
舊約預言的應驗(15,17,23節)
耶穌童年軼事與舊約預言,有很密切關係。在一連串有關主降生的事蹟中,作者串連到好幾個舊約不同的記載。當我們研究這些預言的上下文,便發現與耶穌的降生毫無關係。15節出自(何十一1),17節出自耶卅一15),這兩段經文根本與主降生毫不相關,作者卻說應驗了。應驗在原文是很廣泛,有時說是直接應驗,有時說應用的應驗;作者將舊約的預言一兩句話,抽出來應用。耶穌從埃及回來,好似以色列人從埃及出來。在拉瑪地方,因以色列被帶到巴比倫,故骨肉分散,有很大悲哀;馬太便引用指伯利恒城有很大悲哀。當作者看見一個相若的情形,便稱為應驗。(23節)指出為甚麼要稱拿撒勒人,有人說拿撒勒應是拿細耳;但字根不同,沒有根據;有說(賽十一章)將拿撒勒與根相同,那麼這與耶穌拿撒勒居住,沒有關係。最好的解法,是要看「先知」這一個字,這字是眾數;可讀作「這是應驗眾先知的預言,祂要稱為拿撒勒人了。」綜合(賽五十三章,詩廿二篇),將來彌賽亞降生,要稱為一個被藐視的人。拿撒勒是羅馬的駐兵城,城內有許多紅燈區;這城便被猶太人藐視。當時有俗語說:「如果要稱為學者,要往耶路撒冷;如果要被鄙視,可以留居拿撒勒。」所以拿撒勒的人被鄙視,主耶穌降生;也要成為一個被鄙視的人。
講員: 馬有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