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屆 研經會 第3講

第三講  跳下去!等陣先!

引言

 

中國人常說:「因小失大」,一點也沒錯!

 

好幾年前,一架波音747東方航空公司401號班機原定由紐約飛往佛羅里達州邁亞米國際機場,全機爆滿。飛機將抵達邁亞米機場時,機師正準備降落之際,卻發現降落系統燈號仍未亮。於是機艙內的工程師決定除掉那燈泡,更換另一個新的。那工程師用盡九牛二虎之力,也不得要領。此際,飛機正在機場上空盤旋,副機師上前相助,但無論怎樣,仍是除不掉那燈泡。機師見狀,便加入協助,一盡其力。當全體機員正集中注意那小小的燈泡時,卻忘記了他們最主要的任務 ──駕駛飛機。也沒有察覺飛機正在下降,結果飛機墜落在一個沼澤地區,不少乘客因此身亡。機師為了除掉那個只值七角五分的燈泡,忘卻了他們最主要的任務, 結果釀成悲劇。

 

大的事情未必是急的,急的也未必是大的。我們經常記掛着那些值七角五分的燈泡,就如某人講了一句話,令我們自尊受損,結果我們整整一個月失眠。某些教會為着小事而爭拗,遺忘了上帝給予他們的使命。我們的精力就花在那只值七角五分的燈泡,忘卻了最為重要的事情──人生的方向、做人的目的、永恆的問題, 結果我們就好像那401號班機一樣,墜機身亡。究其實,這源於我們如何選擇,如何作抉擇又跟價值觀念有關。有人說香港人很忙碌,若你選擇參與培靈會,不是說你很清閒,而是你認定這比其他的活動更為重要、更具價值。在人生裏,我們迎向一個接一個的浪潮,若然我們任由浪潮驅動自己,那麼人生便變得泥足深陷,不可當機立斷,那時我們只管嘆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上次我們提及「信」有三個條件:情、知、意。今天我們一起研讀(約五)的故事,讓我們認識「信」是跳躍、是行動,叫我們立志改變我們的方向和注意力。

 

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

 

我們先看看這故事的主人翁,《聖經》告訴我們他是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但卻沒有交代他究竟患了甚麼病,事實上這是罕有的,因為每當《聖經》描述耶穌治病時,作者總會說明病者患了甚麼病,如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然而藉助(約五7),我們可以知道下列一些事實:

 

1.他能講能聽,所以絕不是聾啞;

 

2.他可以看到池水被攪動,他絕不是盲的;

 

3.他也不是完全跛的,因他說:「我正要去的時候……」可見他至少能自己走動;

 

4.他所患的不是重病,否則他早已去世!能患了三十八年而又不致命的,顯明必不是重病了;

 

5.希臘文「病」一字可解作「軟弱」、「廢人」、「失去功能」。

 

耶穌問他一個很奇怪的問題:「耶穌看見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愈嗎?』」(約五6)哪個病人不想自己痊愈呢?耶穌這樣問,用意何在呢?更奇怪的,那病人聽後,卻一點也不覺得出奇,也沒有半點反感,相反的,他好像連忙為自己申辯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裏;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約五7)如此回應,實在予人「此地無銀三百両」之感。他解釋說:「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裏。」《聖經》告訴我們他周圍的人都是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病人,他們的情況比他更差,而這病人竟然期望他們扶助,事實上,他們自己也需要跳下池子去。這樣不切實際的期望簡直是癡人說夢話。跟着他又解釋說:「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換句話說,他躺身之處一定與水池有一段的距離,但假如這人真的想痊愈,他就不會這樣被動,遠遠的躺着,他大可以行走或爬到池邊去,留意水面的動靜,一旦發覺水開始被攪動,便跳下去,即使今次給別人捷足先登,還可以下次再來,總 會有機會得以痊愈,然而,他並不是這般積極,他只遠遠地躺着,期望神蹟出現。難怪耶穌一語道破:「你要痊愈嗎?」

 

其實我們也會跟這病人一樣,我們有許多性格上的黑暗面,或是自卑、或是欠缺紀律、愛發脾氣,我們卻不去面對,不加處理,一拖再拖,依然故我。耶穌也會對我們說:「你要痊愈嗎?」或者有些人來了教會多年,每星期都參加崇拜,只是永遠不肯踏上信心的一步,一直拖下去,期望神蹟出現,耶穌也一樣對他們說: 「你要痊愈嗎?」

 

跳下去

 

這是耶路撒冷靠近羊門的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做畢士大池,意思是憐恤的屋。而約翰用了一個很有趣的字來描述這個「池子」,「池」一字希臘文原意是「跳下去」。換言之,「畢士大池」是「跳下去就得憐恤和醫治」之意,若你想得到醫治,先決的條件是:你要跳下去!

 

「跳下去!」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有兩個孩子,他們學會游泳後,我們再教他們跳水,那跳板距離水面約有六呎,我先示範一次,小兒感到非常興奮,連忙跑到跳板的尖端。當他往下望,突然呆呆的站着,不敢跳下去,因為這似乎太高了!呆了約一分鐘,他便垂頭喪氣,轉過身來,始終不敢跳下去!小女兒跑到跳板末端,閉上眼睛,把心一橫,「撲通」一聲便跳了下去,無奈哥哥始終不敢嘗試,只有悶悶地渡過整個下午。存在主義大師祈克果說:「信心是跳躍。」這話一點也沒錯。「信」就是「跳下去」。為何這病人始終不敢跳下去?

 

或許他心裏想:「水動時,先跳下去便得痊愈?這未免太神奇了!我還先冷眼旁觀,按兵不動,找個好位置躺着,先待一會,研研究究,看清楚,想清楚還不遲。」這樣便拖延了三十八年。又或許他心裏想着:「假如我跳下去,我身體這麼孱弱,就是得以痊愈,也未必能游回來,豈不是白白給淹死,不如待我強壯些才跳下去吧!」又或許他想:「我若跳下去時,有人比我快一點,那麼我不但不能痊愈,甚至連衣服褥子也弄濕了,這豈不是更麻煩嗎?倒不如等下去再作打算。」又或 許他想:「假如我真的痊愈了,我便要外出找工作,不能再繼續行乞了。」總而言之,他可以找出不少理由,自圓其說。然而耶穌卻一語道破:「你要痊愈嗎?」

 

其實我們跟他一樣,往往不能當機立斷,不肯「把心一橫」地跳下去,為自己找些藉口聊以自慰,這樣太冒險了,待時機成熟後才算吧,一拖再拖。教會邀請我們事奉,耶穌吩咐我們多傳福音,聖靈催迫我們委身事主,我們總是不敢「跳下去」,總是一拖再拖。

 

好一個藉口

 

其實那病人也相當矛盾,既然來到池子,卻又不肯「把心一橫」跳下去;既不敢「跳下去」,卻又仍然躺在那裏,不願離去,真不知他究竟想作甚麼!當耶穌問他時,他並沒有向祂剖白自己的掙扎、矛盾和疑問,也不能面對自己的軟弱,故找個藉口來自圓其說。

 

首先,他說:「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裏。」他把責任推在別人身上,他沒有想到周圍的人比他更軟弱,更需援助。我們何嘗不是這般!我們總喜歡推卸責任,當會友離開教會時,總不會歸咎自己軟弱。相反,他們會指摘教會這樣不好,那樣不好,兄姊沒有愛心,牧師又缺乏牧養。總之,總是別人的問題,自己不肯承擔責任。

 

接着他又說:「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意思是說:「我還沒有痊愈,不是我的責任呀!我也曾嘗試,只不過我正要去的時候,有人比我先下 去。」這類的藉口我們也聽過或說過,基督徒說:「我不是不想每天靈修,只是我正要實行時,才發現我那本『每日靈程』借了給弟弟,他還沒有還給我。我工作又忙碌,總沒有時間再買一本。」非基督徒則說:「我不是沒有試過往教會去,只是每次不是找不到教會的地址,便是遲了起床,所以仍然去不成。」

 

其實這些理由根本不能成立,這只是藉口而已。若果他真想痊愈,一切困難都難不倒他,主要看他自己的決心,信是「跳下去」,不找藉口,不自圓其說。

 

好一個對質

 

當耶穌聽見這病人訴苦時,祂沒有像醫治大痲瘋病人般安慰他。反之,祂跟他對質,向他挑戰,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這是個絕不客氣的命令。我們要留意「褥子」一字,希臘文是指擔架。耶穌吩咐他要拿起他的擔架走,而不是被擔架抬着走。我想我們也需要耶穌這樣的對質,不再被種種的軟弱和黑暗拖着走, 而是採取行動,正面處理。

 

我發覺在教會裏,我們作基督徒「好心」有餘,「對質」不足,我們處處只管照顧關懷,有時不但不能幫助他們,反而傷害他們,有時我們要用愛心來「罵醒」他們,直斥其非,向他們對質。可惜我們恐怕得罪他人,怕人說我們愛心不足,因而不肯對質。其實人若真有愛心,即或給人誤會,也應樂於說出真話。否則,他們只是愛自己,不想遭人拒絕,令彼此關係破裂。

 

付出代價,付諸行動

 

《聖經》告訴我們,那天剛好是安息日,按猶太人的習俗,在安息日工作是不可以的,猶太人認為醫病,搬屋(即拿褥子走)都是工作,按例是不可行的。換言之,這人若要聽從耶穌的吩咐,他就要付上不少的代價,甚而可能遭猶太同胞迫害。其實,當時他大可請求耶穌多延一天,幸好他不再耽延了,他把握時機,聽到耶穌的吩咐後,就拿起褥子走。

 

此外,這個人還要付出另一個代價。中國人說:「做慣乞兒懶做官」,三十多年來,這人慣於躺在池邊,終日不是發呆,就是睡覺,靠人家施捨過活。現在一旦病癒,事事都要親力親為,承擔責任,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今天我們對付自己性格的黑暗面,或是決心跟隨事奉主,也要下定決心,義無反顧,或許在改變的過程上,會帶來不便,或要付上代價,但唯有肯付代價的行動,才能叫我們擺脫一輩子躺在擔架上的命運。二零年代一位擅長走鋼線的人表演絕技,橫越尼加拉瓜大瀑布。他終於成功了,惹來掌聲雷動。接着他說:「可有人相信我能背着一個人,從這邊走過那邊?就讓你來試試吧!」「信」是「死便死吧」、「把心一橫」,信耶穌不是若即若離,也不是遠遠地跟從,而是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祂,否則就不配作祂的門徒了。

 

保證與警告

 

《聖經》告訴我們,後來耶穌在殿裏再遇上這個人,給他兩樣寶貴的東西:一是保證;一是警告。

 

耶穌先對他說:「你已經痊愈了!」這是個非常重要的保證。或許他只在頭腦認知上知道自己痊愈了,但仍有心理陰影,心中仍不斷問:「是真的嗎?這麼簡 單便把病治好了?」耶穌卻向他保證說:「你已經痊愈了!」同樣,若我們不單靠自己的能力去戰勝軟弱,而是專心依賴祂的大能大力和祂的話語,那麼,耶穌也會跟我們說:「你已經痊愈了!」

 

接着,耶穌給他一個警告:「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厲害。」《聖經》沒有提示這人的病究竟與他犯罪有何關連,也沒有說明他犯了甚麼罪,我們也用不着隨意猜度。然而,這警告卻非常清晰,不要浸淫在罪中,享受罪中之樂,否則,所遭遇的後果更不堪設想。

 

「信」是跳躍,「信」是行動。或許慕道的朋友已參與了不少福音聚會,在救恩的門外踱步,請他們把心一橫,跳下去;或許有弟兄姊妹正考慮是否全時間事奉主,也許他們不願捨棄工作,若這是上帝的呼召,請不要拖延,跳下去吧!祂必有豐富的供應。

 

結論

 

讓我跟大家一起分享一則小學時讀過的故事。蜀有二僧,一貧一富,他們都想下江南,富者預備這些,預備那些,還覺得尚未預備妥當,總是未能成行。但貧者拿着乞食砵,把心一橫,就出發了。貧者去了江南多次,那富的依然未能成行。究竟你們是貧者抑或富者?

 

「信」是跳躍,是全人靠下去。耶穌對你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九23》「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太十38)「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十六 26)耶穌在世間所行的事有着清晰的目的,祂要我們相信祂,叫我們注視永生,又吩咐我們去回應祂,並有所行動:跳下去!我們不妨細想自己還有哪些拖延未做的事情:福音的債尚未償還?有些工作仍未完成?請在上帝跟前,對祂說:「神啊!赦免我,因我已延誤了不少的時光。讓我滿有勇氣,付上代價,跳下去!」

 


講員: 蘇穎睿牧師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