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屆 研經會 第6講

第六講 教會復興的真義

經文: 撒迦利亞書 7:1-7, 8:18-23

撒迦利亞書七章一到七節和八章十八到廿三節中,記載從伯特利有人來問,怎樣才是正常的屬靈生活,是不是需要禁食、禱告呢?我們需不需要在五月和七月禁食呢?在摩西和律法書裏面,七月是個重要的月份,七月初一是吹角節。吹角節以後,各人要集中耶路撒冷守節;七月初十是贖罪日,各人要悔改、禁食禱告。大祭司要進到至聖所,為自己和眾百姓贖罪,之後就是過住棚節;特別紀念他們在曠野寄居的日子,怎樣得神眷祐。只可惜當時聖殿已被毀,他們被擄至外邦地方,想到自己民族遭遇空前的浩劫,便更覺需要禁食禱告,哭泣痛悔。除七月之外,五月也要禁食,因為五月是記念聖殿被毀的日子。另外,四月是耶路撒冷被巴比倫軍隊攻破;十月是整個耶路撒冷被巴比倫圍困,所以他們在四、五、七、十月都要禁食。但現在他們卻問,到底需不需要禁食,因為禁食好像是禮儀,是祭司型的屬靈生活,到底現在還有沒有這個需要呢?

 

撒迦利亞便回答他們說 : 禮儀固然需要,但更重要是先知的話,除了儀式外,我們還要有真正悔改的心。這樣,禁食的日子就必成為猶大家歡樂的日子,因為經歷痛悔之後,神就賜我們歡樂。就如歷代志記載希西家王在獻燔祭以後,就有非常歡樂的現象。如果我們生活中沒有歡樂,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獻上燔祭。舊約內有三個祭是我們每天都必須獻的,就是燔祭,把自己完全的擺上;平安祭,和人、和神有平安的關係;素祭,就是感恩的祭。神不單要求我們有形式上的禁食、獻祭,更要緊是內心真誠的悔改,這樣才會帶來歡樂的光景。同樣,個人的復興、教會的復興,都是悔改而來的;當人願意切實悔改之時,神的福氣便馬上臨到他們。威爾斯在大復興之前,社會情況非常低落,酒吧門庭若市,教會則冷冷清清,但是自從有幾個人在神面前願意切實認罪,復興就來了,教會突然多了許多人聚會,甚至酒吧也要關門,因為所有人都到禮拜堂;法庭、警察、監獄也不需要,整個社會好像脫胎換骨一樣翻新過來。人主動來尋找基督,就像當日人主動去找猶太人,說:「我聽見神與你們同在了。」他們要和猶太人一起去敬拜神。今天,香港教會有沒有這樣復興的光景呢?

 

跟著我們來看第八章,特別注意七、八兩節,在這裏,我們看見神招聚祂的兒女,祂要拯救各處的人,成就祂恩惠的約,這約就是神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神的子民。這是教會更新的異象。十四、十五節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列祖惹我發怒的時候,我怎樣定意降禍,並不後悔。現在我定意施恩與耶路撒冷,和猶大家,你們不要懼怕。」耶和華是一位定意的神,祂有一定的旨意,絕不會出爾反爾;祂是信實的,祂說施恩給人,便施恩給人,因為祂是慈愛的神,但祂也是公義的神。祂定意刑罰犯罪的人,決不後悔。可是,有的時候,我們也看見神的後悔,就如神在挪亞的世代中後悔造人,當尼尼微城的人悔改時,神便後悔不降災禍與他們。到底神會不會後悔呢?祂又為甚麼要後悔呢?其實這只是用字方面的問題,神的後悔不是意志的,乃是情緒的,那就是說,神絕不會改變祂的意思,也不會懊悔祂所做的事,只是在情緒方面,神真的覺得後悔了,因為祂內心難過憂傷,如同父母在對子女失望時講出後悔的話。

 

不過,神的恩典也是帶有條件的,從一方面看,神的恩典是白白的,無條件的賜予,不須我們付任何代價;但另一方面,神的恩典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我們不悔改,神的福氣便不能臨到我們。神定意降禍,定意施恩,一切的權都在祂手中,絕不能更改。我們常說,禱告能改變一切。不錯,禱告是有改變的力量,但禱告不是改變事情,只是改變人,神的旨意定了,不能更改,禱告只能改變人;就像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一樣,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神的意思。

 

上文第六章講到,有三個人帶著金銀從巴比倫來,他們要把這些金銀,就是很多人的奉獻,交給西番雅的兒子賢,或稱為約西亞。這三人是被擄去巴比倫的人,而約西亞則在本地,沒有被擄,他們都一同齊心合意的興旺神的工作,要把金銀做成冠冕,戴在大祭司約書亞的頭上。約書亞是以色列眾民的代表,所有的以色列人都是祭司。之後,這冠冕要歸約西亞和帶來奉獻的那三個人,意思是將尊榮歸給奉獻者。並要把這冠冕放在聖殿裏作紀念,讓大家在敬拜時常看見,好提醒他們一個以色列的敬拜者有怎樣的身份,使他們不單想到自己的尊貴,更想到彌賽亞君王,因為只有彌賽亞才配稱為尊貴榮耀的王。同樣,基督是教會的頭,尊榮都是屬於祂的,當我們把尊榮歸給祂時,我們也得著尊榮。

 

跟著我們看八章十二節,那裏說:「我要使這剩餘的民,享受這一切的福。」這個剩餘的道理非常重要,前面第三章提過,約書亞好像是從火中抽出的一根柴,餘數就是指少數敬畏神,願意切實悔改的人,這少數人,或稱為餘數,便成為以色列民復興的核心。這好比一個倒置的三角形,上面是很寬的,但慢慢愈來愈窄,最後只剩下一點。神本來是要拯救世界上所有人類的,但因為人墮落失敗,所以神就無法廣泛施恩給普世的人,祂只揀選了以色列民族;但以色列民族中,也不是所有都是虔誠的,結果就只剩得一小撮的餘數。而最後唯一的餘數,就是主耶穌基督;這冠冕就是要留給這餘數的餘數,因為只有祂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第九章九至十二節便形容這位王怎樣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從四福音記載中,我們知道祂此行是要為人類的緣故,上十架犧牲,擔當世人的罪。祂的死,就像一粒麥子埋在地裏死了,然後結出許多子粒來,這個本來是三角形的頂點,現在又逐漸擴展,而且愈來愈寬,神把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教會。

 

耶穌是尊貴的王,祂有尊貴的冠冕,權柄,可是祂到世間來的時候,卻成為一個最卑微、最貧窮的人。祂自己也明說,祂不是要接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祂在上十架的前一夜還替門徒洗腳,服事他們,把愛的榜樣留給他們。耶穌既然這樣,我們豈不也要這樣嗎?我們是神的兒女,應該有尊貴感,可是我們在神面前也要存心卑微,學效耶穌一樣,作個服事人的僕人。耶穌連門徒的腳都洗了,我們豈不應當照樣行嗎?今天,只有基督是教會的主,我們都是僕人,牧師傳道也不是主人,只是神的僕人,換句話說,教會是一個僕人的團體,我們要在神面前盡心事奉。以賽亞先知講及彌賽亞預言的時候,前半部介紹祂是位很尊貴的君王,從大衛家出來的;但後半部卻介紹祂是個受苦的僕人,有幾首著名的詩都是從這個角度來描寫的。四十二章描寫這僕人有神的靈與祂同在,祂要做傳道的工作,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祂要將神的公理傳於外邦。祂的職分是先知的職分。四十九章二節形容這僕人好像箭藏在箭袋裏,要隱藏起來,但當他出來的時候卻很鋒利,為甚麼呢?因為祂要成為耶和華的口,成為神的發言人,祂的工作是先知的工作。第三首僕人之詩,形容祂受逼迫、遭鞭打,但是祂毫不在乎,因為祂要執行神的使命,所以祂求神給祂一個受教者的舌頭,讓祂用言語扶助軟弱的人。在這裏,祂的工作是先知和祭司合併的工作。至於第四首僕人之詩,是從五十二章末了開始,直至五十三章,先知嘆息說,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耶和華的膀臂,向誰顯露呢?這位僕人看見很多人像羊走迷了路,心裏難過非常。祂是一位常經憂患,多受痛苦的主,但是祂受的鞭傷,使我們得醫治,祂受的痛苦,使我們得平安。祂是祭司,又是代罪的羔羊,祂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換句話說,祂不但是祭司,也是祭品,把自己完完全全,毫無保留的獻給神,於是成就了得救的根源。所以耶穌不單說要服事人,他還說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祂在設立聖餐的時候,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約是用血來立的,耶穌為我們成就了恩惠的約,我們若不吃祂的肉、喝祂的血,就與祂的生命無份。我們的王已經來過,這是歷史的事實,但是祂回去了,不過祂還要回來;歷史上每一件事實都在告訴我們,祂快要再來了,讓我們預備好自己,迎接這榮耀的王。


講員: 唐佑之牧師
傳譯: 陳黔開牧師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