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迦利亞書六章九至十三節:「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你要從被擄之人中取黑玳︴多比雅、耶大雅的金銀,這三人是從巴比倫來到西番雅的兒子約西亞的家裏。當日你要進他的家,取這金銀作冠冕,戴在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的頭上,對他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看哪,那名稱為大衛苗裔的,他要在本處長起來,並要建造耶和華的殿。他要建造耶和華的殿,並擔負尊榮,坐在位上,掌王權,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兩職之間籌定和平。」
這裏提到在被擄的人中找三個人,他們把金銀帶來,帶到約書亞的家裏,約書亞大概是在巴勒斯坦的地方。當猶大國敗亡的時候,整個以色列國的民族,包括北國的以色列和南國的猶大,都分散在各地,有的是在被擄的地方,有的則流落在巴勒斯坦,神要叫他們兩方面的人,都聯合起來合而為一。怎樣合一呢?就是叫被擄的人回來,但不可空手回來,他們在被擄的地方,雖然身份是奴隸,但是在巴比倫做生意,經濟環境也不錯,所以這三個代表被擄的人,將奉獻的金銀帶到耶路撒冷來,交給約書亞;然後用這些金銀作冠冕,不是作一個,而是作好幾個冠冕。關於冠冕的解釋,請各位再留意一件事,就是神的榮耀與教會更新,我們在神面前一定要有好的奉獻,但奉獻的目的是為甚麼呢?是不是為教會的經費,傳道人的生活,傳福音的事工呢?這當然是,但最主要的,是為彰顯神的榮耀。在這裏,冠冕這字是複數的,而不是單數的。怎樣可以做多個冠冕呢?而這些冠冕又戴在誰的頭上呢?原來不是戴在幾個人的頭上,乃是戴在一個人的頭上,他就是大祭司約書亞,因為約書亞代表整個以色列民族。那麼為甚麼是多數呢?原來這是希伯來語文文法的方式,多數是表示華麗、偉大的意思。有時聖經記載神說:「我們」,這就是三位一體的道理,大部份是指三位一體,但有時不一定是。我們必須真正明白聖經用字的意思。
約書亞為甚麼要戴冠冕呢?這是表明他祭司的工作是榮耀的工作。聖經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他要建造耶和華的殿,並擔負尊榮,坐在位上,掌王權,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兩職之間籌定和平。」甚麼是兩職呢?就是君王和祭司的職份。以色列民族是君尊的祭司,我們信徒也有君尊的職份,我們要尊重祭司的職份,好好的敬拜神,並要教導律法,做醫治的工作,把人帶到神的面前。傳福音是祭司的工作,差遣也是祭司的工作。只可惜我們常對祭司有錯誤的觀念,以為單有外表的敬拜便足夠了,舊約時代也的的確確是這樣。我們知道,舊約時代有些祭司,單單注重外表的形式,沒有注重屬靈的光景,所以神便興起先知,特別是作早期寫作的先知,如阿摩司、何西亞、以賽亞、彌迦等,這四個先知是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他們非常反對祭司型的宗教,他們說如果單有外表形式的宗教是沒有用的。我們可以注意這些先知的信息,阿摩司說,我連先知都不算,因為我本來就是耕田的農人;最要緊是得到神真正的差遣,得到神的命令,將神的話傳出去。在先知裏面,大概祭司型的宗教都帶著反對的態度,甚至在耶利米的時候,當猶大王約西亞改變宗教,修理聖殿之時,很多人去敬拜神,外表看來好像很好,但耶利米覺得,如果他們在內心沒有悔改,外表的敬拜還是沒有用的。耶利米書第七章開始,便記載耶利米站在聖殿的門口,傳講耶和華的話,他說:「你們不要倚靠虛謊的話,這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他他提醒百姓,不要以為來到耶和華的殿便可以蒙福,表面看來好像是這樣,但如果他們內心沒有悔改的話,照樣會滅亡,果然他們是滅亡了,這是多悲慘的收場。可是,當我們讀以西結書的時候,便發現他重新注意祭司型的宗教。為甚麼呢?因為當時他們沒有聖殿,沒有敬拜。是不是他們不應該敬拜,不需要聖殿,不需要儀式呢?不是,他們實在需要,但是他們不能單單注重外表,還要注重內心,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被擄歸回之後,祭司的宗教,有先知信息,而先知的信息也有祭司的重點,這是今天我們華人教會應走的路線。
有時我們太注重先知的信息,我們喜歡聽道,希望讀經之時有亮光,而不大注重形式,其實形式是應該注重的。我們知道,教會是無形的教會,是普世的教會,我們不要分宗派、中外、地點、時間,凡是蒙恩得救者,無論是在哪裏,是屬於哪一個團體,在哪一間教會,都是一樣的,因為身體只有一個,教會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位;不過,在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重地方教會的真理,教會一定是有地方性的,是有形有體的,因為教會是基督的身體。為甚麼基督要來到世間,道成肉身呢?因為要讓人具體的,真實的看見神,正如約翰一書所說,這生命之道是我們親眼看過、親手摸過、是親身經歷過的。現在主耶穌已經復活升天,他是不是就沒有身體呢?不是,他還有身體,就是祂的教會,教會是繼續的道成肉身,有形有體,很真實的把神的道表現出來。因此,我們今天便要注重形式、組織、系統,好像舊約時代祭司所做的一樣,我們也要照著規矩一樣一樣的去做。
有些人說,我們甚麼都不要,禮拜堂不是教會,我們不需要組織,而宗派更是罪惡。其實我覺得,今天我們中國的教會需要宗派,沒有宗派是注重人,不是注重神的工作。教會如果有屬靈的人在帶領,那就很好;但如果這人一旦過去了,或者他所作的,令人失望的話,教會便分裂了;但宗派的情形就不同,神的工人會過去,但是神的工作不會過去。我們做神的工作,不單要想到今天,還要想到明天,如果單有幾個熱心愛主的信徒聚集在一起,那是不夠的,地上的教會,是繼續把神的道彰顯,成為肉身的,宗派曾經成為歷史上的必須,有它的價值。可是,近幾十年來,中國教會受了一種影響,認為宗派不屬靈、組織不屬靈、形式不屬靈,到底是否真的不屬靈呢?可能是不屬靈,但如果沒有這些,是否便屬靈呢?也不一定。我們聖餐擘餅的時候,為甚麼預備有餅和杯呢?這不是形式嗎?我們為甚麼不單閉上眼睛,有人領導我們吃餅和喝杯,而不預備餅和杯呢?我們需要形式來幫助我們屬靈的感受。當然,如果我們單有外面形式和象徵是絕對不夠的,如果單注意外表的祭司組織是絕對錯誤的,但如果我們只講屬靈而不把神的工作做好,同樣也是錯誤。華人教會沒有充份的長進,我看這也是原因之一。我們需要先知的話,也要有祭司的重點,我們的教會要平衡,不要偏離左右。教會的路是甚麼呢?是十字架的路,有人說,我們從使徒行傳去看教會的路,又有人說,我們應該回到耶路撒冷的路,也有人主張教會走回安提阿的路,但這不是回復,因為神在歷史中一直往前走,直到主耶穌基督再來的。
講員: 唐佑之牧師
傳譯: 陳黔開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