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屆 講道會 第3講

第三講 哀哉世界、慟其變歪

「八福」第二福是「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此福氣令得基督徒及非信徒有所不同。人皆逃避哀痛,世界的哲學教人忘記煩惱,坊間流傳著“DON’T WORRY BE HAPPY”、「最緊要好玩」等話。報載杭州有幼稚園防拐帶演習,老師帶領三十六名小朋友到花園裡遊玩,一些假裝拐子佬使盡方法來拐帶,但孩子或嫌他們的玩具陳舊,又或家裡已有,但當他們拿來平板電腦,其中10個小孩子便被擄了!可見人都追求玩意兒,但求暢快。

為自己的罪及所作的事哀傷
今年經合組織發表「幸福指數」調查,在34個國家中,澳洲被認為最幸福;今年蓋洛普民調機構找來「美國最快樂的人」,三年時間調查,在一千人中尋找最快樂的人。結果已婚、有子女、身材高大、65歲以上、有個人生意、年薪逾12萬美金的就是全美最快樂的人。當世界追求幸福快樂之際,馬太福音告訴我們「哀慟的人有福了」。在路加福音裡,表達更叫人吃驚:「你們喜樂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

我們必先虛心,神才在我們心裡動工,先行認罪,才會改變,先對自己失落的狀況有所認識,才得救恩喜樂。「哀慟」緊隨著「虛心」,緊緊連接起來,因為面對神和祂的的聖潔時,人會看到自己裡頭的污穢,自會為自己的景況哀慟。看見自己靈裡全然破產,自會在情感上表達哀痛。

「哀慟的人有福了」,難道耶穌鼓勵我們愁眉苦臉嗎?耶穌是不是說為生活艱難而哀慟的人有福呢?有時哀慟反被咒詛,大衛兒子暗嫩因為妹妹他瑪不能滿足他變態的慾念,感到憂傷,「憂急成病」(撒下十三2),又如亞哈王甚是憂傷,因他不能得到拿八的葡萄園,甚至悶悶不樂至躺在床上不吃飯(王上廿一4)。有些哀傷不是神所悅納的。

馬太福音五章的哀慟是什麼意思呢?信徒需要幽默及歡笑,聖經也曾提醒我們,「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箴十七22)可惜世人盡情娛樂消遣,如果喜笑是藥,在文化消遣時可能叫人吃過量「藥」,甚至即近「濫藥」。又有人堅持若是好基督徒,聖靈充滿,必笑容滿臉,以愉快的外表來吸引非信徒。我們若開朗,常帶笑容,絕不是假裝出來。可是今天教會不懂得如何與信徒面對哀傷,我們對罪不再敏感,又不曉得基督徒喜樂的本質是什麼。馬丁路德為他所犯的罪過深切哀慟,有人批評他過份,甚至神經錯亂。我們又可會過份輕忽了罪?

聖經曾載耶穌發怒、禁食,但沒記耶穌的歡笑。以賽亞書52章記載耶穌「多受痛苦,常經憂患」,又說祂「無佳形美容」。聖經沒有記載耶穌的歡容,卻記載祂哭了,祂在拉撒路的墳前哭了,連神的兒子都流淚。流淚是神聖的表情,神不輕看人的眼淚,人向神流下的淚水,祂不會或忘。人生有許多叫人哀慟的事情,神乃是我們最大的安慰者,拉撒路快要復活,耶穌仍與周圍人一同流淚,為罪帶來的後果流淚,又為周圍小信的人而流淚,也為耶路撒冷快要毀滅而哀慟,可見聖經強調祂哀慟多於歡笑。

生命的三種哀慟
生命最少有三種哀慟。第一種源於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困難痛苦,屬正常的哀慟,是人生一部份,人人都會經歷。人出世時就會哭,離世時,別人為你哭泣,不論英雄氣短,或是兒女情長,總要流淚,傳道書亦言:「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傳三4)亞伯拉罕為妻子的死而哀哭、耶利米為以色列被擄而哭、耶穌在拉撒路的墳前哭泣,又為耶路撒冷哀哭、保羅與以弗所信徒道別時,他們都哭了。

生離死別叫人難過,孤單寂寞叫人傷心,叫人流下關懷憐憫的眼淚來,此等自然悲哀不算是罪,反有醫治功能。約瑟共哭了七次,流淚不是可恥,但要懂得為何事而哭,什麼時候哭。詩人說神以皮袋來盛載我們的淚水,每一顆眼淚神都不輕看,一一紀念,「我幾次流離,你都記數;求你把我眼淚裝在你的皮袋裡。這不都記在你冊子上嗎?」(詩五十六8)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若每天充滿陽光,大地就成了沙漠。若人沒有遇上痛苦,又如何安慰人呢?

有一位牧者曾經歷兩、三年失眠,親身理解無法睡眠的苦況。當其他肢體無法成眠時,他更能明白別人的痛苦,成為安慰。我們也會遇上患難,在哀慟時,神安慰我們,我們也可安慰別人。一位姊妹的女兒患癌,母親常為女兒能保命禱告,說若她痊癒要舉行感恩會。女兒說,即使神不醫治,也可舉辦感恩會,關鍵只在於我們是否得蒙神悅納。醫生護士都以這位姊妹是好病人,她常帶笑容,毫無埋怨,自行安排安息禮拜,視為慶典。媽媽求主不要讓女兒離開她,因她丈夫早已離她而去。後來她看到經上有言:「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伯十九25)「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又有朋友接受呼召,在神學院受裝備,參與植堂事奉神,但不到五十歲便患上栢金遜症,後又染了肝癌……一次他大哭一場後,向我說:「我哭了就好,我知道神的美意。」不要害怕正常的哀慟,當肯定神的美意,接受祂的安慰。

第二種乃是世俗的哀慟。保羅提醒,當分別清楚叫人死的世俗憂愁和生出懊悔、得救的憂愁,「如今我歡喜,不是因你們憂愁,是因你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你們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凡事就不至於因我們受虧損了。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你看,你們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從此就生出何等的慇懃、自訴、自恨、恐懼、想念、熱心、責罰。在這一切事上,你們都表明自己是潔淨的。」(林後七 9-11)

為自己的罪,更為世界的罪、別人的罪哀哭

世俗的憂愁是指世人不必要、過份的憂愁,或教人充滿苦毒怨恨的憂愁,就如該隱。也指絕望、追悔莫及憂愁,甚至引發自殺,就如猶大。又或對罪沒有真心悔改的憂愁。出於神的憂愁,可治心中的創傷,但世俗的憂愁只助長心裡的苦毒,加深痛苦,要毁掉我們。世俗的憂愁叫人與現實隔離,無法調整人生的態度,身體受苦,甚至精神崩潰。當我們在主裡得安慰時,經歷神所賜的平安,而世俗憂愁叫我們看不見神的安慰、平安,只見神的責備。

大衞也經歷了世俗的憂愁。他兒子押沙龍驕生慣養,長大後用計奪位,父子爭戰。押沙龍被殺後,他為子哀慟,說:「我兒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押沙龍的死是大衞與拔示巴犯姦淫罪後應有的代價及報應。先知拿單跟大衛說富戶奪取貧窮人家的羔羊,大衛回應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行這事的人該死!他必償還羊羔四倍;因為他行這事,沒有憐恤的心。」

大衛的確償還了四倍,拔示巴所生的兒子死了,女兒被辱,兒子暗嫩和押沙龍被殺。他為兒子所生悲傷不是正常的,不是神的憂傷,而是姑息的愛。後來約押指出大衞的自私,「我今日看明,若押沙龍活著,我們都死亡,你就喜悅了。」(撒下十九6)大衛不正常的哀傷,令他與現實脫節,難以駕御自己。

神想望人按著祂的意思生出哀慟來,耶穌提醒我們悔改認罪,這是神在我們身上超然的工作所生發的後果,保羅也提醒「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林後七10)猶大確知自己犯罪,他上吊自殺;彼得三次不認主,看出自己乃是罪人,卻出去痛哭。世俗的憂愁與按主意思的哀慟,兩者的差異就在這裡。世俗的憂愁叫人絕望,按神意思所生的憂愁叫人悔改歸向神。

聖經浪子故事生動地描述悔改歸向神的真理及途徑,浪子悔改包括心思及意志的改變,他心思告訴他,父親的僕人也吃得飽,難道在那裡餓死?他的意志促使他回家,乾坐在豬棚裡責備自己多麼愚昧,那只是後悔,那並不是真正的悔改。但他起來回到父親那裡,對父親說他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他……他是真正悔改!

不要停在後悔或悔恨中,回到神那裡悔改,真誠悔改。我們上次認罪悔改是什麼時候呢?我們活在罪世,已覺麻木?是否覺得無罪可認?求主助我們為罪哀慟。

按神的意思憂愁
「哀慟」有更深一層次意義:不單為自己的行為悔改,更為自己的本相及罪在世上產生的後果而哀傷;不單為己罪,更為世界的罪、別人的罪哀哭。耶利米為百姓所犯的罪惡哀哭,耶穌為耶路撒冷的罪哀哭,保羅為所創立的教會信徒不行神旨而哀哭,一切受造之物都因罪而勞苦嘆息。哥林多教會信徒犯了可恥淫亂的罪後,教會信徒本該哀慟;但他們非但沒有哀慟,反自認心寬廣濶開明,難怪保羅責備他們「自高自大、並不哀慟,把行這樣事的人從你們中間趕出去。」(林前五2)

「哀慟」原文不是單指傷心,而是形容比失喪父母更深的悲哀。求神助我們有此哀慟,不是愁眉苦臉,卻是莊重、頭腦清醒,也不會拒人於千里外,為著別人,懷著暖意,以屬靈的思想看透萬事。看到罪及其帶來的影響,因著對真理的認識,對未來的盼望,有說不出來的喜樂榮耀。求神助我們為罪哀慟,為世界悲哀,更為主儆醒,強化使命感,傳揚救恩,對付罪惡。

一次,修道院院長問修道士:「你今天做了什麼?」他說:「我每天做很多事,管理兩隻牛、兩隻鹿、兩隻鷹、一條蛇,也與一隻熊搏鬥,且看管一個病人。」院長奇怪,他就解釋:「兩隻牛是我情慾的眼睛,要管理它們不要看不該看的事;兩隻鹿是我兩腿,不讓它走罪惡道路,真道上站立得穩;兩隻鷹是我兩手,要保守它不遊手好閒,閒懶不結果子。而蛇是我的舌頭,要管理它不要信口開河、隨便說話。熊是我心,我要克制它不自私不驕傲,病人就是我自己,當對付我的肉體,不要享受罪中之樂。」

求神幫助我們,靠基督的寶血成為好的馴獸師,每天勝過己罪。在過程中接受屬神的正常哀慟,肯定神的美意,接受神的安慰,讓神介入生命裡,轉化世俗的憂愁,為自己的罪悔改,為世人的罪憂愁,為別人的罪流淚,按著神的意思憂愁。


講員: 陳耀鵬牧師
速記: 梁莊儀姊妹




版權聲明
大會現場速記只供信徒溫習用,全文未經講者過目,版權屬港九培靈硏經會。